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990502坪林-幽美山徑、北宜古道、尖山湖古道

此行為北宜古道的拼圖之旅,由湖桶古道往宜蘭方向延伸的後半段路程,自刣牛寮起程,沿途經過幽美山徑、北宜古道及尖山湖古道,再回到刣牛寮的大三角型路線,地點位在坪林鄉。

坪林鄉在清乾隆中葉時,尚為泰雅族活動的「生番」領域,土牛紅線界外禁止漢人進入,不屬於清領土,一直到嘉慶初年才有陳梓孚等人向原住民秀朗社人買地,開啟坪林尾墾拓史,其開發大致為由石碇循今106乙縣道路徑進入坪林。
由北宜高下坪林交流道後,沿著北宜公路往宜蘭方向行駛,過碧湖橋後左轉,順著碧湖溪上行至刣牛寮橋,在橋右側即為刣牛寮古道登山口。
此處刣牛寮地名,望文生意指屠牛的地方,據稱早期為取牛油製作蠟蠋,偷牛賊偷牛至此地宰殺,牛肉則傾倒於溪流中。刣牛寮屬坪林石(石曹)村,石(石曹)村由石(石曹)、倒吊子、四堵、刣牛寮、尖山湖等地所組成,最早在道光初年即開闢,地名由來為流經此處之碧湖溪因岩層堅硬,沖蝕結果使溪床形狀變的像是餵豬用的石槽,故名。
刣牛寮橋
碧湖溪
坪林鄉四面環山,在交通工具不便利的年代,生活用品得赴石碇採購,對外交通僅能依靠雙腳相當不便,因此俗諺云:「出門黑,入門黑。」由於路程遙遠,需在清晨天未亮即持火把出門,天亮後將火把藏在路旁,再走到目的地買日用品或賣茶葉,折返家中時已夜暮深沈。
過刣牛橋後,左側斜坡岔路往上有一座美山佛祖寺,供奉觀音佛祖,主殿卻書為妙音禪寺,當時未能細究其緣由,寺正後方有座山,常年雲霧環繞有如仙境,山形峰尖而瘦高如鐵鎚,為尖山湖地名之由來。
妙音禪寺
尖山湖與妙音禪寺
由於時間還早,先去探勘下山可能要走的路程,路上的柏油為剛鋪設不久,還有新鮮的味道,過刣牛寮橋再往上可抵尖山湖庄,此地人口最多曾達2百戶,在日據初期曾遭日軍殺戮焚毁,居民遷徙一空,現在的住戶為後來再遷入的。
從產道右轉水泥岔路到底,為尖山湖14號民宅(7:06),民宅為石塊所砌成,背山面溪,為一字型建築,前方門口埕停一部車,民宅似乎還有人在維護使用,只是沒住在裡頭,民宅右側有鐵架搭棚,從兩建物中間穿過,此為另一處登山口,路徑有二,往左前往下洞瀑布,向右則越溪走幽美山徑至北宜古道及風空子溪山。
往尖山湖14號民宅岔路
尖山湖14號民宅
下洞瀑布剛好位在此行大三角路線的中心處,原是此行探訪的重點,但回程時因時間不夠充裕,未能前往一探甚為可惜。日據時期,尖山湖地區為抗日軍集結之重地,以下洞瀑布為其大本營,當時活動於此地之抗日軍包括鄭文流、陳秋菊、陳捷陞、林火旺、林李成等人。
往幽美山徑至北宜古道則需先選擇右線,順著大水管的山徑前進,約5分鐘抵達兩溪匯流處(7:12),需先越過溪水,再由兩溪之分水嶺上登。
水管路
兩溪匯流處
坪林對外交通,除先前提到的石碇坪林線外,另在嘉慶年間,從東北方的雙溪開闢一條旅道,經過虎尾寮而來,可接上淡蘭古道,北通台北,南抵宜蘭,此條道路即今坪雙路的前身。
此處溪水尚淺,可輕鬆越過,方才抵達民宅時,原先僅停1部箱型車,但回程時又增加3部車,剛好遇到2人正要離開,他們是到溪邊來抓魚的,因為溪水太淺並無大魚,一無所獲,據稱以前此地水豐魚肥,變化真大。
小溪1
小溪2
在清咸豐年間,曾參與「噶瑪蘭廳志」採訪工作的黃逢昶描述:「近年來,艋舺安溪茶販,竟由大坪林內山一帶行走,直出頭圍,其徑甚捷。」,此條路徑由艋舺(萬華)經大坪林(新店)入山,抵達頭圍(宜蘭頭城),據推測即今北宜公路的前身。
越溪後上登,路陡坡急,行走起來十分吃力,途中發現一只生鏽的補獸夾,看到尖銳的鐵夾,被夾到的小動物大概非死即傷,這條路線雖然有些冷門,但如果被登山客誤觸,後果恐怕不堪設想,想到此由心底飄起一絲寒意,只得睜大眼睛,小心行走。尤其每隔一陣似乎都有虎頭蜂跟隨,更是頭都不敢抬,加緊趕路,登上稜線後,情況才變的好轉(7:35)。突然右小腿一陣癢,果然又中獎,螞蝗怎老愛咬右小腿,每周一次,已經連中三元,買樂透都沒這麼幸運。
生鏽的補獸夾
上稜
北宜公路的興建約可分為3個時期,第1期為清嘉慶初年開闢的狹小山道,清光緒11年(1885年)劉銘傳任台灣巡撫後,鑑於台北宜蘭兩地往來頻繁,由東北角草嶺古道入宜蘭太遠,需要在南方建一條快速安全的入蘭道路,清光緒年間原住民逐漸被驅入深山後,於是重提之前想開而未開的「淡蘭擬闢便道議」路線,派劉朝祐在光緒11年(1885年)9月開工,利用舊有路徑修築直接從石碇、坪林山區穿越入蘭的便道,11月即完工,速度非常快,路線經過艋舺南門、古亭、五汴頭、觀音嶺腳、深坑、楓子林、石碇、烏塗窟、大隔門、柯子崙坑、粗窟坑、仁里板、鶯子瀨、石槽坑、三分仔坑、頂雙溪、四堵寮、金面山、礁溪街、噶瑪蘭廳,此即淡蘭便道的由來。
此段由民宅至刣牛寮鞍部的路線,山界稱為幽美山徑,大概是取其清幽美好之意,山徑坡度平緩,路徑寬闊,上稜前原本僅能聽到這一邊的流水聲,上稜後變為由兩側同時傳來,宛若交響樂一般,沿途有樹木遮蔭,低矮植物雖多,感覺卻不潮溼,微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在接近刣牛寮鞍部前林間空隙,亦可遠眺風空子溪山和四堵山的山勢。
幽美山徑
北宜公路第2期是日據時期,明治31年(1898)利用抗日軍之歸順人力,進行道路修築工作,明治33年(1900年)台北宜蘭道完工,路寬7尺至16尺。第1及第2期前半段皆為由深坑、石碇進入坪林。日據末期,戰事吃緊,為加強地方資源控制,昭和11年至昭和20年(1936-1945)間,則開闢了由新店到礁溪間的道路,此為由新店進入坪林路線。第3期則為光復後路面鋪設柏油的工作,民國45年由公館至新店鋪設柏油路面,全線柏油路面則至民國60年才完工。
風空子溪山
鞍部前一處用帆布覆蓋的空地旁,有一堆削尖的竹子,和一綑鐵絲,看起來像是獵人遺留下來,用以補獸的工具,令人頭皮發麻。
補獸工具
另根據黃逢昶所提宜蘭經坪林到台北還有另一條路:「由頭圍砲臺外斜過石空仔山六里至鹿寮(一名刣牛寮),再十二里至大溪,又十二里至大坪,二十里至雙溪頭,雙溪頭二十里出淡屬之水返腳,再二十五里便抵艋舺矣。」可能就是目前腳下所踩刣牛寮鞍部的北宜古道,刣牛寮鞍部為一處重要的十字路口,直走往鶯子頂山,往右下至風空子溪山,都各約70分鐘左右,左下則為北宜古道往梳妝樓山方向,此處高度840公尺,立有大正12年專賣局造林編號第4號基石(8:50)。
刣牛寮鞍部專賣局基石
刣牛寮鞍部
左下循北宜古道往梳妝樓山方向為下坡路段,剛前進沒多久,好像踏到什麼東西,被反彈的樹枝條打到,仔細一看才知道又是補獸機關,它的設計簡單,就地取材,先找到細的樹幹,將樹葉除去,再用一條細繩索綁在樹幹的末端,繩索的另一端為一個活動套環,有些還會加上一根筷子,將綁著繩索的樹幹彎曲,用筷子固定在下方的短樹枝上,放在山徑旁邊,只要小動物從套環經過觸動機關,細樹幹便彈起,小動物就會被套住吊在半空中,這樣的機關沿途設置至少超過5百公尺長,數量達數十個之多,不過應該是初設不久,並未見到有任何動物被套住。
彎曲的樹幹即補獸機關
補獸套圈
原以為北宜古道既是舊時往來宜蘭的重要路段,應該寬大好走,或許是已廢棄太久,雜草叢生,已不復當年盛況,山徑時寬時窄,不過也承繼了古道的優點,即高低起伏不大,先緩步下抵北宜古道海拔最低675公尺處的「馬鞍格」,之後又慢慢向上爬升,偶而往西方望去,可以撇見梳粧頭山的身影,以及其前方的危崖陡坡。
北宜古道山徑
梳妝頭山
獵人在山區捕抓獵物行徑,不禁令人回想起當初日人初據台時,運用優勢軍力,獵補在這條古道上活動的抗日軍情景,時間回溯至明治28年底(1895年),趁日軍圍攻台南而台北空虛之際,包括陳秋菊、簡大獅、詹振、陳小埤、林李成、林大北、胡阿錦(總指揮)等各路抗日義軍,決定選在日人據台後第1個元旦會攻台北城,但在距離總攻擊日前3天,頂雙溪方面抗日行動遭密探偵破通報日人,於是日軍先發制人,調動軍隊開始進攻,各地義軍被迫於前2天倉促應戰,元旦圍攻台北城,最後遇日軍增援部隊登陸而失敗。
由於元旦事件失敗,反抗與濫殺事件遍及全島,抗日義士退回山區暫避風頭,坪林一帶為陳秋菊及鄭文流等人據點,日軍於是出動軍隊,掃蕩台北、宜蘭沿山一帶,夷燒屠殺達半月之久,沿山村落,盡成焦土。
行至往下洞瀑布岔路(10:15),由此可以經由下洞瀑布,回到方才出發時的尖山湖民宅,下洞瀑布據稱為當初這些抗日義士退守山林在此地的大本營,本想由此返回,不過卻得放棄一小段古道,猶豫了一陣子,最後決定先走到梳妝樓鞍部,如果時間許可再折回,否則即經由尖山湖古道下山。
往下洞瀑布岔路
自明治29年(1896年)起,刣牛寮及厚德崗一帶遂成為日人口中的「土匪窩」,陸續不斷有「義民」或「土匪」攻擊日軍事件發生,日人曾多次進入此地掃伐。退入山中之抗日義民,因日軍時常騷擾,無法屯田自給,時日一久,經費無著難以為繼,最後部眾只得靠綁票勒贖、搶奪財物、或收保護費(保庄金)等方式來維持生計,因此才會被鄉人視為土匪。明治31年(1898年)在日人既往不究,重金招撫,回復舊日身份之條件下,陳秋菊、鄭文流率部眾1,354人於8月10日在坪林尾水聳淒坑口接受日人招撫。
受撫歸順的方式為抗日份子先繳交「歸順請願書」,再提出「歸順者名單」,然後將武器集中檢收,最後才領取「生業補助金」。日方舉行「歸順儀式」,拍照、繳械、供出同夥名單,再加以嚴格監控列管。
有用的歸順投誠之抗日軍,被派去就近開闢修築道路,其中深坑至坪林之道路由陳秋菊領部眾開闢,坪林尾、頭圍間約29.5公里由鄭文流率眾修築,坪林尾到礁溪約25.5公里的道路,其中5.2公里是由工兵開鑿,其他則是由林火旺率其舊部林朝俊、林小花等500餘人開鑿。
土地公
過岔路後即是一段約5分鐘左右的下坡路,到底部右側有一座古樸的土地公廟(10:20),裡頭的土地公已不知去向,廟身滿是青苔,斑剝的廟門右「福德」左「正神」四個金色刻字仍明顯可見,土地公廟在此見證了北宜古道從興盛到落寞,依舊在此堅守崗位,守護著來往旅人的平安。
土地公
土地公廟海拔約760公尺,至梳妝樓山鞍部海跋約865公尺,需再爬升約1百公尺,途中先經過往竹子山的岔路,再抵梳妝樓山鞍部(11:05),此段應為北宜古道中路段最差的一段,林間小徑溼滑,部分路徑被雜草掩蓋,還有無所不在的懸鈎子,刺的脖子和雙手到處都是傷痕,不過讓人驚喜的是,在此路段正巧遇到一隻山羌,聽到腳步聲到來,立即機警的往林中逃離,等相機出手時,早已不見蹤影,沿途此起彼落的小動物叫聲,難怪會有獵人在此設下許多陷井。
梳妝樓山
梳妝樓山鞍部
由鞍部往前經梳妝樓山,可接到湖桶古道鞍部,若要繞到尖山湖古道則有兩條路,一條可循左後方先上梳妝頂山,再下坡接到尖山湖古道,另一條則是由左前方先往湖桶村方向下坡,至兩溪匯流處後,再循左側越過山頭,接到往尖山湖古道路徑。由於十多天才經由湖桶古道來到此地,梳妝頂山已去過,於是走下坡路線,到達兩溪匯流處時,正巧遇到幾位由宜蘭來的登山隊伍,正準備升火煮午餐,他們好心的致贈了3根自種的香蕉,但背包內僅一包口糧,阮囊羞澀無以回敬,只得再三感謝(11:25)。
兩溪匯流處
但更凶慘的莫過於對於歸順者的集體屠殺,如1902年5月14日,斗六廳長奉命與西山守備隊長、大田憲兵分隊長密議,決定在25日舉行的歸順式中,對手無寸鐵無知的歸順者進行謀殺,6個式場,總共同時殺戮265名。當時民政長官後籐新平陳述,自其1898年就任至1902年期間,「殺戮土匪數」高達11,950人。
而那些被派去修路的抗日軍情況也沒好到那裡去,原本運用熟悉山林地形的優勢,對日軍進行遊擊戰的有利自然條件,在歸順投誠之後,將原本逃藏之山區小徑闢為康莊大道,日人自此深入山區如入無人之境,除開發山林資源外,日人對這些抗日軍也不是很信任,官方對反抗勢力持續嚴格監控,有時也污指趁修路時偷築防禦工事,而濫殺無辜,致後來有些已歸順者又復叛。
往建牌崙岔路
登上左側往上的岔路,剛開始路徑還清晰,愈往上愈模糊,林密且刺多,前進的步調亦被拖累,走這條路徑至少多花上30分鐘的時間,如果可以再選一次,寧可走梳妝頂山路線,但後悔也來不及,之後先遇到往建牌崙岔路(11:45),再接上往尖山湖古道岔路(12:00),途中經過一處特殊的動物自製鋪床,由一些柔軟如野薑花之類的葉子所組成,可見小動物們也是很會享受的。
鋪床
往尖山湖古道岔路
進入尖山湖古道之後路徑又變的寬大明顯,一路至出口皆為下坡,半途經過一處竹林,竹林旁有一座墓(12:13),這座墓特殊之處,在於其墓碑字體陰刻上金漆,所用之字體難辨,未書建造年月日,及由誰所立,墓前另兩處字體大致可推斷為「山神」及「土地」,墓最上方還有個類似旗幟的圖形,墓碑主人的後代似乎不願讓人了解其真實身份。
怪字墓1
即使多數抗日軍歸順,但仍有部分餘黨尚在從事叛亂活動,如盤據文山堡之陳錫賓、葉加岭一黨。明治33年(1900年)7月,約30名義軍攻擊深坑支署管區內耳空龜派出所,深坑辦務支署長求援,以總數40名人員大行搜索坪林虎尾寮潭一帶,日人也利用歸順之義軍首陳秋菊及陳捷陞兩人率領部下壯丁,加入隊伍從事搜索。宜蘭的義首林火旺後來也背誓入山,暫據在尖山湖一帶,欲與鄭文流、陳錫賓及葉加岭等人合流。
歷經多次掃蕩,徐祿逃亡中國,鄭文流再度投誠歸順,林李成父子在頂雙溪被擊斃,葉加岭被坪林尾支署員所殊戮,陳錫賓被坪林尾支署員所槍殺,其部下李阿潭不久也遭殊戮,在明治34年(1901年)前後,這些在北宜古道附近活動的北部抗日義軍全數平定。
怪字墓2
墓上有一個長方類似旗幟的圖形,中間為黃色圓形,對角線由上方順時針往下,分別為黑、藍、紅、白等顏色,試圖去找出類似的圖形,世界各國國旗無一樣的,反而是在民國初期,洪憲帝制及北洋政府時期國旗,有2款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旗,跟這個有些接近,後來又想到,依其排列的樣子,應該是五行的圖案,依顏色所在的方位排列,洽與五行的方位一致,東方甲乙木色青、南方丙丁火色紅、中央戊己土色黃、西方庚辛金色白、北方壬癸水色黑,所以應該是跟風水有關,而非旗幟。
墓上五行圖形
洪憲帝制及北洋政府時期國旗
過墓碑後,山徑所經之處接到溪谷,沿著無水的乾溪溝下行,岩石青苔溼滑,石塊高低崎嶇,綠蔭將天空遮的密密實實,坪林原屬溼潤多雨之地,但現在一直要到很下方,才開始發現有些水由岩縫中滲出,涓滴細流,少的可憐,不過一些積水成小潭處,倒還能見到溪蝦及小魚,難能可貴。
乾溪溝
小溪
接近出口處遇到從桃園來的黃先生和郭先生,他們趁著每年5月至10月開放抓魚的季節,到此看能不能有些收獲,不過似乎是有些失望,因為溪水不多,魚兒無法逆流而上產卵,不知道是否為氣候變遷影響,造成雨水不足,還是此地下方靠近雪隧,也有可能是開挖隧道,造成地下水流失,致此地地下水水位降低,無法彙集充足水源。
雪山隧道於民國80年開工,95年6月16日通車啟用,隧道深入萬年封閉岩層的地底水櫃,使世代儲存上億立方公尺的地下水東流入海,據報導湧泉水量減少,致使坪林鄉從前靠山泉水灌溉的茶園,如今得依賴雨水才能正常生長,過去一年兩穫的梯田,現僅能一年一穫。離開溪谷,抵達出口處(12:44),為產業道路的盡頭。
兩位大哥正好有開車,搭他們的便車回到早上的登山口,少走了將近2公里多的柏油路,途中有一處香魚場,係引山泉水養殖,天然無污染,魚肉肥美,比一般市面賣的稍貴,兩位大哥極力推薦,等有機會再來看看吧!
產道盡頭
小瀑布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502幽美山徑、北宜古道、尖山湖古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