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巿金山區的獅頭山位在突出於海岸的金山岬上,太平洋戰爭時期為避免美軍空襲曾開鑿光武坑道,海岬風景秀麗,前有燭台雙嶼,右有水尾泛月,左有磺港漁火,東側則為瑰麗岩石所組成的神秘海岸。
前往金山可從基隆巿搭乘基隆客運的基隆-淡水線,或由淡水搭乘往金山的班車,台北起站可搭乘國光客運經高速公路到金山,或是皇家客運經陽明山到金山;自行開車則行駛2省道或是陽金公路,金山約在淡水與基隆的中間位置。
來到金山後,轉進民生路來到豐漁里的停車場,和假日金山老街附近停車一位難求相比,這裡的遊客少了許多,是個純樸的漁村。來到豐漁里的第一印象,便是這座跨越員潭溪的紅配綠景觀橋,連接到對岸的舊金山海水浴場,相當的醒目。
豐漁里舊名水尾村,地處員潭溪(金包里河)的出海口,故名水尾,民國42年才更名為豐漁村。乾隆13年(1748)時,曾有福建漳州漁夫許阿九等6人,原本在大陸沿海捕魚,後來被風吹漂流至此地登陸,於是便定居下來,並以捕魚為生,故現今里內居民多姓許。
金山地區由於位在大屯火山群地熱區的範圍內,加上該地潮溼多雨,又有金山斷層通過,地下裂隙十分發達,雨水滲入地底岩層,被地底熱源加熱滾燙,再冒出地表形成溫泉,屬中性碳酸溫泉,豐富的地熱資源開發甚早,附近有許多可以泡湯的會館,豐漁里也有一間免費的溫泉浴室,即位在停車場的後方。
威靈宮又稱水尾王爺公廟,舊名漁護宮,主祀三府王爺,旁祀五顯大帝與福德正神。民國36年因有感於三府王爺威靈顯赫,神恩普照,故更名為威靈宮,並沿用迄今,民國52年重建為今日之樣貌。三府王爺包括朱府大王爺(面紅)、池府二王爺(面黑)、溫府三王爺(面綠)。
三府王爺為民間王爺信仰的組合之一,有許多種姓氏組合,五位王爺的組合稱為五府千歲,最常見的是李、池、吳、朱、范(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等5位王爺。王爺來源有多種傳說,其中一種為隋末唐初時,追隨唐太宗剿匪並打下基業,死後被玉帝敕封為王爺,代天巡狩,護佑蒼生。
舊時王爺祭祀是十分慎重的,福建曾有王船習俗,將王爺神像連同祭品置於特製的船中,任其飄流,如某個村落有王船飄到,便要迎神奉祀,再將之放流,也有後人直接建廟來奉祀。威靈宮的三府王爺也有相同的傳說,明治34年(1901)水尾村內有個叫尖頭的村民,在山上種地瓜時,發現海上有一艘金碧輝煌之三檣大帆船朝水尾飄來。
船靠岸後卻發現竟是一艘小木舟,船上安放三尊神像與一只香爐寫著「三府王爺」4字,因此村民打撈起來先供奉在岸邊的小石洞,村民紛前來膜拜,隔一段時間颱風過後,發現廟寮受損,神像卻完好如初,村民認為神明顯靈,於是眾人覓得現址,明治38年(1905)完成建廟奉祀,舊時飄來的王船因破舊,故請來郭厝鐵牆木作師傅,按原尺寸重新打造供奉在大殿右側,船首朝內,示意三府王爺將永駐金山,常佑蒼生。
威靈宮後方為獅頭山,從廟旁右側的小巷拾階而上,來到水尾光武坑道的入口,坑口有呈之字型的兩堵水泥牆,牆上還有槍口。立於坑道口,可感受到一股涼風由內往外吹,有如天然的冷氣機,距離主坑口右側約十多公尺處,另有一處八角窗型的通風口。
準備好手電筒,打算要從主坑口進入,小三卻偏要鑽八角型的小洞,兩人僵持不下,最後只好以冰淇淋當成交換條件,才願意乖乖就範。坑道高約2公尺,寬約1公尺,內部無任何的照明設備,坑道全長361.5公尺,未自備手電筒無法走完全程。
光武坑道連結水尾和磺港兩漁港,地勢靠水尾的這一側較低,因此坑內的水往入口處流,使得前段約數公尺左右的地面相當溼滑。內部坑道設計大約呈「工」字型,主要出入口各只有一處,而入口與出口處各有一條與山壁平行的水平橫向坑道,連接到數個機槍堡,僅保留一小塊射擊孔朝外。
坑道中央縱向的坑道,呈現西高東低的走勢,時而平路時而階梯,緩步上坡,剛開始小三還走得很開心,不過隨著行走的時間拉長,不知何時才能出坑道,開始變得有些害怕,可能也是受到上午所看一部靈異卡通的影響,在幽暗的坑道中感到恐懼。
坑道開鑿時,當初的設計可能有考量到空氣的對流,因此走在裡頭並不覺得悶。坑道配合地形,不全然是直路,而是有點彎曲向上,狹窄的通道僅容兩人錯身而過。接近獅頭山方向出口時,眼前突然竄過一道黑影,耳邊傳來「啵啵啵...」低沈的聲響,原來是蝙蝠在坑內近距離飛行,彷彿一舉手投足便可觸摸到。
坑道中除蝙蝠棲息外,另外也發現到一種又像蜈蚣又像蜘蛛的昆蟲,稱為蚰蜒,原為地中海地帶的特有物種,現在已分佈於世界各地,身體呈黑色節狀類似蜈蚣的構造,它的節肢足孵化時有4對,第一次蛻皮時增加1對,以後每次蛻皮會增加2對,最後共生長出15對類似蜘蛛的節肢足,前後各有一對長長的觸鬚,利用毒牙將毒液注入蜘蛛、臭蟲、白蟻、蟑螂、蠹魚、螞蟻和其它居家節肢動物殺死後進食,多喜歡生長在濕冷的地方。
光武坑道在磺港這一側的出口無任何標示,外邊的水泥掩體也幾乎快和周邊的植物融成一體,出口處的下方有個廣場,沿著林蔭步道走到馬路上,立即感受到太陽帶來的熱力,小三在坑內被嚇哭,直嚷嚷著要回家,但又不敢走原坑道回去,最後連哄帶騙的趕上獅頭山步道。
獅頭山為磺港半島的骨幹,係以山勢形狀而命名,從磺港村朝東方望去,形似雄獅坐臥在港口前。由於磺港半島質地較硬,突出海面,獅頭山、磺港山面朝東海,居高臨下,地勢險峻,因此成為重要的重事陣地。除了光武坑道外,獅頭山步道旁也有另一條隱密的坑道,長度僅約數十公尺,與步道方向平行,射擊孔皆面朝磺港方向。
日治時期為因應日俄戰爭,防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弛援旅順太平洋艦隊,行經台灣海峽時發動攻擊,日人便著手強化北台灣基隆地區的防衛,自明治33年(1900)年起陸續興建防禦工事,明治35年設置基隆要塞司令部,明治38年(1905)6月先後完成基隆周邊地區數座砲臺及堡壘。
昭和1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基於南進之需,日軍擴大要塞區範圍,加強工事設施,增加守備部隊,擴編後納入金山、澳底、淡水、新竹等地,基隆地區由76旅團負責守備。大正13年(1924)以前所構築者,多採磚石膠砌的半永久工事。昭和17年(1942)以後所建築者,多為鋼筋混凝土所造之永久工事,為防範美軍轟炸或反登陸,要塞以砲位構築及野戰工事為主。
太平洋戰爭末期最後兩年所構築者,其進出多利用坑道。金山地區的武器配置集中在獅頭山,為平射永久砲台2門及兩個野砲陣地,至於金山地區的軍事設施與工事構築,則為對美軍決戰之用,坑道內部主要是用來堆放彈藥武器,戰後國軍接手日人的軍事設施,將獅頭山列為軍事管制區,早年軍方也利用坑道放置軍糧、機槍和彈藥。
好運道為獅頭山公園的一條支線步道,通往獅頭山的最高點,民國99年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提供遊客舒適的景觀空間,利用生態工法以漂流木製成木屑鋪設步道,搭配Q版的彌勒佛像,命名為「好運道」。民國100年在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的協助下,自9月1日起正式公告好運道成為新北市第一條無菸步道。
好運道上頭原本有尊近50年歷史的彌勒佛,但因長期曝曬及海風侵蝕,以致外觀斑駁,因此觀光局也利用整修步道的機會,重新以花崗岩打造一尊高2.5公尺,重達30公噸的石雕彌勒佛,面朝舊金山海水浴場方向。
從獅頭山的東邊過去,底下為水尾漁港,再來是員潭溪,有座景觀橋連接通往溪對岸的舊金山海水浴場,與海岸線平行較大的河川為員潭溪,發源於磺嘴山東側山谷,主流上游稱貢寮溪,在員潭橋附近有萬里磺溪來匯,之後漸漸進入平原地形,在出海口前與金包里溪匯流。
獅頭山最高點海拔高度約68公尺,位於好運道中途的步道旁,有顆三等三角點編號1023號基石,不過在此三角點的後方,還有一座碉堡,上方另有一顆海軍的三角點,海拔高度則為69公尺。
獅頭山的西側為磺港村,因磺溪在此入海而得名,磺溪發源於七星山,因溪中含大量磺泉及沈積物而呈赭黃色,故名磺溪,磺港漁港在清朝即因運輸硫磺而得名,港口旁的磺港山,海拔約57公尺,為獅頭山之餘脈,又稱為獅仔頭。磺港漁火為金山八景之一,指補魚季節,入夜萬盞漁火在海面閃爍忽明忽暗,與星光相互輝映十分美麗。
獅頭山步道最吸引人的景點,非蠋臺雙嶼莫屬,位置距離岸邊約3百公尺的海面上,由兩座數十公尺高的岩礁所組成,外型孤立挺拔,猶如一對燭台,故名「燭臺雙峙」,早在清代即被淡水廳志收錄,列為淡北八景之一。紅色的中正亭旁民國73年設立一座不銹鋼製的圓形框景,下方碑銘「燭臺雙峙」,視野遼闊,觀燭臺的角度適中,成為最佳拍照留念的地點。
蠋臺雙嶼原本屬於金山岬的一部分,後因板塊運動形成橫直交錯節理的岩石,中間比較脆弱的岩石,經過海水波浪及海風經年累月長期的侵蝕最後消失,而較堅硬的岩石則變成與岬角分開的獨立小島,小島上的岩石再經過海浪長久侵蝕,先在中央底部形成海蝕洞,之後貫穿成為類似石門的海拱,最後海拱頂部因侵蝕而崩塌,形成兩座底部岩基相連的石柱。
蠋臺雙嶼又被稱為夫妻石,背後流傳著一則愛情故事,有位少婦的丈夫出海作業,她每天在岩岸邊等待先生返航,但卻渺無音訊,最後幻化成為化石,多年後丈夫返家得知此事,在少婦石旁痛哭,最後他也變成化石,兩人從此後緊緊相連,成為相互依偎的夫妻石。
另有一說指出原本海中的岩石長寬相等,但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某天清晨海上為大霧所隴罩,美軍飛機轟炸臺灣,經過海上看見雙嶼高聳,誤認為是日本巨型軍艦之煙囪或指揮塔,遂投彈大肆轟炸,其中一大塊被炸燬,於是變成一大一小,據說蠋臺頂端仍留有被炸崩燬缺口痕跡,也有傳說在左臺頂端原有荷蘭人墳墓一座,亦在此役中遭到炸燬。
從介字亭往下走,可以來到海岬的最前端,沿途最常見的海濱植物,以林投為大宗,狹長的綠色葉子,兩側邊緣長滿整排的硬刺,葉子富含粗纖維,適合用來編織物品,林投生長在砂地上,也具有防風定砂的功能。
獅頭山在戒嚴時期被劃為軍事管制區,由海防部隊與警備總部防守,因此許多的原始生態環境得以保存,海岸景觀也未遭受太多的污染破壞,但畢竟曾是軍事管制區,沿途留下許多難以計數的防禦工事、坑道、砲台、營房和軍事碉堡。
從獅頭山東北方的岬角走下陡峭階梯來到海岸邊,往水尾漁港這一段岩岸的地形,稱之為神秘海岸,有相當豐富的海蝕岩礁地形,此處沒有明顯的步道,需沿著岸邊瑰麗的岩石間起起伏伏跳著行走,聽著海水拍打岩石的潮聲,激起朵朵白色的浪花,綺麗的景緻,美不勝收。
獅頭山係由厚層五指山砂岩層所組成的,主要為白色粗粒砂岩或礫岩以及砂頁岩互層,質地較為堅硬,抗侵蝕的能力相對較強。而岩石在海浪長時間的拍打下,不但磨去尖銳的稜角,也將砂岩的紋路和顏色完全彰顯出來,棕、黃、白、灰等漸層的岩石色澤,彷彿替獅頭山包上一圈色彩斑斕的圍巾。
神秘海岸的一邊為岩壁,一面為大海,岩礁狹窄處僅約數公尺寬,因此如果海邊風浪較大時,基於安全的理由,建議最好不要行走,以策安全。
神秘海岸的盡頭是座十多公尺高,朝海中延伸出的一大塊岩壁,底下有個海蝕洞,可通往水尾漁港,海蝕洞上方為一線天,岩壁的最上方還有一座碉堡。
水尾漁港相當平靜,港口空蕩蕩的,只有幾個人在岸邊釣魚,一輛賣小吃的小貨車停在港口,安檢所的海巡官兵也來購買。父女倆繞獅頭山一圈也有點餓,禁不住香味的誘惑,點一份肉圓和臭豆腐,港邊席地而坐便大快朵頤,海風徐徐吹來,面向無垠的大海,美好的氣氛,使得普通不過的小吃也變成人間美味。
漁港附近有一棟建於日治時期巴洛克式風格的二層樓別墅,僅餘朝海的這面牆壁依然宏偉壯觀,內部則是斷垣殘壁,此為前鄉長賴崇壁的別墅。賴崇壁本名賴阿墻,生於光緒11年(1885)8月16日,9歲時入書房修習漢學,明治36年(1903)3月,品學兼優畢業於金包里公學校,之後在金包里郵局從事通信事務,明治38年(1905)7月辭職進入私立台北中學會修業3年,明治40年(1907)3月成為金包里郵便局員,隔年改行從事造酒,並在基隆街經營酒鋪,也因此累積財富,大正3年再度服公職,擔任金包里書記,隔年被選為金包里區長,連任直到大正9年地方制度實施,又擔任首屆金山庄長,直到昭和8年(1933)因磺溪護岸工程涉及不法遭到調查才辭職,擔任庄長前後長達20年。昭和10年(1935)被任命為街庄協議會員,隔年當選台北州第三區議員,昭和15年(1940)再度當選連任,民國36年再度擔任金山鄉長。
該年發生228事件,全台騷動,3月11日國軍到鄉內執行靖綏清鄉任務,沿街持槍掃射瘋狂殺人,又藉故砲台遺失砲彈二枚,3月23日強押水尾村民許甲長等7人,至水尾村沙灘上執行槍決。時任台北縣參議員許海亮,為當地有名望的士紳,問政認真,也積極協調駐軍與鄉民的衝突,不過後來在理髮時遭到士兵強行押走,從此下落不明,其參議員位置由與許海亮在地方政治勢力有競爭關係的鄉長賴崇壁遞補。
金山岬從衛星地圖上看,很像踢足球的腳,正要倒掛金勾,而蠋臺雙嶼就是那顆足球,水尾漁港有著美麗的岩岸和沙灘,沒有擁擠的人潮,適合樂活慢遊,細細品味漁村風光。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804金山-水尾光武坑道、獅頭山、蠋臺雙嶼、神秘海岸
光武坑道八角窗口應為57戰防砲射擊口,仔細觀察窗口後部空間可見擺放駐鋤之凹坑.另外,八角窗口接近坑道口側可見一開向同方向之觀察孔,其剛好位於人立姿眼平高度.此砲位在當時應用於封鎖員潭溪出海口之用,現在砲口射界早被漁港區建築物阻隔.
回覆刪除57戰防砲在金門當兵時曾經看過,也見過別人跳砲操,謝謝您的補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