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1010218基隆-三坑地藏王菩薩巖、法王寺、得意堂、耶穌君王堂

基隆巿仁愛區三坑車站周邊的山區,可謂全台寺廟密度最高的地方,由龍安街198巷4弄進入,分別經過地藏王菩薩巖、法王寺、巖放寺、佛來寺、得意堂、德厚宮、龍安宮等寺廟,另有日治時期的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數座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及石座、新見碑、招魂碑、移建碑、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等,從龍安街96巷進入,則有百年防空洞與耶穌君王堂。

上週來到三坑探訪舊礦場遺跡,無意間發覺此地的史蹟豐富,只不過因為周邊蓋起公寓大樓,讓這些珍貴的石碑遭到排擠,隱身在民宅屋後,雜草叢生不起眼的角落,若無人帶領恐難發現,不過或許也因禍得福,讓這些珍貴石碑躲過遭受破壞的命運。
三坑車站
經由地下道出三坑車站後,接上龍安街,這條由礦場輕便鐵路改建而成的狹窄道路,往巿區方向兩旁是低矮的平房,而在鐵道另一側,曾是盛益與英和煤礦炭埕的廣場,現今則高樓林立。進到德厚社區,右轉被稱為古蹟巷的龍安街198巷4弄,巷口有張導覽圖,所標示的景點位置皆正確,但真的不好找。
三坑地藏王菩薩巖
導覽圖的斜上方為地藏王菩薩嚴,廟地崁於石壁上,內部主要供奉的大尊石雕地藏王菩薩為出家相,示現沙門像,立姿腳踏蓮花座,雙手持寶珠,一旁的供桌上則供奉4小尊地藏王菩薩,為在家相,頭戴天冠,身著袈裟,坐姿左手持寶珠,右手握錫杖。大尊地藏王菩薩像據傳共有2尊,一尊為大正5年(1916)自日本請到此地,矗立在路旁供奉,另一尊則供奉在陽明山。大正14年(1925)日本僧侶加藤覺念在此超度日軍亡魂,日本人也會在每年4月14日來台祭拜。
地藏王菩薩
正方型的基座正面銘刻「地藏尊」,署名「北京法源寺道階」,基座的右側銘刻「世話人」(意為發起人),下方則有10個日文名字,基座左側有顆三界石(第3個字無法辨識)。基隆市鄉土教育資源網指此石為關亡魂的地方,每逢農曆七月即開放讓民眾祭拜,不過與佛教所指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似乎有些不同。
三界石
道階法師同治9年(1870)出生,俗家姓許,名常踐,號曉鐘,法名道階,又號八不頭陀,湖南省衡山縣人。14歲開始茹素,19歲時由於雙親安排替他娶妻,於是便離家出走,到衡州智勝寺依真際和尚座下剃度出家,開始精研佛法。他曾發下4個10年弘願,即十年讀經、十年治事、十年註經、十年念佛。宣統3年(1911)受智果禪師之命,出任北京法源寺住持。法源寺又稱憫忠寺,位於北京西城區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的南端,始建於唐貞觀19年(645),唐太宗為悼念在東征高句麗戰爭中陣亡的將士,而詔令建寺,武則天賜名為憫忠寺,雍正12年(1734)進行大修並改名為法源寺。大正14年(1925)冬,日本召開東亞佛教大會,佛教界組織中華代表團共24人,前往日本東京增上寺參加11月1日開始的會議,大會期間道階法師被推為大會副會長,會後遊覽日本名勝古剎,返國時應台灣代表覺力禪師之邀,抵台考察台灣佛教狀況,推測可能是此時到基隆三坑,適逢日本僧侶在此超度日軍亡魂,便為地藏王菩薩題字。道階法師晚年到南洋遊歷,最後在馬來西亞怡保的三寶洞示寂,世壽65歲。
世話人
觀音、文殊、普賢與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地藏王菩薩原本可以成佛,但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魂靈,於是便發下誓度地獄眾生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所以民間將地藏視為地府的主宰,管轄冥界,又稱幽冥教主,或稱酆都大帝,統裁十殿閻羅王,因此民間建廟祭祀地藏王菩薩,希望保佑生人,超度亡靈。
神獸諦聽
最右側供奉為地藏王菩薩的座騎-諦聽,又稱善聽,能分辨世間一切善惡賢愚,民國61年所建,造型為虎頭、犀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相傳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696年-794年)到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隱修,曾帶著一頭白犬出家,近百歲時修成正果,被視為地藏菩薩的化身,而白犬即為諦聽神獸的原形。
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與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
地藏王菩薩所要超渡的對象,便在附近不遠處,站在地藏王菩薩巖往右前方直視過去,便可以發現在一間廢棄的民宅後方,有「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與「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兩座碑,如果站在巷子內,受限於視角無法發現這兩塊碑。不過目前僅餘碑體,火葬場的位置和基地已無跡可尋。
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
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材質為玄武岩,碑陽銘刻「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碑陰銘記內容為:「明治廿八年臺灣之役起也,從軍之士或罹于敵鋒、或觸于瘴癘,在基隆而死者,實二千壹百五十有六人也。當時悾憁之際,不遑一一葬焉,乃於此所行火葬,舉其遺骨致諸家鄉。今又更收燼灰而瘞焉,以建碑云。
明治廿八年十一月」
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文
另一座較細長的石碑,碑陽銘刻「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碑陰銘記「為明治廿八年六月基隆戰鬪之際戰没者建之
明治三十一年八月 日 有志者」
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
兩座碑的由來,起自明治28年(1895)清日甲午戰爭結束後,4月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劃歸日本,5月日本海軍大將樺山資紀被任命為台灣首任總督,準備啟程接收台灣時,得知台灣部分官民組織台灣民主國積極備戰,於是指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所率領的精銳部隊,即派駐在旅順大連的近衛師團轉進台灣。
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碑文
近衛師團原為擔任護衛日本天皇或皇宮警備任務的軍隊,封建時期稱為禁軍,相當於憲兵。5月27日7千餘名近衛師團在沖繩與樺山資紀會合,5月29日登陸貢寮澳底,6月3日便佔領獅球嶺砲台,台灣民主國兵勇不敵日軍裝備新穎,死傷數百人,日軍實際傷亡人數僅數十人,但因為北部多雨潮濕,水土不服,大多數軍士兵罹患霍亂瘧疾而病死者,合計達2,156人。由於當時戰爭期間,無法一一埋葬,這些軍士的遺骸便集中送到三坑的火葬場火化後,再將骨灰運回日本家鄉,最後收集燼灰埋葬於此,並建立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作為紀念,所以此處又被稱為「千人塚」,明治29年首次舉行招魂祭,明治31年設立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
法王寺
此處沿山勢而開闢的住宅區,巷道狹窄,曲折迂迴,有如迷宮,加上狗兒甚多,又無明顯標示,尋路不易。循階步上法王寺,法王寺是專為替火葬場內日軍戰傷病死者的亡靈超拔供養而建,日本僧侶中澤慈愍發願在此建寺超渡,四時誦經,撫慰亡魂。該寺建於大正9年(1920)12月6日,基隆市堀川町二一六,屬日本天台宗,現由生命電視體系接管。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第十九番石座
雨天泥濘,不方便入內,只在外頭合掌參拜便離去,無緣一睹大殿後面供奉原本佇立路旁的千手觀音半浮雕像,不過其蓮花石座卻是置於寺院前庭右側樓梯旁,正面草書文字由右至左分別為「西國第十九番京都寺町靈麀山行願寺」、「本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第十九番石座」、「三(亡)界萬靈」,背面刻「昭和六年十月建之」。西國三十三箇所係指位於日本近畿2府4縣和岐阜縣的33處觀音靈場(寺院),或稱西國三十三所,每個靈場有其固定編號。日治時期日本佛教到台灣傳道,也將這項宗教活動引進,在基隆、台北、新竹、宜蘭等地山區分別設置石觀音33所,供信徒作觀音33所巡禮,或稱為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其中位於京都寺町靈麀山的行願寺,編號為19號,屬於天台宗,本尊為千手觀音。
招魂碑
招魂碑位於法王寺前方與民宅後院夾峙的一小塊空間內,此碑是為了追弔日軍亡靈,而由當時第4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於明治31年(1898)9月所立。碑體石材為玄武岩,上尖下長方,底座2層。碑陽中書「招魂碑」,下署「臺灣總督從三位勳二等功三級陸軍中將男爵兒玉源太郎書」,碑陰銘刻「明治三十一年九月建之」,下署「群馬縣前橋市生形政吉刻」。
招魂碑及基座
招魂碑旁另有一塊小型的「招魂碑移建記」的碑文,其內容大致為招魂碑原設置在重隆重砲兵隊的營區內,明治42年(1909)移到高砂公園內(約今孝一路、孝四路、忠三路、西定河所圍繞之區域),此後19年祭祀全絕,石碑荒廢,加上公園所處環境成為頑童、狗、豬嬉戲的場所,缺少崇敬之意,所以帝國在鄉軍人會基隆分會憑會員自身的勞力,將招魂碑遷移至現址,工程於昭和元年(1926)11月7日動工,昭和2年3月15日竣工。
招魂碑移建記
招魂碑移建記石碑材質為觀音山石,碑文內容如次:「本碑ハ元基隆重砲兵隊營內ニ建テラレシヲ明治四十二年頃高砂公園築造ト共ニ其ノ園內ニ移サレタルモノナリ爾來十有九春秋中頃祭祀全タ絕エ碑ハ荒廢ニ委ネテ顧ミラレズ加フルラ其ノ境域ハ狡童狗豚嬉戲ノ場トナリ著ツク崇敬ノ念ヲ缺クモノアルヲ慨ツ當分會ハ奮ツテ之ガ移轉ヲ企テ會員自身ノ勞力ニ依リ昨年十一月七日起工本日竣工ツタリ斯ノ地樹蒼ク水淨ノ人寰ヲ離レテ□尚靜カナリ英靈仰キ願クハ安ラカニ斯地ニ留マリ長ヘニ護國ノ神トナリテ邦家ヲ保護ヤラレヨ。
昭和二年三月十五日,帝國在鄉軍人會基隆分會。」
新見碑
招魂碑立於法王寺下方山坡,原本視野廣闊,但後來周邊山區增建許多建築物,被夾在法王寺與民宅間的陰暗角落,與民宅間隔僅約一公尺餘,視野與陽光全遭遮蔽,因時空變遷,也失去當時移到此處的崇敬之意,不過卻也因禍得福,地點夠隱蔽所以未遭到太多的破壞。寺廟後方的階梯步道通往嚴放寺,途中也有塊碑,下半部已埋入土中,正面露出的部分文字為「新見」,背面銘刻「大正九年四月十一日」。
嚴放寺
嚴放寺來了兩趟,每次皆大門深鎖無法進入,內有西國三十三所觀音石佛第十七番石座、第十四、十五番石牌,也無緣一睹。該寺供奉十一面觀世音菩薩,係三井株式會社於大正9年(1920)在山下開採基隆三坑煤礦(詳見前篇1010212-1基隆-三坑(盛益煤礦、英和煤礦)、法王寺、嚴放寺後山),日人細川秀吉主任因開採工程不順利,於返回日本渡假時,便到鎌倉長古寺祈求十一面觀音香火,於昭和6年(1931)雕刻石像供奉於現址。
嚴放寺牌樓
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盛行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強調護國的效益,晚唐五代敦煌石窟再度出現十一面觀音的盛期,五代梁貞明2年(916)日本留學生慧鍔法師曾前往敦煌第十六石窟,請回一尊十一面觀音像,回途至五台山割香、南海普陀山延香後,請回鎌倉長古寺供奉。嚴放寺原木造建築因腐蝕脫落呈荒涼景象,民國59年才由信士郭清榮先生發起重建,信士洪清輝、周春、黃獎善協助及善男信女贊助,完成今日之建築規模。
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
繞過嚴放寺經由步道來到嚴放寺牌樓旁,步道右側山頭係一片竹林,內有一條小徑直達山頂,上頭有座日軍少尉碑,碑上四個面分別銘刻「陸軍步兵少尉正八位松田篤三之墓」、「明治廿九年一月一日於三貂大岭戰死」、「明治廿九年七月十六日有志者建之」、「後備步兵第四聯隊附 石川縣金澤巿彥三二番町」。其中正八位為松田篤三的官職等,明治29年1月1日於三貂大嶺戰死,可能是抗日義軍林李成與新竹胡阿錦、台北簡大獅、陳秋菊、詹振等人,在明治28年(1895)12月底趁日本慶祝收台過年鬆懈之際,群起發動偷襲進攻台北府城的抗日活動(詳見1000416貢寮-草嶺古道),日軍在三貂嶺頂雙溪附近,遭到林李成所率義軍攻擊而陣亡者之一。
西國第十八番京都六角堂頂法寺
墓碑下方基座四個面亦有刻文,正面由右至左分別為「西國第十八番京都六角堂頂法寺」、「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發願人XXX」,另一面為「昭和六年十月建之」,另外兩面則是一整排的日文名字。基座的內容又與上方的墓碑內容明顯不符,而且興建年代也不相同,可能是後人將原本石觀音神像移往他處供奉後,再將墓碑疊在石觀音基座之上。頂法寺屬於天台宗的寺院,山號紫雲山,本堂為平面六角形,通稱六角堂,供奉如意輪觀音。
佛來寺
續行可抵佛來寺,這是一座較新的平房式道場,由開山住持釋宏進法師歷時多年開山整地而建,道場兩側各立一尊高大的釋迦牟尼佛與觀世音菩薩塑像。
三坑德厚宮
上次前來三坑德厚宮時,內部並無任何神明,經請教附近民眾後,得知因寺廟整修重建,故先移至別處,今日正好舉行鎮殿福德正神入廟安座,相當熱鬧。三坑德厚宮始建於清朝年間,由信眾集資興建。
三坑得意堂
艾美獎社區後方的三坑得意堂,成立於日治時期,由地方士紳林萬福所建造,廟內主祀田都元帥,陪祀五路財神、地藏王、關聖帝君、周倉將軍、關平太子、福德正神、天上聖母、濟公活佛、中壇元帥、齊天大聖。原本想要向廟祝詢問有關三坑的歷史,這才發現得意堂並非一般的廟宇,而是傳統民間藝術表演團體,牆上掛滿許多活動的劇照。
得意堂劇照
得意堂表演的場合分為廟會陣頭與喪事陣頭兩種,廟會陣頭以北管、神童陣、武轎、大神尪為主,而喪事陣頭則是北管、鼓亭、哭童、金童玉女。得意堂屬北管中的西皮(新路)派,奉祀「田都元帥」,而北管福祿派則奉祀「西秦王爺」,基隆暖暖的靈義郡便是屬於福祿派。西皮是一種戲曲唱腔,湖北人稱唱詞為「皮」,將陝西傳來的腔調稱為「西皮」。
田都元帥
田都元帥中的都元帥為其封號名稱,田並非其姓氏,相傳田都元帥出生後便在田邊與母親失散,靠著吃螃蟹吐沫而存活下來,所以梨園子弟也多數不吃毛蟹,以感念毛蟹之恩。關於其由來有3種傳說,一說是唐玄宗時樂官雷海青,善於演奏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時,安祿山稱帝召喚教坊樂工前來演奏,雷海青原稱病,但最後還是被請來,宴會中被安祿山狂言悖語所激,棄樂器而大罵安祿山,最後遭到處斬。殉後曾顯靈護駕,皇帝見到旗幟上有一「田」字,便封他為田元帥,實則雷字上半部的雨字遭雲層遮蔽,安史之亂平定後,被誥封為「天下梨園大總管」。
戲台
二說是漢朝的臣子陳平,當時漢高祖討伐匈奴時遭到圍困,於是陳平命士兵用獸皮製作許多人偶在城牆上演出,或用紙剪成人偶並上色來表演一些傳奇故事,趁敵兵看的入神,反攻退兵獲得勝利,也因此戰功而被視為元帥,因田、陳古音相同,被尊稱為田都元帥,而這些表演後來演變為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等,因此視為祖師爺。第三種說法為掌管梨園翼宿星君的隱晦稱法,田來自於翼字中間。
龍安宮
出巷子口回到龍安街,此處也有一間奉祀福德正神的龍安宮,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神龕設計分兩層,除上層是土地公等8尊神像外,下方另外供奉一隻石雕的老虎,始建年代不詳,廟內碑石僅記載民國74年重建時的樂捐信士芳名,和民國80年興建拜亭時的樂捐名單。
龍安路96巷
走回三坑車站內,再循雨陽步道來到出口處,左轉過平交道進入龍安路96巷,此處有座百年防空洞,導覽牌上的解說內容為:「日治時期,明治36年(1903)建造,原為日軍61軍病院(前基隆海軍醫院)[今成功國小],病患避難防空洞(龍安街96巷8號旁)。日據時期,獅球嶺下之陸軍埔,駐有重砲兵連隊。戰爭末期,一度成為要塞部隊的彈藥庫。光復後,國軍曾經駐守,後改為通道,可直通兆連國宅。」
百年防空洞
百年防空洞入口位於耶穌君王堂的下方,此處也發生過一則與廖添丁有關的傳奇故事,相傳在明治42年(1909)9月5日,基隆廳設下陷阱圍捕廖添丁,他來到獅球嶺腳文安里教堂下方,利用偷來的巡警手槍,槍殺日本警察線民探偵狗陳良九,在百餘名的警察、憲兵、壯丁團的嚴密搜補下,添丁仍然從獅球嶺脫逃,但此次事件,也讓添丁從小偷、強盜外,再背上一條殺人的罪名。(有關廖添丁的傳奇,請參閱1000423八里-漢民祠(廖添丁廟)、廖添丁洞、牛港稜山(楓櫃斗湖山) )
防空洞內部
當時的義警說明廖添丁射殺陳良九共開3槍,第1槍對空鳴槍,廖說這槍代替你的父母教訓你,政府無你,無所謂,父母不能有你這種不忠不孝的孩子。第2槍射向陳良久腰際,廖說這槍代替你的妻小教訓你,政府無你,無所謂,妻小不能有你這種不義的人。第3槍則近身朝陳良久開槍,當場斃命,廖說這槍代替政府和社會向你討回公道。
耶穌君王堂
廖添丁故事中文安里教堂即耶穌君王堂,教堂左右兩側有聖母及耶穌神像。光緒16年(1890)道明會司鐸在文安里山上興建聖堂傳教,至光緒21年(1895)教務始略見曙光,並在暖暖、四腳亭設置傳道所。昭和4年(1929)購得現在土地,昭和6年(1932)建堂,由桑吉士(Rev. Felix Sanchez)神父主持。
聖母像
民國38年大陸各教區之教士,教友們紛紛隨政府撤退來台,教廷宣佈在台灣設立台北、高雄兩監牧區,台北監牧區沈華良神父成為該堂主任,邊通漢神父副之。民國47年,原有木造聖堂倒塌,遂將附近宣道所擴建為教堂。民國56年春再度擴建聖堂,但因地基不穩,同年10月7日夜間全部倒塌,且壓損民房數間。
耶穌像
三坑是個有趣的地方,位於基隆巿仁愛區最繁華的地段,卻具有多面向豐富的文化、宗教與歷史古蹟,值得細細探索體會。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218基隆-三坑地藏王菩薩巖、法王寺、得意堂、耶穌君王堂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
參考文獻:
陳正雄監修、黃文榮訂正、儲有科、陳岱榮、游牧民主修、成安愚、劉明雄增補、洪連成編纂,基隆巿志風俗篇,基隆巿政府民政局編印,68年12月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招魂碑移建記
基隆巿本土教育資源網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系統
佛學大辭典/十一面觀音-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文建會,台灣社區通,基隆巿仁愛區文安社區發展協會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耶穌君王堂
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