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湳洞位於新北巿瑞芳區金瓜石的北方,水湳洞、金瓜石、九份三地的礦場風光被合稱為「水金久」,取閩南語「美很久」諧音。金瓜石從日據時期田中組進行開發,一直到台金公司煉銅收攤,雖然輸出大量的金及銅,卻也留下陰陽海、水湳洞煉銅廠、廢煙道、十三層選礦場、黃金瀑布以及禮樂煉銅廠等環境污染的遺跡,另外本山六坑以及勸濟堂下方的戰俘營遺址,則刻畫出戰時採銅的斑斑血淚史。
上個月登無耳茶壺山,順訪本山礦場,對於金瓜石的景緻留下深刻印象,金瓜石不只產金,也開採銅礦,為探訪銅礦的歷史,於是再度造訪金瓜石,前一天已經先去過禮樂煉銅廠、黃金瀑布及戰俘營,隔天由水湳洞啟程,經水湳洞煉銅廠、長仁社區、十三層選礦場、廢煙道、本山六坑、長仁三坑,最後回到勸濟堂,由於路線跟銅礦發展的軌跡剛好是顛倒的,為與銅礦開採史相結合,因此將順序編排作一些調整。
清晨6點半步行前往基河路,搭乘基隆客運前往基隆,下車後走在基隆港的海洋廣場,發現港邊竟掛上一整排的水彩繪櫻花鉤吻鮭魚旗,五彩繽紛迎風飄逸,十分美麗,這是由基隆市43間國小學生所共同製作,慶祝4月1日開始的基隆童話藝術節。
過天橋來到對面的公車總站,轉搭7:32開往福隆的班車,在濂洞站下車,清涼的海風迎面拂來,晨曦映照在海面上閃閃發亮,讓人心曠神怡,在基隆客運的站牌旁另立一根國光客運的站牌,係由台北開往宜蘭,最早一班是8:20發車,不過一天僅有5班,還是基隆客運的班次較多。
水湳洞早年曾是礦業鐵路的終點站,從下車地點往回走,有座濂洞隧道,可能是當年火車行駛的路線,目前隧道內僅餘一根大型的油管通過。鐵道的興建時間起自昭和6年(1931),為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用來運輸金瓜石產出的礦石,最初長度僅2.2公里,昭和9年(1934)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再度施工,擴展至5.3公里,昭和11年(1936)全線正式通車,起自基隆八尺門,經八斗子、深澳至濂洞(水湳洞),稱之為金瓜石線。
民國56年台鐵完成金瓜石線軌距拓寬工程,不過因台金公司礦業日益枯竭,客貨運輸經營慘淡沒有起色,財務狀況無法改善,後來配合北部濱海公路興建,濂洞站於民國66年12月1日停止營運,現今已見不到濂洞火車站的形狀,其位置約在現今的水湳洞停車場附近。
濂洞隧道與水湳洞停車場間有處空地,設有高牆圍籬及鐵絲網,裡頭堆置許多的電線桿,後方兩片巨大的岩石互倚,形成下方一處天然的洞穴,遠望內部還設有間小廟,但無法進入一窺,只好繞到後方的小山丘上,在剛整完地旁邊的雜草堆中,發現一條被掩蓋住的小坑道,似乎可以直通前方的洞穴。不過裡頭的土石堆積甚多,僅步行一小段便又退出。
金瓜石線的興建與金瓜石的採礦史習習相關,明治29年(1896)
田中長兵衛(田中組)取得金瓜石礦區開採權,金瓜石礦區分為本山系與長仁系,田中組在探勘時發現坑中出現蘊涵龐大的含金硫砷銅礦體,於是取礦主田中長兵衛及礦長小松仁三郎的名字各一字命名為「長仁礦床」。明治37年(1904)6月,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長福留喜之助與田中組採礦主任安間留五郎,在本山三坑附近發現含銅的礦物結晶,共生於黃鐵礦之間,樣本送至東京鑑定結果,確認是硫砷銅(Enargite)。此後金瓜石的礦床,愈往低處開採硫砷銅礦越多,於是礦山遂兼採銅礦。
金瓜石銅礦的發現地第一長仁露頭,位在勸濟堂後山的茶壺山登山步道口觀景台附近,為昔日開採後礦體陷落的遺址,原本有一個大坑道,早期開挖到高品位金礦,但大家只顧著搶挖礦石,卻疏於做好坑道支撐工作,造成坑道塌陷形成一個大洞,據說有數十人罹難,目前僅餘一個直徑約50公尺,深約30公尺的凹地。
為處理金礦砂,明治31年(1898)田中組於金瓜石本山五坑附近設立第一製鍊場,礦砂從一號坑運出後,則利用搬運礦石的架空索道直接送到製煉廠選礦,其後由於礦量增加,明治33、34、35年陸續增立第二、三、四製鍊場,並使用混汞法來處理礦產。早期金礦的提煉多藉重淘洗及汞膏法,其程序大致為:採礦→搬運→秤量→庫存→碎礦→研磨→淘洗→絞汞→熔解→粗金塊→屑化→煮金→純金條。
由於淘洗過程後所回收的砂金過於細小,常混雜許多其他礦物無法挑取,而水銀具吸附黃金的功能,所以礦工將淘過的砂金及重砂加入水銀攪拌,便可將黃金不分粗細完全收回,即所謂的「絞汞」。液態的水銀吸收黃金後會變為固態的「汞膏」,水銀經過加熱後蒸餾,僅會留下充滿空洞的黃金,或稱為海綿金。海綿金尚須再經煮金過程,去除多餘的銀而製成純金。
另為處理日益增加之金銅礦,明治38年(1905)田中組在水湳洞設立乾式鍊銅廠,採熔礦爐製鍊法。但後來因製鍊所需的媒溶劑取得不易,所以在大正12年(1923)關閉水湳洞乾式煉銅廠,設備轉售給日本九州佐賀關製鍊所,此後金瓜石的銅精砂都是出售給日本的佐賀關鍊銅廠冶煉,一直到民國61年後,台金公司在水湳洞興建煉銅廠後,才又改為在地治煉。
大正14年(1925)田中組將礦權移轉給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由後宮信太郎擔任社長,後宮又於昭和8年(1933)將金瓜石鑛山移轉給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日本鑛業株式會社係由久原財閥的久原房之助創立,他是藤田傳三郎(瑞芳九份鑛山的藤田組)的外甥,生於明治2年(1869),日本山口縣人,幼名房三郎,極富有經濟頭腦,又有過人的膽識和決斷力,是一位影響日本產業史的人物。
久原起初在他叔叔的藤田組工作,他在明治38年(1905)買下茨城縣瀕臨破產的赤澤礦山,後來改稱日立銅山,明治43年(1910)設立日立製作所,大正元年(1912)創立久原鑛業所擔任社長,在鑛業基礎下,企業也擴張到造船業、肥料生產、商社、人壽保險等行業,集團在一次世界大戰時,大發一筆橫財而形成久原財閥。不過也由於企業急速擴張,碰到一次世界大戰後不景氣及大正12年(1923)的關東大地震,他在大正末年時將核心的久原鑛業讓渡給親戚鮎川義介,以圖東山再起,自己則步入政界,曾先後任眾議院議員、田中義一內閣的遞信大臣(郵政大臣),他主張「一國一黨論」,是個「大亞細亞主義者」,積極主張向大陸擴張。
往本山六坑的產業道路上,有座一線天的瀑布,水量不大,長數十公尺,因無法查到其名稱,由於位在長仁礦區內,故暫稱為長仁瀑布,發源於無耳茶壺山,流經長仁三坑選礦廠,最後注入濂洞灣。
鮎川義介生於明治13年(1880),日本山口縣人,在東京帝大工科大學畢業後,隱瞞大學學歷,以民工身份進入芝浦制作所工作,每天工資僅48錢。之後又爲學習美國的技術,在美國鑄鐵工廠高強度的勞動持續大約一年時間,習得鍛造技術後,於明治44年(1911)設立戶畑鑄物株式會社(即後來的日立金屬Hitachi)。昭和3年(1928)在久原房之助的請託下,勉強答應接下久原鑛業擔任社長,後來並改名為日本產業(日産Nissan),昭和4年(1929)日本產業的鑛業部門分離獨立,成立日本鑛業株式會社。
本山六坑的坑口為紅磚造的建築,上方的牌匾有三行字,第一行大字陰刻「本山六坑」,第二行陰刻「長仁四番坑」,第三行模糊的字體似為「昭和九年00改修」,坑口目前用鐵柵欄封鎖,坑內則已有土石塌陷埋住坑道,坑外遍布雜草,這座坑道是當年日軍擄獲盟軍戰俘,除將他們送到這邊採礦外,更打算要將戰俘們全數坑殺的地方,很多盟軍戰俘受不了虐待,多數均客死異鄉。
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接手金瓜石鑛山後成立台灣鑛業株式會社,當時找來島田利吉到台灣主持礦務,擔任專務取締役的職務。島田生於明治17年(1884),日本東京都人,畢業於東京帝大採礦科,做事認真負責。
由長仁社區通往本山六坑的產業道路,從斷裂的廢煙道底下穿過,路基曾遭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沖刷崩落,道路到此便中斷,前往本山六坑目前僅能翻過一旁小山丘再接回產業道路,或是從選礦廠旁經兩座隧道也可以到本山六坑,但中間也是有斷路,無法銜接上。站在斷路口往下俯瞰,底下金水公路邊,有座金黃色岩石裸露的黃金瀑布。
黃金瀑布的成因,亦跟金瓜石開挖金銅礦有關,由於雨水滲入地層流經礦坑,地下水帶出含有金銅鐵等物質的礦水,水質飽含氧化的金屬礦石顏色,而在流經過的岩石表面留下一層黃褐色的氧化鐵沉積物,形成金黃色的瀑布景觀,由於景緻特殊,吸引不少新人到此拍攝婚紗。
黃金瀑布水量頗大,開闊的瀑體滾滾山泉貼著山壁傾洩而下,氣勢磅礡壯觀,周邊的綠草與金黃色的瀑布形成強烈的對比。水質看似清澈,實則屬於弱酸性,且含有硫和砷等金屬物質,不適合大量飲用或接觸,整條溪流全被染成金黃色,最後注入到濂洞灣,即著名的陰陽海,出海口位置的顏色顯得特別黃。
昭和8年(1933)8月島田晉升為台灣礦業株式會社支社長,因原有選礦設備能力不足以處理一個月6萬公噸的礦產,採收率低,島田開始著手擴充礦山,選擇於水湳洞山坡設立「十三層選礦廠」,興建機械化新式浮選礦場,也曾經招募大批的溫州人到金瓜石採礦,建有十座工寮,本地人稱為溫州寮。
選礦廠於昭和8年(1933)9月動工,昭和11年(1936)12月完工,為當時全亞洲最大的新選礦場,昭和12年(1937)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合併台灣礦業株式會社,在日礦銳意經營之下,金瓜石的金銅產量於昭和13年(1938)達到高峰,黃金產量破7萬兩,使金瓜石獲得「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之美譽。島田更敷設八尺門鐵路,更新設施,隨後又開闢水湳洞直達焿子寮的輕便鐵路,可將洗選過的金、銀、銅礦砂裝船,送往日本煉治。
本山六坑前方有間礦場事務所建築遺跡,旁邊有座隧道,無論從勸濟堂經斜坡索道運下來,或是由六坑產出之礦石,皆經由此隧道運往十三層選礦廠,隧道長約百餘公尺,另一端出口可能原本有座小橋,跨過小溝渠到對岸,再走一段路又接到另一座隧道,長度和前一座隧道相仿,隧道的入口被土石掩埋一小部分,隧道的出口則接到十三層選礦廠的最上層建築。
由於金瓜石每年都從台灣運送數萬兩的黃金,以及各種珍貴的貴金屬前往日本,使得殖民政府累積巨大的財富,也壯大日本軍閥的野心,在各地肆意發動戰爭掠奪資源,由於戰爭費用支出驚人,為填補日漸擴大的財務黑洞,日本更加速淘空金瓜石的礦產,四處調集工人前來挖礦。
昭和14年(1939)臺灣產金株式會社成立,昭和1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迫使日本在台的產金政策產生大幅度改變,日本政府下令將金鑛部分的人力、資材等轉移到銅、鋅、水銀、鐵等其他重要的軍需物資上,到了戰爭後期,對外貿易停擺,黃金無用,使得許多金礦脈停採,而改採銅礦,金瓜石也在此時改採銅礦以供軍事需要,所以也成為美軍轟炸的重要目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並展開對東南亞的侵略,12月8日日軍以精良的5萬3千人部隊突擊馬來西亞,對戰駐新加坡英軍總司令帕西瓦爾中將所率之訓練不足及裝備缺乏的英、澳、新、印、馬的8萬聯軍,在日軍海空優勢兵力打擊下,聯軍全線潰敗,被迫於1月31日退守新加坡,2月15日,帕西瓦爾中將親自簽署投降書,正式將英國殖民地新加坡的主權交給日本,日軍同時也虜獲大批大英國協戰俘。由於二次大戰開始後礦工招募不易,加上軍需物質礦產開採需要大量的人工,於是日人便將戰俘運到台灣,在溫州寮原地圍上圍牆成為戰俘營,利用戰俘來開採銅礦,以供生產軍需武器及砲彈的原料。
大英國協戰俘在新加坡搭乘戰俘地獄船英格蘭丸,於昭和17年(1942)11月14日駛抵基隆,其中有523名戰俘被送到金瓜石溫州寮的戰俘營,該址被當地居民稱為「督鼻仔寮」(督鼻仔意指大鼻子的外國人)。戰俘在本山六坑開礦,稍有不從即遭虐打,伙食醫療嚴重不足,許多戰俘便因此魂斷異鄉。昭和18年(1943)8月10日另一批大英國協戰俘,由台北戰俘營搭火車抵達金瓜石,也加入開礦的行列。
昭和18年(1943)戰事吃緊,為加速徵用軍需物資,日本下令瑞芳鑛區局部停工,鑛坑內的工作縮減百分之50,並且限用五金、電力機油及橡膠物品等戰略物資,所有的選鑛廠、氰化廠、架空索道都由當時的臺灣電力公司收購,轉交日本海軍使用,瑞芳鑛區的鑛工也被徵往金瓜石,從事銅礦的開採。昭和19年(1944)日本頒布「臺灣決戰非常措施要綱」,下令非戰略物資停止生產,瑞芳鑛區的所有設備幾乎全部遭到拆除,被賣給日本海軍、電力公司和金瓜石鑛山,許多鑛工也被徵調到基隆及南臺灣各地,從事砲台、碉堡、山洞、道路等軍事設施的建設,因海路被封鎖,金瓜石礦區及選礦廠也遭到美軍轟炸破壞,於是臺灣總督府命令解散臺灣產金株式會社,結束各項採金活動,金瓜石鑛山的採金活動也被迫停工。
昭和20年(1945)3月所有採礦活動停止,戰俘被遷移到新店山上的茶園,搭建工寮,種植農作物,直到日軍投降時,最初一批523名戰俘只有89人生還,他們嚴重營養不良,個個眼睛凹陷,瘦骨如柴。倖存之戰俘後來組成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Taiwan P.O.W. Memorial Society),民國86年在倖存之戰俘艾華士(Jack Edwards)的帶領下前往金瓜石尋訪戰俘營舊址,之後更催生銅山里社區公園的金瓜石盟軍戰俘營舊址興建紀念碑,並於1997年11月23日舉辦莊嚴肅穆之追思儀式。紀念碑上的紀念文如下:
「為追念
一千餘名大英國協及同盟國英勇的軍人在南洋被日軍所虜,於公元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間轉送來此地銅礦及台灣其它地區服勞役,受盡日軍殘酷折磨及凌辱,謹立此碑愛悼戰俘永垂不屈之精神。
我們將永遠不忘
DEDICATED 23 NOVEMBER 1997」
說明牌上的紀念文:
「金瓜石第一戰俘營
1942年11月日軍將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所俘擄之英國國協及同盟國軍人五百餘名運送來台,監禁於此地所設之戰俘營內。戰俘人數後增至一千餘人。戰俘被迫於附近環境異常惡劣的銅礦中做奴工,經歷病痛飢寒,並忍受日軍之凌辱及虐待,以致死者為數眾多。
1944年末期日軍藉口為便利戰俘至礦場工作,從戰俘營後方通到礦場挖掘了一隧道。實際上這是一準備大屠殺的陰謀。根據日軍司令部訓令如美軍登陸攻打台灣時"將全部戰俘集中在隧道內殺害,不准留任何痕跡"。該訓令之原文1946年被戰俘調查當局查獲兩份,其中一份至今尚留存華盛頓美軍檔案中。
上述陰謀由一位同情戰俘的台灣籍警衛秘密告知六名戰俘。所幸美軍沒有攻打台灣,戰後稍後被遣送至台北附近的集中營,直到日軍投降。
此紀念碑的建立是為了追念監禁於此的戰俘與那些同情戰俘,見義勇為的台籍人士。
時至今日,戰俘營遺址僅存的門柱及部份圍牆位於涼亭的右後方。
永誌不忘」
民國95年11月19日由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於盟軍戰俘紀念公園,舉行金瓜石戰俘營紀念儀式並舉行「和平與追思的永恆之火」銅雕揭幕儀式。
光復後,民國34年(1945)8月到10月,國民政府尚未進行接收之前,產金區變成盜金猖獗之地,秩序大亂,瑞芳九份由台陽公司所有,恢復情況較快,金瓜石為日本官方所有,加上受到盟軍轟炸,受損情況嚴重,恢復情況較慢。年底經濟部接收金瓜石鑛山,並由經濟部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派員監理,隔年5月,又移交資源委員會接辦,成立臺灣金銅鑛籌備處,擬定修復與復工的工作,在民國37年成立台灣金銅礦務局。
民國39年6月韓戰爆發,銅價暴漲,恢復開採銅礦,並修復選廠浮選設備,大量開採銅礦以彌補產金的虧損,度過金價低迷的難關,形成奇特的「以銅養金」現象,而台灣金銅礦務局也得以在民國44年順利改組為「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為台金公司,積極擴大生產設備,包括金、銀、銅的產量方面,都有相當的突破,享有一段短暫的風光歲月。民國52年至民國62年間,金瓜石鑛山透過國內外科學團體的協助,努力探勘新鑛,甚至還在水湳洞灣海底進行金屬鑛的探勘,但收穫不大。
在銅礦冶煉方面,早期多只是將選礦出來的銅礦精砂運往日本冶煉,民國59年以試驗性質規劃建立反射爐煉銅廠,以解決日本不願代煉的問題。61年3月完成水湳洞銅精砂粗煉廠,62年水湳洞11月銅精砂精煉廠完工,才開始於國內電解銅,電銅年產能1萬5千公噸。約在此同時,台金也曾於濱海礦坑坑口設置礦水沈澱池,引導坑內流出含有銅的礦水,流經儲有廢鐵的木槽,將銅還原,使銅沈澱回收,更在63年完成1千8百噸之紫銅帶加工廠,整體業務轉向銅的提煉及加工。
台金公司轉型煉銅也是不得不然的選擇,由於金瓜石金銅產量漸趨枯竭,民國62年及63年陸續停止四坑、七坑及五坑、六坑的開採,64年八坑及九坑海底銅礦停採,僅留七坑長仁系海底少量金礦繼續開採,為維持員工生計及公司壽命,除水湳洞煉銅廠的自礦自煉外,也規劃興建大型煉銅廠,購買外國礦砂到本地提煉。
銅粗煉廠完成後,也是當地居民惡夢的開始,因鍊銅產生大量含硫的廢氣,台金公司雖然當時在六坑下方興建一根高60公尺的煙囪來排煙,但大量的有毒銅煙卻仍瀰漫在金瓜石及水湳洞社區的山谷中無法散去,不僅居民受到空氣污染,煙囪本身亦受毒煙的腐蝕而無法使用。
因為濂洞煉銅廠採用反射爐,缺點是污染空氣、消秏過多能源,為解決空污問題,避免煉銅產生的有毒廢氣影響到附近居民的健康,62年一萬噸的精煉廠完成後,台金公司便興建三座的小型洗滌塔,先行用水洗式過濾銅煙脫硫後,並興築第一條長達一千多公尺的排煙道,號稱世界最長的排煙道。排煙道依山勢往上,緊貼山壁而建,穿過長仁三坑的舊坑道,再通往茶壺山接到廢坑道,往後山山谷排放。
排煙道為圓拱形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高約2.6公尺、寬約2.4公尺、壁厚約30公分,不過銅煙廢氣實在太毒,雖然經過洗滌塔過濾,但其實效果不大,連鋼筋混凝土所建的第一條排煙道,使用不久後也遭腐蝕,更何況是吸入人體內,對於氣管的傷害有多嚴重。
第一條排煙道設計不良,台金公司後來改良建造第二條排煙道來替代,也同時著手興建第三條排煙道當成備品,不過當第三條排煙道竣工時,水湳洞煉銅廠也停止營運,併入禮樂煉銅廠。現今排煙道部分因自然腐蝕毀損,也有部分因產業道路的開闢,而被攔腰挖斷破壞,露出內徑的有毒物質。廢煙管內徑寬度可容納普通成人行走,不過由於內部含有大量廢氣排放而積存含砷量高的毒物,並不適合進入。
民國65年年初台金派員赴日本考察三菱、同和、日礦等先進煉銅廠,並請西德Lurgi顧問公司提交年產5萬噸電解銅煉銅廠規劃報告。後來更向銀行貸款,在水湳洞鄰近的哩咾地區興建禮樂煉銅廠,採用電爐冶煉方法,也與德國公司簽約,承辦禮樂煉銅廠之基本設計與建廠之監工服務。禮樂是取當地的地名哩咾諧音而來,相傳地名是源於原本居住此地的原住民聚落平埔族人的名字。
另為了提升金銅產量,以供煉銅廠提煉,台金公司變更採礦方式,從67年開始以露天開採本山、樹梅與第三長仁礦體,大金瓜露頭在民國68年被剷平。另禮樂煉銅廠興建期間因天候不佳、地質條件等等因素而數次停工,工程費用也暴增為新台幣37億,超出原始費用一倍以上,埋下後來台金負債百餘億,被迫結束之主因。民國69年底新建禮樂煉銅廠完工,隔年1月開始運轉,預計年產電銅5萬公噸、硫酸17.5萬公噸,所以俗稱「五萬噸」,為了減少污染,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集中製造硫酸。
禮樂煉銅廠完工後碰上第二次石油危機,國際銅價大跌,又缺乏向國際採購的銅礦砂經驗,最後台金公司不堪虧損,民國72年金瓜石礦山坑內全面停採,經濟部開始處理台金善後問題,7月20日濂洞煉銅廠撤銷,73年將禮樂煉銅廠委託台灣電力公司代為經營,75年終止露天採礦,當年2月13日傍晚7點多,台金公司總辦公廳發生火災,可能是有人故意縱火,導致許多珍貴的歷年所有檔案、憑證及簿籍均付之一炬。
台金公司最後因無力償還貸款,76年宣告歇業,而金瓜石礦區的土地與採礦權以企業移轉的方式,交由台灣糖業公司接手。民國79年1月15日上午禮樂煉銅廠第三號儲酸槽因腐蝕破裂,27小時之內流失600公噸硫酸,污染東北角海岸,漁民抗議賠償金額高達60億,被勒令停工,台電決定關閉該廠。目前禮樂煉銅廠,內部廠房設備全被拆光只剩下基座而已。
隨著台金公司歇業及禮樂煉銅廠關廠,金瓜石的黃金歲月也劃下句點,僅餘空蕩蕩的廢棄廠房,見證曾有過的風光,有人說雖然煉銅廠背著污染環境的惡名,但它保存著傑出的冶煉技術和人力資源,就這麼消失有些可惜,可是金瓜石土地長期受重金屬毒物污染,居民健康即便關廠後仍持續受到威脅,又有誰能替他們發聲。
想起國光石化近期欲在彰化芳苑大城附近設廠的爭議,那個地方地層下陷嚴重,沿海又有可貴的溼地,卻讓高污染高用水的石化業在此設廠,美其名促進經濟,增加地方就業,但真正受惠這項投資案究竟僅有少數人,企業應付擔的外部成本,卻統統倒給大多數當地居民和環境來承擔,中南部的農地為台灣的糧倉,一旦轉換為工業用地後,便永久無法再回復。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402瑞芳-水湳洞、十三層製鍊廠、黃金瀑布、本山六坑、戰俘營
請問一下黃金瀑布跟跟十三層遺址距離是不是很近呢?
回覆刪除十三層遺址佔地較廣,從陰陽海濱海公路旁的停車場可以看到全貌,黃金瀑布則是從停車場旁洞頂路往金瓜石的方向走,過選礦場建築後左轉過橋再往上便可抵達,位置就在路邊。兩者距離很近,你可以點網誌下方的地圖放大來看。
回覆刪除http://tw.myblog.yahoo.com/jw!zVpU4UDDQEUpq444pA--/photo?pid=4519
回覆刪除13層煉廠的舊照片 請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jw!zVpU4UDDQEUpq444pA--/photo?pid=4177
回覆刪除1950年時期的13層 水八鐵道 762mm 時期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