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1020518-1基隆-裕源煤礦、調和煤礦分坑

裕源煤礦及調和煤礦分坑位於基隆市信義區五坑附近深澳坑溪的兩側,裕源煤礦經營者為徐幼英,該礦於民國67年7月因受到毗鄰新源煤礦出水災變的影響,坑內遭水淹沒而廢坑。調和煤礦分坑位於五坑山山腳下的山谷內,主坑口已滅失。

前往裕源煤礦可搭乘基隆市公車203路深澳坑,於五坑站下車,旁邊為孝岡里里民活動中心。五坑位於基隆的東南側,所在區域稱為孝岡里,清代隷屬深澳坑庄,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將深澳坑分為東邊的孝岡里與西邊的孝深里。
五坑孝岡里里民活動中心
這些日子皆在深澳坑附近探勘,地毯式走訪許多的舊礦場,很多地方均已改建為社區住宅大樓,坑口被填平不知去向,大部分外來居民對於過往的礦場歷史並不熟悉,許多人對於詢問保持戒心,需要花時間溝通,增加查訪上的困難,不過也有相當熱心的在地人,協助帶領指路,內心萬分感謝。
福源宮
深澳坑自清代即發現豐富的煤藏,日治時期大規模開採,曾吸引大量人口至此地開礦,民國60年代末期,礦業逐漸沒落,多數居民外移,僅少數仍定居,後來隨著快速道路落成交通改善,山區興建大批住宅,外來人口有漸增的趨勢,而這些住宅有些即奠基在舊坑道附近,不免令人擔憂。
福源宮石碑
福源宮建於日治時期,廟旁有一塊石碑,字跡已模糊不清,上刻內容大致為大正7年(1918)興建時,地方信眾捐獻者姓名與金額,廟側上方山壁另有一座刻有福源宮的石牌,已裂成兩半,現今廟外觀建築為民國84年正月修建,其修建情形載於廟側牆上,摘錄如下:
福源宮旁大正7年捐獻者石碑
福源宮興建於日據時代,歷經數十年之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眾信徒虔誠敬拜,因部份設施損毁,經本宮會長江天生會議籌款修建,里長鄭清池配合四處奔走收集捐款,正式動工修建歷時數月終告完成。
福源宮修建委員會主任委員:鄭清池 副任委員:游聰明 總幹事:江天生 委員:張金木 江盛霖 郭聰義 王火炮 林伯川 謝金賢
深澳坑溪旁菜園
福源宮的對面,即深澳坑溪畔坡地有一座礦場,可以從孝崗里活動中心右後方的橋跨過深澳坑溪,左轉沿堤岸步行至一間紅色鐵皮屋,坑口位於鐵皮屋左後方約十公尺處,附近的竹林裡散佈著礦場建築物用的紅磚,其中一塊上刻S字樣,S磚原為日治時期大正年間英國資本撒木耳煉瓦公司(Samuel & Samuel Company)所生產紅磚上的印記。
S磚
該公司在大正7年(1918)與後宮信太郎所主持的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其所生產的標誌為T.R磚)合併,其錫口(松山)煉瓦工廠也納到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旗下,雖然會社合併,但標誌並未統一,兩種不同標誌的紅磚經常出現在大正或昭和年間的建築物或隧道上,因此見到此磚,便可以將此礦開採的歷史往前推至大正或昭和時期。
裕源煤礦坑口
此礦經向附近的一位游聰明先生請教,他是以前的礦主,這個名字曾刻在福源宮84年修建時的石碑上,擔任副主任委員,第一次來拜訪時,游先生正好出門,隔週來才遇到,他說此礦稱為裕源煤礦,五坑至六坑深澳坑溪右岸沿河坡地範圍,均屬於裕源煤礦的礦區,後來切割給許多的小包開採。
裕源煤礦坑口已被竹子掩蓋
裕源煤礦坑口目前已被廢竹子所掩蓋,坑口源源不絕湧出大量的坑水,形成一條小水溝,本想試圖將一些竹子搬開以拍攝坑口,但數量實在太多,只好宣告放棄。另外橋頭附近還有一座風坑,就位在附近民眾的菜園裡。
裕源煤礦風坑坑口外觀
坑口上方為岩塊,底下同樣積水,只是未滿溢,大概都由主坑口流出來。正在坑口前探頭探腦,試圖拍攝坑口樣貌時,菜園的主人走了過來,以為是來偷菜的,還真像是開心農場的情節,問明來意後,他介紹一位住在對街的呂老太太,礦場事務她比較了解,而游聰明先生也是透過呂老太太轉介才認識。
裕源煤礦風坑坑口
民國44年8月台灣工礦公司開放民營,裕源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向該公司承購礦權,其資本額為5百萬元,董事長徐幼英,常務董事陳逢源、宋壬癸,常務監事林天棟,監事楊松鏡,經理楊生傳,公司登記於民國74年9月1日撤銷。游先生指出有很多人向裕源公司包採礦區內的煤礦,他和5-6個股東也是向裕源包採的其中之一。
民國67年7月中央日報
因為受到民國67年7月6日新源煤礦盜採防水煤柱導致出水災變的波及,水源來自基隆河透過舊坑道流竄,整個山頭沿線的礦坑全部遭殃淹水,無法搶救才收坑,前一篇所提及的金益煤礦,他說是比較早期的礦名,也屬於裕源煤礦所有,即報載的通源煤礦。
往調和煤礦分坑
呂老太太的家在深澳坑路141巷內,原本她說對面的礦場是萬源煤礦,經求證游先生後才得知是裕源,但她所言似乎也並非錯誤,因為根據臺灣鑛業史所載,萬源煤礦第二礦場即委任給徐幼英經營,是否後來再改組為裕源則不得而知,萬源煤礦礦場位於深澳坑路86巷底,在一處公寓大樓的後方,坑口也已經滅失。
調和煤礦分坑礦場建築
呂老太太說她家後方的山區還有一座調和煤礦分坑的坑口,老闆並不是杜伯英,而是另有其人。福源宮旁邊原本是調和的炭埕,以運煤台車軌道連接後方山區的坑口,呂老太太牽著她的孫子,帶領我穿過屋舍間的小路,來到通往山區小徑入的口處。
調和煤礦分坑已塌陷消失
呂老太太指出小徑右手邊旁邊的排水溝是舊台車軌道的路基改建,下方的炭埕已經蓋起住宅,沿著竹林間的小徑直行到底,就可以找到坑口,路徑非常清晰,地面上亦有煤炭碎屑。途中有數座紅磚礦場建築的殘跡,只可惜盡頭處的調和煤礦分坑口已塌陷消失。
往上的岔路
回到呂老太太的家,他們家人正準備吃午餐,就在門口擺張桌子,端上豐富的佳餚,並熱情邀請我一起入席,無功不受祿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跟呂老太太報告勘查的結果,沒想到旁邊一位大嬸說那個坑口早就在一次豪雨過後便崩塌,沒留下任何東西,感覺有些失落。
竹林裡右側的小坑洞
關於五坑的位置有許多的說法,從日治時期的地圖來看,它是和六坑畫在一起,大約在六坑的北方即和泰冷凍廠的對面,現為營造廠。經建版的地圖則標示在深澳坑溪南方的新源煤礦附近,不過五坑山卻是在深澳坑溪北邊,但也不排除是福源宮對面的裕源煤礦,需要再搜集更早期的礦圖才能判定。
坑內
五坑為日治時期賀田組設四腳亭炭坑所開鑿之第五坑,大正7年(1918)移轉給基隆炭礦株式會社,與福源宮建廟同時,而調和煤礦分坑與廟位於同一側,因此也不排除它的前身可能是原本屬於五坑的礦區。
疑似調和煤礦分坑風坑
隔週再度到相同的竹林內搜尋,在主坑附近左側有條往上的採竹小徑,地面上有片薄薄的煤層,摸起來有點酥脆,像餅乾一折就斷。沿著竹林的坡地直上,原以為是通往五坑山的稜線山徑,但竹林僅闢建至山腰處,再往上則無法通行,不過在這處斜坡倒發現兩個有趣的坑洞,右側的坑洞較小,無可觀之處,而左側的坑洞較大,疑似是調和煤礦的風坑。
調和煤礦分坑風坑內
左側坑口高度約1公尺,內部水平坑道約2公尺,然後接到垂直約1.5公尺深的圓形小洞,以燈光照射底部,發現似乎另有通道,不過這樣的深度頗感猶豫,坑壁的黃土含水量幾達飽合,相當溼滑,怕下得去上不來,全身會沾滿泥土,不過最終壓抑不住好奇心,還是跳了下去。
坑外
坑底的岩壁較坑口堅固,坑道頗深隧,係沿著黑的發亮的夾煤層開挖,不過已被塌陷的土石堆擠到只剩下約20-30公分高的空間,坑底相當的潮溼,地表層滲入的雨水從岩縫間不停地從上往下滴落,坑道裡頭並不覺得悶熱,因為有股天然的涼風從坑底吹出,當離開坑道後,眼鏡立即起霧。此坑也不排除為主坑封坑後,其他人另行開挖的坑道。調和煤礦主坑位於調和街草山福德宮附近,自民國35年開採至民國59年收坑,25年期間總產量為689,900公噸,年平均27,596公噸。
調和煤礦分坑風坑道
關於地點和內容已盡全力去找資料查證,並詢問在地人加上自己的判斷所得出的結果,但畢竟本身非歷史學者或考古專家,因此疏漏或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曾經璀璨,但卻煙沒在荒山野嶺間的故事,也期盼能有更多人提供相關資訊,讓這些內容更加豐富,貼近史實。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518-1基隆-裕源煤礦、調和煤礦分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