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1060305大溪-再探正福煤礦

正福煤礦礦區日治時期由台陽公司的海山礦業所經營開採,戰後由台陽退休員工楊證集資開採,之後移轉杜伯英經營,發生礦災後再由許阿章接手,開發深層的本層煤,直到民國78年收坑,為大溪煤田中最晚收坑的礦場。

前一陣子經瑞芳礦業界的賴桂二前輩介紹,認識一位礦業界的朱清澄前輩,收藏許多珍貴的礦場舊照片,其中一張為桃園大溪正福煤礦的坑口,由於3年前曾造訪過,對此印象深刻,且自文獻中查得,其前身日治時期的海山煤礦坑口似乎還在,但卻不知其確切位置究係何方。
正福煤礦礦場建築
朱清澄前輩亦親口證實坑口尚存,可由正福煤礦前方產業道路,續往上行即可到達。上回造訪時,洽遇午後山區陣雨,僅探查至捲揚機房後便折返,對於朱前輩的提示,覺得應該不會很難找,因此便未再多問細節。
坑口
根據文獻地圖與衛星地圖比對,產業道路開闢至桃園巿與新北巿巿界附近,這一段路還未曾探過,或許運氣好的話,踏察完後還可以前往關西及內灣。憑著上回的殘存記憶,從台北開近兩個小時來到金瓜坑附近,雖然距離清明節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沿途公墓及納骨塔已有不少人潮。
坑口旁排水管
運煤台車道沿著山谷的溪流旁開闢,兩側皆為陡峭的山勢,之後拓建而成的柏油產業道路狹小,會車不易,路旁左側一處略平的空地上出現一座石砌的方型建築,內部是空心的,可能是用來儲水的水槽,其地基已被沖蝕裸露,繞到側邊檢視時發現下方竟也有座石砌的坑道,內部已塌陷,側邊還有一根鐵製的排水管,這是上回來去匆匆之際,並未發現的地方。
正福煤礦主斜坑坑口
相較於這棟明顯的建築,正福煤礦主斜坑坑口則是位於溪流上游,道路右側的山壁邊,3年前曾經清除坑口前方的雜草以利拍照,3年後又再度披上一層綠衣,恢復成綠意盎然的樣貌更顯隱密,坑口上方的紅磚牆,經過樹木及土石的擠壓,變得更加傾斜,可能再過個幾年,就會變成地面上的碎磚塊。
正福煤礦坑內
坑口以紅磚砌牆,與外牆切齊,上方牌匾內的金黃色字體「正福煤礦」仍清晰可見,坑口前方原有一條溪流,已經化為地下涵管,以利早年採礦工作進行。休坑後,坑外的台車鐵軌已拆除變賣,僅餘坑內段還保留著,但經過數十年的歲月,早已嚴重鏽蝕,一些未拆除的坑木,也變成像豆腐一碰即碎的朽木。
台車軌道中央的輪軸
本礦區日治時期由台陽公司的海山礦業所經營開採,戰後因地處偏遠,治安不佳,難以為繼而撤收廢坑,但因礦區廣大,煤藏豐富,因而之後由台陽退休員工,以楊證為主體,集資開採舊水平坑,主要為日治時期海山礦業所開採20餘年後坑道下部之殘存保安炭柱。
坑內
開採結束後,民國54年礦區出售予杜伯英,民國59年發生坑內瓦斯爆炸,造成7名礦工罹難,之後再由許阿章接手,開設斜坑1100公尺,開採海拔-350公尺以下的本層煤,生產至民國78年收坑,為大溪煤田中最晚收坑的礦場。正福煤礦煤層屬中部煤系,可採本層、下層、最下層等3層煤。
捲揚機房
本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1896號,民國48年設立礦權,範圍臺北縣三峽鎮柑子樹腳、桃園縣大溪鎮烏塗窟,沿革如次:
年度執照面積礦山名礦業人
民國48年臺濟採字第1727號188.1039楊證
民國49年臺濟採字第1727號188.1039楊證
民國50年臺濟採字第2437號188.1039正福煤礦正福煤礦公司
民國51年臺濟採字第2437號188.1039正福煤礦正福煤礦公司
民國52年臺濟採字第2437號188.1039正福煤礦正福煤礦公司
民國55年臺濟採字第2437號188.1039正福煤礦正福煤礦公司
海山煤礦排水管
沿著產業道路直行來到道路的盡頭,左側圍籬內有一戶別墅,雖然懷疑內部可能有海山遺留下的建物或坑口,但無法入內查證,只得再順著山徑往上爬,至一處岔路口後右轉,在一處崩坍的土石堆下方,發現一根鐵製的排水管,可能是海山時期所遺留下來的。
鎮安宮
此處最高的山頭為阿屘坑山,其稜脈成為新北巿與桃園巿的界山,翻過山頭便是新北巿三峽區礁溪里柑樹腳,這裡還找到一處永達煤礦的分坑,留待下回再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