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1041229瑞芳-大粗坑六號硐、小金瓜露頭

大粗坑六號硐位於新北市瑞芳區,屬臺陽公司瑞芳金鑛之礦區,主要提供承包開採,昭和2年開坑,大粗坑礦場是由劉明所主持的振山實業社所承包,後由臺陽公司收回直營,因金鑛業蕭條,大粗坑停採,居民遷移而廢村。

上回探訪完九號硐之後,在大粗坑遇到曾是當地舊住戶的江先生,雖然已經移居基隆,但仍常常回到大粗坑除草,整理環境,向其詢問該地的過往,得知在大山國小正對面的山谷,還有一座六號硐,從江先生提供的黑白舊照,依晰得見大粗坑繁華時的景象。

大粗坑聚落

當時整個山谷之中,幾無任何綠樹,全是石砌民宅住居形成的聚落,熱鬧的情形對比九份絲毫不遜色,可惜由於政府的黃金政策不當,採金的成本高於收購的價格,最後造成產金業蕭條,人口遷出,聚落荒廢而雜草叢生,經過多年變成今日一大片綠油油的景緻。

據說吳念真的老家在樹下

當日礙於天候轉差,時間不夠充裕,而未能一探,近期天氣又多溼冷,幸得一日由雨轉陰的空檔,特別請假並邀請坑友小劉兄再次前往,上午台北已放晴,來到瑞芳時則轉陰,所幸並未降雨,至大山國小前方觀察地形後,決定至左翼取最短距離,直切六號硐所在的平台。

六號硐坑口附近殘屋

雖然用眼遠觀的路線似乎不難行,但要找個適當的地方繞過去卻有點難度,下切處的坡度極斜,所幸地面尚有表土,尚可攀附樹枝緩步下行,樹林中到處都有斷垣殘壁,靠近谷地附近遇到陡崖及瀑布,循左側往上繞過瀑布上緣,踏腳處極窄,休息片刻,再從長草堆的陡坡往上爬。

大粗坑六號硐

樹林之中摸索找路,沒有任何參考點,只憑方向感,通常都是心中了了,腳下卻慌慌,爬上草坡平台,此處是倒碎礦石的地方,僅有小藤蔓無樹木阻檔,視野才變得開闊,可以望見對面的大山國小,靠山壁處有疑似台車道的地基,往左直行至盡頭便是大粗坑六號硐的坑口。

坑內

坑口貼齊崖壁,僅有一個小拱門的開口,其上並無任何的牌匾或提字,山上滑落的土石堆和枯木,幾乎掩埋半個坑口,也阻擋了坑內積水的排放,積水高度超過2尺,愈往內愈深,最多僅能在坑口附近以水電筒探察,無法再推進,裡頭的水質乾淨清澈見底,溫度頗低。

坑口

大粗坑硐位於本山東南端,海拔202至520公尺,其中二、三號坑於明治32年(1899)開,四號坑於明治33年開,六號硐昭和2年(1927)開,八號又鐵門坑於昭和8年開,九號坑於昭和9年開。其中六號與九號已在這兩次探勘中找到,其餘的坑口還需要時間慢慢尋訪。

往小粗坑腰繞古道

我們二人在六號硐旁的小溪邊試著淘金,從堅硬的河床岩石上挖出所有的砂礫,藉著水流的力量徒手篩去無用的土石,不過淘了老半天,卻是一無所獲。六號硐旁還保留著許多的住家的殘牆,陶製的水桶和日本的大酒瓶,從舊時已長滿雜木的小徑欲前往下游找尋其他坑口,不過到了一處溪谷後,路便中斷,最後只好折返,回到大山國小。

金鑛坑1

巧合的是在大德宮又碰到江先生,他往返大粗坑的次數頗頻繁,能夠體會出他對於這片故土有著很深且濃厚的感情,他對大粗坑的一切如數家珍,順道請教名導演吳念真的故居,剛好就位在大德宮往下不遠處,一棵大榕樹下方,不過現在已經雜草叢生,未見任何磚瓦。

金鑛坑2

我們沿著小粗坑的腰繞古道,欲再繼續探察其他小粗坑的坑口,沿途處處可見零散的住家殘牆,即便在相當偏僻陡峭的地點,也是有人結籚居住,想必都是為金鑛而來,在山腰的古道上,我們找到兩處金鑛坑,其中一座較短,另一座較長,坑內還分成上下層的坑道。

坑內

步行至古道的中途,大約是腰繞的道路已出大粗坑的坑谷,轉而面向基隆河,這時候是古道最精華的路段,最先見到大粗坑內的昇福坑,然後是台鐵的猴硐隧道群,再來則是員山子分洪道附近基隆河的大轉彎,此處可見到基隆河與北方的大海僅有一山之隔。

基隆河

道路中段發現地面有礦車的鐵軌,山坡上面似有倒礦石的U型塑膠滑板,感覺上方應該有坑口,不過坡度太陡而未去探察。腰繞至小粗坑的坑谷內後,並未繼續前往小粗坑聚落,而是取捷徑,由一處乾涸的溪谷往上溯,然後接到上方電視台發射塔。

金鑛坑3

GPS顯示此路段的坡度尚可,距離也僅約300公尺,看似簡單,不過卻是苦不堪言,尤其是到了溪流的源頭,盡是垂直的峭壁,可資攀附的樹木極少,立足的空間更窄,吃足了許多的苦頭,不過令人訝異的地方,這種寸步難行的地點,居然也有一座金鑛坑。

坑內

坑口前方即是陡坡,左右兩側並無可供人通行的小徑,坑口前土石堆積,僅餘一小洞可供人鑽進,坑內長約數十公尺,並無任何特殊之處,幸好還有這處坑口,讓我們在攀岩的過程中,還可以找到個地方,稍微休息喘口氣。最後一段路相當的驚險,已經可以看到電塔,不過卻得爬上十多公尺高的垂直峭壁。

瑞芳電視轉播站

每往上跨一步都是掙扎,得抓緊孱弱的樹枝,又要避免腳下的樹幹斷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爬到頂端的平台,緊繃的心情才得到疏緩釋放,從下往上望所看到的發射塔,建築物周邊設置水泥圍牆並加掛銳利的蛇籠,繞到建築的是正面內有標示為瑞芳電視的轉播站。

小金瓜露頭

小金瓜露頭是清末興建鐵路,從基隆河發現砂金,循溪流上溯而最後抵達金砂的源頭,由此山向周圍呈放射狀的溪流,皆含有砂金,大致可分成四個區域,除大粗坑與小粗坑外,另有九份溪和大竿林,日治時期先由藤田組設權開採,後移轉予顏雲年,稱為瑞芳金鑛。

鑛坑

小金瓜露頭遠望似一隻趴在地上的河馬,周圍均是堅硬的安山岩,長不出樹木,僅有雜草,河馬的岩石周邊也有幾個小鑛坑,僅挖幾公尺便停止。此行很可惜沒有全程走完腰繞古道,待將小粗坑各坑口位置研究透徹後,再一一查訪。

2 則留言:

  1. 大粗坑是吳念真先生的故鄉。他所寫的"這些人那些事",就是記錄了發生在此點點滴滴。家祖父曾在金瓜石"酒保"和黃仁祥先生及簡深淵先生一起工作,所以我看了這些人那些事中的故事,非常有感。

    回覆刪除
  2. 看到大粗坑的現狀,很難想像早年當地是何等的繁華,現今只能從斷垣殘壁去追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