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所經路線,自頂山公車站起步,前半段山友稱為荷蘭古道,通往高頂山及北五指山的大草原,經由風櫃嘴往擎天崗的山徑,與石梯嶺及擎天崗的大草原相連接,視野遼闊,曾是陽明山牧場的範圍,農業沒落後,幾已無農戶在此放牧,但仍有為數不少野放的水牛群,在廣闊的草原上活動,後半段回程則從擎天崗經由平林坑溪古道(內雙溪古道),過坪頂古圳,回到頂山公車站。
前往荷蘭古道,可以從捷運劍潭站,搭乘巿民小巴1號,坐到終點頂山站下車,假日一天有6班,平常到此地都是到士林搭第一班車,司機幾乎都是同一個,常可見到他跟沿路登山的民眾們打招呼,非常親切。這裡的路線有多重的組合走法,往東可以通基隆,朝北至萬里,向西北可以到擎天崗,自行開車是最不方便的安排,從外雙溪故宮行駛至善路,沿指標往萬里的方向開,在風櫃嘴公車站岔路口左轉,然後順著產業道路一路到底,即可到達頂山公車站。因為出門的時間太晚,也帶著小羊同行,最後還是開車上山,安排一條O型的路線,但低估下山所需時間,以致於最後在摸黑的情況下,由坪頂古圳走回到停車處,為此行美中不足之處(12:40)。
一般山友多在風櫃嘴站下車,然後沿石階或萬溪產業道路步行至風櫃嘴的涼亭,此段陡坡約需30分鐘,接上往擎天崗的稜線步道約6.6公里,即可到達擎天崗遊客中心。不過此行係自頂山公車站牌起登,位置在頂山正南方的山腰處,此地可以遠眺台北盆地,兩側為青山環抱,風光明湄,順著產業道路往上約200公尺,過彎後可以發現一間風行咖啡館,入口標示為荷蘭古道,由此開始轉入山徑,不久即接到農家的咖啡果園,開闢於谷地間平緩處,取果園右側的爛泥路山徑續行(12:53)。
果園旁有些石砌駁坎,路旁亦可發現輔導會之界樁,過界樁後即進入大嶺牧場的範圍,在未進入界樁前另有條重要的岔路,位於右側竹林旁邊有條岔路,可以循稜前往瑪蕃山,但前半段路跡不明,出竹林後的山徑較為明顯,瑪蕃山上僅有一小片草原,但芒草多路跡不明,可以通往頂山,但造訪的人較少,這已經是兩三年前的印象,不清楚現在是否有變得比較好走一點。
山徑循山腰緩步上升,全程均有密林遮蔭,夏日無日曬之苦,走來輕鬆愉快,途經一處乾溪,路分兩股,一股沿溪畔上行,另一股則越溪循稜爬升,兩者在接近山頂前會合(13:21)。
山友稱此山徑為荷蘭古道,其由來據傳為明末時,荷蘭人與西班人循歐亞航路來到福爾摩沙,並分據台灣南北兩地,崇禎15年(1642)8月原據台灣南部之荷蘭人進兵台北,剛好西班牙人將守軍由雞籠調往呂宋,荷蘭人趁勢急攻,不戰而攻克淡水,荷蘭人欲再一舉拿下雞籠,於是派兵經頂山到萬里加投,攻打西班牙人,於是這條路便因此留傳下來。
荷蘭古道另有一說,認為「荷蘭」為「河南」發音近似之誤稱,因為擎天崗附近的雞心崙,曾有清朝湘軍駐紮及練兵,迄今仍留有河南營遺址,湘指湖南,但同樣因發音近似而被誤為「河南」,這些駐軍會定期到山上巡邏,並焚燒附近的芒草,避免流民躲在草叢中伺機盜採硫磺。至於荷蘭人攻打西班人,這些海上強權沒有道理會捨較便捷的海路而弗由,而花較多的力氣翻山越嶺走不熟悉陸路,因此認為耆老口中的荷蘭古道,可能是河南古道之誤植。
這段山徑感覺較以前來時更寬敞,應該是有人常來維護,從樹林中鑽出後,先是一小段的芒草,然後便接上草原,地上出現黃色的防迷地線,這些原本僅在磺嘴山出現的地線,沒想到也鋪設到此處的草原,由於山上常有大霧,草原上路徑不明顯,避免登山民眾在山區草原迷失方向而設,草原的邊緣有道已遭破壞的鐵絲網,應該是防止草原上水牛亂跑的設施(14:09)。
草原上有兩個山頭的三角點,一為高頂山的北巿都計四等三角點NO.140,海拔787公尺,另一處為北五指山的北市地測精幹點市186,海拔796公尺,兩山相去不遠,不過在草原尋找三角點可能得碰點運氣,有時起大霧不容易找的到,另外草原上處處有水牛排遺,以及水牛飲水沐浴的水漥,一不小心便會和水牛正面接觸。
父女倆在草原上打滾,草原上十分乾爽,我也將雨鞋脫掉透透氣,躺在草原上休息,今年冬季實在冷過頭,難得過年期間放晴回溫,還能在山頂曬太陽,真是高檔的享受,放眼望去周圍皆是草原,360度的無敵景觀,令人心曠神怡,北五指山的正北方為石梯嶺,遠遠望去有兩頭水牛在草原上吃草,西北邊隱約可見擎天崗(14:21)。
正當我們要離去時,這才發現被3頭黑色水牛擋住去路,水牛身軀龐大,牛角又長又尖,牛眼圓睜,看起來真嚇人,想起曾讀過陽明山上水牛傷人的新聞,最好繞道而行以策安全,但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總覺得水牛一直盯著我們看。
繞過3隻沒想到又出現3隻,這3隻和剛才的那3隻應該是不同家族,6隻水牛擺起水牛陣擋住來時路,左側的長芒草與樹林亦無法通過,只能往後退到谷地,覺得很納悶,剛才來時並沒看到這麼多水牛,怎麼才一會兒功夫,全都聚集到一塊,該不會是吃完午餐回家睡午覺,我們始終跟水牛保持約十多公尺的距離拍照,突然一隻水牛竟從山坡上朝我們走過來。
緊接著其他兩頭水牛也跟過來,這可把我們給嚇壞了,心想該不會是因為小羊穿著紅色的衣服,而觸怒了水牛,所以急忙把她的衣服給脫掉,然後跑給水牛追,前方又突然出現4隻水牛,前有埋伏,後有追兵,呈腹背受敵之勢,只好轉向右側逃往山谷間的漥地,然後再跑到對面山頭的步道上,這才總算擺脫水牛的糾纏,被這十條水牛嚇出一身冷汗(14:56)。
其實牛是色盲,只分得清楚黑白,對紅色沒特別感覺,但對於搖晃或移動的物品,則會引起牛的注意,但當我們身陷牛群時,只有靜靜的拍照,竟還會引起牛群騷動,讓我對此說法也不禁起疑。不過經此一嚇,小羊再也不敢把紅衣服穿在身上,回不去原路,於是改前往石梯嶺大草原(15:21)。
擎天崗據說從清嘉慶年間即有牧牛的記錄,清道光年間即有草原之記載,日據時期日人看上此地環境適合牧業發展,於是在昭和9年(1934)設置公營台北州大嶺牧場。牧場大致可分為3個部分,第一牧場位於擎天崗,包括山豬湖至七股一帶的山坡,第二牧場則是在鹿崛坪(鹿窟坪),包括磺嘴山、大坪、嵌腳等地,第三牧場位置在風櫃嘴,位於內湖與內雙溪交會一帶,高頂山及北五指山的草原,大致屬於第三牧場的範圍(15:29)。
國民政府來台後,大嶺牧場更名為陽明山牧場,由當時的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公所、北投鎮公所、陽明山農會、士林農會及北投農會等6個單位共同經營。嶺上放牧的牛隻多經由牛販的仲介送來寄養,來源包括金山、石門、萬里、三芝等沿海鄉鎮,以及內湖、雙溪一帶農家,也有遠從宜蘭、羅東等地送過來的牛隻,但數量更少。
牛隻每年分兩季送到牧場寄養,第一季為4至7月,第二季則是8至11月,放牧牛隻包括水牛與赤牛,以水牛為大宗,赤牛較少,赤牛泛指神戶牛、和牛、黃牛、赤牛等。隨著農牧業的沒落,牧場的牛隻數量銳減,由最盛時期的千餘頭,至現在僅剩70多頭,多已無人看管,牛隻野放日久,已具野性,還是儘量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繞過石梯嶺後,便可瞧見擎天崗的草原,而我們也從牛比人多的草原,進入到人比牛多的地方,在石梯嶺上還遇到有人向我們詢問,什麼地方才可以見到水牛,小羊很快就把方才穿紅衣服被牛追的情景複述一遍,他們聽得津津有味。不過後來往擎天崗的這一路上倒是僅見牛糞,而不見牛的蹤影。如果沒開車的話,抵達擎天崗便可以搭小15公車下山,現在已經有點後悔為什麼要開車,此時已經快天黑,還是得靠雙腿走下山,接到擎天崗的環形步道後,便左轉朝竹篙山方向續行(16:13)。
擎天崗草原廣闊,戰時適合傘兵空降集結,而且居高臨下,可直取台北,因此也成為軍事重鎮,二次大戰時,日本為防止美軍空降,在此地開挖防空壕,興築碉堡,光復後政府也曾派軍隊駐守,成為軍事管制區,構築更多的防禦工事,許多的古蹟如河南營的磚牆,也遭到破壞,被當時的駐軍搬去蓋房子,民國61年蔣經國先生將此地改名為「擎天崗」,直到民國74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將擎天崗納入國家公園範圍內才撤除駐軍。
環形步道繞到竹篙山旁的小溪谷,有座木橋跨越紅樟湖溪,紅樟湖溪發源於擎天崗南側,循木橋旁撥開草叢往上可以探源,溪水由石縫間滲出,但不是很明顯,感覺有些溼潤而已,到木橋這邊水量已大,可見溪流雛形,此溪為內雙溪上游主支流之一,在礁坑附近與支流匯流後稱為內雙溪,至明德樂園與右側流入之菁礜溪(碧溪)會合後,始稱為外雙溪(16:28)。
順著紅樟湖溪畔往下游走,兩旁為芒草,小徑有些泥濘,然後便進入樹林內。往溪的下游續行,溪畔右側處處可見駁坎,從規模來看,早年在山上拓墾之先民不在少數,由於此溪為內雙溪之上游,故小徑被稱為內雙溪古道,兩溪會合後稱為平林坑溪,亦被稱平林坑溪古道(16:38)。
沿途之岔路不少,不久有後湖底溪來會,順流而上可以通往磺嘴山的登山口,此處岔路原應該右轉往下游走,但路徑不明顯,所以不小心選到左側較明顯那一條路,以往從山下走上來不會發生問題,反而下山差點迷路,由於此處地勢較平坦,走一陣子才發現不對勁,怎麼是逆流而上,才又急忙回到岔路口,越溪找到正確的下山路(17:01)。
平林坑溪右側的山頭為瑪礁山,係竹篙山之支稜,上頭有一條步道循稜開闢,通往竹篙山,稱之為瑪礁古道,瑪礁山之西側有條礁坑溪,溪畔也有條步道,稱之為礁坑古道,由於其登山口位在小19路公車的終點站內寮,所以該條小徑也被稱為內寮古道,同樣可前往竹篙山,三條古道的路徑幾乎是平行,但又有多條小徑可以相互連通。快接近坪頂古圳的取水口時,擔心天黑後走溪谷小徑較危險,於是取岔路右轉,接到稜線路徑的瑪礁古道(17:34)。
天色愈來愈暗,許久沒用的手電筒再度派上用場,原本小羊走在前頭,為了趕時間換我引路,手電筒放在背後,像是螢火蟲一樣發光指路,樹林在黑夜裡感覺有些陰森,過陽明山農場界樁後,山下才漸漸出現燈光,到達清風亭後,總算離開森林,小羊忐忑不安的心情,才稍微平復(18:19)。
清風亭之後的路段,皆為花崗石石階,先左轉下到坪頂古圳,古圳係早年坪頂地區,先民人工鑿山,引平林坑溪水灌溉荒田,水圳共有3條,為不同時期所建,從高至低分別舊圳、新圳及登峰圳,舊圳建於清道光15年(1836),新圳道光29年(1850)開鑿完成,登峰圳完成於明治42年(1909)。
父女倆人經過坪頂三圳,已無心欣賞,其實天色昏暗,什麼也看不到,視野僅及於手電筒照著眼前2公尺的路徑,經過桃仔腳橋,又爬一小段上坡,才回到停車處,此時已經6點半,總共走了約十公里的路程,下次登山還是早點出門為宜(18:41)。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207陽明山-高頂山、北五指山、石梯嶺、擎天崗、坪頂古圳
你真的很誇張,那麼晚還帶著小孩亂晃,萬一發生危險, 恐難交待!知名不具~~
回覆刪除走夜路是失算,下次檢討改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