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島炭鑛位於長崎市西北方神浦港外海的池島上,由三井松島產業的子公司松島炭鑛於1959年開採,2001年11月停採,總產量約4,400萬噸。日本在幕府時期曾禁止天主教傳教,教徒轉為地下化,直到明治政府解除禁教令後才化暗為明,遠滕周作於1966將這段故事寫成[沈默]小說,後由馬丁史柯西斯改編為同名電影。
前往池島炭鑛前,先經過長崎市外海歷史民俗資料館,附近另有出津教會堂及多羅神父記念館。民俗資料館內部展示外海地區的歷史和民俗相關豐富的資料,有助於了解日本天主教發展的歷史。
|
長崎市外海歷史民俗資料館 |
天主教從16世紀開始傳入,接著歷經宗教迫害與250年的禁教時期,轉成隱匿的信仰,直到明治政府解除禁教令後,信徒發現的過程,相當的曲折離奇被視為奇蹟。
|
多羅神父 |
多羅(Marc Marie de Rotz)神父出生於1840年3月27日,來自法國貴族家庭的次子,從神學院畢業後進入巴黎外交使團協會執行東方布教任務。渡日正值從禁教慢慢轉為開放的期間,他抱著死亡的覺悟來到日本,並在長崎和橫濱留下了無數的貢獻。多羅神父被任命為外海地區的主任司祭,在被稱為[陸地上孤島]的外海地方,貧困的當地居民生活在貧瘠田地的自然環境中,遭逢長期宗教鎮壓的困擾,僅能依靠信仰。赴外海地區執行布教活動時,多羅神父利用自己從法國學習到建築、醫學和工業等廣泛領域的知識,實踐教義。
|
出津教會堂 |
他首先在出津興建教會堂,打造以教會為中心村莊,創設救助院,提供多樣化的工作坊,讓外海居民得以自力更生。多羅神父希望拯救外海的居民免於貧困的生活,使得因為海難事故或疾病而失去家庭唯一支柱的父親或兒子,讓他們妻子、母親或女兒可以工作的場所。多羅神父自費成立職業培訓工作室、通心粉工廠、沙丁魚網工坊,讓他們可以脫離貧窮。憑藉對宗教深植對人類愛的基礎,把自己獻給外海的教徒。直到大正3年(1914)11月7日往生,得年74歲,都沒有回到故鄉,目前長眠在自己打造的出津公墓內。
|
大野天主堂 |
大野大教堂是1893年由多羅神父修建的巡迴教會,建築物由北側的教堂和南側的司祭辦公室組成,教堂周圍的牆壁是採用當地的玄武岩用灰漿加牢修建的特製牆壁,被稱為多羅牆壁,上部採用西式木結構屋頂,側面窗戶上半部用磚砌半圓弧形,教堂內沒有柱子,現今的天花板和地板是後來興建的,多羅神父的建築風格隨處可見,跟當地的風土民情有密切的關係。
|
大野天主堂內部 |
遠藤周作於1966年出版[沈默]小說,描繪日本基督徒幕府時代在禁教後,遭到迫害而轉成隱性信仰的故事,後來被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改編為同名電影,於2016年上映。天主教耶穌會對於世界傳教相當重視,1539年耶穌會士接受教皇賦予的東洋傳教任務。1541年初聖方濟·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等人搭船出海到各地傳教,歷經8年艱困的旅程於1549年8月15日航行至終點鹿兒島。
|
多羅神父記念館 |
在沒有任何軍事或經濟支援下的日本傳教工作很難開展,耶穌會在日本的傳教政策尊重其文化和生活方式,並培養日本信徒中的祭司,跟日本人共同生活,並開辦學校和醫療機構,讓天主教得以被接受。織田信長時期尚可自由傳教,教會隨處可見。天主教與日本傳統的佛教和神道教的教義不同,隨著天主教的蓬勃發展,摩擦衝突日益增加。豐臣秀吉時期,因為發生葡萄牙商人將日本人當作奴隸販賣到海外的事件,豐臣秀吉於1587年定天主教為邪教,關閉南蠻寺禁止都市傳教,但並未迫害仍得以非公開傳教。
|
多羅神父休息涼亭 |
繼耶穌會後方濟各會也到日本傳教,不理會禁教令。1596年豐臣秀吉再頒禁教令並逮補教會成員。1597年下令將26名囚犯送到長崎行刑,2月5日上午殉教,被稱為日本二十六聖人。幕府時代德川家康於1614年下令禁止天主教,當時信徒已逾30萬人,但仍有然許多的基督徒秘密信仰基督教讀經聚會。為找出未放棄信仰的皈依者,1629年更發布踏繪命令,利用害怕因為褻瀆神而墮入地獄的心理恐懼,要求基督徒踐踏耶穌、瑪利亞或十字架等,以彰顯棄教,如果不願踏繪者,一定是教徒,早期踏繪發生一定的效果,有些教徒寧死不踏繪而遭迫害,但有些教徒則轉為隱性的信仰,在官員面前踏繪,但私下卻祈禱請求基督寬恕。
|
大野鳥居 |
德川家康閉關鎖國,導致對外貿易急劇縮減,地方諸侯收入減少,轉而增加農民的稅收,造成農民生活困苦,1637年一位島原貧窮的農民繳不起租金,家人遭到迫害,引發村民的怒火,集結反抗暴政,幕府派大軍鎮壓,探知村民供奉天主像,懷疑西方傳教士暗中幫助,於是在戰亂平定之後,嚴格禁止信仰天主教。有些被迫表面放棄信仰改信佛教者,將聖母瑪利亞像雕塑成觀世音菩薩像來禮拜,稱作瑪利亞觀音像。教會的外觀也蓋成像神社的風格,但內部則是教堂的功能。
|
大野神社 |
大野地區為谷灣地形,崎嶇的海岸線和地勢較高的丘陵,形成與世隔絕的天然屏障,適合基督徒躲避迫害隱居的地方,當時大野聚落內有大野神社、門神社、辻神社等三個神社,由基督教的村長擔任牧師,外表假裝成神社,但實則為教堂,村民也習以為常。
|
大浦天主堂 |
1856年長崎下田廢止踏繪,之後明治政府廢止禁令,外國傳教士重新進到日本傳教。1865年3月17日大浦天主堂啟用時,長崎這些隱匿的基督教徒才陸續出現,潛藏近2個半世紀之久,稱為信徒發現,被視為奇蹟。2018年日本長崎和天草隱匿基督教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大浦天主堂亦包括在內。
|
池島炭鑛 |
池島位於長崎市外海的西彼杵半島的沖合西方7公里,周圍4公里的小島,此島上有九州最後的煤礦場池島炭鑛,封坑後改為觀光用。池島炭鑛於昭和34年開業,坑道總長約90公里的巨大海底下的煤礦場,受到能源革命的影響,最後於平成13年封坑,其坑道遺跡為長崎市的產業遺產。
|
穿戴裝備 |
池島炭鑛的坑內體驗活動費用2,680日圓,含島上觀光則為3,120日圓,每日分兩梯次,如果事前有預約的話,中午有煤礦便當附飲料費用800日圓。第一梯次含午餐約2小時,10時30分由神浦港出發,11時抵達池島港,步行約300公尺抵達池島開發綜合中心。
|
搭乘礦車 |
先簡介池島炭鑛的概況後,便帶去會議室吃便當,午餐後接著穿著裝備,每人發給一只棉質頭套,戴上附頭燈的礦工帽,再背上電池背包,便可前往戶外的礦車停留所搭乘礦車。當綠色的電車緩緩啟動朝向坑口的方向駛去,每個人都不自覺興奮起來。
|
坑內參觀 |
進入鋼筋混凝土的拱形坑道內,開啟頭燈,覷黑的坑壁被一盞盞黃色的燈光照亮。下車後開始導覽,包括坑道掘進跡,掘進現場復元場所,體驗採礦機、鑽孔機操作,坑內緊急避難所等設施。
|
池島炭鑛住宅 |
結束後搭礦車返回中心,返還隨身裝備,前往港口,搭乘13時17分的船返回神浦港,第二梯則是13時46分出發不含午餐全程共90分鐘。坑內體驗的活動,對於想要了解礦場實際作業有相當的幫助,值得安排半日遊。
|
原子彈爆炸中心地 |
二次大戰末期,昭和20年(1945)8月9日上午11時2分,B-29轟炸機在長崎投下原子彈,在離地面500公尺上空爆炸,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高熱和輻射線在一瞬間將市區變成廢墟,北部一帶全部燒燬,死亡約14萬9千人,現在變成和平公園。
|
長崎刑務所浦上刑務支所 |
長崎刑務所浦上刑務支所位於松山町、岡町、橋口町等三町旁的山丘上,占地約2萬平方公尺,建物面約1萬3千平方公尺,係最靠近原子彈爆炸中心點的公共建築物。核爆時職員、官舍居住人、受刑人及刑事被告人共134名死亡,周圍高4公尺、厚0.25公尺的鋼筋水泥圍牆從基礎附近倒塌崩毀,木造廚房全倒燒毀只剩煙囟。
|
浦上天主堂遺壁 |
浦上天主堂位於爆炸中心東北方約500公人的小山丘上,明治28年(1895)開始興建,透過信徒的捐獻及志願勞動服務,於大正3年(1914)完工。大正14年(1925)完成正面雙塔及大小鐘,號稱當時東亞最大的教堂。爆炸破壞後,只剩下斷垣殘壁,昭和33年(1958)為興建新的天主堂,部分南邊殘牆被移到此地展示,並做了一些內外補強,以確保安全。
|
出島模型 |
出島和蘭商館跡為幕府於1636年為避免基督教傳教,因此下令修建15,000平方公尺扇形的人工島-出島,將市區中雜居的葡萄牙人聚集在一起,1639年葡萄牙人被驅離日本後成為無人島,直到164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遷入。
|
出島街道 |
直到日本開國的218年期間,出島成為日本唯一面對西方的窗口,接收海外最新的學術和文化傳入。出島內有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的住宅和倉庫,飼養家畜及栽種各式植物。幕府末期到明治年間從事港灣填海造陸擴建工程,出島周圍由海變成陸地,原本的扇形島嶼形狀變成平地,此地為日本近代化重要的文化遺產,因此早在大正11年(1922)即被指定為國家史跡。
|
舊出島神學校 |
出島的荷蘭商館於1859年廢止,改設置領事館。1866年島上成為部分長崎外國人居留地,兩塊相鄰的土地邊界設置有編號的邊界石,目前尚存7個邊界石。出島教會於明治8年(1875)年創設,並在隔鄰土地興建學校,明治16年變成出島聖公會神學校,成為日本最早設立的基督教神學校。明治26年增建為現狀的建築,是出島外國人居留時期留下最珍貴的建築。
您好:
回覆刪除二戰末期,美軍投放日本廣島、長崎的2顆小男孩(原子彈),應為B-29轟炸機。
B-52還未出生XD
謝謝您的指正,已將內文更正為B-29。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