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1010325七堵-日德煤礦

位於基隆巿七堵區瑪西里的阿班嶺,早年因盛產煤礦而吸引大量人口定居,鄰近阿班嶺共有兩處較知名的礦場,分別是位於瑪陵坑溪左岸的福海煤礦及右岸的日德煤礦,基隆市農會和基隆市政府從民國100年開始,在瑪西瑪里民會堂旁新闢日德煤礦登山步道,已於近日完工開放。

上次的福海煤礦之行後,即一直規劃探訪鄰近的日德煤礦,已經數次來到瑪西瑪里民會堂,並踏查過附近周邊的環境,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加上近期陰雨綿綿,曾經數度想要放棄這座礦場,正打算進行最後的嘗試,幸好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發現到舊礦場的位置。
阿班嶺亭
日德煤礦的交通方式,如自行開車可循台62線萬瑞快速道路,經七堵交流道下後右轉3次,接上大華三路,一路往北行駛至日德煤礦站,或搭乘基隆客運701路瑪陵線公車,至日德煤礦站下車,每班次間隔約一個小時。此站位於大華三路上的制高點,站牌旁有座阿班嶺亭。
長老教會瑪陵莊
沿著瑪陵坑溪谷一路向上溯源,瑪西社區除瑪陵橋下與阿班嶺有較大的聚落外,其他住家多零散分布在沿岸地區,阿班嶺為瑪西里的行政中心,其地名應係根據平埔族社名音譯而來,其原意已不得而知,現改名為西勢內寮,此地除聚居的人口較多外,也設有里民活動中心,基督教長老教會亦在此設點傳道。
瑪西里民活動中心
瑪陵坑自日治時期即盛行採煤,雖然工作危險性高,但薪資相對較優渥,因此吸引許多的礦工到山區來工作,而在阿班嶺形成聚落。由於此地距離基隆或台北等都巿相當遙遠,供應礦工日常生活所需的相關店家,以及聲色場所也應運而生,其繁華程度並不遜於都巿,所以有句俗諺說「若行到阿班嶺,著無想厝內的某囝」,指男性礦工到此工作便樂不思蜀,不想回家。
日德煤礦登山步道
基隆市農會和基隆市政府從民國100年開始,在瑪西瑪里民會堂旁新闢日德煤礦登山步道,101年2月14日自由時報刊出步道已完工開放,入口處放置一部礦車,作為礦場意象,不過礦場與此地還有一段距離,登山步道並未開通至礦場,只闢至半山腰處設置觀景台,周邊尚有一些景觀工程仍在施工中。
觀景台
第一次來探查時便已登上觀景台,不過由於後段的山路並未開通,當時以為並不是由這個地方進到礦場,故又折返改由另一側上山,卻一無所獲,幸得當地一位詹先生指引,沿馬路經過瑪西里民會堂後數百公尺的馬路旁,有個鐵製的階梯,旁邊以前曾是礦場用地,而礦場則在更後方的山上。
煤塊
由於詹先生未到過礦場,本來和他相約要一起去探勘,但因為一直下雨,拖了一個多月,好不容盼到放晴,依據詹先生提供的線索,並利用衛星地圖加以研判,大致定出礦場的方位,從觀景台再往山裡延伸,應該是比較可能的路徑,因此再度登上觀景台,並在四周進行地毯式的搜索。
機械設備
觀景台的延伸步道工程尚未完工,往前也無明顯的山徑,而且半途路基的土石已流失,在無計可施的狀態下,試著往上攀爬,這一爬竟找到了以往礦工到礦場工作的小徑,沿著已經長滿雜草和小樹的小徑緩步向上,不時可以發現煤塊、電力設備的圓形陶磁、還有生鏽的鋼纜與機械設備。
往斜坑坑口
沿途經過一兩處較為平坦的山間台地,但並未發現相關礦場設備,大約十多分鐘後,來到一處接近山頂的寬闊平坦台地,這裡便是礦場的所在。地面遺有台車的鐵軌、礦物局的警示標語、電力設備開關、台車輪軸、鋼纜等設備,不過並沒有任何建築物,只有地面上依稀殘存一些建物的基礎。
日德煤礦已塌陷的坑口
循著鏽蝕鐵軌的軌跡,進到一處人工開鑿的露天通道,長約十多公尺,兩旁側壁的泥土鬆軟,盡頭處應該是個斜坑,不過已經崩塌,坑口完全遭到土石掩埋,實在相當可惜。回到礦場再繼續搜尋,發現一處往上的斜坡道,地面上還留存著一條電線,斜坡盡頭的建築物也已消失,從高度位置判斷應該是天車間。
礦車輪軸
礦場的周邊繞過一圈後,發現留下的東西真的不多,礦場已荒廢20多年,除了數量眾多的姑婆芋外,土地上亦長滿大大小小的樹木,林蔭遮天。待數十分鐘休息過後,打算循原路下山,不過卻找不到來時路,小徑每條都長得很像,後來發現經由天車間延伸下來的坡道,其軌跡相當的明顯,判斷礦場應是利用這條斜坡道,降煤到山下。
礦車軌道
路上不時有些鋼纜,成為最好的路標,不必擔心迷路,行至半山腰,發現樹林間似乎又有一大片的平坦地,因此決定下切。不久開始出現一些零散的水泥建築物,還有一座大型的儲水槽,地面上也有一些水泥構造物,中間圍成一個小洞,上方盡是黑色污泥,外觀看起來軟軟的,試著用腳去踩一下,左腳竟然陷入坑內,直達大腿深度,下半身沾滿了黑色惡臭的爛泥。
地下儲水槽
經此一嚇,再也不敢隨便亂踩,由於山上沒有清水可沖洗,只得先取過一些樹葉,清除身上的髒污,幸好相機只吃到一些土,沒沾到水,否則這一篇網誌就只能唸乾稿。這一處台地沒有上層的台地寬廣,不過卻留下許多的礦場建築,除了儲水槽外,還有一棟紅磚砌的建築物。
地上儲水槽
日德煤礦係民國36年5月由陳皆得向台灣省日產管理處標購日人設備獨資經營,民國40年11月陳皆得與鄭陳天順合辦,民國41年7月陳皆得脫離合辦,民國50年8月鄭陳天順將礦權讓渡給日德煤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人聰,民國51年10月董事長周人聰等再讓渡給顏桐城經營。
礦場建築
日德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於民國50年7月18日核准設立,經營項目包括煤礦開採及煤炭販賣業務、有關瓷土開採及買賣業務、前項有關事業之經營及投資。公司資本額2百萬,礦場歇業後,公司於民國81年11月28日遭建三管字第081289249號撤銷。
銜接台車的鋼纜
日德礦區字號為礦業字第823號,臺濟採字第2478號。礦場面積94公頃77公畝7公厘。煤層屬下部系統,稍有變化。煤質中粘原料煤。礦場有主斜坑一坑,降煤自礦場以卡車7公里運至七堵車站。產量民國51年2,100公噸,民國52年5,434公噸,民國53年9,914公噸。統計民國37年開採至民國78年收坑為止,開採40年期間中間休息2年,總產量138,847公噸,年平均3,471公噸。
日德煤礦平水坑坑道口
日德煤礦的產量比起附近的福海煤礦少很多,不過卻細水長流,較福海煤礦還晚收坑。繞過紅磚建築,走到另外一側,樹林間有一處向內凹陷的區域,原本以為今日找不到舊坑道,沒想到竟然隱約在此看到一處洞口,總算剛才那一跤沒有白跌。不過此坑口的週邊盡是鬆軟的土石,坑口外未見石砌的結構,也沒有礦主提字匾額。
崩塌的坑道內部
此處為水平坑道,內部已經崩塌,坑壁的土石經過長期的風化作用後,變得相當的脆弱,輕輕一觸便剝落,坑內崩塌的土石由內往外傾,將坑道填補的密密實實,已經找不到空間可以再繼續深入。我想上層的斜坑口,應該也是相同的原因而更早崩塌,此處的坑口大概也支撐不了多久,很快便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廢棄鋼纜
走到礦場台地的邊緣,下方是一處陡坡,感覺應該很接近山下的道路,不過濃密雜草和樹木遮蔽視野,只能偶而聽到下方傳來車輛經過的聲音。正當思考礦場如何將煤礦運往山下,究係採高空索道或是台車運輸,腳底下卻踢到頗為沈重的異物,撥開覆於其上的雜草,底下是盤成圈狀的廢棄鋼纜。
通往山下的台車斜坡道
方才的問題顯然已經得到解答,廢棄鋼纜旁又出現一條斜坡道,儘管經過數十年雨水的沖刷,雖然偶有大型的窟窿,其路基依然保存良好,雜草還不致於濃密到無法通過,路線筆直貼著山勢,直達下方馬路旁的慈善堂。
慈善堂出口(正中央的樹林為台車道)
由於這條台車道已遭樹林淹沒,不易發現入口處,但只要穿過樹林,便可以找到明顯的路徑,此時兩旁民宅養的數條狗兒又跑出來熱烈歡迎,又叫又吠的,當時手無寸鐵防身,只得狼狽離開現場。
攔砂壩
回到登山步道的入口處,清理身上沾附的雜草,有半條腿已經被黑色爛泥染上厚厚的一層土,雨鞋內也發出陣陣的異味。幸好旁邊便有溪流,可以從長老教會後方的階梯,下到瑪陵坑溪底的攔砂壩清洗,溪水冰涼清澈見底,在此摸蛤兼洗褲,不過洗了許久,那股醱酵的異味仍久久不散。
瑪陵坑溪
過攔砂壩續往上行,有一小塊平地,似乎也是日德煤礦的一處天車間,不過看不到任何建築物,只有地上還留著一條鏽蝕的粗鋼纜。臨去之前,打電話跟詹先生致歉,原本約好要一起去找日德煤礦,卻放他鴿子,讓我這個外地人不小心先馳得點,找到礦場位置,實在有些不好意思。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325七堵-日德煤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