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子腳煤礦位於新北巿樹林區樂山里石灰坑地方,該地區早於明治35年(1902)即由顏雲年設定礦權,昭和15年(1940)11月開第一坑,民國41年時從中台礦業公司分出,由顏滄海獨營,民國45年4月10日開新大斜坑。
自七月以後,一連串的受訓和考試接踵而來,壓力之大難以言喻,也因此暫停幾週假日休閒活動臨時抱佛腳,七月的訓練考試結果已公布,在預料中順利過關,不過九月下旬的兩次考試結果雖然還未出爐,不過大概心裡有譜,應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如果做學問能像尋找礦坑這麼認真,應該就沒什麼問題。
山子腳煤礦係經由地方文史工作者鄭志翔先生的推薦,除自己前往探勘外,也曾與鄭兄一同造訪,試圖還原礦場運作時的路線和遺跡,並釐出一個大致的輪廓來。前往山子腳煤礦,可搭乘台鐵至山佳車站,沿中山路往西南鶯歌方向步行,右轉民和街,直抵寶生宮,礦址即位於寶生宮左後方的山區。
由民和街83巷口轉入,左側有間磚砌的福德宮,其上方另以鐵皮搭建覆蓋廟身的拜亭,廟內有五尊木刻的土地公神像,感覺歷史相當悠久,廟旁還有一棵壯碩的大樟樹,茂盛寬大的樹冠,除可遮風避雨外,亦是乘涼的好去處。宮前的康樂台,為地方上酬神活動的專用場地。
此處地名石灰坑,其由來係早在清嘉慶年間,曾有魏少於此地製造石灰因而得名,日治時期行政區屬石灰坑庄,由原石灰坑庄及斗門頭庄合併為一庄,相當現今行政區域樂山里及中山里的一部份,而樂山地名則是後人為求吉祥而更名,並無特殊典故。
福德宮斜對面的草欉裡,有數棟山子腳煤礦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建築物,礦場週邊目前已蓋滿民宅,有些尚堪用的礦場建築,則成為附近居民堆放雜物的場所,舊礦坑口則位在民宅後方不遠處。居民們對於有人來找尋礦坑似乎已經習慣,因為前不久才有區公所帶著官員、地方耆老、學者專家等數十人到此會勘,打算將礦坑及紅磚拱橋定為地方文化資產,並列冊追蹤,這些都是鄭兄努力不懈四處奔走的成果,請參考
山佳煤礦黑金史一文。
在附近一位大姐的帶領下,避開狗兒的糾纏,繞過民宅來到屋後的竹林小徑,大姐指著一旁有著黃色帆布覆蓋的地點,地上還有一些建築物的殘蹟,這裡曾是礦工的浴室,再往前則有一些廢棄的礦坑通風機具,旁邊一處不起眼的小窪地便是舊礦坑所在。
坑口已被土石所覆蓋,若不是在地人的指認,以及坑口兩根鏽蝕嚴重的鐵軌遺跡,從外觀上幾乎難以辨識舊礦坑的原貌,坑口前的腹地不大,前方是一條經過整治後的水泥壁小溪溝,而捲揚機房則是位於溪溝對面的高地,現址已搭建鐵皮圍籬,內部目前是菜園。
礦坑旁有座木橋,可跨過溪溝到對岸的另一處高地上,這塊地荒廢已久,已被雜草所覆蓋,沿溪溝直行似無路,轉向右側,在角落的地方有棟建築物,內部遺有變電箱,似為礦場的電氣室。根據所蒐集的資料以及訪談的結論,附近應該還有另一處坑口,於是從電氣室往後方極斜的山坡硬切上山。
石灰坑煤礦的開採,根據基隆煤礦史記載,明治31年(1888)3月許可的山子腳炭山,礦區號碼210號,礦業人為青木礦,開平水坑。基隆炭礦成立時,顏家提供59礦區中有關石灰坑的礦區,包括明治35年(1902)6月礦區號碼379號礦區面積232,083坪、明治36年(1903)6月礦區號碼447號礦區面積31,400坪、明治38年(1905)9月礦區號碼671號礦區面積58,748坪等3筆,皆屬顏雲年所有。
山子腳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426、66號,臺濟採字第389、391號,礦區面積73公頃23公畝27公厘。民國41年5月自中台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分離,由顏滄海獨營,雖然曾在民國45年4月10日開新大斜坑,礦場卻在民國51年6月起因經營困難而停工。山子腳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登記為民國49年6月15日成立,資本額6百萬,實收資本額300萬元,營業項目為煤礦開採業務,民國62年12月3日建字第062159781號撤銷公司登記,最後登記之監察人為黃汝霖、林麗英、陳張慧英等人。
依據臺灣鑛業史及臺灣之煤礦二書所載,山子腳煤層屬中煤系煤層,其可採者有上層、中層及本層,開採中層及本層,中層為0.7公尺,本層為0.6公尺。走向北東45度,傾斜向南55度。儲藏可採煤量估計約30萬公噸,煤質屬燃料煤,原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
半山腰的地方找到兩棟紅磚砌的礦場建築物,它是刻意在山上挖個洞而蓋的,其中一棟已崩毀,另一棟建築物則完好,特別的是它採用厚重的鐵門,從放置的地點和建築物架構來研判,猜測有可能是放置炸藥的處所,係供挖掘坑道爆破岩石之用。
該礦在中層與本層兩煤層之間,設有鑿岩斜坑一道,高六呎,寬七呎,傾斜23度。在此斜坑內分段向左右開橫切平巷,各約200尺,分別到達本層及中層後,再分別開闢採煤片道。採煤用人力前進長壁法,鑿岩利用五部風鑽打眼,炸藥剝離。風坑截面,高寬皆4呎,距離斜坑約20公尺,順沿斜坑進展,惟其彎迴折曲,防礙通風效率。
山上繞了許久,除一座墓地外,再無其他可觀之處。下山時先切到溪底,然後溯溪上行,原本是要找尋鄭兄文中所述的拱橋,雖然拱橋不在此處,倒是發現一處溪流隧道,它的外觀係方型的水泥壁,隧道內以紅磚砌成半圓拱造型。
隧道口上方有個方型的牌匾,由於中間隔著溪潭,雖無法近看,但將照片放大檢視,似無任何題字,不過造型會做得如此厚工,應該也是相當重要的工程,因為山子腳煤礦第一坑的坑口,即位在隧道上方。
第一次來時並未詳細檢查此地,以致錯過坑口,後來請一位在附近菜園工作的80歲老太太帶路,才順利找到坑口位置,坑口為紅磚所砌成,原本坑口有倒樹和雜草覆蓋,經過一番整理後,清理出上方牌匾內的刻字為「第一坑 昭和十五年十一月」。
坑口紅磚圓拱的牆面已和後方的石壁分離,中間塌陷露出一個大缺口,內部是個斜坑,不過因積水無法深入,老太太說坑外無捲揚機,係安裝在坑內,坑口右側還有電池房等建築物,不過已遭雜木吞噬,僅剩下一些磚頭可資憑弔。
山子腳煤礦的機械設備方面,有捲揚機150匹馬力一台,安裝坑口,每次絞煤9車,矸6車,往返需時15分左右。排水機有50、30、20及15馬力各一台,分四段排水,每日開放12至18小時,排水量每月達35萬立方呎。回風量約460立方公尺,工作地點溫度達攝氏29-31度。此外有壓風機50馬力一台。
動力有165KVA變壓設備,接駁台電電力,每月需電量約5萬5千餘度。該礦採煤效率為1.4工/噸,井上井下總效率為3.1工/噸。木材消耗包括採掘保修每噸約需22才。統計自民國35年開採至民國71年收坑,中休5年,計開採22年,總產量384,755公噸,年平均17,488公噸。
降煤方面礦場至山佳火車站2.8公里鋪設有輕軌路、橋樑及過山隧道,並有坑外台車16台,每日運輸量可達60-70公噸。民國50年代因台車運輸量小,另開闢產業道路,此後便改以卡車載煤,輕便車道因此而廢棄,而過山隧道也因為年久失修,最後塌陷消失。
在附近一位居民宋先生的幫忙下,找到山子腳煤礦當年興建的輕便車道拱橋,入口處就在83巷口附近,礦場早期煤礦皆經由輕便車道運往山子腳車站(山佳車站),其路線在現今民和街馬路隔著溪溝對面的山坡上,它轉進一處山谷,經過隧道抵達信和街,然後運到觀音廟附近洗煤後,再透過山佳車站的運煤列車向外運輸。
拱橋以石材堆疊做橋橔,橋身以紅磚砌成圓拱狀,紅磚係採用TR磚,鄭兄對這座拱橋的歷史很有興趣。推測應該是由山子腳煤礦所興建,至其確切興建的年代則難以考據,從前面礦區許可的年代來推算,大約在明治末大正初年所建,最遲在昭和15年,迄今可能超過70年以上的歷史。
第一次造訪時即在宋先生的幫忙下引路,省去許多瞎闖的時間,他年約60多歲,事母至孝,他說可以帶我去看輕便車道直達山佳車站的路線,但需等他服伺母親吃完中飯後才能去。因此先去探勘繞一圈回來後,他便依約實地詳細解說運煤輕便車道的路線。他說寶生宮對面的巷子裡,曾有一處廢棄的坑口,當初是私人所偷挖的,後來因為土石流,造成坑口被掩埋。輕便車道越過拱橋後,便從宋先生他家經過,但這段路線已支離破碎難行。
為了要探輕便車路,從變電所附近的小橋越溪。變電所旁有間民國23年(昭和9年)建立的福德宮,內有三尊土地公神像,該廟於民國93年重建,亦是歷史悠久。旁邊一棟磚紅色建築物為義樂社武英殿,建於乙丑年(民國74年),內部供奉西秦王爺,它是戲曲界的神祇,為亂彈、北管福祿派所奉祀的保護神,而西皮派、南管則是奉祀田都元帥。
依據臺灣鑛業會志所載,山子腳煤礦經營者顏滄海生於大正3年(1914)11月24日,為基隆台陽礦業鉅子顏國年之長子,顏國年共有10個兒子,次子顏滄波為台灣知名地質學家,曾在台大及央大任教。顏滄海早年赴日本求學,昭和9年(1934)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後到臺灣銀行就職。
其父於昭和12年(1937)4月30日因舊病復發往生,顏滄海便繼承其亡父所留下之基業。昭和14年(1939)先擔任瑞芳營林株式會社取締役、監查役,該年秋天再晉升為台陽鑛業常任監查役,隔年並兼任商務部長,不久再度晉升,與顏欽賢之弟顏德潤、顏德修並列常務取締役,顏德潤任經理部長,顏德修任秘書部長。
昭和17年(1942)兼任中台商事代表取締役,與顏德潤共同經營八堵炭鑛。該年基隆輕鐵會社改組更名南邦交通株式會社,顏滄海擔任取締役,同時兼任金包里開發株式會社監察人、台灣興業信託株式會社取締役、協和建築利用組合理事等。他也曾任基隆公益社評議員、商工經濟會評議員等公職。
顏滄海擔任改組後台陽鑛業公司常務董事,連任至民國49年,輔佐堂兄顏欽賢,恢宏家業。其間並合營吉慶煤礦,自營山仔腳煤礦任董事長。民國45年4月10日山子腳煤礦曾舉行大斜坑的破土典禮,由礦主顏滄海主持,經濟部長江杓剪彩,煤調會主委梅達夫、煤礦公會理事長李建和、台北縣長戴德發揮鍬破土,應邀觀禮的中外官員及來賓共有300人,是繼台陽公司石底新坑、三合煤礦之後的第三個美援新礦。
此區煤田分為上中本三層,計畫以25度傾斜開鑿大斜坑,延距700公尺而直達本層,與地表垂直距離約350公尺,完工後再開坑內斜坑及東西連絡坑道而採取下部煤,主要運搬使用大型捲揚機,坑內使用中型捲揚機。
原預定一年半到達煤層,二年期間完工,當時該礦月產量為2,000公噸,大斜坑完竣後增產至4,000公噸,全數完工後月產量增至7,000~8,000公噸,年產約10萬公噸,當時初估的煤藏量可供開採100年以上。此大斜坑是否即為民和街83巷底已滅失的坑口,由於已無坑口牌匾可考,尚待查證。
民國51年台煤生產過剩,顏滄海在公會理事長任內,爭取外銷日韓二國各24萬噸,並調整煤價為308元,提高煤業週轉貸款,貢獻甚大,不過他自己本身的山子腳煤礦的經營卻屢受重挫,最後宣告破產,而引咎隱退,民國67年12月7日亡故,得年65。
山子腳煤礦後來則由古金波繼續經營改稱古山煤礦,不過因為礦權糾紛,周成文聲稱於民國55年11月17日與顏滄海破產財團訂立託辦採煤合約,該破產財團代管之台北縣鶯歌鎮石灰坑、阿南坑地方台濟採字第389、391號下層煤,至57年11月16日期滿未換新約仍繼續開採未表示異議。
該破產財團於57年8月18日另與古金波、施教敏等訂立託辦採煤合約,開採第一坑中層煤,至59年6月底期滿後,改以簽訂協議書方式辦理續約,並增加開採上下層煤。因該2礦業權屆期,申請報經濟部核准展限至65年12月31日止,但屆期該破產財團仍無法終結管理,致礦業權因期滿自然消滅。
古金波及周成文先後分別陳情准予展限或就該二區准由他們二人設定礦業權。但後來經濟部卻讓古金波單獨設立礦權,因此被周成文告上法院,指控礦物局人員圖利與古金波共同勾結,最後經最高法院駁回上訴,也因此案糾紛曾聲請大法官釋憲,該礦後來也就因此而停產。
信和街的過山隧道疑似有兩處,因天雨後來就沒再去找另一處的位置,所附照片為另一處隧道,在信和街一處民宅後方,可能是通往山佳車站,其他如大豐煤礦一號坑、中和街的運煤橋、勝和煤礦新一坑等照片,則是附近其他礦場的坑道或設施,順便拍下來作一回顧,其中勝和煤礦新一坑變得更荒涼,已經快看不到上方的牌匾。
山佳觀音廟建於民國61年,由民眾募建而成,內部主祀神祇為圓通自在天尊,副祀神祇為太上道祖、至聖先師,主要歲時祭典會舉辦禮佛活動。宋先生指出山子腳煤礦的輕便車道最後運到此廟下方山腰附近,然後再傾倒至下方的山佳車站的運煤列車。
此行感謝鄭兄的指導與宋先生協助,讓塵封已久的山子腳煤礦得以重見天日,尤其鄭兄辛勤穿梭山林間搜尋遺跡,找尋史料佐證,並勤於奔走使政府重視此一文化遺產,替當地保留珍貴的歷史,其精神相當令人感動佩服,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能投入這些煤礦遺產的保護。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909樹林-山子腳煤礦
做學問枯燥乏味 尋找礦坑會有意外的驚喜 所以當然是後者吸引人囉 哈哈
回覆刪除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我太貪心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