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溪園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東南側,區域內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與瀑布,入園需經過申請。萬山煤礦位於北28鄉道與萬溪產業道路交界附近的風櫃嘴山區,礦場範圍橫跨台北巿士林區與新北巿萬里區兩行政區,經營內容包括煤礦及瓷土礦的開採,該礦於民國76年收坑。
前往天溪園可於捷運劍潭站搭乘小18公車往聖人瀑布,至聖人橋站下車,沿至善路3段336巷馬路往上步行即可到達。至於山上的萬山煤礦,則可於捷運劍潭站搭乘巿民小巴1號公車,至金城土雞城站下車,該礦場有數個坑口,除萬溪產業道路旁的主坑外,在萬里另有聯絡坑、分坑與福興坑,交通方式以自行開車為宜。
前次至萬山煤礦探勘已是數月前的事,當時山下天晴,山上卻降下大雨,因而被迫折返,下山時竟探訪到天惠煤礦和明山煤礦,運氣還不錯。最近梅雨季節天氣多變化,假日常下雨,遠一點的地方氣候難掌握,因此活動行程安排困難,只能趁著沒下雨的空檔至附近的山區活動。
從聖人橋開始,此區域皆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聖人橋下游散佈著許多的巨石,而上游平滑的溪床上,有數條像是被整齊切過的刀痕,此為溪水沿沉積岩岩床節理侵蝕切割的成果,或稱為豆腐岩。聖人橋的對面是萬山商店,一旁的空地則是萬山煤礦的礦埕,用來堆放由山上運下來的煤礦,等待卡車轉運的場地。
萬山商店的老闆姓楊,年約50歲,他說商店原為供應萬山煤礦礦工生活日用品的福利社,礦場在他小時候就收掉,沒什麼印象,經營權換過好幾手,周邊的景物變化也很大,以前旁邊沒有任何樹木,多數是梯田,大部分人都到礦場就業,工餘才耕作,莊稼以自給自足為主。聊起至善國中後方的天惠煤礦,他說天惠煤礦坑內溫度高,而萬山煤礦坑內溫度低,很多由萬山到天惠工作的礦工都不太能適應,天惠停採的原因,是坑道可能挖到故宮下方,危及國寶安全,因此被迫收坑。
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係陽明山國家公園所轄管之生物多樣性保育區,內雙溪流經天溪園,區域內有茂密的森林,是多種生物的棲息環境,適合從事生物多樣性之研究、教學、訓練與生態旅遊的重要場地,入園需事先申請或現場登記,才能由解說人員帶隊進入。
天溪園瀑布為園區內最吸引人的景緻,就位在園區旁的管制區內,瀑布形狀內凹,豐沛的溪水分成數股傾洩至下方碧綠的深潭,瀑布旁石壁可見到數道平行地層的紋理,該區域鄰近崁腳斷層,北起萬里海邊,以約北60度東之走向,往西南經崁腳、外雙溪,延伸至士林附近沒入台北盆地沖積層之下,而雙溪便是沿崁腳斷層而流的順層河,因地層上下錯動,故沿線多瀑布,另有一座知名的聖人瀑布即位於內雙溪下游處。
天溪園當初是萬山煤礦的轉運站,山上的坡度較陡,交通不便所以採流籠方式運送下山,可能先暫時堆放在天溪園,楊先生說以前從萬山商店到天溪園間有條直線的輕便路,便是流籠在此轉成輕便鐵路運輸,輕便鐵路已拆除改成馬路。由天溪園上山的途中,發現到路邊有座錐狀梯形的石砌基座,很可能便是萬山煤礦的流籠柱。
至善路三段336巷最後會接到萬溪左線產業道路,先左轉至飲水思源石暫歇,此地為登峰圳的源頭之一,以鐵絲網環繞保護取水口,該圳建於明治42年(1909),由吳超卿(原名吳登峰)出資6千5百30元闢建,水圳長約7公里。
此處取水口水源共分3股,其中一股係由萬山煤礦的廢坑口流出,飲水思源石的右側有條小徑,階梯向上先遇到露天的觀音神像,取左約數十公尺後,即傳來淙淙的流水聲,循水聲往山坡搜尋,便可發現一顆大石,其後方則是一座廢棄的坑道。
坑口以水泥砌一堵小牆,用以攔截坑內流出的地下水,水質清澈見底,水量豐沛不停湧出,內部的坑道為水平坑,以手電筒探照,坑道深隧無崩塌的情形,坑外為種植竹林的平坦台地,但未發現任何的礦場建築遺跡,研判此處可能是主坑,煤炭由此出坑後,再搭流籠運往山下。
回頭接到萬溪左右線產業道路的岔路口,左轉往風櫃口方向,上行約5百公尺至大轉彎處前方有一岔路,另一處坑口在左側民宅鐵門入口後方的山區。不好意思擅闖民宅,因此從轉彎處階梯旁,轉左側進入樹林內。
此處無明顯路徑,林中穿梭數十公尺後,翻越一座小丘,接到較平坦的路徑,繼續沿此路徑穿過一片平坦的小台地,往上又再次進到樹林內,路徑再度消失,周邊亦無任何參考建築物,一度以為走錯路,後來在一處被土石和樹葉掩蓋的坡地上,發現到萬山煤礦的坑口,坑口岩壁土石風化嚴重。
坑口僅殘存直徑約數十公分的小洞,無任何磚砌的構造,撥開厚重的落葉,清除堆積的土石,可略窺坑內的情景,不過角度受到限制,無法觀察到更深處的情形,坑口前方是斜坡,附近未發現任何的礦場建築,旁的腹地不大,研判可能是萬山煤礦的風坑。
萬山煤礦礦區號碼台濟採字第2853號、礦業字第323號,礦區面積720公頃62公畝26公厘,民國35年由台灣紙業公司接收日產台灣工業株式會社士林礦業所冷水堀礦場繼續經營。台紙時期冷水堀煤礦經營者為董事長張峻、總經理趙緒雍、礦長林榮。
往風櫃嘴的路旁有一座無名小瀑布,暫稱風櫃嘴瀑布,此處已接近山頂,竟還有如此小巧玲瓏的瀑布,實難能可貴,不過大概也只有雨季才會出現,其他時間只能見到乾枯的石壁,瀑布前方的視野極佳,居高臨下俯瞰台北巿,一覽無遺。
北五指山脈及五指山脈相接連的稜線,為台北巿與新北巿的巿界,亦是士林區雙溪與萬里區瑪鋉溪的分水嶺,其相接處為兩山脈最低點的鞍部即風櫃嘴,北28鄉道和萬溪產業道路在此銜接,而萬山煤礦的坑道則是由兩山脈的下方穿過,因此探完萬山煤礦主坑後,沿萬溪產業道路續行,越過風櫃嘴進入到萬里地界。
從地圖上看萬山煤礦在萬里冷水堀山區有一處聯絡坑口,由鄉道15公里標示牌旁的岔路進入,內有一戶民宅,經向屋主老太太請教,她說附近確有坑道,但荒廢多年早已崩塌,路徑也遭沖毀消失,徵得老太太同意後,穿越她家旁邊的菜園小徑,小徑越過一處溪溝後便消失,迎面而來是茂盛濃密的樹林。
台灣紙業公司係民國35年接收日產台灣製紙株式會社(士林)、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羅東)、台灣紙漿株式會社(大肚)、鹽水港紙漿工業株式會社(新營)、東亞製紙工業株式會社(小港)等5間紙廠和林山田林場,合併成立台灣紙業公司,隸屬資源委員會復改隸經濟部,與台灣省政府合辦為國省營事業。
樹葉還殘留著上午大雨遺下的溼潤水珠,側邊不時有數公尺深難以辨識的峭壁,加上有刺植物和利如刀刄的芒草葉,使得舉步維艱,花近半個小時竟前進不到50公尺,鑽出樹林後,視野變得開闊,發現下方竟是芒草叢生的谷地,遠處則有疑似礦渣的土石堆積,因底下峭壁落差約十公尺,只得先行退回另尋緩坡。
溪流邊岩石較多,樹林較疏,由此下坡數十公尺後即是聯絡坑,位置約在溪流與谷地間,但現址已面目全非無法辨識。溪流樹林底下暗無天日,好不容易穿過一堵小丘,前方仍舊是一大片的芒草,赤手空拳栽進芒草欉間,辛苦鑽數十公尺後總算來到谷中的平坦地,手臂和頸部滿是割痕。令人失望的是此處未發現任遺跡,距離倒礦渣處還有一段距離,中間隔著約3公尺深的隱形溪谿無法穿越,被困在芒草堆中進退兩難。
最終還是先離開芒草堆退回至溪溝,往下游走一小段路,然後才能切回至倒礦渣的地方。礦渣的土石較堅硬與一般泥土不同,並不肥沃所以只長雜草而無大樹。礦渣應該是由萬山煤礦所傾倒,此外礦渣旁的深坑似乎是露天開採的結果,由於萬山煤礦除採煤外也挖瓷土礦,此處階梯狀的坑谷像是瓷土礦開採的結果,再利用煤礦的礦渣來填平。
此處的瓷土可能是屬於五指山層砂岩間質黏土,主要賦存於中新世含煤層的沉積黏土中,部分於第四紀沉積物中的運搬黏土,黏土礦物為伊萊石和次要的高嶺石,洗選的黏土具有較低的熔點和塑性,多用於陶器和低品級瓷器的製造。
遠處的山坡點綴著一球球白色的桐花,近處也有幾棵盛開油桐花,看似賞桐的好地點,但此時心裡只想著要如何脫困,從衛星地圖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往山下的路,不過實際上卻長滿雜草,後來發現坑底似乎有條小徑,旁邊接水管,鑽出小徑再度接回溪床,下游數十公尺處有座傾倒的水泥橋,不過橋兩端的道路也都已經消失難辨,但足證當初開採時此處的聯外交通應該相當便捷。
台灣製紙株式會社係大正7年(1918)由日本商人發起,成立於大正8年(1919),資本額150萬圓,由柵瀨軍之佐擔任取締役社長,柏熊福太郎為專務取締役,是全台首座機械紙板廠,此即士林紙廠的前身。政府為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收購地主耕地放領佃農,以4大公司股票向地主交換土地,於是將台灣紙業公司與台泥、工礦、農林等公司一併移轉民營,一方面使耕農獲有土地,一方面使地主移轉資金於工業投資。
民國43年年底台灣紙業公司民營化後更名為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士林紙廠更名為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士林廠。民國47年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股東要求下完成所屬工廠之分售分營,台紙士林廠由民間商人集資購得,隔年辦理分營,並成立士林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資本額為新台幣2,720萬元,生產設備有士林紙廠二台抄紙機,年產8,900餘公噸。
士林紙廠後來因生產設備老舊,於民國87年12月20日停止生產,生產重心全部轉移至永安紙廠,舊廠址鄰近寸土寸金的士林夜巿,民國81年便申請變更都市計劃,但因開發利益少遲遲未進行,直到最近幾年因容積獎勵才開始動工,未來將規劃為文創園區、國際旅館、辦公大樓等用途。
冷水堀礦場於民國40年3月21日設立礦權,民國54年1月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將冷水堀礦場礦權移轉,由士林紙業公司承受,民國54年11月士林紙業公司再將礦權移轉與萬山煤礦公司經營,礦場執照民國61年6月28日換發,有效期間民國40年3月21月至民國80年3月20日,民國80年9月17日註銷不接受申請。
最後沿著野溪河床一路往下游跳行,此段溪流高低落差相當大,不時出現小溪瀑,得常常爬上溪畔斜坡,才得以迂迴推進,偶有令人驚豔的溪流美景出現,可惜不容易親近,用近半個小時的時間才終於脫離溪流,接回北28鄉道,然後右轉下坡,續朝靈泉寺方向進行。
靈泉寺為中台禪寺創辦人惟覺老和尚最初的修行地點,惟覺老和尚為四川省營山縣人,民國52年依靈源老和尚披剃於基隆十方大覺禪寺,後來他為了閉關專修,離開了十方大覺寺,先後到過宜蘭吉祥寺、新竹圓明寺、香港大嶼山等地閉關。民國60年代末期從香港返回台灣,並四處講授佛法,後來幾位居士發心在萬里靈泉寺的現址買了一小塊地供養他,於是大和尚蓋了一間簡陋的茅棚,繼續他的清修生涯。據楊先生說靈泉寺的寺址,係當初萬山煤礦的事務所。
民國74~75年間因產業道路闢建,恰好經過茅棚前面,老和尚清修的事蹟才逐漸傳開,慕道求法者絡繹於途,民國76年應請創建靈泉寺,並為4人剃度,為靈泉寺第一批常住眾,經常上山請法的在家居士有2、3百人。老和尚後來親自帶領弟子,花3個月的時間,翻蓋一間小小的玉佛殿,並舉辦了靈泉寺第一次的禪七,民國81年更舉辦一連49天無間斷的七期禪七,震撼海內外佛教界。
由於參訪、皈依、受戒甚至剃度者急遽增加,靈泉寺現有道場空間早已不敷使用,因此後來擇定在南投縣埔里鎮,興建規模宏偉之新道場中台禪寺,以此接引更多學人,濟度更多眾生。民國79年開始初期的規劃,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民國90年9月1日正式完工啟用,37層樓高度達136公尺,為目前台灣最大、最高的佛教寺廟。
靈泉寺下方約十多公尺處右側另有一條岔路,取右上坡遇岔路左轉,盡頭處為門牌地址瑞泉路2-2號的佛峯寺,寺廟外觀有點老舊,寺內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三尊,中央為釋迦牟尼佛,左脅侍為文殊菩薩,以智慧聞名,右脅侍為普賢菩薩,以大行聞名,三者又合稱華嚴三聖。
經向附近的居民詢問,大嬸告知萬山煤礦坑口即位在往佛峯寺岔路口的轉彎處,因此朝一處長滿蕨類植物的溼潤岩壁仔細搜尋,從底下被葉子遮閉的地方隱約發現陰暗處,它的前方正好是水溝,除去植物後坑口便重見光明,坑內頗深隧,坑道下方有積水,坑口被落下的土石所堵,無法進入。
萬山煤礦舊稱冷水堀煤礦,冷水堀(窟)地名係源於此地為冷水之窪地,該地亦稱為瑞泉,泉指冷泉,即湧泉之地,又有一名稱為牛山,即放牛的地方。瑪鋉溪即發源於冷水堀,為穿過萬里區最主要的溪流,於瑪鋉漁港西側注入東海。
萬山煤礦公司民國54年12月16日核准設立,經營管理階層包括林柳賓、李建和(省議員,李建興之胞弟)、張金生、陳金其等人,總經理楊麗生,民國67年萬山煤礦因煤層欠佳撤收時之負責人為陳勇。陳勇原籍福建泉州,先世遷台落籍五股鄉,明治36年(1903)生,早年喪父,與兄嫂相依為命。
陳勇長大後經商並創設華興商行,光復後改組為台灣貿易公司,開展對日貿易,台紙民營化時即籌資買下該公司士林廠,後來更與友人相繼創立萬海航運公司、泰安產物保險公司、中聯信託投資公司、國賓大飯店等。聽楊先生說以前萬山開採出的煤礦,由工人們依顆粒大小來分類,細小的屑煤或粉煤較不值錢,都送往士林紙廠,而較大顆的塊煤則另外出售。
在萬崁路上還有一處萬山煤礦福興坑口,就在道路旁邊的駁坎上方,溪溝的左側,距道路僅約數十公尺,然而坑口已遭一顆巨岩壓毀埋沒,坑口前方遺有礦車鐵軌,軌道出坑後轉彎跨過溪溝的運橋橋,如今運橋橋已滅失,只餘兩根腐朽的木頭。
萬山煤礦公司資本額6百萬元,所營事業為煤礦之開採及運銷、瓷土礦之開採及加工經銷。主要開採石底層煤礦,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走向北50度西,傾斜20度,厚度平均本層0.6公尺,普通燃料煤,有主斜坑一坑,又卸一坑,降煤自礦場以卡車5.5公里至士林,產量民國66年5,129公噸,民國67年1,109公噸,統計民國38年開採至民國76年收坑,35年期間總產量184,404公噸,年平均5,268公噸。公司登記於民國81年09月29日撤銷。最後登錄之監察人為張振坤。
萬山煤礦一開始的線索很少,還有許多不解之處,可供諮詢的耆老難尋,只好從現有的資料慢慢去拼湊,在萬里尋坑的過程,迷途在芒草原中吃足苦頭,萬溪來回走了數趟,陸續增加天溪園、士林紙廠和福興坑等內容,最終竟能挖出這麼多的東西,是當初未預料到的。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427士林-天溪園、萬山煤礦
聽在地人(32年次)說,現在的至善路以前有鐵軌(靠河川邊),通到士林,是在運萬山煤礦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