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1001112三義-第一號隧道、勝興車站、第二號隧道、魚藤坪斷橋

勝興車站位於苗栗縣三義鄉,曾是台灣西部舊山線鐵路最高的車站,始建於日治時期,從三義至豐原間的舊山線共開鑿9座隧道,民國87年因改線後停駛,目前轉型為郵輪式觀光列車,已於民國99年6月5日復駛。魚藤坪斷橋位於勝興車站與泰安車站間,拱橋造型曾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毁於昭和10年(1935)發生在新竹台中間的關刀山地震。

前往勝興車站旅遊,自行開車從國道1號三義下交流道,往北朝三義火車站方向行駛一小段路,然後右轉過高速公路天橋,沿途有明顯指標指引至勝興車站,車站唯一連外道路的路肩為收費停車區,假日人潮較多,如果晚到的話可能停得遠一點,然後再步行前往。
舊山線文化季懷舊觀光列車
最佳的行程安排為搭火車至三義車站,然後轉台鐵郵輪式觀光列車,由三義車站至泰安車站間來回的舊山線文化季懷舊觀光列車,每週六日各行駛一班,中途停靠勝興車站,車次時間如下表,詳細資料可上台鐵網站查詢:
站名到站時刻發車時刻
三義--10:30
勝興10:4513:00
泰安13:2513:55
勝興14:1314:18
三義14:30--
第一號隧道北口
往勝興車站的縣道僅比產業道路寬一些,環繞著山勢開闢,舊山線則位於縣道的上方,不像一般道路可以有較大的坡度,鐵道在此以盤山展線大彎道的方式來減緩坡度,由三義往勝興站車站的方向為上坡,坡度達千分之25.5,尤其在第一號隧道內更增加為千分之26,曾是台鐵幹線中最陡的路段,而且曲線半徑也已達到台鐵路線特甲級的最小極限300公尺。
第一號隧道內
如果軌道坡度太陡,列車馬力不足可能會倒退嚕,曲線半徑太小容易出軌,因此列車經過彎道,基於安全及機車牽引力關係,速度變得相當緩慢。第一號隧道位於三義站至勝興站之間,長度228公尺,明治36年(1903)8月26日開工,明治37年(1904)8月19日峻工,當時造價71,839日元,隧道結構由紅磚所砌成,地勢北低南高。
第一號隧道南口
從三義至豐原間的舊山線共開鑿9座隧道,由北往南依序命名為第一號隧道至第九號隧道,勝興車站正位於第一號隧道與第二號隧道間,這些隧道經過昭和10年(1935)年4月21日的關刀山大地震,結構皆有受損,於昭和12年(1937)完成整修後,第一號隧道北口仍保留紅磚結構,其他隧道則皆改成水泥結構與簡單的線條造型。
第一隧道南口旁的橋隧連崗哨
三義鄉舊地名稱為三叉河,約位於現今廣盛及勝興二村,鄰近一帶原為泰雅族人的獵場,乾隆初期有廣東鎮平人羅芳華入墾,中葉又有鎮平人陳碩沐、徐華遺、徐日胡及平遠縣人李元禮、大埔縣人張衍岳等人來墾,至乾隆末年續有鎮平人湯增敬入墾,漢人入墾後於乾隆53年(1788)設三叉河隘,以保衛街莊安全及開墾的成果。
車站旁的三合院(堂號隴西)
彭姓堂號隴西,從廣東陸豐、梅縣等縣遷來。由陸豐來的始於22世祖彭祥操,於道光年間遷居於鴨母坑,現其子孫居於三義鄉。由梅縣來的始於12世祖彭文全,約於乾隆年間遷居於後龍,其子孫居於三義鄉。彭姓宗親大部分居住在廣盛、雙湖、雙潭、勝興等村,其中又以廣盛村90戶最多。(註:三義鄉志另載李姓堂號亦為隴西,從廣東蕉嶺、梅縣及福建等地遷來,經我的好朋友彭兄提示其老家在廣盛村,而順便查詢相關資料尋根,此處僅借用照片上之堂號,並不清楚該戶姓氏。)
勝興車站老街
勝興村地處三義鄉中部,舊稱為十六份,原意是早期先民來此砍伐樟木,開灶熬腦有十六蒸餾腦寮灶之多,因此稱為十六份,從地名也可一窺當時開墾的組織,係採合股的集團開墾方式進行,在同治10年(1871)成書的淡水廳志中,已有十六份的記載,光復後改名為勝興村。
飛雪
台灣鐵路的興建始於光緒13年(1887),由台灣巡撫劉銘傳奏請興建,以台北為起點分兩路,往北至基隆,往南至新竹,原計畫路線開闢至台南,不過尚未完工前,劉銘傳即於光緒16年(1890)去職,由繼任者劭友濂繼續施工至新竹,光緒20年(1894)舉行基隆至新竹全線通車典禮,但後續路線則因地形崎嶇,施工困難,經費不足,奏請停工。
往第二隧道方向
明治28年(1895)日人治台,接收並修復因戰亂而毀損的鐵道,為軍需用品運輸補給需要,先由陸軍補給廠於明治28年(1895)起鋪設新竹至打狗間軍用輕便鐵道,隔年隨即進行縱貫鐵路的調查測量工作,其中三叉河至葫蘆墩(豐原)間因工程艱鉅,於明治31年(1898)3月才完工,係所有路段中最慢完成的,此為台灣縱貫線鐵路之先趨。
隧道前橋隧連崗哨
台灣總督府於明治32年(1899)4月1日開始辦理基隆至新竹的改良線,以及新竹至打狗的新路線開闢,從南北兩端同時施工,11月8日成立臨時鐵道部敷設部,統一鐵路的權責單位,並設立各地的出張所。縱貫鐵路的興建過程中,最艱難的路段仍是三叉河至葫蘆墩,因地形多山,需開鑿長隧道,為了搬運建材,先在三義南端鋪設三叉河至伯公坑之間的臨時運搬線,於明治37年(1904)5月完工,伯公坑驛開始營業。
第二隧道北口
興建工程由新竹與三叉河兩個事務所負責,新竹建設事務所由佐藤謙之輔擔任,明治33年(1900)4月25日成立,負責新竹至三叉河之間的工程,明治36年(1903)10月30日因工事完成而廢止。隨即又於11月1日成立三叉河建設事務所,由稻垣兵太郎兼任,負責三叉河至后里庄區間工程,明治38年(1905)5月15日軍事用速成線竣工,同年11月21日廢止事務所。敷設部於同日成立三叉河出張所,由稻垣兵太郎出任所長,直到明治41年(1908)4月三叉河至葫蘆墩的工程結束,才廢除出張所。
小羊和她的馬桶冰淇淋
第二號隧道緊鄰勝興車站南端,全長720.5公尺,明治36年(1903)6月20日開工,明治38年(1905)2月28日竣工,由時任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於隧道北口上方親提「開天」牌匾。第二號隧道當時造價211,990日元,地勢北高南低,坡度超過千分之20,隧道口原為磚砌結構,因地震修復改建為水泥結構。長隧道完工後,明治41年(1908)2月20日三叉河至后里庄段通車,臨時線三叉河-伯公坑間的路線同時廢止,4月20日縱貫鐵道最後一段后里庄至葫蘆墩間通車,也代表著縱貫鐵道全線通車。
開天
除火車啟程前,會有一些警衛在隧道兩端站崗,禁止遊客進入外,其他時間進到隧道內參觀並不會受到阻擋,第一號隧道較短,比較沒什麼問題,第二號隧道較長,雖然隧道內每隔幾十公尺,便有一處避車道,但隧道單趟步行需將近十分鐘,因此要走全程,先要考量火車時刻,以免卡在隧道內發生危險。
第二隧道內部
舊山線鐵路經過台灣西部苗栗、台中主要都巿中心,既有單線行車容量已達飽和,於是竹南至豐原段自民國76年7月l日開工重建並擴建雙軌,全長只有57.4公里,但因沿途崇山峻嶺,溪流深峻寬廣,施工長達11年之久,其中工程難度最高,當屬位於三義與鯉魚潭之間的三義一號隧道,全長7,260公尺,於民國81年4月開工,隧道通過高速公路下方及三義斷層,使得施工難度大增,歷時6年至民國87年8月才竣工。
第二隧道南口
勝興車站於明治40年(1907)4月設十六份信號場(即號誌站),為因應地方需求而於昭和5年(1930)4月1日改為十六份驛,開始營業,後改為十六份站。光復初期不辦貨運,民國40年9月20日起開放一般整車起運貨物,連遠在大湖出產之木炭、香茅油、柑橘、桃李等山產皆由本站輸出。民國47年2月10日起配合行政區域名稱變更,改名為勝興車站。
勝興車站(前)
早期勝興的貨運業務繁忙,後來因公路開通,貨物改由路運造成貨源短缺,自民國72年起停辦貨運,專辦客運。雖然勝興車站只停靠區間車,但因位於樞鈕位置,時常有莒光號及自強號在勝興暫停等待會車。勝興的日式木造站房建於大正5年(1916),其特色為樑柱銜接完全不用鐵釘,站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內設有站長辦公室、售票房兼行李房、廁所等。
勝興車站(後)
勝興車站位處於台灣鐵路最高點,在月台與車站間有座四角柱狀紀念碑,四面標示內容分別為「民國四十八年一月台灣鐵路管理局長 莫衡」、「勝興車站」、「台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零二、三二六公尺」、「基隆起點一六四公里五九九、八公尺」等字樣,為遊客排隊拍照的熱點。原本籍籍無名的山區小站,並沒有因為火車停駛而沒落,反而靠著保存舊有建築文物發展觀光,再創另一個春天。
台灣鐵路最高點紀念碑
新建之三義一、二號隧道、泰安隧道及后豐隧道相繼完工後,取代舊山線九座隧道的功能,民國87年9月23日晚上9點10分,車次167最後一班南下列車停靠後,新舊山線正式完成切換,除勝興廢站停用外,九座隧道也一併除役,勝興車站在隔年4月16日經苗栗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車站旁的井及手壓幫浦
當我們抵達勝興車站時,正好碰上舊山線文化季懷舊觀光列車經過,由橘色的R38柴電機車,拉著3輛藍色普快車,最後方拖著一輛橘色的R23柴電機車,緩緩駛進勝興車站,載著滿滿的遊客,魚貫的走出月台,讓原本安靜小村落,突然人聲鼎沸熱閙起來。
R38柴電機車
我們也跟著從熱鬧的老街,走到月台參觀剛進站的編號R23與R38的柴電機車,這些屬於R20型的柴電機車頭是台鐵最早使用的柴油引擎,為台鐵於1960年代申請美國國際開發基金貸款,分批向美國GM-EMD公司議價採購EMD G12型柴電機車,共購置52輛,分3批進口台灣,其中編號R21-R50為12-567C引擎,主要用途為牽引用機車。
R23柴電機車
懷舊的藍皮普通車廂,讓我回想以前唸高中時,曾有一個學期搭火車通勤,便是每天坐這種沒冷氣,上方只有電扇的普通車。經過台鐵的重新整修,這些原本已退役的車廂,又再度重出江湖,但當初那個穿著高中制服的少年,卻再也回不去昔日的青澀歲月。
藍色普快車廂
下一站來到龍騰村,舊稱為魚藤坪,同治5年(1860)即有楊清安開拓魚藤坪地區,清末據稱有客籍移民詹連潭、詹連妹等人入墾,早年該地野生魚藤茂盛,有魚藤溪流經此地並下切,使河階崖高出河床,形成河階面高而平坦,故稱魚藤坪。
魚藤坪
魚藤是一種豆科木質大藤本的有毒植物,根及莖可以提製成農用殺蟲劑,將其根部搗爛後取出汁液,倒入溪水可使魚類行動遲緩而容易捕捉,原住民利用它來毒魚。
往魚藤坪斷橋舊鐵道路線
早年曾傳說附近鯉魚潭中有鯉魚精為害,先民便在山區廣植魚藤,並將東面山形似青龍偃月刀刀背命名為關刀山,取關刀斬斷魚藤毒殺鯉魚精之意,即「關刀斬魚藤,魚藤毒鯉魚」,才讓百姓得以安居,光復後當地居民認為魚藤名稱不雅,才將地名改為龍騰。
魚藤坪斷橋北端上方
魚藤坪橋又稱為龍騰斷橋,為日治時期台灣縱貫鐵路海拔最高(402.326公尺),跨距最大(61公尺),最陡且施工難度高的路段。橋樑由三叉河出張所長稻垣兵太郎負責設計,全長164.8公尺,跨越魚藤坪溪,兩端為紅磚砌造橋腳及連拱的拱式橋。
魚藤坪斷橋
橋中央為上承式鋼製桁架樑,由美國技師Coopper Schneider所設計,整座橋體屬於複合材料鐵路橋樑,明治39年(1906)4月30日開工興建,久米組負責承造,橋墩並無利用鋼筋或水泥,而是採古早的造橋技術,以造型優美的巨型圓拱來支撐橋面重量,既美觀又堅固。
魚藤坪斷橋
僅使用紅磚塊和花崗石來達到平衡和吸震的效果,呈現每層磚頭寬度不一的特色,並有標示記號,共有北部6座及南端4座的橋墩,明治40年(1907)6月1日竣工,全長164.8公尺,造價122,514日元,橋面距地面50公尺,曾經被譽為台灣鐵路藝術極品。
紅磚砌的魚藤坪斷橋
昭和10年(1935)4月21日清晨6時2分,在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一帶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稱為新竹-台中大地震,又名關刀山地震,造成新竹州及台中州(包括新竹、苗栗和台中)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達17,907戶,半倒則有3,6781戶,是台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
越溪的觀景拱橋
魚藤坪橋距震央約10餘公里,造成南岸第7、第8橋腳間連拱斷裂崩落,南岸60呎鋼板樑懸空,其餘連拱也嚴重龜裂,受損嚴重列車無法通行。7月7日再度發生大規模餘震,第8、第9橋腳間連拱震落。
南端的斷橋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於震災後檢討魚藤坪橋修復問題,認為復舊不易、磚拱橋不耐震、南北兩端有3處曲率半徑達300公尺的大彎道等因素,因此決定在西側80公尺處另建新橋。為了運送新橋建材,工程單位將舊橋龜裂及有安全顧慮的結構敲除,搭上施工鷹架,方便工程列車運送新橋所需建材。
斷橋上方
昭和11年(1936)材料備妥後,動工施作鋼筋混凝土上承式鋼板新橋。昭和13年(1938)4月新橋完工後,舊橋鋼板樑、上承桁架才拆除,橋墩間連拱因為安全理由也進一步敲除,費時3年的復興工程在昭和13年(1938)7月15日完工通車,並在大安驛(泰安車站)北側東方立了似砲彈型的「臺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
新魚藤坪鐵橋
民國88年921大地震,魚藤坪斷橋第4座橋腳攔腰震斷,第6支橋墩又斷了其中一節,成為兩度見證中部大地震的歷史古蹟,民國92年11月25日苗栗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以「魚藤坪斷橋」之本名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新魚藤坪鐵橋上方
原本還打算再繼續朝第三號隧道挺進,但剛好又碰上勝興開往泰安的觀光列車正準備要通過,加上小羊似乎興趣缺缺,只好作罷。
R23離開鐵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1112三義-第一隧道、勝興車站、第二隧道、魚藤坪斷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