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1010318瑞芳-永久煤礦、濂洞國小、濂洞砲台

永久煤礦、濂洞國小及濂洞砲台位於基隆山的山腰處及山腳下,鄰近省道台2線濱海公路,靠近水湳洞地區。永久煤礦為開採5年即收坑的短命煤礦,濂洞國小校內有座依地形而建的超長溜滑梯,濂洞砲台興建年代原因不明,有若干面海砲座及彈藥庫。

原本僅要帶著小三去濂洞國小玩超長溜滑梯,並探訪永久煤礦,順便尋覓濂洞國小後山的一處神秘山洞,探查該山洞是否依然存在及其真正位置,雖然山洞沒找到,卻發現2座砲台、彈藥庫和一座大型消防水櫃,由於砲台無相關資料可考,暫時依地名命名為濂洞砲台。
永久煤礦
永久煤礦距離濱海公路的濂洞站僅約幾十公尺的距離,此處的巷弄去年也曾經來過,但卻沒發現一座偌大的礦坑,竟就座落在路邊,坑道口的水泥建築保存的相當完整,兩旁各自豎立一根四方形的尖頭水泥柱,中央的斜坑已封閉,僅露出一截小孔,坑內用磚頭砌成,裡頭傳出陣陣的異味。
永久煤礦牌匾
坑口上方的牌匾,銘刻「永久煤礦」字樣,左方署名為礦坑所有人「高堂燕」。關於永久煤礦的資料甚少,可能也與此礦的開採時間相當短暫有關,它開坑於民國54年,8月開始生產,58年收坑,開採共歷時5年,總產量141,015噸,年產量28,203噸,煤層屬金瓜石煤田金瓜石煤帶。
永久煤礦坑內
坑口的左側有位先生正在施作工程,他將地面凹陷的地方以水泥抹平,以避免有人亂丟垃圾製造髒亂。他看我正在拍照,開玩笑的說「永久煤礦」是「永久沒礦」。另外一旁正在觀看的大叔,他曾在此礦內工作過,便趁機向其打聽礦坑的過往。
永久煤礦側拍
大叔爭辨說,這裡是真的有礦而不是沒礦,此礦僅高於海平面數公尺,斜坑的開採深入海底,不過僅挖到靠近基隆山這一側的煤層後,即遇到流沙,便無法再繼續開採,海底那一側的煤田非常豐富,如果用心開採也能創造像建基煤礦一樣的海底大斜坑的榮景。
往天車間通道
永久煤礦經營團隊董事長高堂燕,常務董事徐開根、陳炳燦、高一恆、高彬書,董事高三奇、陳明秋、高浚潚,常務監察人高添全,監察人徐高阿娥、陳吳慎。高堂燕係台灣基隆人,大正4年(1915)生,警察訓練所畢業,民國40年辭去公職經營福美煤礦。
洞頂路登山步道
民國40年福美煤礦公司向台灣工礦公司承購基隆巿信義區智誠里的福恩煤礦,之後再轉讓給高三奇經營。民國42年5月林文森將萬里鄉中福村加投地方的中福煤礦礦權移轉給高堂燕開採,之後民國50年9月再移轉給何災元。
山上台金公司舊宿舍
民國43年12月林昌年將基隆巿中山區中和里地方的隆基煤礦移轉給高水、高堂燕、蘇成水承受設權,民國51年9月埋藏量採盡而撤收。在經營煤礦這段期間,高堂燕於民國44年至48年曾擔任台灣省鑛業研究會第4及第5屆理事,民國45年至53年期間,擔任第5、6、7、8屆台灣區煤礦公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
濂洞步道
除礦業外,高堂燕也經營其他事業,民國45年起兼營嘉義中福紙廠及大峰漁業公司,均任董事長,民國52年涉足航運業,率先開闢台灣至東南亞定期航線,並曾任永大海運、久展陶藝工業、寶大陶瓷工業、喬朗礦業、原大實業等公司董事長,南港輪胎、啟業化工兩公司常務董事,國產實業公司董事。
新闢步道
洞頂路登山步道位於永久煤礦的左後方,可以通往濂洞國小,不過在水湳洞停車場旁,最近新闢一條濂洞里的步道,去年來訪時正在整地施工,如今已打造的美崙美奐,步道起點路段懸空,崁於岩壁之上,腳踩著黃金河,拾階緩步往上,視野愈來愈廣,陰陽海和水湳洞海天一色的景緻也愈來愈美。
台金公司電影院(中山堂)
這條新闢步道所繞過的小山頭,面向濱海公路的位置,有一處海蝕凹洞,只是內部不開放,也找不到路可以進入。正在觀望時,山凹下方發現一棟大型廢棄建築物,這是台金公司興建的電影院,門口右側還有兩個小洞像是售票口,後來改成中山堂,上方還有個模糊的堂字仍掛在上頭,對比週遭整修重新利用的建築物,這間廢棄的中山堂顯得落寞許多。
水湳洞派出所
濂洞里的居民早期多為台金公司的員工,因此山上蓋了許多的平房,多為台金公司留下的員工宿舍,這些建築物依著陡峭山勢而建,住戶出入則依靠山區綿密的階梯相通,新北巿政府去年獲得交通部觀光局補助三億元,替山城改造拉皮,環境變得乾淨許多。
台金公司脫硫槽及廢煙道
雖然天空沒下雨,不過卻是罩著白色的濃霧,隨著風勢的走向,對面的無耳茶壺山若隱若現,山坡上矗立著台金公司3座白色的脫硫槽,3條黑色的廢煙道便是由此連結到山上排放,遙想當年台金公司煉銅廠仍在運作時,排出的毒煙是否也像這些霧氣一樣,覆蓋著整個金瓜石地區。
濂洞國小
濂洞國小原本是瓜山國民學校分班,民國37年9月成立,最初僅有2班,民國44年8月1日獨立為台北縣瑞芳鎮濂洞國民學校,共有8班,民國51年8月設立長仁分班,民國57年8月因應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濂洞國小。台金公司歇業後,居民主要的經濟活動來源消失,人口也跟著不斷的流失,濂洞國小學生最盛時期曾達千名,如今剩下不到百位,民國80年8月長仁分班跟著廢除。
超長溜滑梯
不過學校後來結合社區特有景觀,重新規劃,加入金瓜石採礦史的學習步道,變為學校的特色,另外校內也配合其特殊的地形,將地勢較高的校園後方運動場,與地勢較低的前方教室,打造新北巿校園最長磨石子象形溜滑梯來連接,並漆上藍色海洋與海豚的壁畫,小三看到這麼好玩的溜滑梯,爬上爬下滑得不亦樂乎。
防空洞入口
曾經在「太陽帝國在台灣的古地洞遺跡」這篇文章中看到,濂洞國小的後山上,有個神秘地洞,但苦無相關確切位置的資料,既然已經來到濂洞國小,便忍不住想去探一探,由於校園是個封閉的區域,無路可通往後山,因此只好先出校園後,沿著校門口旁的階梯往上,來到校園正後方的一間民宅。
防空洞內部
民宅屋主似乎不在,倒是右側有路可通往後方的山上,於是繼續繞往後方查看。基隆山為火山岩地形,堅硬的山壁經常被鑿出一個小洞,內部放置往生先人的皇金甕,有些毛骨聳然,走沒幾分鐘,發覺山壁上有張魚網罩住一個山洞,撥開魚網用隨身携帶的手電筒朝洞內照了照,這個洞看起來並不深,雖無法通視,但可以看到對面的亮光。
防空洞出口
洞內係以石頭所砌成,長度僅約十多公尺,入口處緊窄,需低頭蹲姿進入,中央兩側有約一公尺深的凹洞,出口處為內窄外寬的喇叭型構造,從造型研判應該是一處防空洞,出口就在民宅後方約3層樓的高度處,方向面對著陰陽海,猜測作用是對海的機槍堡。
火災後人去樓空
心想這應該不是我要找的地洞,再度繞回到民宅,在岔路口的一棟廢墟內,遇到一位種菜的老伯,他說這裡原本有9戶人家,多數的房屋在某一年遭到大火燒燬,因此住戶後來皆搬離此地。這幾棟房屋位於濂洞社區住宅的最高限,再往上的山坡地現已看不到任何住家。
石砌水櫃
我原本打算問老伯後山有沒有地洞,他卻提起山上有砲台的事,此外也有約2-3公尺寬的戰壕,戰時有許多人在裡頭活動,這些砲台是因為金瓜石地區在日治時期,為日本人重要的軍需設備金屬銅礦的產地,除了台灣本地的礦工外,日本人也從南洋地區載運大英國協的戰俘到此採礦。
彈藥庫1
由於金瓜石特殊的戰略價值,所以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成為美軍轟炸的焦點之一。日本人為抵禦美軍的攻擊,因此在山頭的制高點或隱蔽處,設置許多的砲台。老伯的一番話,令我大為振奮,急著想要上山一窺究竟,但他也潑了我一盆冷水,上山的路因許久無人前往,可能無法順利找到。
砲座1
續行又遇到一位出家的師父,他也證實確有砲台這回事,而且還有彈藥庫,師父多年前曾在山裡面看過,他特別指出砲台的大致位置,即位於那批民宅廢墟後方的山坡上,不過山裡面荊棘遍佈,蜜蜂甚多,他勸我穿長袖做好準備再進入,上山的小徑即位於和師父聊天的石砌水櫃旁,感謝師父的善意提醒,隨即撥開草叢往上挺進。
階梯
第一座彈藥庫距離水櫃的位置不到50公尺,以鋼筋水泥砌成的方型建築物,內部放置數個皇金甕,感覺像是納骨塔,在彈藥庫的附近發現第一座砲台,低於地面約1公尺深的圓形水泥構造建築,面海的方向有缺口,應該是砲管的方向。
彈藥庫2
砲台中央以水泥鑄成圓形的基座,最上方的圓略小一點,在基隆其他地區的砲台也曾見過類似的構造,大致是擺設德國克魯伯砲或英國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之類的大砲,砲身鋼架一端固定在基座上可以旋轉,另一端則是裝上輪子,以利隨時調整大砲的發射方位。
碉堡
第二座彈藥庫的構造和第一座相差不大,內部則未堆放雜物,一開始並未看到第二座砲台,因為目光被眼前的一座碉堡所吸引,外觀為石砌的方型構造,屋頂和內部則由水泥所構築而成,面海的牆壁呈半圓形向外突出,中央則保留一道數十公分高的橫向縫隙。
碉堡內部
碉堡的入口在後方,進門後需繞過一堵牆才能進到內部,這是為了避免內部人員遭流彈所傷而做的安全措施,在很多的砲台建築都可以見到類似的構造,半圓形突出構造建築的中央,有根圓形的水泥柱,推測應該是擺設機槍用的,目的是為了攻擊已登陸的敵軍,而採取的近距離防禦措施。
TR磚
在機槍堡的旁邊,也發現到一塊TR磚,這是約在大正4年(1915)起,由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生產的紅磚,TR是「Taiwan Renga」的縮寫,Renga為日語煉瓦(れんが)的發音,它是由一款乾式壓磚機所壓製而成,磚面呈凹凸網狀,屬於一等高級建材,可能在這些砲台構造中,也有使用到TR磚。
砲座2
第二座砲台也是在第二座彈藥庫附近,構造和下方的第一座砲台相同,不過這邊雜草樹木更多,中央的基座更已長出一棵小樹。猜想砲台應該不只有這兩座,持續在砲台周邊搜尋,想要試圖找出更多的砲台及其他的建築物,主要搜尋的方式是先沿著林間的小徑採垂直方向的尋找,惟最後仍是無所獲。
水櫃外層石砌牆面
後來又再度擴大範圍,改採橫向方式搜尋,找到一座約3層高石砌牆面的方型建築物,外露於山坡的牆面邊長約十公尺,正中央的下方有個方形的小孔,從這棟建築物內部延伸出兩條粗口徑的鐵製水管,鐵製的止水閥和水管鏽蝕情形相當嚴重。
鐵製水管
連結外側的鐵製水管已經斷裂,地面上遺留著兩根水管,通往台金公司的方向。看到這些東西有點困惑,不太清楚這棟大型建築的用途,從兩側找路試圖攀爬到這棟建築物的上方,真讓我吃足苦頭,長滿小刺的藤蔓密密實實的包圍著建築物。
水櫃上部
硬切往上,與刺藤肉搏的結果,兩臂和脖子立即留下一道道的傷口,不過總算爬上了建築物的頂端,這是一處水泥製的平台,在植物的遮蔽下,看不清實際的形狀,從頂端水泥蓋的空隙中往建築物內部望去,原來是一座圓形的大形水櫃。
水櫃內部
由於一個人出來探險,擔心在濂洞國小的小三等太久,不敢久留繼續探尋其他砲台。下山後找到先前種菜的老伯,報告所發現的東西,他說砲台不止那2處,山上還有更多的砲台和防空洞,至於那個大型水櫃,係台金公司消防用的水櫃,不提供一般民生用水。
基隆山
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為加速進逼日本本土,減少兵力損失並儘速結束戰爭,因此美國海軍上將威廉·海爾賽及其參謀長布朗寧打算採取跳島戰術,並獲得麥克阿瑟將軍的採納,原本海軍計畫以台灣當跳板,但麥克阿瑟將軍最後採取攻佔菲律賓群島和沖繩島,使台灣因而避開大規模戰火,否則濂洞砲台恐怕也會成了殺戮戰場,但轟炸卻也是避免不了的。
Hold住妹,一秒裙子變帽子
基隆當地所建的砲台,均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相關設施,不過在此砲台附近卻未發現,不知是否為戰爭末期倉促興建,來不及完成,還是淹沒於山區的某個角度尚未發現。由於遍尋不著此砲台的相關資料,只能暫藉由在地人的口述,紀錄砲台的過往歷史。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318瑞芳-永久煤礦、濂洞國小、濂洞砲台

11 則留言:

  1. 在您的部落格上看見有關永久煤礦的消息很驚喜,不過我爺爺是單姓,高,而非複姓高堂。有些對岸關於爺爺的簡介這部份可能誤植。我自己也去過永久煤礦,感到不勝噓唏...

    回覆刪除
  2. 真是報歉,引用對岸網站誤植的內容已更正,下次再引用網站資料時會更謹慎的查證,很高興能遇到永久煤礦的後人,希望有機會也能和您交流礦場的歷史。

    回覆刪除
  3. 民國60年那時,濂洞附近還有一個大富煤礦,我小學時去過,現在去已經找不到了,也許下次去問問永久煤礦的老礦工可以有答案,

    回覆刪除
  4. 大富煤礦位置大約在禮樂煉銅廠後方,感謝您提供的資訊,近期將安排前往踏勘。

    回覆刪除
  5. 您發現的碉堡應該是射擊指揮堡,其中的圓柱體應該是放置方向盤等射擊指揮儀器所用,立柱點應預先經過測地作業,於戰時儀器一但就定位調好水平即可行射擊任務賦與.指揮堡為求寬廣視野,多呈現您看到的長條型水平開口.
    機槍碉堡射口應為喇叭型,易守難攻之地喇叭開口朝外以發揚最大火力;面臨大量直接敵火之地,喇叭開口朝內以加強防禦,減少流彈射入機會.另外機槍堡的槍架支持結構一般都緊臨射擊口,主射口可見放置三腳架的三點狀支持結構,如92式重機槍使用的三腳架;副射口多用於輕機槍兩腳架的設置,這種射口較小,支持結構也就只有窗口下對稱的兩個凹槽.此外機槍碉堡一般在牆面低處可見堆積彈藥用的凹穴,設計良好的碉堡也會看到防禦敵手榴彈攻擊的避彈溝槽.

    回覆刪除
  6. 謝謝您對砲台作用的補充說明,也希望能繼續提供寶貴的意見。

    回覆刪除
  7. Renga 是義大利文 = 紅磚,

    回覆刪除
  8. 20多年前在那邊長大直到國中搬離都不知道有這些地方,實在汗顏

    回覆刪除
  9. 61年畢業於濂洞國小,炮台、壕溝我們那時的遊樂場所,玩殺千刀時躲在壕溝,玩伴跳過壕溝,就用手刀砍其腳,就殺死敵方一名,回去過多次,已無法從濂洞國小上去,許多位置都上去記憶,今見此文甚多回憶,感謝讓我下回可再回去走訪。

    回覆刪除
  10. 謝謝版版細心踏查,預計七月份會去附近散遊也正想去看看廢棄礦坑,如你所說永久礦坑資料甚少,看到你的文章真的又吸收不少知識,非常感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