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炭鑛原為明治6年(1873)官營的煤礦,設有大浦坑、七浦坑、宮浦坑、勝立坑等主要坑口,明治22年(1889)由三井組經營,經營者團琢磨擘劃擴大經營規模,明治後期開設宮原坑及萬田坑,大正時期四山坑開坑,發展為日本全國最大的煤礦公司。
|
舊長崎稅關三池稅關支署 |
舊長崎稅關三池稅關支署為明治41年(1908)三池港開港時設置,使用至昭和40年(1965)3月,歷時57年。建物結構為木造平房,面積124.4平方公尺,日本迄今僅保留5棟明治時期的海關建築,本建築為見證日本煤礦海外貿易歷史的重要建築。
|
三池港 |
三池港為明治日本產業革命遺產一部分,明治11年(1878)時,三池炭鑛的煤炭係用小型船運,經由大牟田川河口運至長崎縣島原半島口之津港,三井的團琢磨赴歐美考察後決定築港,以改善運輸問題。三池港採取截斷海濱淺灘,以人工挖掘而建造,總工程費用3,756,900円,動員262萬人,耗時6年於明治41(1908)年完工,三池港船塢內面積13萬平方公尺,內港面積50萬平方公尺,航道長1,830公尺,寬137公尺,周圍有廣大的貯炭場設計,各坑口興建專用鐵道網集中到港口。
|
三池港內港碼頭 |
三池港的港口設置閘門,為日本唯一開闔式的船閘,閘門寬20.12公尺,縱深37.51公尺,使用來自南美的一種樹木,樹高20-40公尺,可以耐海水,一扇門長12.17公尺,高8.84公尺,重91.3噸。關閉閘門後能防止海水因退潮而滲漏,即使退潮還能維持港內8.5公尺以上的水深,讓1萬噸級的船舶可以停靠裝煤,使煤炭運輸船裝載時間能全日無休,當初籌建此港建設的團琢磨在制定築港計畫時,便已考量到大牟田未來百年的需求。
|
三井港俱樂部 |
三川港俱樂部,為明治41年(1908)三池港用來招待外國來訪船員的休憩場所,也是政界和財經界的社交場所。
|
三池鑛業所三川坑 |
三池炭鑛三川坑於昭和15年(1940)開坑,集結當時最先進的煤礦開採技術,共設置2個坑口,坑道長達2公里以上的斜坑,稱為大斜坑,平成9年(1997)封坑時為三池炭鑛最後的坑口。
|
三川坑第二斜坑參觀入口 |
第一斜坑為長2012公尺的斜坑,傾斜角度約11公尺,主要作為材料的搬運,入氣及運煤用,第二斜坑提供人員進出之用,坑口為寬6.06公尺、高3.35公尺的拱形架構,目前第一斜坑封坑後填平,第二斜坑口坑口部分保存,原本還可以提供入坑參觀路線,但目前維修已封閉。山之神神社設置於第一、二斜坑之間,供奉愛媛縣大山祇大神,守護坑內的安全。另場內還殘存守衛室、脫衣場、浴場、安全燈室等建築物。
|
三川坑第二斜坑人車點檢場 |
三川坑戰後昭和天皇曾進坑視察,也曾發生過三池爭議、三川坑煤礦粉塵爆炸事故,見證煤礦正反兩面的故事的坑口,為三池炭鑛歷史上的重要設施。
|
三川坑第二斜坑 |
三川坑煤塵爆炸事故,發生於昭和38年(1963)11月9日下午3時12分左右,捲揚中的10輛礦車,有8輛發生逸走,引起坑內粉塵爆炸,事故發生在距離第一斜坑坑口約1,600公尺附近,造成458名礦工往生,839名礦工一氧化碳中毒,為戰後最嚴重的礦災事故。
|
三井集治監 |
三池集治監獄為早期官營的三池炭鑛關押在礦場工作的犯人,於明治16年(1883)4月14日啟用,可容納2千人,明治17年(1884)末收容666人,明治30年(1897)最高達2,166人。明治39年(1906)稱為三池監獄,明治41年(1908)改稱為三井刑務所,昭和6年(1931)禁止犯人在煤礦場工作而關閉。收監的犯人特徵犯下長刑期重罪佔半數以上,大多沒有煤礦工作經驗,而且是非九州的外地人。監獄圍牆為紅磚砌牆,現存長約600公尺,高5-6公尺,地下埋設石板,防止逃獄,目前為三池工業高等學校運動場的圍牆。
|
宮原坑及專用鐵道 |
三池炭鑛專用鐵道的前身,明治11年(1878)時從大牟田川河口的煤炭輸出港口大牟田港到大埔坑之間所鋪設的馬車鐵道。明治24年(1891)正式引進蒸汽火車頭,明治30年(1897)與九州鐵道線(現今JR鹿兒島本線)直接連通。明治33年(1900)七浦坑-宮原坑-萬田坑開通,明治38年(1905)三池港築港工程開始時才全線完工。最盛時期總長150公里,鑛山封坑時僅餘45.9公里,昭和59年(1984)成為重要的通勤鐵道,現在一部分成為三井化學專用鐵道。
|
宮原坑豎坑櫓 |
宮原坑周圍約14,600平方公尺範圍納入史跡,此處明治31年(1898)開設第一豎坑,明治34年(1901)完成第二豎坑,第一豎坑主要用以運煤、入氣及排水,第二豎坑主要是人員昇降,並兼具排氣、排水及運煤之用。目前第一豎坑、煙囟及其他相關設施均已拆除,第二豎坑的鋼鐵製櫓以及捲揚機房仍然留存。
|
豎坑櫓及捲揚機房 |
捲揚機房為英國紅磚造的切妻(人字形屋頂)平房,內部放置捲揚機和大型馬達。第二豎坑櫓高22公尺,豎坑深約160公尺,已經用水泥封閉。第二豎坑櫓高22.05公尺,最初使用木製的櫓,後來改為鋼骨材質,宮原坑的第二豎坑櫓為目前現存最古老的全鋼鐵製井架。
|
豎坑人員進出車廂 |
三池炭鑛最大的問題在於排水,因為地下水太多而影響到煤礦開發及礦工工作,因此三井鑛山合名會社專務理事團琢磨提議,導入英國製的抽水設備來克服,兩豎坑準備2部當時世界最大的抽水設備,解決排水困難後,才讓深部採煤的工程得以進行,之後宮原坑成為主力坑。
|
抽水用水管 |
明治至大正年間出炭量維持在40-50萬噸,當時宮原坑使用三池集治監所關押的囚犯從事採煤工作,因此被稱為修羅坑,形容在此工作的恐怖情形,昭和6年(1931)禁止女性小孩和馬在坑內作業,該坑開採至同年5月1日收坑,之後便轉為專門用來排水的坑口。
|
宮浦鑛坑口 |
宮浦石炭記念公園內保留三池炭鑛宮浦坑的坑口、煙囟及部分的採礦設備。宮浦坑為明治20年(1887)2月開坑,昭和43年(1968)收坑,開採81年期間,為三井炭鑛的主力坑口之一,總產量約4,000萬噸。
|
煙囟 |
煙囟為第一豎坑捲揚機蒸汽動力使用,燃燒煤炭排煙用,江戶時代到明治初年,煤礦工人使用馬當成運輸的工具,明治中期使用蒸汽動力後,大為改善效率。明治21年(1888)3月建造,高31.2公尺,直徑上部2.9公尺,下部4.3公尺,使用大約13.8萬枚耐火紅磚。
|
宮浦鑛大斜坑坑口 |
宮浦大斜坑為大正13年(1924)至平成2年(1990)期間,用以載運礦工以及採礦材料進出坑口使用。載人礦車使用捲揚機拉動鋼纜,以及運出煤炭之用。
|
載人車輛 |
二次大戰末期,日本為彌補國內勞工不足,從中國強制徵調大量戰俘和平民到日本工作,大約4萬人被運往煤礦、港口和建築工地工作,因為苛刻的勞動環境和事故以及疾病等,造成約7千人慘死。三井三池炭鑛也有2,481人被強制到萬田坑四山坑及宮浦坑等工作,635人因此死亡,死於船上共95人水葬。另有574人到宮浦坑服勞役,其中44人殉難,因此公園內亦設立三井三池煤礦宮浦坑中國殉難者慰靈碑。
|
三井化學J工場 |
三井炭鑛的煤炭化學事業,始於明治25年(1892)三井鑛山從事焦煤的生產試驗,在三池橫須濱新設4座蜂巢式煉焦爐,明治45年(1912)開始利用焦煤製造時的副產品生產硫銨,為三井化學的創業年。大正4年(1915)染料工場完工,日本初次開始生產合成染料,之後大正7年(1918)設立三池染料工業所。昭和13年(1938)興建鋼筋混凝土結構7層樓高的J工場,高47公尺,係參觀德國化學工場後建造,當時號稱東洋最高的建築物,成為大牟田的標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