九二一地震從台中市大坑往南,所經包括台中縣太平市、大里市、霧峰鄉及震央所在南投縣都災情慘重。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位在台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基地,用以保存地震原址及記錄地震史實,並提供為地震教育之活教材。糯米橋位在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溪上,九二一災後曾進行原貌修復,但工程未完工又因颱風受損,在今年春節正式開放。中台禪寺位在埔里,在921大地震中雖然是受災區,有部分寮房設施受損,但正在興建的主體工程無明顯損害,並於2001年落成啟用。埔里酒廠歷經921大地震後廠房受損,酒窖裡陳年酒甕碎了,酒香四溢一片狼藉。
[990216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參觀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當日,同內人外婆家的親戚老老少少一行數十人,在寒冷的綿綿細雨中前往,從草屯沿台3線往北經烏溪橋到達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烏溪橋在地震當時亦受損斷裂,921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破裂帶大致是跟著此段的台3線往北延伸。
霧峰鄉的光復國中基地在地震後,發生斷層錯動、校舍倒塌以及河床隆起等地貌,經政府及學者專家認為以現址地貌完整保存,改建為地震教育園區,富有教育及紀念的意義,因此在2001年2月13日正式定名,2004年9月21日完工全區對外開放參觀。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隸屬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此行還特別有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專家陪同,原以為可以有特權,看臉不用買票就可以進場,結果還是要購票。每次參觀景點總是蜻蜓點水,這次有專家解說,應該可以來一趟深度之旅,順便看一場踢館的好戲,不過最後還是各看各的走馬看花,但各種圖片、模型及原址展示,解說文字都相當仔細,很容易理解吸收。
園區所建築的各種展示館,環繞著校園的週邊而建,並與原毀損校舍整合為一,將車籠埔斷層通過的操場跑道隆起部分,完整的保存下來,上方輔以建築的針、白色的大帆布及隱藏於大地的線,象徵將此地震裂縫縫合。
整個園區共有五個展廳,從入口處進入依序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地震工程教育館、影像館、防災教育館及重建紀錄館。
在看這些展覽時,心裡的感觸是很深的,我的一個姑姑家在大里,她所住的那棟公寓大樓在斷層帶附近,前面的柏油路有著一道長長的裂縫,地震過後大樓傾斜無法住人,許多人奮鬥一輩子的積蓄,在地震這一瞬間化為泡影,真叫人情何以堪。
阿姨她們這些長輩們對展覽似乎沒什麼興趣,或許十年前身歷其境的經驗,早已內化成為回憶的一部分,深刻的烙印在心靈的最深處,因為她家就在離斷層不到一百公尺的距離,地震將街道抬升近三層樓高,何必要再花錢跑來看展覽呢?
[990217國姓糯米橋]
國姓鄉糯米橋從草屯過去,走台14線接台21線往惠蓀林場方向即可抵達,石橋橫跨發源於合歡山西麓經惠蓀林場的北港溪,造型橋面平直,由3座橢圓形橋墩支撐,構築成4孔圓拱形的拱橋,雄偉典雅寬約5米,高約20米,長53米。
糯米石橋始建於日據時期昭和15年(1940),當時日本投入太平洋戰爭,急需大量軍備物資,便加速從殖民地台灣各處掠奪,此橋即為便利運輸北港溪上游仁愛鄉境泰雅部落山區之松柏所建,之後在83年被內政部公告為3級古蹟,也是國姓鄉唯一的橋樑古蹟。
糯米橋特別之處在於先民用古老的方法建造,其建材取自北港村埔尾段山區之石材為主,並以糯米混合紅、石灰等物質充當混凝土,當作黏築石塊的材料興建而成,並且以北港溪河床地形打造出所需的角度和斜面、堆砌而成拱形橋樑,所以橋面所受壓力愈重,愈能加固橋身。
此橋雖歷經多次水患,包括民國48年之八七水災、59年豪雨水災、83年道格颱風,山洪溢過橋面並夾帶滾石巨木衝擊,仍舊屹立不搖,歷久彌堅。糯米橋在九二一地震後雖未受重大毀壞,但部分結構受損需進行原貌修復,於是在91年初封閉整修,93年又遭逢敏督利颱風侵襲,北港溪水位暴漲沖毀橋面,修復工程未完工又再度受損,命運相當坎坷,至今已8年無法讓遊客通行,終於在今年春節開放通行,讓我們這一團人搶了頭香,不過橋面上架設高160公分的黃色護欄,則失去了原有平面石橋的風貌,甚為可惜。
我們這一團是到那裡就吃到那裡,到糯米橋嗑阿姨精心準備的包仔粿,也有人稱鼠麴粿,外皮用尖糯米和蓬萊糯米磨漿再瀝乾水分製作,加入曬乾煮熟過的鼠麴草,灑上紅糖揉製,內餡大部分都以「菜埔米、香菇、肉末」為主要材料,最後將粿糰包覆在香蕉葉片中,以香蕉葉片撕成的細繩捆綁,再送去蒸煮便完成好吃的「包仔粿」。這段程序跟糯米橋的建造有些類似,所以吃了包仔粿,了解包仔粿的製作過程,才算來過糯米橋。我們這一團也順便把附近一攤的糯米腸一掃而空,精神或肉體都因為糯米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990217埔里中台禪寺]
中台禪寺的開山方丈為上惟下覺老和尚,四川省營山縣人,在1963年於基隆十方大覺禪寺由上靈下源長老座下披剃,之後至台北縣萬里山中掩關潛修十餘年並闢建靈泉寺,並進而於2001年創建中台禪寺,大和尚弘揚佛法、淨化人心、安定社會,到今日親炙學人逾數十萬人。
中台禪寺由知名建築師李祖原先生設計,新建工程自西元1990年開始規劃,歷時十年於西元2001年竣工,主體建築以石材為主,外觀金碧輝煌,由側面看彷彿是一位禪坐中的行者,正面則像蓄勢待發的噴射機,主體建築內四大天王與柱身合一,無一不藝術,無一不莊嚴,故自啟用後即成為眾多佛教信眾的信仰中心,慕名而來的遊客和信眾絡繹不絕,多年前一位老牌藝人張魁的兒子張峰奇,參加佛教夏令營後,唸經念出興趣,結果在9歲時剃度出家,直到16歲才還俗,新聞轟動一時。
在主體建築的右側,另有一棟中台山博物館,由善信檀越自海內外各地熱心捐贈歷代佛教文物,於2009年10月3日開館展示,引領大眾悠遊於佛教歷史,一窺佛教藝術的堂奧。
[990217埔里酒廠]
最後一站來到埔里酒廠,它成立於大正6年(1917年),原為埔里地方仕紳倡組埔里第一個民間酒廠「埔里製酒株式會社」,在民國11年因日本政府擴大將菸酒納入專賣範圍,而被收購為公有,併屬「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埔里出張所」,光復後民國34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被政府接收成立「台灣省專賣局」,後改隸為「台灣省專賣局酒業公司台中酒廠埔里分廠」,民國36年又再改制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民國46年改名「台灣省菸公賣局埔里酒廠」,91年廢止專賣制度,菸酒回歸稅制,再改制為「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迄今,埔里酒廠也成為該公司著名之觀光酒廠。
光復初期埔里酒廠原本僅製造糯米酒、米酒、太白酒、清酒為主,產量不多僅銷售至埔里地區,後運用埔里愛蘭天然泉水經多次研發試製,終於在民國41年試製紹興酒成功,因各方反應良好,從民國55年開始僅專一大量生產紹興酒,在民國84年又再推出愛蘭白酒一炮而紅,並於85年成立台灣首座「酒文化館」。
酒文化館展示中國歷代的酒器、原住民酒文化、埔里酒廠產業發展史、公賣局的沿革等,還有一條用酒甕堆疊而成的酒甕隧道,只可惜與酒無緣,連油飯內有酒吃多都會頭痛,這是家族遺傳,所以只能遠觀。
九二一地震時埔里酒廠也蒙受極大的損失,不但三座廠房、儲酒庫都倒塌,製酒機具嚴重受損,紹興酒、陳年紹興酒、愛蘭白酒及半製品酒,都被震得七零八落,酒香四溢,只是當時都還處在地震的恐懼之中,不然埔里鎮民都要醉倒了,因處置得宜未發生爆炸,卻已造成十幾億元的損失。雖然不能品酒,但對埔里酒廠的商品特賣中心比較有興趣,除了酒以外的其他各式各樣點心、冰品都想嚐一嚐,還有紹興茶葉蛋也深具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