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耳茶壺山、半平山、黃金神社、本山一、二、三、四、五坑皆位在瑞芳金瓜石地區,原本是一處人煙稀少的地區,清末時在大金瓜露頭發現黃金礦脈,日據時期田中組在此大規模開採金礦,造就該地區的繁榮,隨著礦業沒落,大量人口遷出,曾經沈寂一陣子,後來才又受到悲情城巿、無言的山丘等電影的影響,運用早年遺留的礦區資源,開創出觀光事業的第二春。
假日前往金瓜石地區,從基隆或瑞芳均有公車可以直達,儘量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為主,以避免自行開車因交通阻塞或找不到停車位而壞了遊興。自行開車由一高往北行駛,在2.5公里處下東北角海岸交流道,接台62線萬瑞快速道路,直行至台62線盡頭再右轉台2線北濱公路至水湳洞,過安和橋後右轉北34上山即可抵達金瓜石。
由勸濟堂旁的停車場出發,在前往無耳茶壺山前,先步行一小段木棧道,前往停車場旁的報時山,雖然山頂高度僅約3百多公尺,但觀景平台無任何遮蔽物,開闊的視野,將周邊包括東北角海岸與金瓜石、九份山區所有景緻盡收眼底,適合觀晨曦賞夕暉。(8:12)
報時山舊稱塞連山,由於金瓜石地區在日據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日本重要軍需物資銅鑛的產地,礦區設備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所以在山頂設有發布空襲之大型警報器,閩南語通稱為水螺,因此外號又稱水螺山,戰爭結束後雖不再發布空襲警報,但因為會定時鳴放,故又名為報時山。從報時山頂望向基隆山,山形似仰躺懷孕婦女之頭胸腹,故又名大肚美人山。(8:25)
停車場旁除報時山外,尚有另一座小丘陵也可前往一探,小丘陵上有座雲長亭和古砲台遺址,古砲台僅餘砲堡的架構,約有3-4座,雲長亭的周圍亦有形狀完整的戰壕,砲台利用地形優勢,居高臨下,鎮守著水湳洞東北角海域。
金瓜石金礦的成因始於約1千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在台灣北部隱沒入歐亞大陸板塊之下,引發沖繩海槽張裂,形成一系列火成活動,大約1百多萬年前,岩漿活動上湧侵入基隆一帶,形成基隆山、九份、金瓜石、武丹坑、草山及雞母嶺等火山體,後來又發生許多南北向高角度斷層活動,火山作用造成熱水礦液沿著斷層裂隙往上湧,而形成金礦岩層。原本覆蓋在礦體上方的岩層,因長久侵蝕作用,使得金礦體露出,隨雨水沖刷至溪流中成為沙金。
停車場在礦業發達的年代,鋪設有輕鐵軌,供運礦列車行駛,古砲台下方有條舊運礦隧道,長度不超過百公尺,從停車場穿越隧道,便接到無耳茶壺山登山步道,如果由另一側的產業道路繞過來,亦有可以直下本山六坑的斜坡無極索道遺址。步道前方有座大型木造觀景台,面對著陰陽海,從古照片的背景來研判,以前這些觀景台的舊址上,興建許多礦場相關的搗礦所或精煉所,有些還可以在山谷間看到殘跡。(8:44)
金瓜石盛產金礦、銅礦與金銅礦,金礦、銅礦主要產於本山礦床,而罕見的金銅礦則產於此地的長仁礦床,山坡上還可見到長仁三坑之遺址,長仁係取自礦主田中長兵衛與礦長小松仁三郎的名字。翠綠的山谷間沒有大樹,綠油油一片均為茅草,海風吹拂下似波浪般起伏,不過綠波之中卻有三條如同黑色巨蟒的廢煙管,顯得特別突兀。
廢煙管連結到山下的水湳洞煉銅廠,光復後由台金公司所建,位置鄰接著名的陰陽海,其出海口附近海水呈黃褐色,與遠方呈綻藍色明顯不同,一般多認為其成因由於金瓜石礦區採礦作業及煉銅過程的污染所造成,但事實上此現象在金瓜石開採之前即已存在,此地富含金銅礦體,風化後鐵離子自水中析出,流入海水中,再被海水中的黏土吸附形成黃褐色懸浮物,使海水變成黃褐色,當地的海灣地形,讓這些懸浮物質不易擴散,所以形成特殊景觀。
無耳茶壺山的登山步道多為階梯,沿路上無樹蔭遮蔽,直接曝曬在大太陽底下,因此要登此山最好選在春秋兩季,而且要在中午前上山,否則會苦不堪言。隨步道外另開闢礦區道路,依山勢迂迴彎曲至朝天亭,登山步道與礦區道路共交岔2次,過朝寶亭後便都是走在道路之上,所以偷懶的人,便直接開車到山上,可省去許多跋涉之苦。日人當初開挖金礦,係在兩山之間搭起鋼索進行運輸,光復後礦區由台金公司接管,但因山路難行而後來停工,直至民國68年再度開採金礦,才開拓這條通往無耳茶壺山的道路。
金瓜石藏金的發現,始於光緒18年(1892)時,淘金客溯流發現九份小金瓜露頭,後來在大金瓜露頭部分皆發現金脈,於是鑿開數個小硐巷,進行淘洗,據傳本山露頭初期黃金盛產,光一碗沙可洗半碗黃金,但是大規模的開採,則是從日據時期才開始。
為開採金瓜石內部礦脈,日人開挖許多地下坑道,總長度達6百多公里,長度足夠從台北開車到高雄來回,如果能為這些山拍張X光的話,內部坑道看起來就會像人體腸道一樣複雜。環繞著無耳茶壺山的周邊,到處可見鐵架加蓋封閉之垂直豎井,井旁則有台糖公司樹立之警告勿擅闖告示牌,這些豎井通常連接到礦坑水平巷道,用以傾倒礦石或吊運材料。(9:37)
愈往上爬,視野愈開闊,偶而回首眺望,看著方才辛苦爬上來的陡峭階梯,山脈呈一直線向海延伸,彷彿一失足便會直接滾落至陰陽海。今日天氣晴朗,山形輪廓鮮明,北方形成一片山連海,海連天的無敵美景,讓人駐足驚嘆。
寶獅亭為無耳茶壺山前的最後一座涼亭,雖然距離山頂最近,但反而無法形容山形究竟像什麼,無耳茶壺的形狀得由南往北瞧,才能看出大致無耳壺形,但若由北朝南仰望,則像是一頭蓄勢待發的石獅子,故亦有「獅仔岩山」之別名,當地有一句俗諺形容金瓜石的山為「茶壺無耳、金瓜無蒂,台灣才沒有出皇帝」,無論名稱為何,太近只見到黑色的大塊岩石,還是得保持距離,才能欣賞山之美。(9:57)
無耳茶壺山屬於基隆火山群,海拔約580公尺,壺身由矽化安山岩所堆疊而成,岩塊特立突出於山頭,壺內岩石的縫隙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有繩索可以攀上壺頂,但洞口背著背包通過有些困難,上到壺頂風很大,沒有扶著岩石,幾乎快站不住。(10:23)
站在壺頂雖然可以看到往半平山的山徑,但從兩片巨岩所夾的縫隙中,卻找不到路可以下去。正當要原路打道回府時,遇到一位山友簡大哥,他正好也要前往半平山,在他的指引下,翻過壺頂一顆大石,沿著壺身外圍的狹小空間通過,接上充滿芒草的山路。
金瓜石地下採礦開鑿坑道,通常先勘查地點後,在坑外用機械爆破開坑,等煙塵散去再由礦工進入坑內開始挖掘,為防止坑壁坍塌,通常以木柱支撐,礦工利用風鑽機鑿開岩石,將礦石從岩壁上敲下,再由搬運工將礦石搬上礦車送往坑外,各坑均可靠吊井相互聯繫,出坑後再利用索道運輸到製煉廠,從礦坑中所採出的粗礦,必須經過磨礦、碎礦以及初步的選礦作業以後,才可以開始進行製鍊。
原以為這條山徑人煙稀少,擔心芒草傷人,後來才知道是多慮,不僅山徑明顯,沿途均為上坡路段,加上太陽直曬,讓人有些吃不消,不過小羊倒是緊緊跟在簡大哥後頭,遙遙領先,絲毫看不出倦容,讓我在後方汗流夾背苦苦追趕。(10:34)
金瓜石原本無本獨立的名字,而是與緊鄰的九份,共稱九份地區,日人據台後,明治29年(1896)發布實施「台灣礦業規則」,明訂以通過雞籠山(基隆山)頂的正南北線為界,將金九地區的礦權分為東西兩個礦區,西區的瑞芳礦山礦權由日人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取得,東區的金瓜石礦山礦權則由田中長兵衛取得,東區礦山的本山露頭形狀很像大南瓜,因南瓜有黃金色表皮,故閩南語稱為金瓜,一直到昭和8年(1933)12月16日,由台灣總督中川健藏下令,才正式從九份地區被獨立出來,單獨命名為金瓜石。
遠遠的瞧見半平山頂,一大片黑色巨岩突出於綠色芒草覆蓋的山頭,像是被削去半邊的山,故名半平山。來到巨岩底下,仰望接近垂直的峭壁,有繩索自山頂垂降下來,這是小羊最喜歡的項目,已經迫不急待想要攀繩爬上去。回頭望向無耳茶壺山,三面皆是峭壁,僅西側坡度較不陡,陸續又有許多人從茶壺嘴鑽出,來到稜線之上,動作就像是螞蟻一般,緩緩的朝半平山方向移動。(10:52)
翻越過峭壁來到稜線,行走在緊狹的尖稜斜壁草叢上,另一側即是萬丈深淵,刺激程度不下於皇帝殿。半平山頂的空間很小,僅容幾個人在上頭休息,高度雖僅713公尺,不過卻有大山的氣勢。(11:02)
半平山的南方有兩座與半平山高度接近的山,東南方為草山,呈鐘狀之火山丘,高度729公尺,山頂有民航局的雷達轉播站,以前為飛彈營的軍事基地,現已廢棄,遠眺草山後的山脈,依稀可見草嶺古道通過的鞍部。半平山的西南方為燦光寮山,是金瓜石附近的最高峰,為一等三角點,海拔739公尺。
金瓜石礦主田中長兵衛為日本遠江國人(今靜岡縣),生於天保5年(1834),他在釜石鑛山率先引進洋式高爐製鐵法,歷經多次失敗,終於在第49次成功,明治19年(1886)擔任釜石鑛山製鐵所社長,其所生產的鋼鐵品質評價甚高,供給造船及砲兵工廠而致富,成為日本陸海軍御用商人。
初期由於金瓜石附近山區地勢險要,便成為
抗日志士藏身與活動的地點,直到瑞芳鑛山開工後,田中才在日本憲警護送下抵達金瓜石,並於明治30年(1897)10月15日進行開採。田中先設立金瓜石的礦山事務所,以小松仁三郎為所長,引入先進的機械設備與專門的開採技術,並建立現代化製鍊系統,最初在大金瓜海拔560.5公尺處,開鑿本山一坑,明治31年(1898)2月528公尺處開第二坑,479公尺處開第三坑,404公尺處開第四坑,其次又開長盛硐、排水硐、寶生硐、樹梅硐等鑛床。草創時期的金瓜石鑛夫均為日人,明治31年日籍鑛夫達到1309人,而臺人僅從事搬運鑛砂、開路、建廠等雜役工作。
田中長兵衛卒於明治34年(1901)11月7日,由其子田中安太郎(第二代田中長兵衛)承繼家業,他生於安政5年(1858年)10月20日,接手金瓜石鑛山事業後,金、銀產量在明治35年(1902)達顛峰,成為基隆三金山(另兩個為九份及牡丹坑)的首礦,明治38年(1905)在第一長仁礦床發現含金銀硫砒銅礦,使金瓜石礦山轉為金、銀、銅礦山,大正2年(1913)併入木村組所有之牡丹坑,成為最大的鑛山,但此舉並未替田中組帶來好處,牡丹坑產量持續下滑,很快便廢坑。大正7年(1918)6月金瓜石在形式上與釜石鑛山合併,成立田中鑛山株式會社,直屬金瓜石鑛山鑛業所,由田中擔任社長,但金瓜石卻從這年之後,生產漸漸低落。
一次大戰後的經濟不景氣及大正12年(1923)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田中組本店遭大火焚毁而重創田中鑛山,事業在大正13年(1924)出現危機,田中因而將釜石鑛山經營權移轉給三井鑛山,他也在同年(1924)3月9日往生,享年66歲,其在台灣的金瓜石鑛山經營權,則由他的長子田中長一郎於大正14年(1925)移轉給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由後宮信太郎擔任社長。
正中午的時間,陽光相當熾烈,又無遮蔭處,幸好已經從最高點往下走,否則可能會熱到中暑。接下來的路程便輕鬆許多,循稜線至草山戰備道,再接往黃金神社步道,經由黃金博物館,回到勸濟堂的停車地點,前半段主要在欣賞山海美景,後半段則進入開始金瓜石鑛山的歷史遺跡,而簡大哥因為還要前往九份,於是我們便在戰備道與往黃金博物館的岔路口分道揚鏢。(11:57)
後宮信太郎為日本京都人,初於朝鮮行商,明治28年(1895)受雇鮫島盛來台,以商店員身分經營磚塊燒煉,獨家供應縱貫鐵道沿線磚塊之需,明治36年(1903)鮫島盛過世後,後宮接手鮫島商行,並於大正2年(1913)改組成為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因之被稱為「臺灣煉瓦(紅磚)王」,此為其事業成功的起步。他在明治44年(1911)投資五堵北港口炭礦,開始踏入礦業,大正10年(1921)成立後宮炭礦株式會社,大正14年(1925)再併入後宮合名會社,從此事業發展如日中天。同年12月,後宮更得到臺灣銀行奧援,以總資料200萬日圓分為4萬股,成立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並擔任社長,接手田中組礦山,被諷為「借金王」。但當時礦業正值慘澹之時,加上反日運動盛行及碰上1929年全球經濟不景氣之影響,使金鑛業陷入極度蕭條,況且金瓜石之富鑛體,早在田中末期便採盡枯竭,金鑛產量大不如前。
幸好後宮有良好的人脈,除金礦外也繼續從事煤礦事業,之後由於採掘作業漸趨機械化,以及努力開發鑛床,金鑛的生產情形才稍微轉好,一直到昭和4年(1929)11月,日本政府為了平緩貿易入超,挽救低迷的經濟,宣布自隔年1月1日起開放黃金輸出,於是黃金大量出口,景氣開始好轉,他利用此一時機增建新選鑛場與本山六坑的電車道,並計畫於焿子寮建立火力發電所,隔年9月間,開採燦光寮山的新鑛脈。後宮所兼營的炭礦及其他投資,收益皆十分的豐饒,不但如此,他所投資的事業也相當的多角化,像是高砂啤酒、臺灣製糖、臺灣製紙、北投窯業等。
從戰備道接往黃金博物館的下坡路,全程皆為階梯,中途有一塊大面積的平台,平台旁遺有紅磚殘牆及一些礦場機具,由於順著平台旁階梯往下,左側有岔路可以通往本山地質公園,而本山地質公園原為本山一坑、本山二坑及本山三坑之坑口,從平台上殘留之大型機具推測,可能是運輸礦石之高空索道的捲揚機,由於礦場採大規模現代機械化開發,而所挖出之大量鑛石,均透過大型的捲揚機,運用高空索道,送往水湳洞的煉製廠析煉。(12:10)
雖然後宮經營漸有起色,但鑛山大規模經營開採,涉及龐大的資金調度,屢屢遭遇困難,於是在昭和8年(1933)將金瓜石鑛山移轉給日本礦業株式會社,他也因此躋身千萬富翁行列,被稱為金山王。接手的日本礦業株式會社係由久原財閥的久原房之助創立,他是藤田傳三郎(瑞芳九份鑛山的藤田組)的外甥,也是日立公司及日產(Nissan)汽車的創辦人,接掌鑛山後著手增建大規模的鑛場,努力生產,種種積極的措施,使得鑛山經營不久,便擁有豐厚的利潤。
左轉來到本山地質公園,只見到一片黑色岩壁的山谷,舊時的本山一、二、三坑已消失,這是由於礦山經多年開採,由於礦源枯竭、品位急降,不合於開採成本,民國68年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影響,國際金價狂飆,於是沈寂已久的採金熱再度興起,但坑道的挖掘方式成效太低,民國69年台金公司遂採變通方法,針對本山與樹梅礦床之露頭部份,以重機械露天掘進開採,對於地形地貌產生嚴重的破壞,原本本山露頭標高638公尺,至民國74年本山露頭已被剷平只剩505公尺。(12:20)
曾有澳洲礦業公司經由衛星探測結果,認為金瓜石底下尚有大批金礦,民國92年時來台與金瓜石礦區地主台糖公司討論合作開礦事宜,根據經濟部礦物局鑽探結果證實金瓜石礦區以南,武丹山以北處,確有豐富金礦礦脈,應還有60噸以上的金礦,深具開採價值,不過不論採垂直井或露天開挖,均會破壞及污染周遭環境,還是保留青山綠水及古蹟,發展觀光為宜。
本山四坑位在本山地質公園與黃金神社之間,和先前看到的本山地質公園旁的運輸平台一樣,本山四坑也有類似的設備,其捲揚機房建築保存較為完整,現址內尚餘有捲揚機具,捲揚機房下方有座大型水泥基座和紅磚殘牆,大概是高空索道的基座,不過四坑在民國64年撤收,坑口在民國76年琳恩颱風過境時,遭大量泥沙與土石淹沒,現已不復見。(12:47)
順著石階繼續往下走,來到黃金神社,神社建造的時間,約可推到田中長兵衛進到金瓜石開採金鑛,也同時在大金瓜岩嶂東側平地建造神社,明治31(1898)年3月2日鎮座,稱為金瓜石社。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在昭和8年(1933)接管金瓜石礦山後,將神社移至現址並擴建,於昭和11年(1926)落成,金瓜石社包括寢殿、拜殿、洗手亭、參道,並於參道所經之處建立了鳥居3座、旗幟台5座、入苑銅牛乙座、石燈籠數十座。(12:55)
金瓜石社主祀金山彥命(冶金的守護神)、大國魂命(象徵日本的國魂)、猿田彥命(紅臉高鼻的天狗,視為道之神或旅人之神)等三神祇,從業者相信祭拜此神,可保佑順利,並可帶來福氣及財運。日人離台後,神社廢除並遭破壞棄置或偷竊,現僅存神社地基、正殿石柱、鳥居兩座、石燈籠四對及旗幟台一對等斷垣殘柱,已被列為黃金博物園區範圍內的古蹟。
下抵黃金博物園區時,已經快被曬昏頭,人潮此刻才正一波波的湧入,有人甚至穿著短袖,趕緊帶著小羊喝碗豆花解熱,店內被擠的水洩不通,原本還想再去老街逛逛的,看到這麼多的人,還是等下次再說吧!
沿著台車軌道,來到海拔295公尺的本山五坑,坑道內部保存相當完好,可進到坑道內部參觀,配合相關導覽解說,了解採金的情形,門票僅50元,坑道外頭保存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壓風機。本山五坑在民國61年停產,民國67年撤收。(13:20)
金瓜石礦山戰後由國民政府接管,民國44年改組成立臺灣金屬鑛業公司,繼續從事金、銅礦的開採,民國68年金價狂飆時期,曾露天開採本山礦區,並向銀行大肆貸款擴充設備,但經營仍不見改善,民國74年進行部門縮編,禮樂煉銅廠移交台灣電力公司接管,最後無力償還銀行貸款的情況下,於76年宣告歇業,金瓜石礦區的土地則由台灣糖業公司接收,結束了金瓜石的黃金歲月。
黃金博物館就位在本山五坑隔壁,成立於93年11月,由舊時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辦公室重建而成,鎮館之寶便是經過特殊鎔鑄,重達220公斤999純金大金磚,參觀免門票。回程經由黃金博物館右側的步道,回到勸濟堂旁的停車場,步道係由運礦之輕便車道重建而成,用來將本山的礦石,經由這條輕便車道,運輸至勸濟堂旁的轉運站,再以索道輸送至水湳洞的煉製廠。(13:41)
這一段旅程,試圖將所見與金瓜石的歷史連結,不過還是無法全面涵蓋,有些像是金瓜石聚落、戰俘營、長仁礦場以及煉銅廠的部分,只好留待下次造訪再說。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320瑞芳-金瓜石、無耳茶壺山、半平山、黃金神社、本山地質公園、本山五坑
小羊愈來愈棒,poss愈擺愈漂亮.
回覆刪除小羊應該是愈來愈調皮吧!
回覆刪除小羊幾歲啊?
回覆刪除當時應該是小二吧!
回覆刪除http://tw.myblog.yahoo.com/jw!zVpU4UDDQEUpq444pA--/photo?pid=4220
回覆刪除金瓜石的索道(纜車)
http://tw.myblog.yahoo.com/jw!zVpU4UDDQEUpq444pA--/photo?pid=4172
回覆刪除水南洞 纜車塔還在的時候
感謝您的分享,相當珍貴的老照片。
回覆刪除四坑還有捲揚機留下來 真不容易ㄝ 其他的全都蕩然無存了
回覆刪除希望黃金博物館可以編列經費,將被掩埋的四坑及周邊設施復舊並妥善維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