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鐵道文化園區位於台中巿后里區,以泰安舊火車站為核心,曾是台鐵舊山線的一座三等站,往北經由大安溪鐵橋接七號隧道,通往勝興車站,往南穿過八號隧道,到達后里車站,舊站內有座砲彈形的台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紀念發生於昭和 10年大地震後,鐵路的修復情形。
難得4天的228連續假期,天公卻不作美,北台灣都是溼溼冷冷的天氣,就連中部的天氣,也下著間歇性的細雨,不過還是趁著空檔,在毛毛細雨中前往泰安鐵道文化園區,探訪泰安舊站、大安溪鐵橋及八號隧道。
泰安火車站有新舊之分,台鐵現今山線行經新站,而欲前往泰安舊站,則可在三義車站搭乘台鐵舊山線文化季懷舊觀光列車,由柴電機車加上3輛藍色普快車所組成,途中經過舊山線最高點勝興車站,再到達泰安舊站。開車由后里下交流道,行駛甲后路往東方向,再左轉接13號省道三豐路往北,右轉福美路接福興路,即可抵達泰安舊站。
泰安舊站最初於明治43年(1910)12月1日設木造式大安溪信號場,辦理會車交會,大正元年(1912)11月1日改設大安溪停車場,辦理客運業務,大正9年(1920)改稱大安驛,原有的木造建築,因昭和10年(1935)發生墩子腳大地震遭到破壞,傾斜不堪使用。
站體於昭和12年(1937)年8月15日修復改建為鋼筋水泥站房,建築物廊柱下粗上細,全站窗戶採上托式木窗。由於鐵道坡度受到地形及路線的限制,站房蓋在鐵道路基下方,出入口在地面層,搭車需登上第二層的月台。
泰安村舊名七塊厝,源於創村當時只有七棟民房,明治34年(1901)行政區屬於苗栗三堡七塊厝庄,大正9年(1920)調整為內埔庄七塊厝大字,台灣省政府於39年9月公布臺灣省各縣市行政區調整方案,將內埔庄重新劃分村里界,其中七塊厝大字改稱為泰安村,取其地名文雅及傳統倫理道德之精神而命名。因此民國43年3月1日站名也改稱泰安,民國72年9月15日起停辦零擔貨運。
民國87年9月23日晚上車次167最後一班南下列車停靠後,新舊山線正式完成切換,三義站至后里站之間的舊山線鐵路停駛,泰安舊站走入歷史,泰安新站於9月24日啟用。不過舊山線於99年6月5日復駛,由三義經勝興到泰安,行駛懷舊觀光列車,不過相較於勝興車站的觀光蓬勃發展,泰安少了人潮喧譁,顯得靜謐而低調。
車站內僅一座島式月台,鐵軌在車站前後為單軌,到此分成前3後1共4條軌道,可供火車在此會車等候,月台上鐵軌製成的遮雨棚柱子,上頭標有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標誌和各個不同年代出廠的記號。
出月台後朝北走,右側有條隘勇古道,係舊時后里通往卓蘭的運輸古道,另有一座砲彈形狀的「臺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基座碑文以日文銘刻,不過碑文上昭和字樣已遭人刻意磨去,下方另有中文翻譯解說,該碑記載發生於昭和10年(1935)大地震時山線橋樑、隧道、路基、站場等損壞的情形,耗時3年修復完成,並建碑以紀念,碑文內容由古蹟修復專家劉寧顏教授翻譯如下:
昭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黎明,大安溪中流出現激震,造成官營鐵路台中線前所未有之慘禍。災情波及海岸線之一部分致本島南北交通完全杜絕,緊急應變策施僅打通海線,台中縣碰巧接近震源,且一部分在斷層線上,特別涉及橋樑溝渠築堤軌道諸建築物、通信線路等許多設備毀損,尤其在本島鐵路据天險地勢之十六分、后里站間所有七處隧道、三座橋樑悉數受到致命性的損害。以後三年間此區間之列車停駛,施行重建工程之主要處所是窿垠、苗栗、銅鑼灣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十二隧道,後龍溪、魚藤坪溪、內社川、大安溪之四橋樑、苗栗機關庫、銅鑼大安站建築本體和諸建築物等工程費總額達到三百二十八萬圓。隧道橋樑工程以周密的計畫期望儘速完成,但工程中再三遇到不可測之障礙,中日戰爭突然發生,工程材料蒐集困難,致工程遭致全面性的延遲,昭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台中線終於竣工通車,茲敘述重建工程之概要做為震災復興之紀念。
昭和十三年七月
建設改良課長從二位勳三等 小山三郎
發生於昭和10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的新竹台中州地震,芮氏規模7.1,震央位於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一帶,故又名關刀山地震、后里大地震或墩仔腳大地震,造成台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之天然災害,經統計共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達179,07戶,半倒則有36,781戶,台灣總督府於4月29日設置設置「震災地復興委員會」,進行災後復原工作。
沿鐵軌續往北行,路線漸漸偏離山壁,以極大的弧度向左彎,直奔大安溪而去,鐵路比下方的柏油路高一層樓以上,馬路旁的圳溝為七公圳,係后里圳之支線,水源取自大安溪,該圳貫穿泰安村,提供灌溉水源,灌溉面積約349公頃。泰安居民大多務農為生,主要種植芋頭,間種水稻。公家機關與商家多聚集在泰安舊站周邊,其餘土地所見則多是水田。
大安溪鐵橋為全台現存最長的花樑鋼橋,橫跨大安溪,全長637.39公尺,明治36年(1903)5月開工,明治41年(1908)2月14日竣工,下承式曲弦桁樑為當時流行的橋樑建築,原本設計採200呎跨距鋼桁樑十孔連結,但為節省經費,而改以上游興建堤防,讓河道變窄省下2孔鋼樑。
不過完工後第3、4年接連而來的颱風,引來洪水沖毀上游堤防,造成大安溪鐵橋斷裂,交通中斷。修復工程恢復為原十孔設計,在南端添加兩孔鋼樑。昭和10年再次因大地震受損而改建,民國52年整修抽換鋼樑,以承載更重、更高速及更多班次的列車。
大安溪鐵橋南端設有橋隧連的崗哨,橋對岸銜接七號隧道,鐵橋中央僅以鐵板鋪設在枕木間供行走,腳下河床上的土石溪流看得一清二楚,今日沒有火車經過,小三膽子特別大,打算跟我走到七號隧道南口,估計這麼長的橋樑來回至少半個小時,擔心發生危險,所以還沒走完一孔便已折返。
舊山線鐵路經過台灣西部苗栗、台中主要都巿中心,既有單線行車容量已達飽和,於是竹南至豐原段自民國76年7月l日開工重建並擴建雙軌,同時截彎取直縮短距離增進運輸功能,全長只有57.4公里,但因沿途崇山峻嶺,溪流深峻寬廣,施工長達11年之久,其中工程難度最高,當屬位於三義與鯉魚潭之間的三義一號隧道,全長7,260公尺,於民國81年4月開工,隧道通過高速公路下方及三義斷層,使得施工難度大增,歷時6年至民國87年8月才竣工。新建之三義一、二號隧道、泰安隧道及后豐隧道相繼完工後,取代舊山線九座隧道的功能,大安溪鐵橋也跟著於9月23日停駛。
回到泰安車站,舊山線的復駛僅到泰安舊站為止,通往后里車站這一段則廢棄不用,獨自一人沿鐵軌往南步行,原先平行的四條軌道收斂成一條,鐵軌也久未使用而產生鏽蝕,路上的雜草愈來愈密,最後將鐵軌完全覆蓋,連一副止衝檔也全被雜草包覆,像顆大石擋在路中央,步行約十多分鐘後,左側出現2棟建築物。
這是警備總部於戒嚴時期設置的警備部隊橋隧連的營舍,橋隧連擔負全國重要橋樑、隧道之安全任務,直屬各地區警備司令部,此營舍應屬於中警部橋隧401連所有,連部位於后里。由於中間夾著湍急的后里圳,只能在對岸觀望營舍狀況。
續前行已經可以看見第8號隧道,鐵路穿山而過,而后里圳則與鐵道交錯,循著山腰繼續前行,后里圳與小鐵道橋高度距離不到一公尺,下游處另有一座小型磚橋,提供隧道口橋隧連崗哨的站哨衛兵通行。
后里圳提供后里地區農田灌溉面積2,270公頃,水源取自大安溪上游的士林壩,2公尺寬的水圳繞著山腰修築,蜿蜒2公里。灌溉水圳早在清乾隆及嘉慶元年時期,即由墾戶潘大由仁、協佃等募請水戶姜勝智鑿築陂圳,引水灌溉后里台地一帶園埔,並議定費用由業戶、佃農四六平均分攤。
潘大由仁(潘敦仔)為岸裡社總土官阿穆之孫,其原名音譯為敦仔阿打歪,其祖父阿穆曾協助清軍平定平埔族通宵社之番亂,被封為岸裡九社第一任總土官,雍正年間與張達京協助官兵平定樸仔籬社之亂,獲得雍正召見並賞賜御衣,且賜號「大由仁」。其名下之田產極多,分布於今神岡鄉與豐原市一帶,年收租穀數千石,富甲一方。
光緒年間墾戶興豐疇集資修築北圳二條,從七塊厝引大安溪水灌溉墩仔腳、外埔及大甲地區。不過這些早期所興建的水圳皆屬於規模較小的工程,且設備簡陋,徒具雛形而已。日人治台後,實行公共埤圳規則,大正元年(1912)台灣總督府出資將大安圳擴大改建,築成後改稱為官設埤圳后里圳。
舊山線由大安溪谷往后里台地的路段,地勢由北往南爬升,第8號隧道亦是如此。該隧道明治39年(1906)6月9日開工,明治40年(1907)11月29日竣工,全長518.6公尺。該隧道經過地質最脆弱的地方,鄰近屯子腳斷層與三義斷層,曾經崩坍多次,昭和10年墩子腳大地震發生時,隧道北口受損嚴重,重建時亦曾發生隧道上方塌陷。
故重建後隧道口以鋼筋水泥構築,隧道中央共有兩處設置鋼網,以防止上方破碎的土石掉落。隧道南北口上方均有「大安洞」的題字,為時任台灣總督的中川建藏於重建完成後所提。
中川健藏(なかがわ けんぞう)生於明治八年(1875)7月16日,原本為日本新潟縣佐渡郡畑野町三宮的山本傳十郎之次子,後來過繼給真野町新町的中川清三郎當養子,並繼承家督(指由年長的男性掌握家庭中支配權的家父長制)。第一高等學校畢業,明治35年(1902)自東京帝國大學法科畢業後,同年11月高等文官考試合格,於北海道廳擔任事務官。
中川歷任法制局參事官、内閣恩給局審議官、主管殖民地之拓殖局書記官、遞信書記官兼遞信省參事官、北海道遞信局長、遞信省通信局長等。大正8年(1919)任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理事,大正12年任香川縣知事,大正13年任熊本縣知事,大正14年任北海道長官,昭和4年(1929)任東京府知事,昭和5年濱口雄幸組閣,出任文部大臣小橋一太的文部省次官等職務。
昭和7年(1932)5月被任命為第16任台灣總督,同月27日就任,該年改革總督府官制,於總督官房重設外事課,以掌管南支政策(以勢力擴張為考量,使華南、台灣與南洋連成一氣)、南洋政策(以經濟考量為重心,除擴展巿場外,致力取得各種原料)之事宜。
昭和9年3月實行內台共婚法(將日本人與台灣人通婚合法化,促成台灣人同化於日本),將原住民移居於特定區,日月潭發電廠竣工,昭和10年10月舉辦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召開熱帶產業調查會,設立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調查華南及南洋地區之產業、交通、貿易及文化現狀,而台灣各類產業之母公司則監督各子公司之拓殖事業,建設台北機場(松山機場)。
4月21日發生台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新竹-台中州大地震,進行災後復原工作,11月實施台灣史上第一次的自治體地方(市、街、庄)議員選舉,也因此迫使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年1月30日由林獻堂發起,14年期間共向日本帝國議會請願15次)中止。
昭和11年(1936)中日關係日趨緊張,日本決定恢復台灣的軍政統治,中川也因此在9月1日卸職,任期4年4個月,成為最後一任文官總督,後繼由海軍大將小林躋造接任。同月2日貴族院令第1條第4號勅選任貴族院議員,官等為從三位勲二等。昭和14年(1939)任大日本航空株式會社總裁,昭和19年(1944)6月26日往生,卒年70。
八號隧道南口距離后里車站僅約4百多公尺,同樣是雜草叢生,原路折返至隧道北口,步行過磚橋,由崗哨旁的小路下山,回到福興路,鄉間田野阡陌,樹立起一根根的高架橋橔,此為取代舊山線的新山線,列車經過時,彷彿行駛在民宅屋頂上方,形成相當有趣的畫面。
泰安村的福興宮,竟然不是祭祀福德正神,而是主祀天上聖母,陪祀五谷先帝、開台聖王、三山國王、西秦王爺、中壇元帥,為泰安村的信仰中心。相傳創建於清初,也曾遭到墩子腳大地震的破壞,由居民合力重建。民國74年與社區活動中心合建,完工後活動中心設於1樓,福興宮則建於2樓。泰安村除傳統道教外,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新竹中會亦在附近設泰安教會,傳播福音。
天空又再度飄起細雨,總覺得還有些意猶未盡,泰安新站、神秘洞及后里區公所等景點只能留待下回再來探訪。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226后里-泰安鐵道文化園區、大安溪鐵橋、八號隧道
參考文獻:
苗栗舊山線
后里區全球資訊網
日治時期-歷任台灣總督,台灣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政部臺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系統
維基百科
臺灣鐵路史上卷,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輯、江慶林翻譯,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1990年6月
台灣鐵路古今站名,楊鵬飛著,1994年10月
臺中市志經濟志,國立中興大學編著,台中巿政府發行,2008年12月1日出版
發現大大這篇文章是小弟看過報導當地最最用心的一位 ^^b
回覆刪除文內有幾點想跟大大共同討論,如有冒犯還請海涵 ^^"
1.大正9年(1920)調整為內埔庄七塊厝大字,據知泰安前身稱做大安,大"字"應該可能有誤!
2.a:后里圳提供后里地區農田灌溉面積2,270公頃,水源取自大安溪上游的士林壩...
b:大正元年(1912)台灣總督府出資將大安圳擴大改建,築成後改稱為官設埤圳后里圳...
以上二段話有相互矛盾之處,應以下段為正確, 因"士林壩"離后里圳的圳頭至少相隔20km以上,所以很不切實際!如說是取自大安溪則ok!
3.由於台中縣市已合併,因此泰安不再是村而是里(雖然小弟還是很喜歡稱它是村)!
謝謝您的意見,說明如下:
回覆刪除1.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使用的區劃單位,上層市町村行政區的區劃為大字,下層的區劃為小字,泰安當時屬臺中州豐原郡內埔庄七塊厝大字,並無再細分小字。來源后里鄉志78年P.124
2.后里圳的確是取自士林壩下游的大安溪,謝謝您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