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賴克富前輩的電話,介紹黃有宗先生與我認識,一位對礦坑相當狂熱的計程車司機,父執輩的年紀已經當阿公,去過三峽、石碇、平溪等地的礦坑,第一次見面是約在辦公室的樓下,他帶來厚厚的兩本相簿,裡頭全是他所拍攝的礦坑照片,數量之多,令我覺得十分訝異,有些地點我也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址。
一坑工寮
黃先生對於礦坑的熱愛,起源受到已故行天宮創辦人黃欉居士的感召,黃欉居士曾經營過海山二坑,後來將營礦所得,全數投入行天宮三宮之建設。我很好奇黃先生如何得知這許多的礦址,或許因為工作的關係,黃先生知道很多產煤的地方,然後到當地找一些老一輩的居民,設法打聽出具體位置並請人直接帶去礦坑口,因此取得的都是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比起我每次幾近搜山式的尋找更有效率。
通往一坑小徑
我們兩位臭味相投,一拍即合,為完成在平溪地區的煤礦拼圖,首站選擇平溪,黃先生找來居住當地的老礦工,曾在一坑工作過張新吉先生來幫忙帶路,他們兩位的足跡幾乎踏遍平溪各大礦場,經驗豐富。車輛開抵一坑狹窄的巷弄內,左側一整排低矮的工寮已人去樓空,張新吉先生則住在右側地勢較高的磚造平房內。
溪邊步道
出發前換穿雨鞋,並擕帶手帶筒及相機,兩人各自拿了一把一長一短的砍刀在前方開路,柏油路鋪抵溪流前緣,左岸的步道為公所為發展觀光而修築的觀景小徑,旁邊的水泥壁掛滿當地居民取溪流水源而設置的黑色水管,數量約十餘條。而原本一坑用來運煤的台車道則是鋪設在右岸,現已闢建為柏油路面。
清涼蜜茶
上午天氣很熱,臨出發前,張新吉先生已準備3瓶冰涼的蜂蜜水,步行至中途,每人分送一瓶解渴,張先生在礦場收坑後,改經營養蜂事業,平溪山城因遠離塵囂,所蘊孕出的植物無農藥絕少污染,因而蜜蜂所採擷之蜂蜜特別香淳濃郁,入喉口感滑順,尤其在大量消耗體力之後來上一口,還能迅速恢復精神。
洗煤場
兩位先生在前方闢路,沿溪流旁雜草叢生柔腸寸斷的山徑溯溪而上,步履輕盈,我則在後方沿途回想,一坑在幾年前曾經造訪過,只走到洗煤場及運煤橋後便折返,當時對於煤礦還一知半解,未再進一步探究礦坑口的位置便折返,此次舊地重遊,見到這些舊建築遺跡,便會開始去研究其作用與設置的區塊,在腦海中建構出礦場開採時期的樣貌。
洗煤場對面捲揚機座
石底一坑礦區號碼礦業字第43號,執照臺濟採字第926號,範圍新北市平溪區石底、石碇區松柏崎,面積141公頃65公畝75平方公尺,屬於石底煤礦的一部分,由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開採。該礦日治時期礦區號碼原礦字第926號,明治42年1月15日設立礦權,範圍石底庄、平溪仔、石笋仔、菁桐坑、薯杮寮、松柏崎庄、耳空龜。
洗煤場漏斗
日治時期沿革如次:
年度 | 面積 | 產量 | 礦山名 | 礦權人 |
明治42年 | 418,427坪 | 合名會社藤田組 | ||
大正元年 | 418,427坪 | 合名會社藤田組 | ||
大正3年 | 418,427坪 | 合名會社藤田組 | ||
大正4年 | 418,427坪 | 合名會社藤田組 | ||
大正5年 | 418,427坪 | 1,650,000斤 | 合名會社藤田組 | |
大正6年 | 418,427坪 | 合名會社藤田組 | ||
大正7年 | 418,427坪 | 臺北炭礦株式會社 | ||
大正8年 | 418,427坪 | 9,508,666斤 | 臺北炭礦株式會社 | |
大正9年 | 418,427坪2 | 0,504,076斤 | 石底炭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大正10年 | 418,427坪 | 51,450,706斤 | 石底炭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大正11年 | 418,427坪 | 229,993,915斤 | 石底炭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大正12年 | 418,427坪 | 254,314,685斤 | 石底炭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大正13年 | 418,427坪 | 195,524,412斤 | 石底坑場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大正14年 | 418,427坪 | 231,209,818斤 | 石底坑場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大正15年 | 418,427坪 | 243,713,535斤 | 石底坑場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2年 | 418,427坪 | 200,956,475斤 | 石底坑場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3年 | 418,427坪 | 171,403,963斤 | 石底炭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4年 | 418,427坪 | 198,631,680斤 | 石底炭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5年 | 418,427坪 | 219,023,811斤 | 石底炭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6年 | 418,427坪 | 158,803,832斤 | 石底炭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7年 | 418,427坪 | 109,003瓲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四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8年 | 418,427坪 | 157,821瓲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四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9年 | 418,427坪 | 189,623瓲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四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10年 | 418,427坪 | 179,416瓲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四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
昭和11年 | 418,427坪 | 161,624瓲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浦田坑、文山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代理人浦田彥次郎 |
昭和12年 | 418,427坪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浦田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代理人浦田彥次郎 | |
昭和13年 | 418,427坪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浦田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代理人浦田彥次郎 | |
昭和14年 | 418,427坪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浦田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代理人浦田彥次郎 | |
昭和15年 | 418,427坪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浦田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代理人浦田彥次郎 | |
昭和16年 | 418,427坪 | 石底礦場、石底一坑、二坑、三坑、大斜坑、浦田坑 | 臺陽鑛業株式會社代理人浦田彥次郎 |
越溪
礦場設於宜蘭鐵路支線之平溪鐵路終點菁桐車站,而一坑礦場在菁桐站的西邊。平溪地區煤礦為明治40年(1907)由汐止人潘炳燭所發現,但自取得礦權後,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資本不足無法開發,故明治41年潘氏將石底煤田之採鑛權讓與日商藤田組,經過試掘後發現煤質良好,惟需解決人力及設備問題,大正7年請顏雲年加入合資,成立臺北炭礦株式會社取得礦權並經營開發。
鋼纜滾輪
原本計畫從汐止興建索道來運煤,經過檢討後改為興建鐵路運輸,於是一邊開坑一邊修築鐵路,大正7年6月由臺陽公司的前身臺北炭礦株式會社自費建設平溪線鐵路,自宜蘭鐵路三貂嶺站至終點之菁桐坑為終點,蜿蜓13公里,修築至大正10年7月方告竣工,解決平溪地區煤礦之運煤問題。修築過程中從三貂嶺至平溪一帶,並延長至石碇文山的礦區,悉數被併入臺陽公司內。平溪線鐵路至昭和4年始被日本政府收買,改為官營。
倒塌的運煤橋
石底煤礦原以水平坑採煤,至大正14年,由於水平坑開採日久,煤床漸入下部,於是增設蒸汽動力,開鑿斜坑,採掘深部煤層,陸續開鑿斜坑五處,當時最高產量年達14萬公噸。昭和4年廢止蒸氣動力,改為電力設備,同時為集約坑所,廢止石底第五、第六兩斜坑,擴充石底第一、第二、第三之三斜坑,使生產逐漸集中。
石底一坑坑口
昭和12年因各斜坑漸開採進入深部,運搬及通風排水等工作負擔加重,於是計畫擴大生產設備,更進一步集約採煤,當年3月在菁桐坑動工開鑿大斜坑,費時2年,耗資90餘萬日圓,始告完成。而初期先後開鑿之水平坑及斜坑,則留作大斜坑之風坑。石底煤田各鑛區之蘊藏量約2千萬公噸,可採量1千5百萬噸,民國58年資料顯示,該礦技術人員45名,管理人員20人,礦工1104人。
坑內望向坑外
舊石底一坑為大正12年7月開鑿,昭和6年10月廢止,石底一坑則是昭和6年1月開鑿,昭和13年2月廢止,後改為石底大斜坑之入氣坑,此地共找到3座坑道,距離道路較近為水平坑及風坑,推測應是較早期的舊石底一坑,而另一座在溪流上游的斜坑,則是較後期所開鑿的石底一坑,在廢棄後作為入氣坑之用。
坑內
坑內的通風情況良好,另有蝙蝠在上空盤旋,底部有一大片落磐,形成一巨大的圓形空間,而往下的斜坑僅餘狹窄的縫隙,當時很想再繼續往下探,不過同行的兩位先生再三勸阻,老礦工認為底下廢棄日久,可能積聚瓦斯或一氧化碳,萬一不小心昏迷,恐怕他們兩位無法將人抬上來,因此只好匆匆拍照後,便回到坑口。
往下的斜坑
石底煤礦開採石底層之煤層,位於石底向斜之西北翼,地層走向為北65度東傾向東南,傾角自露頭部分漸深漸次減少,自35度至軸部附近僅20度。共有6含煤層,但僅開採本層,層厚在五片上為1公尺,漸下至20片厚60公分,再下軸部附近僅為55公分,本層煤中夾有黑色頁岩夾石層。統計石底煤礦自民國35年開採,民國84年收坑,開採50年間,總產量3,781,825公噸,年平均75,636公噸。
張新吉先生與黃有宗先生
臺陽公司創辦人顏雲年先生,生於同治13年1月13日,瑞芳魚桀魚坑人,早年獲准在基隆河區包工淘取砂金,甲午戰後,日人治台初期禁台灣人設權採礦,直到明治30年才解禁開放,然而大多數的優良鑛藏已被日本人佔有。因此顏雲年在明治31年向日商合名會社藤田組承租瑞芳金鑛小粗坑小部分鑛區,設立金裕豐號,招集舊時在基隆河淘金的工人,以微薄資本,開採金鑛。
捲揚機房
當時九份金瓜石一帶屬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日人治台初期常有抗日義軍及盜匪出沒。顏雲年經營得法,擴充事業範圍,承租藤田組廢棄之鑛坑,重新整頓恢復生產,明治32年再設金盈豐號,承租藤田組在大粗坑及大竿林一帶鑛坑。不久後又成金盈利號,專營零碎砂金之收購。
明治35年藤田組以瑞芳金鑛鑛脈零亂分散,管理困難,因而將大部分鑛坑由顏雲年承租經營,顏雲年看出藤田組失敗原因在於想獨佔鑛山利益,因此他將承租鑛區轉租,讓地方人士可以共享利益,分租的人為取得更多黃金,因此竭力在廢坑中,挖掘出大量黃金。
捲揚機內
明治36年金鑛產量日漸增加,員工愈來愈多,於是與蘇源泉在基隆合組雲泉商會,辦理員工生活必需品之供給,並代辦鑛山應用資材等。明治39年金裕豐與金盈豐合併改為組金興利號,專營硐內採掘工程,同年又增租大粗坑菜刀崙處女鑛帶,並將金盈利號改組為金裕利號,繼續收買砂金業務,明治39年,雲泉商會亦兼辦採金,承租牡丹坑鑛帶,並在明治42年承辦田中組所營金瓜石金山之物資勞力供給,兼營一般運輸業務。
一坑另一處平水坑口
大正3年9月,瑞芳金鑛鑛石之含金品位突然普遍低茖,藤田組認為無開採價值,而以30萬日圓租價,將瑞芳鑛山全部管理權讓與顏雲年,約定分期付款,租期7年,顏雲年為改革大量盜金弊病,於是廢除集中管理制度,除金興利號直營外,其餘劃分7個區域,轉租他人開採,分區監督,效率大增。並且將藤田時期丟棄的大量廢石重新處理,獲得剩餘黃金。
坑內岔路
除了金鑛外,顏家也看到煤礦的前景,明治37年顏雲年胞弟顏國年計劃採煤事業,取得三瓜子區域採煤權,明治39年陸續取得猴硐,瑞芳一帶礦權,明治40年取得石底,五堵,三峽各地礦權,大正3~4年期間更是將大量資本投資在煤礦上,先後收買經營不善的礦坑,準備大規模開採。大正7年6月29日與合名會社藤田組代表人藤田平太郎合資創設資本額100萬日圓的臺北炭礦株式會社,以開發臺灣北部煤田,顏雲年佔股4成,藤田組6成,首屆社長為藤田組選出的高木與太郎,顏國年任常務取締役,顏雲年任取締役。
炸藥庫房門口
大正7年3月雲泉商會改為公司組織,正名為株式會社雲泉商會,顏國年任社長。大正7年10月,以30萬日圓收購藤田組瑞芳金鑛所有礦權,將原有的金興利、金裕利號、合名會社義和商行及義隆、義成、義益、勝與等公司,以及焿子寮共業土地等事業單位,統合於株式會社雲泉商會,集中管理,由顏雲年出任社長,周碧為專務取締役,該年9月顏雲年將其所有四腳亭至五堵一帶煤礦區與三井鑛山株式會社合組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另立一資本系統,顏家佔股45%。
炸藥庫房
藤田組因受戰後財界影饗,其在臺灣各項事業均告失敗,遂將所持臺北炭礦株式會社股份悉數售顏雲年。於是顏雲年與賀田金三郎、木村久太郎、林熊徵等人協議,決將臺北炭礦株式會社資本,增為五百萬日圓,而將雲泉商會之瑞芳金鑛全部收購,成為橫跨金煤兩鑛之大企業,並在大正9年9月,更名為「臺陽鑛業株式會社」,而以賀田金三郎為社長。
風坑入口
但當時之臺陽鑛業會社尚屬草創,一切經營管理悉委株式會社雲泉商會主辦,乃於翌年5月1日遷移社址於基隆市。初以草店尾為址,最後移到田寮港(壽町),即今之信義區信2路112號。大正11年7月,社長賀田金三郎往生。隔年大正12年2月9日創辦人顏雲年亦相繼去世。顏家一切事業歸由國年主持。大正14年6月1日,顏國年繼任公司社長。而雲泉商會仍照舊由公司委託經營。直至昭和11年11月,雲泉商會解散,才開始由臺陽公司自行經營管理,而從前雲泉商會所營其他業務,亦由臺陽公司接辦。
風坑口
昭和12年4月30日,社長顏國年逝世。顏雲年長子顏欽賢先生於同年5月29日,繼任社長。為適應業務進展之需要,乃於昭和4年8月31日,在臺北市末廣町二丁目(即今之中華路)設置支店,此後公司一切樞要業務皆在臺北處理。戰後因公司有多數日本人股份,被經濟部接管,在備價繳清給政府後,於民國37年7月17日正式成立臺陽鑛業股份有限公司,推顏欽賢先生為董事長,煤金兩項主要業務蒸蒸日上,創造九份及平溪地區的繁榮。
風坑內部
如果網友們對煤礦有興趣,又不知從何尋找起,推薦可搭乘黃有宗先生的小黃,手機直播0910-952772預約,請他安排礦場一日遊的行程,探訪昔日的黑金歲月,在其生動活潑的導覽下,相信會有豐富的收獲。
感謝你詳細解說,現在我三步五時就跟小朋友講台北礦坑故事
回覆刪除大台北地區的繁榮發展與礦業息息相關,
應該要讓他們知道歷史
感謝你
謝謝您的支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