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1010212-1基隆-三坑(盛益煤礦、英和煤礦)、法王寺、嚴放寺後山

三坑位於基隆巿仁愛區,鄰近基隆廟口,大正7年(1818)由木村久太郎所屬的木村組在此開坑採煤,稱為基隆三坑,礦權歷經數次易主,最後分為盛益鑛業與英和煤礦兩家,開採至民國73年收坑,礦場現址已蓋起公寓大樓。

一位住在基隆的同事知道我對礦坑情有獨鍾,他說小時候住在基隆三坑附近,那邊曾有煤礦開採,只不過現址都已經蓋滿大樓,不知道是否還能看到坑口,接下這項考古任務後,週日便在下著雨的清晨,來到了三坑車站。
三坑車站
原本的目的在於探察煤礦的現址,不過到現場後,沒發現煤礦的遺跡,反而找到許多日治時期的紀念碑,這跟三坑發展的歷史也息息相關,但因為準備不夠充份,許多重要的紀念碑和建築物並未找到,所以此篇將只著墨在礦坑的背景,其餘留待下次查訪後再說。
雨陽步道
三坑車站是一座相當年輕的車站,配合臺鐵捷運化政策,於民國92年5月9日啟用,出三坑車站後,接上全台車站唯一的雨陽步道,全長約3百公尺,盡頭右轉直行至愛三路即是基隆廟口,但若要前往煤礦的遺址,則不經雨陽步道,而是由地下道出車站,然後沿著龍安街198巷往西行。
小叮噹列車經過
三坑在日治時期屬於石硬港庄,石硬港原係指發源於紅淡山西南麓的河川名稱,以河川兩岸的岩石堅硬而得名,河川從紅淡山和獅球嶺之間由南朝北流,石硬港庄包括沿河流域地區。昭和6年(1931)改訂町名,以石硬港為界,以東稱瀧川町,以西稱堀川町,範圍約在今仁愛區的8個里。
龍安街
龍安街198巷原為獅球嶺山間的坑谷,明治28年(1895)日人接收台灣,派遣近衛師團登陸,在基隆之役戰死者埋骨於此,另傷亡者的軍人軍屬也是在此就地火化,並設有紀念碑。之後這個地區,以基隆三坑煤礦為中心開始發展,原屬石硬港庄的一部分,昭和6年(1931)改隸崛川町。因該地多煤礦工人,其性情較粗暴,民國35年行政區調整時,便以改善民風之意,將里名定為德厚里。
三坑車站地下道
基隆三坑係由木村久太郎所屬的木村組於大正7年(1918)此開坑採煤,同年木村久太郎以其和顏雲年所共同經營之炭礦事業,與當時積極進軍台灣之日本大財閥三井物產,共同合資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並收買北部鐵路沿線59礦區,開始規模化經營,不過後來木村久太郎在該年結束台灣的事業,返回日本,基隆三坑則在大正8年(1919)由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繼續開採。
三坑古蹟巷
戰後民國34年10月成立煤業監理委員會,接收日人經營之煤礦,基隆附近之30餘個煤礦由台灣煤礦公司籌備處接管,由3個煤礦分別直接管轄繼續經營,分別為基隆煤礦、永建煤礦與七星煤礦,其中基隆煤礦下轄瑞芳一坑、基隆三坑、天源坑、瑞芳二坑、中和坑、合成坑、調和坑、榮隆坑、旭坑、萬里一坑等礦。
山坡上的磚房
民國38年5月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合併台灣煤礦公司,將其納為分公司,然而工礦公司因業務欠佳,開銷過大,民國39年台灣煤礦公司緊縮,將基隆煤礦與永建煤礦合併,改稱永基煤礦。民國42年台灣工礦公司改組民營,陸續出售其經營不善之礦場,其中基隆三坑於民國46年8月由龔有仁向台灣工礦公司承購,改稱基隆煤礦。
三坑德厚宮
民國47年7月龔有仁另成立英和煤礦,民國51年6月龔有仁被法院宣布破產,礦權由陳金源向法院受讓,分甲、乙、丙三區,其中甲區由杜伯英承購,移轉英和公司開採最下層,其餘由陳金源向法院標購成立宏裕煤礦。
盛益煤礦宿舍舊址1
宏裕煤礦面積197公頃20公畝,礦業字第2153之甲區號,臺濟採字第2128號。宏裕董事長陳金源,常務董事陳宏彥、陳明珠,總經理陳宏彥,經理方萬福,副礦長黃輝森、莊宇玉,礦長黃添裕。
盛益煤礦宿舍舊址2
宏裕煤礦後來由盛益鑛業股份有限公司承繼,該公司成立於民國61年12月7日,經營煤炭之採掘及其運銷業務,民國81年6月11日解散,民國68年調查時,礦業人楊水永,礦場負責人周添福,該公司解散後最後登記之監察人為范財木,經理人為楊水永(76年11月18日到職)。
盛益煤礦舊址改建為大樓艾美獎
盛益鑛業屬汐止煤田汐止煤帶,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最上層厚度0.33公尺,上層厚度0.33公尺,本層厚度0.9公尺,中層厚度0.3公尺,下層厚度0.3公尺,普通燃料煤。
艾美獎旁巷道下方可能為已填平之盛益煤礦坑口
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二坑,自礦場以卡車2公里,台車0.7公里至基隆煤場。煤產量民國51年7,986公噸,民國52年22,148公噸,民國53年16,947公噸。統計自民國35年開採至民國73年封坑,共開採39年,總產量1,064,903公噸,年平均27,305公噸。
民宅後方駁坎可能為英和煤礦舊坑口
盛益從基隆三坑一脈相承下來,故當地人稱為舊坑,而英和煤礦所開採的稱為新坑。英和煤礦面積80公頃97公畝,礦業字第2153號,臺濟採字第2128號,其經營者杜伯英生於大正11年(1922)12月3日,其先祖由福建同安遷台,在基隆落戶,為基隆當地的大世族,從事農漁業。
另一個角度的英和煤礦
其父親杜潭中,煤炭商起家,並開設煤礦。杜伯英自日東京興亞工學院採礦科畢業後,繼承家業經營調和煤礦公司、順和煤礦公司,擔任董事長,民國53年擔任煤礦公會常務理事,民國74年8月12日往生,得年64歲,其子杜宗煌亦從礦業。杜伯英買下英和煤礦後,請來謝清雲擔任董事長,總務課長為周錫添。
法王寺
謝清雲是日本長崎大學藥學部畢業,在基隆市主持東生藥局,創三光西藥房,曾擔任臺灣省議會第2、3、4屆議員,謝清雲為現任立委謝國樑的阿公。英和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登記日期為民國53年10月28日核准設立,從事煤礦之開採及其產品販賣、煤焦之製煉及販賣,現任董事長周人聰、董事周璫庸、周林清香,監察人周星輝,民國100年9月1日至101年8月31日停業一年。
嚴放寺後山
英和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最下層厚度0.33公尺,下層厚度0.3公尺,普通燃料煤,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二坑,自礦場至玉田車站0.5公里,使用台車,產量民國51年17,036公噸,民國52年16,686公噸民國53年21,314公噸,統計自民國43年開採至民國73年收坑,共31年,總產量495,185公噸,年平均15,973公噸。
基隆港
從地藏王廟、法王寺再到嚴放寺的這條山徑上,有許多的紀念碑,而寺廟內也有相當多珍貴的佛像,只可惜因為陰雨,加上這些碑體藏身在隱密的地方不容易發現,只好留待下回再來探訪。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212-1基隆-三坑(盛益煤礦、英和煤礦)、法王寺、嚴放寺後山
參考文獻:
臺灣鑛業史編纂委員會,臺灣鑛業史,臺灣省礦業研究會,1966
臺灣鑛業史編纂委員會,臺灣鑛業史續一:民國53-68年,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1983
臺灣鑛業史續二編纂委員會,臺灣鑛業史續二:民國69-87年,中華民國鑛業協進會,2000
唐羽,臺灣鑛業會志,中華民國鑛業協進會,1991
基隆巿文獻委員會,基隆巿志工鑛篇,基隆巿政府,1957
基隆巿仁愛區公所,基隆市仁愛區志,基隆市政府,1995
經濟部商業司全國商工行政服務入口網公司登記查詢,http://gcis.nat.gov.tw/main/subclassAction.do?method=getFile&pk=19
經濟部礦務局國土礦業資料倉儲整合平台建置及推廣計畫,http://163.29.1.15/mineGIS/
內政部臺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http://placesearch.moi.gov.tw/
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1898~1904):中央研究院GIS團隊編製,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臺灣省諮議會,http://www.tpa.gov.tw/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6 則留言:

  1. 謝謝你的文章 非常精彩~

    想請問一下 英和煤礦的位置~~(文中的照片不像是盛益一樣直接是地點

    另外三坑的由來據說是 三個礦坑

    那 英和 盛益 這兩個之外有第三個嗎
    還是說這兩個是指公司名稱而非礦坑位置

    回覆刪除
  2. 曾在其他地方看到

    龍安街198巷,這條街道是由礦場輕便鐵路改建而成的狹窄道路,旁邊曾是盛益與英和煤礦炭埕的廣場

    想請問您知道炭埕的位置嗎

    另外我的理解 炭埕=放置炭的廣場 不知道這個名詞解釋是否正確

    回覆刪除
  3. 盛益與英和最初是同一個礦主,礦場原名基隆三坑,後來才一分為二,並非有三個礦坑,炭埕是煤炭挖出後暫時放置等待運輸地方,您的理解是正確的,其位置大概在鐵路邊,

    回覆刪除
  4. 請問玉田車站是廢除的車站嗎?

    回覆刪除
  5. 瑞芳三爪子至基隆間曾設置輕便鐵路,基隆端的終點站為玉田町,為煤礦的集散車站曾現已不存,附近現有玉田里。

    回覆刪除
  6. 我小時候就是住礦坑旁的小矮房,我媽媽的工作是推輕便車,現在看小時候的回憶都上來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