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林煤礦位於新北巿樹林區,其中一、二坑位於大同山東南方的坡內里,三坑位於大同山東方的潭底里。該礦場係由台電公司所經營,後因煤礦開採引起地層下陷,造成當地農民抗爭而收坑。坡內坑煤礦位於備內街底,現址尚餘有一處平水坑道。
豐林煤礦一坑及二坑的位置在坡內坑,可搭乘799路公車由樹林往台北,或883路公車由樹林往淡海,於備內街站下車即可;豐林煤礦三坑位於潭底,可搭乘701路公車由迴龍往捷運西門站,或843路公車樹林至板橋,於潭底站下車即可。
潭底公園入口在新北巿警察局樹林分局的後方,戶政事務所的左側,從保安街轉進來的巷子十分狹小,不易尋找。公園入口處的牆上以礦車和坑口作為意象圖,除潭底公園的燙金字體外,亦有豐林煤礦的字樣,公園即以豐林煤礦礦場土地所改建而成。
公園入口處的左側有座聖蹟亭,又名字紙亭、敬字亭、惜字爐或敬聖樓等,設置聖蹟亭的由來係文人儒生因景仰倉頡創造文字的偉大功勳,逐漸發展成敬惜字紙的習俗,故興建敬字亭用以集中焚燒處理廢棄字紙,所餘灰燼即稱作聖蹟,其作用相當於現今的碎紙機。清同治11年(1872)鄉人簡煉等人發起募捐創建聖蹟亭,集中焚燒字紙,以示對文字的尊重。光緒元年(1875)秀才王作霖等18人創文炳社,每年在此亭舉行祭拜聖賢祭典,一直到日治時期才廢除。
聖蹟亭原設於潭底山麓,民國78年配合潭底公園興建而遷移至此,當初為避免古蹟受損,還特別以棉被包裹運送,足見地方人士對歷史文物的保存不遺餘力。聖蹟亭主塔為三層磚造建築,上層八角型,牆面以泥塑浮雕裝飾,中下層為四角型,爐口位在中層正面,煙塵由頂層紅磚花窗排出,底層後方有圓孔以承接聖蹟。民國94年被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後因地震及風雨損壞,民國99年辦理修復,不過修復後的聖蹟亭外觀看起來似乎少了點古味。
豐林煤礦三坑坑口在潭底公園內部活動中心的右後方,坑口並非貼著岩壁開鑿,而是在平地上直接斜挖深入地底50公尺,以混凝土鞏固層壁後再平挖,並以相思木支撐坑道,往新莊方向挖掘,這是由於潭底附近土質鬆軟,地下水源豐沛所致。坑口有堵磚砌的水泥牆,中央有一大塊半圓型已填平的坑口,前方長滿許多的雜草,遠望像是廢棄房屋的殘牆,惟有至後方才能看到主坑道延伸至地底的形狀。
據當地居民陳述,當初封坑時,從坑口灌了不少噸的水泥才封存,可能是擔心地下水湧出。主坑附近有座風坑,位置大約在分局及戶政事務所後方的停車場,早已被填平無跡可尋。尋找豐林煤礦原以為是項簡單任務到此結束,熟料在調查潭底地名由來,跟地方耆老閒聊中,方知此坑為豐林煤礦的三坑,另有一、二坑位於坡內坑,這些突然多出來的線索,雖然讓人振奮,但因缺乏礦場地圖,增加不少尋找的難度。
繼續探尋潭底的由來,豐林街旁的潭底福德宮提供豐富的資訊,據耆老指出廟原址在戶政事務所前,後來才遷移至豐林街旁,廟旁沿革錄詳述此地過往歷史,特摘錄如下:
「本地區為龜崙社之故地部分。到康熙52年閩人王謨、賴科、鄭珍、朱焜等來此拓野,如稱海山莊。嗣以乏水,仍未能順利開拓。迨乾隆初,泉州安溪人張必榮等三名再來懇殖,地始大闢。嘉慶道光以降,村里漸多,閩人渡臺順沿大嵙崁溪北岸地區,遂盡開闢,本里部份地帶,地勢低下,昔時豪雨來時,瀦水如潮,漲深數尺,溪水舟楫,可就此登陸,迨洪水退後,大部地區可以耕作,故以潭底稱名。基於清代劉銘傳巡撫時代,惟都巿鄉村之全面近代化,全莊信仰中心奉祀保生大帝,毗鄰主祀福德正神。在一八九五年日本領臺以後,真多土地政策改變,實施廟宇登記管理制,於一九二五年當地方賢仕相良,福德正神之土地公埔土地合併於濟安宮管理登記,原始神德正神神尊在一九三三年隨保生大帝遷座濟安宮供拜,后地方百姓為方便朝拜,擇於土地公埔建座福德宮,因順水方向不適,在張伴里長於民國四十七年,迎請保生大帝,降示乩童指標現址,融合各信徒樂捐建廟至民國六十年由陳清松里長擴建廟宇,在往年各里長及暨信徒樂捐部份土地及踴躍捐款購得廟產,民國七十七年因地主林池先生催促土地過戶於本福德宮,當時本宮籌不足捌拾餘萬過戶稅款,才將土地過戶予樹林鎮公所登錄,在民國八十四年一月二十日經台北縣政府核準設立潭底福德宮管理委員會。成立時遴選拾名理監事,陳金鎮先生膺任第一屆主任委員,執行廟務。民國八十七年八月經委員會通過修建事項,經潭底里里長許萬來先生,文林里里長黃德光先生研議由地方仕紳各信徒自由樂捐修建,於民國八十八年農曆二月十六日開工,當年農歷六月十四日落成。編纂總幹事簡源昌
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金鎮暨全體委員謹啟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立」
潭底是樹林地區最早開闢的地方,原本地勢低窪,每遇大雨即水淹成潭,現今樹林工業區至台電公司綜合研究所附近這一大片區域曾經是溼地,原本良田千頃,廣植俗稱美人腿的筊白筍,後來因為豐林煤礦的開挖,地底坑道經過潭底下方,大量地下水滲入坑道,經過十多年採礦不斷的排水,造成地層下陷,地面乾涸變成旱田,農地收益減少,引發當地農民陳增墉等人抗爭請求賠償,故於民國60年停採。如今當地僅餘樹林工業區及台電公司中間所夾一小片溼地,尚可一窺潭底名稱的由來。
耆老訪談時提及此地後來經台北縣木器商業同業公會向公所遊說,徵收部分廢耕的土地開發為樹林工業區,台電公司後來也以低價取得大部分土地,興建台電公司綜合研究所。綜合研究所的大門設在大安路上,台電公司於民國35年及53年分別成立高壓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從事高壓、電力、材料、燃料及電力化學之研究試驗;57年合併改組為電力研究所,69年於樹林增設研究試驗場,75年再與台電科技研究發展委員會合併,改組為電力綜合研究所,綜理台電之研究發展業務。
利用傍晚前的空檔探訪豐林煤礦三坑後,天色已晚,只得先回家搜集資料,兩天後的週日上午繼續探訪豐林煤礦一、二坑。由大安路右轉備內街,再左轉一巷至巷底的順聖宮,該宮主祀湄洲媽祖,廟前的拜亭以鐵皮搭建,主殿為一層樓水泥磚造平房,可能是新近成立之廟宇,尚未辦理寺廟登記,因廟公不在,無法得知更深入的建廟緣由。
該宮的左側有座九烈士陰公廟,據順聖宮內的一位大叔指出係為祭祀因煤礦災變,不幸喪生的九位礦工。礦坑口的位置在場的居民無人知曉,只得繞到右側道路盡頭找里長,正巧里長也至南部進香,這條線也就斷了。
後來在坡內集會所附近一位陳先生的指引下,才知道一坑口原來在順聖宮左邊道路直上,右側一間鐵皮工廠的後方,位置相當隱密。一坑坑口是堵水泥高牆,坑口已密封留下圓拱型的痕跡,國營台電公司經營的煤礦,坑口相當壯觀,規模比起三坑大上許多,坑口無任何牌匾。
豐林煤礦礦業字第1885號,臺濟採字第2609號。礦區面積326公頃78公畝43公厘。民國45年7月省政府建設廳公告撤消礦業權並予以保留,民國46年2月中國煤礦開發公司申請設權,民國47年7月開工。中國煤礦開發公司旗下共有南湖煤礦、豐林煤礦、新竹煤礦等3個礦場,其中豐林煤礦第一任礦長為沈祖洪,第二任為龔風岐。
民國53年8月1日中國煤礦開發公司結束營業(公司登記12月2日解散),南湖煤礦移交臺灣肥料公司、豐林煤礦移交臺灣電力公司、新竹煤礦移交金屬礦業公司分別接管,當時台電公司董事長為楊家瑜,總經理陳蘭皋,豐林煤礦礦長龔風岐,副礦長為榮文雅及陳作霖。該礦後來因為前述之採礦引起地層下陷,導致農民抗議,而於民國60年撤收停工。
豐林煤礦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開採中層,厚度0.3公尺,本層厚度0.6公尺,普通燃料煤。有潭底及坡內兩採煤場,主斜坑二坑,降煤由礦場至樹林車站2公里,使用卡車。產量民國51年63,011公噸,民國52年105,666公噸,民國53年120,560公噸。統計民國42年開採至民國60年收坑,共計19年,總產量932,287公噸,年平均49,067公噸。
有關豐林煤礦二坑的位置眾說紛紜,有一說指出在山佳車站後站附近,後來在一坑附近遇到一位老伯,他指稱一、二、三坑位置的可信度較高,因此請他幫忙帶路,二坑坑口位於備內街97號的後方。原本坑口封坑後還堆疊許多的磚頭,後來因為民宅施工而填平,現坑口蓋上許多的彈簧床墊,下方則是土堆,坑口已滅失。民宅屋主詹先生提供一些坑口施工前的舊照片,依稀可見到坑口磚頭的樣貌。現今坑口對面的礦場事務所尚保存良好,坑口旁的電氣室則拆除後改建成民宅。不過對於二坑的說法內心還是有點小疑問,封坑後的規模樣貌似與一坑及三坑相差太多,留待以後有更多資料時再來印證。
此處地名為坡內坑,起源自清朝乾隆年間,墾戶張必榮為灌溉農田,而引山坡水源匯聚成水塘,坡即陂(讀音「皮」),環石為陂,指池塘或湖泊的意思。後來形成聚落,光緒年間為南雅廳海山堡埤內坑莊,日治時期隸屬鶯歌街,稱為坡內坑庄,民國36年改隸樹林市坡內里,至於唯一對外道路備內街,可能是陂內台語讀音之音譯。
備內街早期因煤礦開採,多為礦工聚落,礦場停工後,兩旁則陸續進駐許多機械金屬加工業的小型工廠,也帶來不少的污染,舊時紅磚或石砌矮房大多拆除改建,新居民對於過往煤礦開採的歷史多不甚了解,只有更內部的山區,才有較多曾在礦場工作過的在地居民。備內街往山上有兩條岔路,往右方向的路邊有間奉安宮,當時正在舉行廟會慶典。
奉安宮左側後方的山壁有座風坑,據奉安宮前的一位大叔解說,礦坑內曾發生災變,部分罹難的礦工大體由此運出,之後礦場封坑,風坑口便供奉福德正神及萬聖公的牌位,大叔並不清楚礦場名稱,以及風坑通往何方。回到岔路口續往左行,來到坡內集會所附近的廣場,在此遇到一位陳先生,提供許多相當有用的資訊,不但因此找到坡內坑煤礦的坑口,也指引出豐林煤礦一坑的位置。
順著坡內集會所左側旁的小路上行約數十公尺,左側113號民宅的右邊山壁有一處坑口,在徵得屋主同意下進入拍照,屋主指出該坑並非煤礦坑而是防空洞,係日治時期樹林酒廠為防止所生產的酒遭到轟炸,而運往山區的坑道內存放,係屋主的岳丈簡有財先生所管理,他說以前經常把酒喝完後,空瓶裝清水繼續儲放。該坑據屋主說僅約5-6公尺深,現坑口已經堆砌土石無法進入。
儲酒防空洞為找尋坑道口時誤打誤撞的發現,坑道口與防空洞位於同一側的山壁,距離約數十公尺,同樣都需跨過溪溝,防空洞尚可經過民宅通行,而坑道口則需跨過兩根光滑的大鐵管越溪,要有相當大的膽識,尤其雨後更滑更難行,去程趴跪用蛙式,回程站立用鴨式,姿勢相當難看。坑口在對岸山坡的左下方,為一座水平坑道,坑口前堆放許多舊電視的映象管,坑內低矮且有積水,內部無崩塌的情形。該坑當地人也不清楚坑名,經查相關文獻可能是坡內坑煤礦的坑口。
經查顏雲年曾在坡內坑設礦權,分別為明治42年(1901)11月礦區號碼990號及大正2年(1913)1月礦區號碼1163號。坡內坑煤礦經營者為簡掽,其與豐林煤礦皆屬山子腳煤田,距樹林火車站約2.1公里,有公路與其聯接,全礦區面積計37餘公頃。根據臺灣之煤礦一書指出該礦煤床屬中部煤系,含煤二層為上層及中層,開採中層,煤厚平均50公分,走向北東55~60度,傾斜55度,可採煤儲藏量1萬公噸。
該礦煤質屬燃料煤,主要坑道為平水坑,長200公尺,著上中煤層後,即分別開拓煤巷,用前進長壁法採煤,另拓有上層風坑及中層風坑各一口,利用自然通風,井下排水利用各水溝斜度,引其外洩。產量民國40年835公噸,41年2,185公噸,42年1,399公噸,統計民國40年開採,至民國70年收坑,開採31年總產量174,778公噸,年平均5,638公噸,中休2年,其年產量較豐林煤礦明顯少了九倍之多。
豐林煤礦與坡內坑煤礦探勘在極少資訊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一切得歸功於地方耆老們的幫忙說明引路,隨著歲月光陰不斷流逝,礦場的過往也跟著凋零的礦工走入歷史,希望能有更多在地人能投入礦場文化的保存,而不是以後只能在照片上追憶。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1005樹林-豐林煤礦、坡內坑煤礦
版主 您好:
回覆刪除感謝您對樹林地區歷史文物及遺址的探勘報導.
希望有更多人能關心這些曾經風光過,但卻逐漸消逝的文物.
回覆刪除在備內街1巷和備內街的交叉口有一間很大間的廟(廟名忘記)...在廟的正後方還有一個坑口,要從廟裡面進去到最後面就能看到,還有在光明路進去到裡面一點,右邊有一整排礦工寮,之前跟他們在聊天的時後,他們說在礦工聊的後方山上也有一個坑,只是當時天色已晚我就沒去找嘍...^^"
回覆刪除尋坑浪人 小劉敬上
那間廟應該是玉明宮,可是繞到後方似乎未看到坑口,至於光明街廢棄的工廠建築後方有間機電室,當地人說旁邊曾開過昭和坑,但坑口已滅失,光明寺前的巷弄亦曾開坑,坑口亦同樣滅失,提供參考。
回覆刪除閱讀了您的回應足足讓小弟大吃一驚..已於昨天跑了一趟那間大廟在去看一次...嗯..那個坑的確不見了..被後面的土埋掉了...還長滿了草...哀..讓人心裡難過好一陣子....也很不好意思讓您白跑了一趟...在此說聲拍謝厚...抱歉抱歉...小弟最幾天又跑了一趟海山煤礦想找當地的礦工請教採礦時期的一些問題和隔壁順成煤礦的遺址...和南天母中油的天然氣礦井和油井(原來台灣有產石油和瓦斯耶)....確有意外中的資料收獲喔()請看另一篇留言 尋坑浪人 小劉敬上
回覆刪除你好,我的曾祖父名為簡掽,而非碰!煩請改正謝謝!
回覆刪除非常抱歉,已將姓名更正為簡掽,感謝您。
回覆刪除我第一次去潭底公園沒找到坑口,最近又去第二次終於找到了,保存狀況還不差,它還做了個新的牌匾。很怕豐林坑會因為樹林鐵路改線而被毀
回覆刪除鐵路改線茲事體大,應該沒那麼容易。
回覆刪除感謝版主高人指點,我也順利找到備內街的豐林一坑,和版主前幾年拍的差別不大。連同上次找到的豐林三坑的照片,我都已經放上自己的部落格,而且把位置敘述得更清楚。此外又順便去東和街走走,因為有的舊版地圖把坡內坑煤礦標在那裏,但是在東和街沒看到疑似礦場建築,就當做健身了。
回覆刪除小地鼠你的部落格在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