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1000702汐止-鄉長厝山、東山煤礦(友蚋煤礦)

東山煤礦位於汐止東邊鄉長厝山的山腳下,早年煤礦開採時期,曾有輕便鐵道通往五堵車站。鄉長厝山為汐止與基隆七堵之界山,汐止這一邊在礦場停止營運後,開發比較少,還保留許多礦場遺跡,山另一頭的基隆七堵則已發開成大型社區-麗景天下,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

鄉長厝位在基隆河的北岸,從台鐵出五堵車站後,沿基隆河的河堤邊往上游步行,再左轉長安橋,順著鄉長路過高速公涵洞後,岔路口再右轉,便可抵達鄉長厝山的登山口。由於自己時間的限制,原本可以一口氣半天走完的行程,最後分成2個半天完成,第一天由鄉長厝山到伍聖宮,第二天從伍聖宮到北港三坑。
右往鄉長厝山登山口
經過這幾周的走馬看花,探訪汐止基隆河北岸許多礦場遺址,原以為這些冷僻的礦場,應該有興趣的人很少,沒想到每篇都有網友回應,而且都看得很仔細,讓我頗感壓力,不過也收到許多建議,受益良多,此行特別感謝網友wen3309提供的資訊,讓我有機會可以多了解這個地區。
鄉長溪
過鄉長溪來到木造牌樓下,上有灘音人文藝術季的布條,灘音亦是汐止舊稱之一,因為台灣海峽之海水漲潮時,可以由淡水河口經基隆河上溯至鄉長里鹽水洞下,故名水返腳,另外每逢漲潮,海水與河水相互拍擊基隆河岸,發出濤聲,故亦有灘音之稱。
左邊木造建築為東山煤礦事務所
舊礦車
牌樓的左側有間木造建築,曾經是東山煤礦的辦公室,現為「鄉長厝文史工作室」,熱心地方事務人士,將東山煤礦一些廢棄的鐵軌及工具保存下來,妥善陳列,並製作解說牌,並還復刻了輕便車,為保存礦場特色不遺餘力。
鄉長厝文史工作室
復古的人推輕便車
文史工作室的後方,有間磚造的建築,內部屋頂有個圓形的洞,屋子的另一角落,亦有個圓形的洞,有一半被磚頭填滿,順著洞望出去,山壁旁有個斜坑,不過已經積滿水,一旁的解說牌說明此為副坑道,作用為主坑道推進到一定程度後,為幫助坑道內的空氣流通,另外開挖的通風坑。
東山煤礦副坑道
積水的斜坑口
續往上行,有座木造樑柱搭建的阿庚亭,讀起來名稱有點像阿根廷,亭中沒有任何桌椅,底下堆放許多的木頭。「阿庚亭」是雕刻藝術家沈正庚所命名,他篤信佛教,所以佛像也成為創作來源,這些木頭都是其雕刻的材料。
阿庚亭
汐止文化藝術協會
沈正庚先生居住在阿庚亭旁的平房,門口掛著汐止文化藝術協會的招牌,除了木雕的作品外,他也在住家旁的沙積岩石壁上,雕刻出一尊佛頭,佛像慈眉善目,雙耳垂肩,嘴唇豐厚,法相莊嚴中帶著一抹微笑,表情細膩。
沈正庚先生作品佛像
沈正庚先生與小羊在文化藝術協會前合影
繞到阿庚亭的後方,便可以見到左側下方有座礦坑,外觀被許多植物和樹根給密密實實的包覆起來,坑口已被磚頭封閉,留下一個小洞,當時太陽很大,強烈的反差,根本看不到裡頭的情形,不過從滴水的聲音來判斷,是一座已經被水淹滿的斜坑。
友蚋煤礦三和坑
紅磚砌成的坑口外觀,圓拱形的坑口上方有塊牌匾,可能有特別被清理過,為陽刻的字體,橫向文字第一列為友蚋煤礦,第二列為三和坑,直書文字第一行為中華民國四十四年,落款人為游彌堅。
友蚋煤礦三和坑
光是牌匾上的文字,就有很多線索,可以拼湊出這個坑的來歷,不過還是有很多斷鏈的地方,即友蚋煤礦和東山煤礦的關係,三和坑的由來,以及游彌堅在這座礦坑的角色。
東山煤礦礦場建築
有坑口一定有天車間,即拖拉礦車進出礦坑的捲揚機房,通常是位在坑口附近地勢較高的地方,從阿庚亭後方的階梯往上,右側有條水平的岔路,通往一間廢棄一層樓高的水泥磚造的平房,這裡看起來像是辦公室,房子後頭靠近高速公路的那一側,有許多的鐵櫃被棄置在此。
天車間
從屋後往後方山坡望去,就在這間辦公室的上方,還有另一間磚造的平房,裸露的紅磚牆似乎是後來又重砌的,爬到上方一看,內部有一大面牆被拆除,地面遺有捲揚機的水泥底座,巨大的捲揚機在礦場停業後,都被拆除出售。
天車間內部
東山煤礦的歷史,可以回溯到昭和元年(1926),由近江產業株式會社的近江炭礦開始,先在七堵友蚋港口開礦,稱為五堵坑,屬於中部系的斜坑,開挖到昭和6年(1931)時休礦,在昭和15年(1940)增加設備再稼採。
水槽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日人在台產業,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民國35年11月13日呈報接收日資企業,由各主管部門成立公司接辦經營,其中台灣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劃撥主要單位包括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南海興業株式會社(汐止鎮礦業事務所)、山本炭礦、近江產業合資會社,附帶劃撥單位包括台灣產業株式會社、武山炭礦株式會社、永裕炭礦、台灣焦炭株式會社板橋炭礦、愛國產業株式會社、株式會社賀田組、七堵運煤輕便鐵道等。
保線路
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收劃撥的主要單位包括臺灣興業株式會社(林田山事務所附屬在內)、台灣紙漿株式會社、鹽水港紙漿株式會社、東亞製紙株式會社、台灣製紙株式會社,附帶的劃撥單位包括台灣紙漿株式會社冷水掘炭礦、奈良製作所等。
東山煤礦隧道
往上的山路接到一條比較寬且平坦的小徑,此為台電所開,通往山頂電塔的保線路,半途左側突然出現一條排水溝,續往前行數公尺,左側的山壁突然出現一座隧道,長約50公尺,兩端可以通視,方才所見水溝的水源即為來自於此隧道。
東山煤礦隧道內部
先在隧道口用閃光燈拍張照片,發覺隧道裡頭有蝙蝠居住,擔心打擾蝙蝠棲息,又想看隧道通往何處,猶豫再三,還是硬著頭皮進入,地上的土質十分潮溼泥濘,因此盡量選擇踩較硬的土,以免雨鞋深陷其中,壓低頭部緩緩前進,仍不時有蝙蝠來回在身邊穿梭,有一兩隻還掉到地上,嚇了一大跳。
東山煤礦隧道另一端出口
這種蝙蝠十分巨大,飛行時翼展長超過30公分,後來查詢圖鑑可能是台灣葉鼻蝠,是台灣地區最大型的食蟲蝙蝠,毛色為黃褐色或褐色,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來到隧道的另一端出口後,終於鬆了一口氣,這邊是一個小山谷,前方有一小塊平坦的空地,盡頭處卻是懸崖,試著從台車可能經過的路線找尋通往何方,但軌道痕跡到懸崖處後就不見蹤影。
蝙蝠
原以為可能土石崩落,所以才造成無頭路的情形,但後來細察,下方峭壁過陡,所以推測應該是東山煤礦的捨石區,礦坑內無用的石塊,全部推到這邊傾倒入山谷中。這邊廢棄已久,形成一小片密林,有許多的台灣葉鼻蝠在天空來回盤旋,而且還有更多就停在樹上棲息倒吊著,只要稍微走動,便會驚動數十隻飛翔,十分嚇人,估計這邊的蝙蝠族群至少有數百隻之譜。
鄉長厝山頂高速公路基石
這條隧道剛好從鄉長厝山的山頂下穿過,山谷另一側遠方應該是基隆七堵的麗景山莊,從隧道口旁陡峭的山坡,攀附樹幹小心的往上爬數十公尺後,又接回到保線路的稜線,發現距離鄉長厝山頂高速公路基石僅數公尺,此處海拔約107公尺,有高速146基石一顆。
鄉長厝山
保線路的盡頭為台電的電塔,從電塔下方穿過進到竹林裡,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陡下坡,旁邊有繩索可資攀附,山徑很短,一下子便離開山路接到伍聖宮前的水泥道路,伍聖宮位在兩山中間地勢較低的鞍部處,伍聖宮主祀五府千歲,建廟僅數十年的歷史,和廟祝聊了一下這邊礦場情形,他非常的熱情,還請我喝一大杯的洛神花茶,真是感恩。
伍聖宮
誠心祭拜過五府千歲後,從五聖宮右側繞到後方,繼續沿著小徑往上爬,山腰處有座涼亭,翻過山頭便是基隆的地界,已經可以看到麗景天下的房屋,離開由伍聖宮鋪設的水泥步道,接到泥土山徑續往上行,出現一座嘉慶丙寅年間的古墓-周公墓,推算起來為嘉慶11年(1806),足見此地開發甚早。
東山煤礦另一處天車間
上坡路段的盡頭處,茂密的樹林間有棟建築蓋在山頂上,前門原本釘木板封起來,現只剩零星幾片木板還黏在上頭,這裡亦是東山煤礦的天車間,屋內地板上仍保留著用來安裝固定捲揚機的水泥基座,屋外則有已廢棄的鋼纜,不過從附近的地形地勢看來,並未發現任何礦坑。
天車間內部
前面提及近江產業合資會社雖劃歸台灣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但近江炭礦五堵坑卻是由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收繼續經營,民國43年國民政府為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收購地主耕地放領佃農,乃將台灣紙業公司與台泥、工礦、農林等公司一併移轉民營,一方面使耕農獲有土地,一方面使地主移轉資金於工業投資。
鋼纜
因台灣紙業公司要移轉民營,因此在民國44年時將近江炭礦五堵坑價讓給三和煤業行接辦,並且在鄉長厝開鑿新斜坑,大量開採生產,並且將名稱改為友蚋煤礦,這便解答前述礦坑上方牌匾文字的由來,不過還有兩個迷團,即游彌堅與東山煤礦尚未釐清。
另一處礦場建築
天車間的左側往下有處陡坡,下方還有另一棟礦場建築,外觀看不出來作用為何,建築物與山壁間有個短通道,盡頭為一個磚造圓型的建築,猜測可能是礦坑的通風口,靠山壁這邊有卸石(煤)的裝置,通道的另一端有太空包堆砌而成的擋土牆,太空包的後面為靠近麗景山莊這一側的山坡,這裡可能也是用來捨石的地方。
太空包
雖然鄉長厝山並不高,但由於捨石的區域土石比較鬆軟,雨水容易將土石沖刷到山下的麗景天下社區,因此才於此處設置太空包,避免土石流影響到社區的安全。回到卸石裝置的上方,撥開長滿姑婆芋的察看地面,有明顯的礦車軌道的遺跡。
卸石(煤)處
沿著礦車軌道遺跡在山坡邊上腰繞,發現竟又繞回到先前經過的山徑,軌道路線旁還可以看到一些木造建物的樑柱,還有一頂礦工帽,從軌道的走向來推測,應該是通往伍聖宮,因為根據廟祝的說法,以前從山下的礦坑曾鋪設軌道經過伍聖宮,再通往後山,所以應該是捨石的路線沒錯。
卸石(煤)裝置
牌匾上的最後一個迷團游彌堅,曾擔任過第二屆台北巿長,原名叫游柏,明治30年(1897)9月26日出生於臺北州內湖庄新里族灣仔(今台北市內湖區湖興里、寶湖里),小時候即天資聰穎,13歲時遵從日本警察通知,至松山公學校就學,晚上回家跟同里莊先生學習四子書,後來又入舅氏林雲龍的門下,研習史、漢、資治通鑑等。
軌道遺跡
他19歲時從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畢業,一開始在老松、松山等小學擔任教師,昭和2年(1927)以赴日深造為藉口,前往中國大陸,並且改名彌堅,他先潛往北平,再轉到南京,在著名軍事學家蔣百里的介紹下,進到中央軍官學校擔任少校政治教官。
礦場建築內部
當時王賡(曾跟陸小曼結婚,但忙於公務被徐自摩介入,戴了綠帽,後來便離婚,陸小曼離婚後嫁給徐自摩)自美國西點軍校學成歸國,與游彌堅結識,認為他是不世之才,兩人相交甚篤,王賡有個女弟子名淑敏,肄業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王便替游作媒,兩人最後結為眷屬。
麗景天下
昭和6年(1931)日本發動918事變,日軍藉口中村大佐失踪,夜襲瀋陽駐軍北大營,隔日佔領瀋陽,國民政府向國際聯盟要求制裁日軍暴行,隔年3月14日國際聯盟滿洲調查團由日抵達上海,由首席代表顧維鈞前往迎接,為讓調查工作順利進行,想聘請一位精通中、英、日文,而且熟知日本政情者當作秘書,蔣、王二人均認為游彌堅最適合此職務,便聯名推薦。
台車軌道遺跡
顧維鈞約見游後,會談融洽,游便開始追隨顧維鈞到遼東等地調查,夙興夜寐,最後終於獲得國際聯盟各理事國一致讉責日本侵略行為,游在此事勞苦功高。顧維鈞在9月奉令到法國擔任大使,游也跟隨前往駐法公使館擔任秘書,並利用公務餘暇時間,在巴黎政治大學政經系進修。
麗景天下旁隧道
循稜通往鄉長山的路較為模糊,主稜線在麗景天下這邊,社區在稜線旁拉起黃色的封鎖線,僅能從左側繞路,繞著繞著路線又變得平坦,隱約看起來像是台車的路線,之後又見到一座隧道,不過另一端的盡頭已經崩塌,上方露一個小洞,但已加上網子,無法鑽出去,不過陽光可以透入,外面則可見到許多的建築物。
隧道內部
游彌堅於昭和8年(1933)任財政部稅警總團軍需處長,繼於湖南省財政廳任職,昭和9年(1934)返回上海,立即被國立湖南大學聘為政治學教授。中日戰爭爆發後,游轉到財經機構任職,先後出任華僑實業公司協理、花紗布管理局紗布處處長,從事戰略物資之搶購轉運,以及民生必需品之配售供銷,有重大的貢獻。
盡頭處崩塌的隧道
他在昭和16年(1941)參加臺灣革命同盟會的成立工作,昭和18年(1943)日本已漸露敗象,國民政府開始為收復台灣作準備,特別在設計局下面成立台灣設計委員會,並且聘游彌堅擔任委員,有關戰後台灣的諸多措施,多出自其規劃。
貼近稜線的麗景天下
民國34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彌堅以台灣區財政經濟特派員身分,返台辦理接收。民國35年繼黃朝琴後,擔任第二屆的台北巿長。次年兼任臺灣省教育會首任理事長,並獲選國民大會代表。由於政務繁重,游五度上辭呈,終於在民國39年辭卸台北市長。
鄉長山
民國43年游彌堅代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教科文會議,返國後,轉向工商業發展,先後擔任台灣紙業公司董事長、泰安產物保險公司董事長等職,這也就是為何其名字後來會出現在坑口上。三和煤業行經營之友蚋煤礦在民國49年10月轉讓給東山煤礦有限公司,並且更名為東山煤礦,其業主據沈正庚先生透露為黃萬柱,該礦一直開採到民國80年才廢礦。
北港三坑風坑
我在公司登記資料查不到東山煤礦的名稱,但卻查到東山煤業有限公司,其成立為民國45年10月3日,民國81年7月29日解散,與東山煤礦的歷史相近。
後半段循稜線,抵達鄉長山,下山後經過北港三坑,這些部分的內容,在[1000529汐止-五堵車站、北港三坑煤礦、七堵-七星煤礦鹿寮新一坑、修記煤礦]這篇文章已經有介紹過,包括北港三坑煤礦以及鄉長厝的由來,本篇便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參閱。
北港三坑風坑旁已封閉之坑口
不過值得一提的部分,便是上回所見在風坑口旁的建築物,經過一番除草仔細推敲後,也在靠近溝渠的地方,發現下方有坑口的構造,加上整體構造連結到後方的山壁,應該也是一座坑道,如果能夠把附著在上方的樹根除去,便可以看的更清楚。
以前工寮與天車間所在位置
從馬路往上繞個彎走到盡頭,這邊有兩戶房屋,為以前北港三坑的工寮,依坑口的位置來看,北港三坑的天車間應該是設在此地,不過可能早被拆除,現場看不到任何天車間的遺跡。
洗水台下方北港三坑斜坑口
在坑口的涼亭旁,遇到一位在地人謝先生,正坐在椅子上悠閒的看報,跟他閒聊並請教一些有關礦場的歷史,他很熱心的解答,也特別指出有些細節以前沒注意到的,例如山壁有條隱密的陶製水管,是由山上的礦場接管下來,剛出土的煤礦為了要賣相好,必須先在山上清洗,除去雜質再交貨,清洗完的污水,便經由這些水管往下排放。
謝先生
他說以前鄉長山上有許多的礦場建築,不過整個山頭已經走過一圈,現在幾乎看不到任何建築,取而代之的是許多的竹林,但覺得納悶的是,山上好像也沒水源,為何要大費周章的到山上洗煤,這是無法理解的,大概可能是煤礦清洗後的廢土,可以直接運到山後倒掉。
陶製水管
謝先生也證實了天車間與北港三坑斜坑的位置,還有先前在路邊所看到的兩個洞,的確是連接到北港三坑斜坑內,用來讓空氣對流,確保坑內空氣清新。這些坑道和通風孔後來是因為擔心裡頭有蛇藏匿其中,才將之封閉,實在是有點可惜。
排風口
這裡沒有任何的解說,住戶也很少,隨著這些珍貴的遺跡被一點一滴拆除,或是水泥一層層的覆蓋過去,後來到這裡的人根本不清楚這裡以前的輝煌歷史,只知道這邊樹蔭多,氣候涼爽宜人,公所將以前輕便軌道拆除,改建為產業道路,更加速這邊文化的流失。
福德宮
覺得這邊有發展觀光保存文化的條件,可以從汽車旅館邊的路段開始,將輕便軌道復舊到坑口,禁止車輛通行,並放上幾台人力推動的輕便車,並設立一些自我導覽的解說牌,將會讓這裡觀光更有特色,而不是讓財團來將附近的土地買走,蓋起高樓,又變成另一處都巿叢林。
石頭公
循著鄉長路回到鄉長厝,道路右側有一個大池塘,遍植許多的荷花,花色從白色、淡紅到粉紅均有,真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此時雖然豔陽高照,但不能錯過練習攝影技術的機會,揮汗也要拍下這多采多姿的荷花。
荷花池
荷花
池中有些荷花含苞待放,有些正值盛開期,招蜂引蝶,另有部分花期已過,花瓣漸漸凋零,露出果實蓮蓬,荷花除觀賞外,整株植物也有許多的功用,其地下莖蓮藕、荷花以及蓮子均可食用,也有人用荷葉來包粽子,吃起來有些淡淡的清香。
荷花
蜂與荷花
荷花的根莖種植在池塘或河流底部的淤泥上,而荷葉與荷花皆挺出水面,荷花高雅清新脫俗,不禁令人回想起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形容荷花的優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以前國文課背到這段課文常會將一些句子順序顛倒,因為沒看到實物只能硬記下來,如果當年能邊看邊學,效果應該會更好吧。
另一間福德宮
汐止玉泉宮
經過美化後的荷花池是鄉長厝大碑的一部分,其用途為調節附近約20餘甲農田水利灌溉之用,在清末民初年間,碑面曾寬廣達2公頃有餘,湖水清澈,出水口位在土地公廟旁的涼亭下方,由於出水涵洞與空氣對流擠壓之故,因此在出水處產生非常悅耳沐沐之聲,居民即將此處叫沐沐。隨著高速公路闢建後,農田所剩無幾,大碑也失去原有灌溉功能,成為一潭池水。
鄉長厝大碑出水口
穿越高速公路涵洞後,有間便利超商,謝先生指出那裡曾是輕便道的調車場,可以從這邊搭乘輕便車,前往附近各個礦場的聚落,或者過吊橋到五堵車站,台車一次可乘坐4位大人,大人收費約5元,小孩3元,不過這些場景如今只能在老照片中追憶。
高速公路涵洞旁輕便道的調車場
再次走訪鄉長厝,在山上發現更多先人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流血流汗留下的足跡,不過卻隨著煤礦業走入歷史,讓這些遺跡也在山林裡逐漸消失,實在是相當可惜的事,但也見到許多人奔走搶救保存剩餘的文化資產,也讓人頗感欣慰。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702汐止-鄉長厝山、東山煤礦(友蚋煤礦)、鄉長山、北港三坑煤礦

2 則留言:

  1. 我就是您所称呼的weng3309,很佩服您能完整的报导这一篇文章。

    回覆刪除
  2. 感謝您提供這麼有趣的地點,希望這些礦場遺跡能妥善保存,不要再被開發成住宅區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