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煤礦與湊合煤礦比鄰,落在三峽湊合橋附近,但訂這一篇的題目有點傷腦筋,不知該如何分類才好,根據台灣鑛業史將海山二坑與忠義及裕峰視為同一礦,而三峽鎮志將海山三坑與湊合及同益歸為同一礦,但礦物局的國土礦業資料卻將海山二坑本坑坑口歸為湊合煤礦,讓這個故事很難講下去,只好分類以書上說的為主,實際的坑道名稱還是採用礦物局的資料。
三峽煤田由新店溪西岸開始向西方延長至三峽大溪間之縣界附近,綿延長達18公里,位於新北巿三峽區的白雞三山,包括白雞山、雞罩山、鹿窟尖山則位在其中,忠義煤礦與湊合煤礦兩礦場相鄰,落在鹿窟尖山的西南隅。湊合煤礦與忠義煤礦總共來探勘過兩次,第一次僅找到忠義煤礦的礦場建築物和宿舍,第二次才發現湊合煤礦位於山谷中的礦坑群。
前往湊合煤礦與忠義煤礦,可在三峽車站搭乘台北客運807路公車,三峽開往熊空,班次相當稀少,搭公車最好先確認時刻表,一旦錯過得等2至3小時以上,下車地點在醒心橋頭,過橋後大豹溪對岸即是礦場所在。自行開車則由三峽往滿月圓方向,行駛台7乙線至湊合橋,過橋後左轉至福德宮即抵達礦場。
醒心橋原為連結大豹溪兩岸的重要橋樑,始建於民國52年1月,並使用迄今,橋名及日期係由開國元勛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于右任所署,之所以能夠請到黨國大老為此橋題字,當然與海山二坑當時的老闆黃欉有關,容後再述。
有則關於于右任的軼事,順便在此提出來分享。這則故事有2個版本,但結果是相同的,于右任有回看到人家隨地小便,於是便提筆寫下「不可隨處小便」公告張貼,有識貨的人發現是于右任的墨寶,便偷偷的撕下來,帶回去收藏,不過由於內容俗而不雅,但于右任的草書字字可分離,因此將這些字拆解重組成「小處不可隨便」,而成就一段佳話。
另一版本是有一人酷愛于右任之書法,而數次相請于右任賜字,但于右任繁忙而一直沒寫,有次聚會這個人又來糾纏求字,于因無法拒絕,而寫下「不可隨處小便」,而藉機讓求字的人尷尬。不過這個人回去後,也是將這些字拆解重組成「小處不可隨便」,讓罵人的話成為醒世的警語。
醒心橋頭有座可能是早年吊橋的舊橋頭,只剩下ㄇ字型的框架,旁邊還有間福德宮。醒心橋頭的後方有條明顯的岔路,可以爬上道路旁的水泥駁坎,此處便是忠義煤礦的入口,外觀幾乎已被樹林全數淹沒,馬路上僅隱約可見數棟水泥建築在山壁上。
進到樹林內後,是一連串兩層樓高的水泥構建的煤斗建築,錐形的落煤口在煤斗底部,根據查得的資料顯示,此處應該有個坑口,不過搜尋的結果一無所獲。在煤斗建築的旁邊,有一大片依山勢而建的礦工宿舍群,座落在山裡頭相當壯觀。
水泥結構長條型的礦工宿舍,內部左右各半,再以木板隔成數個小房間,每個房間有獨立的窗戶與門,房間內部為高架木板的通鋪,一間即為一戶。周邊還有浴室和廁所等相關設施,規模龐大,這些房屋下方的土石因年久失修,有些已經遭到掏空,看起來很危險。
忠義煤礦最初稱為海山二坑,礦區號碼為礦業字第049號,台濟採字第1799號,礦場面積674公頃70公畝35公厘,台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經營者為黃欉,著名的行天宮三宮(民權東路松江路口的本宮、北投忠義廟及三峽白雞的行修宮)皆由黃欉所建,而其牌匾均于右任所題。
海山二坑昭和19年(1944)5月17日企業,36年10月開鑿新一坑,40年6月大切坑開始企業,43年5月開設分坑礦場,46年10月本坑開設斜坑。後來更名為忠義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核准設立日期民國61年11月18日,資本總額3千萬元,經營採煤買賣及前項有關事業之經營及投資,其經營者為陳天賜,公司設在新北市三峽區圳頭里90號,該公司於民國79年8月8日解散。
忠義煤礦後來移轉給成立於民國68年5月1日的裕峰煤礦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經營煤礦開採及有關礦產物之買賣與有關進出口貿易業務,資本額1千1百萬,經營人為陳榮上,民國92年10月2日解散(97年8月25日經授中字第0973293400號),登記之監察人為莊淑惠。
忠義煤礦屬普通燃料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民國40年間開採石底層之本層,煤厚平均60公分,走向北70度東,傾南25至30度,民國50年間開採下層,厚度60公分,有主斜坑三坑,礦場至鶯歌車站12公里,使用卡車。海山二坑煤礦產量民國51年63,855公噸,民國52年60912公噸,民國53年67877公噸,統計自民國35年至民國77年收坑,43年總產量2,084,441公噸,年平均48,475公噸中休兩年。
由忠義煤礦宿舍群的水平位置朝北步行,穿越竹林後,接到產業道路的轉彎處,左下方便回到醒心橋,但如直行穿過另一片竹林,又可以找到數棟的礦場建築群。這裡的建築群便比較多變化,除了有少部分的宿舍外,還可以找到2層樓高的天車間,3層樓高的礦場事務所等。由於這兩邊的建築群只相隔一條產業道路,所以一開始以為這裡的建築物與先前的宿舍群為同一礦場所有。
後來查詢過資料後,才發覺這兩邊似乎分屬不同礦場,由於當時並無在地人可供諮詢,因此無從得知是否為同一礦場,或是原本分屬不同礦場,但最後結合為同一家礦場,如果有在地的網友看到這篇,或許可以協助釐清存在我心中的疑惑。
大正7年(1918)關西人范姜羅騎白馬開採湊合煤礦,出任湊合炭礦公司理事長,係三峽煤礦開採之先驅,但他當初開採的地點,不得而知,是否與此處所提的民國64年後才出現的湊合煤礦相同,沒有太多的佐證,台灣鑛業史將同益煤礦、海山三坑及湊合煤礦分列,而三峽鎮志則將這三礦視為同一礦,先予敘明,此處歷史以三峽鎮志所載為主,產量採用台灣鑛業史所載內容。
進到這些廢棄的舊礦場建築物內探勘,著實需要點勇氣,尤其是礦工宿舍,原本應該是明亮的內部空間,但是室外已長滿蔽天的雜木林,使得光線無法透入,即使在大白天仍呈現昏黃陰暗,尤其這些建築貼著山壁而建,溼氣特別的重,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酸腐的味道,而空蕩的事務所倒是其中的例外。
天車間與事務所兩棟建築物的二樓是以空中走廊是相連的,內部已空無一物,爬到事務所三樓的露天頂樓平台,此處的視野極佳,大豹溪對岸馬路上的車子看得一清二楚,而其後方則是鹿窟尖山向內凹的一處山谷。
事務所後面有幾個小房間,也有磚砌的灶台和放瓦斯爐及瓦斯桶的廚房,往右的小通道通往另一棟紅磚建築物,看起來像是員工宿舍,每次探頭進這些房間,都很擔心會看到什麼不該看的,幸好都沒有發生,不過有一兩處比較清爽乾燥的房間,則見到似乎曾有人短暫停留的痕跡。
在這幾棟建築中進行小規模的探查,始終未發現到礦坑的位置,於是開始放大搜尋的範圍,在事務所二、三樓右後方似乎各有條小徑,通往鹿窟尖的山谷,二樓後方的路似以固定的寬度和坡度開闢,小徑的左下方是接近垂直的懸崖,下方深隧山谷中的小溪已經乾涸。
小徑步行數分鐘後,右方山壁出現一些石砌的駁坎,之後又見到右方山壁上頭有一股小涓不斷的向下流,小徑最後上抵一處山間的小平台,此處見到一間紅磚建築物,而旁邊便應是圖上標的海山二坑本坑的入口。
坑道口一塊告示牌寫著炸藥庫,閒人進入,坑道內滿是積水,方才所見的水流便是由坑道內流出,見積水不深,便進入一探,入口左側有間以鐵板門封住的房間,再繼續往前深入又是另一道鐵板門,不過已經被打開,下方還有水泥黏住的鐵軌。坑道內保存尚稱良好,崩塌的情形不嚴重,應該可以繼續再深入,不過前方坑道視野迷濛,空氣通風不良,不敢再繼續冒險深入。
回到坑口,往左側循著平台旁的小徑直行,這條路徑便較狹窄,而且有一些起伏,最後回到了事務所的三樓後方,綜合判斷的結果,這兩條路徑應是人車分道的設計,二樓後方的小徑是礦車走的台車道,而三樓後方的小徑則是供礦工行走。
雖然找到了海山二坑本坑,本想打道回府,但心中的疑慮仍未消除,圖上似乎還有數個坑道口,就在不遠的地方,因此決定再回到海山二坑本坑,然後繼續朝山裡方向前進,先爬上一處斜坡,雖然經過歲月的摧殘,但仍看的出來斜坡相當的平整,應該也曾鋪設軌道,供礦車行駛。爬上斜坡後,左側有處小平台,上方是一棟已毀壞廢棄的木造建築,見不到屋脊和樑柱,僅殘存許多的木頭棄置地上,從作用上來看,猜測可能是天車間。
過木造建築物後有條小岔路,取左側沿溪谷旁的小徑續行,右側的山壁又陸續發現到地圖上標示的下層一坑,坑口已封閉,僅留下方一個小洞供出入,為了要探察內部情形,僅能採用狗爬式進入,內部土石坍塌情形嚴重,土石黏滑,無法再繼續深入。
海山三坑(同益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13號,台濟採字第1800號,昭和12年(1937)4月由原礦業權人顏烏番等承受礦權開採至今,顏烏番原先在基隆山本義信所經營之礦坑初習煤礦事業,後因與山本義信合股之股東希望排除股東山本義信,遂與山本義信識,成為日後合作經營煤礦事業的伙伴。
發覺這條路愈走愈有趣,山裡頭似乎給了不少的驚喜,留下許多的坑口遺跡,不久又看到一座水泥磚造建築物,下方有條排水溝,不知其作用為何,旁邊還有一座二坑,原本被周邊的雜木給覆蓋,第一次經過未注意到,回程靠近察看建築物的構造時,才發現到它的存在,坑口一樣被封住,無路可進,下方堆了不少的土石。
同益煤礦礦權人包括徐水乞等3名,礦區面積224公頃69公畝1公厘,民國64年以後改登記為湊合煤礦有限公司,資本總額100萬元,該公司核准日期為民國64年2月1日,經營者為劉明,業務內容包括開採煤礦,各種煤炭之買賣,有關前項業務之投資等。
煤層中部系統,頗有變化,民國40年間開採石底層之中、下兩煤層,煤厚各平均40公分,走向北28度東,傾南30至40度,民國50年代開採下層厚度0.5公尺。煤種中粘結原料煤,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本礦以水平坑及斜坑採煤,礦場至鶯歌車站14公里,使用卡車。
過二坑不久,眼前的樹林突然出現一堵高牆,約有3層樓高,等靠近一看,才確認是座挑高的水泥建築物,深山裡頭跑出這麼一棟怪異的建築物,感覺有點奇怪,進到內部才知道其作用原來是風坑,兩個挑高的房間內各有1座圓形的風坑。
坑口以圓形的鐵板封住,風坑的作用在提供礦坑內的空氣對流,將污濁的空氣排出,確保坑內有新鮮的空氣,避免礦工在工作時受到坑內毒氣的侵害而發生工安事件。過風坑再往上,另外還有一棟小建築物,內有兩個房間,可能是提供給看守風坑的工人休息室吧。
同益煤礦的產量,統計民國35年開採至民國54年收坑共20年,總產量213,480公噸,年平均10,674公噸。至於海山三坑煤礦統計民國37年開採至民國61年收坑,中休7年,開採18年總產量69,884公噸,年平均5,495公噸。湊合煤礦民國62年開採至民國71年收坑,期間10年總產量93,779公噸,年平均9,377公噸。
出鹿窟尖山山谷後,回到產業道路上,地圖標示的海山二坑已經找到,海山三坑的位置看似標示在山谷的北面,也在不遠處,沿著馬路朝北往三峽方向步行,右側的山壁上頭有數棟已廢棄的紅磚屋,攀爬上去察看結果,並未找到跟礦場相關的建築。
續行約2-3百公尺後,路邊的山壁有個小洞,內有清水源源不絕的流出,彎腰進到洞穴,似乎頗深,依位置判斷,應該就是地圖上的海山三坑,由於上方的岩層走向傾斜約45度,坑道上方也是斜斜的,所以走起路來除了彎腰外,身體也得歪向左側。
坑道深入約十公尺後便遇到土石坍塌,清水係由底下石縫間流出,雖然往前無路,向上倒是有些發展空間,掉落的岩塊清出了一條通道,不過恐怕得用匍伏前進的方式才能往上爬,但還得預防隨時可能滑落的岩塊,實在不值得冒險。
裕峰煤礦的坑口除本篇介紹的以外,另外在白雞附近也有許多的坑口,所以有關本篇提到的一些礦場的人事物,曾經在
990616三峽-海山一坑煤礦、行修宮、忠義煤礦、裕峰煤礦、白雞山、雞罩山、鹿窟尖有介紹過,便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參考。三峽與基隆、汐止、平溪一樣,曾是著名的煤鄉,只不過礦場很少出現在官方的觀光導覽指南上。煤礦是早期三峽地區的重要經濟產物,只可惜這些礦場歇業後,並未獲得良好的保存,任其在山林中逐漸荒廢毁壞,相當的可惜。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408三峽-裕峰煤礦(海山二坑、忠義煤礦)、湊合煤礦(同益煤礦、海山三坑)
寫的真詳細,像是回到20幾年前的現況,很難想像當時後的盛況
回覆刪除雖然無法親眼見證當時的盛況,但現有的設施卻可以好好保存,給子孫留下一些回憶。
回覆刪除拜讀了,謝謝你的詳細資料及探索精神。
回覆刪除請問第一個礦場入口水泥駁坎是在過橋後哪個叉路進去礦場的呢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