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煤礦位於新北巿雙溪區長源里赤皮崙,該礦係承受泰發煤礦,再合併外柑腳煤礦而來,於民國56年6月以雙溪鑛業為名繼續開採,泰發及外柑腳煤礦的礦主皆為林義德,雙溪煤礦則是鄭塘坡,該礦開採至民國68年收坑。威惠廟係柑腳當地信仰中心,主祀開漳聖王。
雙溪煤礦無直達之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自行開車由平溪十分轉基福公路,過平雙隧道後往前行駛一小段再左轉平雙產業道路,從基福公路橋樑下方鑽出後,右側斜插的水泥岔路通往赤皮崙1號,下方即是雙溪煤礦。往長源社區則可於雙溪火車站搭乘國光客運780(雙溪-盤山坑)、781(雙溪-長源)路,於長源站下車,或雙溪社區巴士F812(牡丹-柑腳),威惠廟站下車。
長源里地處雙溪的山區,與平溪區僅一山之隔,最初之移民以種稻植茶為主,經濟情況較差,後來宜蘭線鐵路通車,加上礦業活動盛行,吸引大量外地人口移入而繁榮。然自雙溪煤礦歇業後,山區地狹人稠,農業經濟活動無法支撐多數人的生計,因此居民紛紛外移,造成人口銳減,可由柑林國小學生數的變化,一窺該區域由盛而衰的發展歷程。
柑林國小位於新北市雙溪區長源里柑腳,校史日治時期雙溪公學校於大正8年(1919)3月28日設立柑腳分校場,大正12年(1923)3月31日因學生人數增加而獨立為柑腳公學校,民國34年更名為柑腳國民學校,民國35年改名為柑林國民學校,民國45年10月成立上林分班,民國46年9月成立三叉坑分班,鼎盛時期學生數曾高達9百多人,上林分班民國52年獨立為上林國小,民國57年改稱柑林國民小學,民國94年8月三叉坑分班廢班,後來更有一人一年級的特殊現象。<%由於柑林國小校名的諧音類似國罵,故後來成為另類的觀光景點,如校內的老榕樹被戲稱為「柑林老木」,學校的老師稱為「柑林老師」,在校內樹下乘涼真是有說不出的「柑林涼」啊。%>
柑腳城福德宮位於柑林國小對面,威惠廟入口大牌樓的右側,戊子年(光緒14年1888)孟冬月建廟,石造的福德宮坐東朝西,屋脊雕刻精緻花紋,祠前對聯:福鎮柑林在,德配平生財。內部供奉石雕彩繪的福德正神,模樣古樸充滿福像,始祀約與威惠廟同時,原有土地公會每年依例祭祀二次,現土地公會已散。福德正神在威惠廟內亦有供奉,可能是與該地以煤礦為主的經濟活動有關,為祈求採礦活動順利,減少災變的發生,而土地公掌管土地的所有事務,成為當地礦工心中的主要慰藉。
威惠廟為長源社區當地信仰中心,舊廟本位於現在戲台的位置,民國56年才移建至現址,柑林國小草創時期亦藉廟大殿當成臨時教室,戲台上的壁畫則繪出當地早期的經濟活動重心-雙溪煤礦。威惠廟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配祀關聖帝君及福德正神。
據雙溪區志記載,雙溪地區居民多為漳州人,早年大陸渡海來台的墾民沈方觀,由雙溪往南越過中山崙拓墾,逐漸延伸至坪林的闊瀨,使得原本在北勢溪流域拓墾的泉州安溪人認為漳州人侵犯到其範圍吃人夠夠,於是便越過中坑,逼近雙溪的平林水系上游,至盤山坑爭奪地盤,發生多次的械鬥。
漳泉為爭奪墾地,在台灣各地發生過無數次大小械鬥,安溪人奉尪公保儀大夫為保護神,漳州人尊聖公開漳聖王為保護神,每逢紛爭兩派人馬即請出各自的保護神來助陣,因此俗話有云「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足見廝殺結果人與神都一同受難。當時安溪人集結尪公祭祀圈族群,打算用武力佔領柑腳,當地的漳州人在情勢危急下,請求下游平林漳州同鄉來支援,平林漳人決定由聖公會出面,奉聖王公之命在柑腳城設防,阻擋來犯的安溪人,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
事後柑腳地區墾民為感念聖王公的恩德,在平林聖王公返駕後,遂興起建廟祭祀之舉,於同治7年(1868)由信眾籌資創建廟宇,奉祀開漳聖王,並沿襲原鄉聖王廟祀,稱為威惠廟,廟名源自宋徽宗賜與陳元光「威惠廟」的匾額,每年2月15日舉辦祭典。除祭祀外,廟前也成為附近的主要巿集場所,早年曾有茶商聚集收購茶葉,以及中藥舖、布莊、雜貨店等進駐,不過如今多已沒落。
雙溪煤礦與長源社區僅一溪之隔,位於基福公路南方的山腳下,所在地名稱為赤皮崙,因當地山中遍植一種殼斗科植物赤皮而得名,此樹可作為觀賞、家具或器具用材。從基福公路接平雙產業道路,進入往赤皮崙1號的水泥岔路,左側竹林斜坡下方皆為雙溪煤礦的範圍,現址多數礦場建築已被拆除,改闢為菜園。
雙溪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905號,礦場面積996公頃86公畝6公厘,民國49年承受前泰發煤礦之礦區,民國51年再合併外柑腳煤礦,公司資本額5百萬元,民國49年3月5日核准設立,登記之營業項目為煤礦及副產物之採取製煉加工及買賣、有關前項業務之投資及附帶業務之經營,礦主為鄭塘坡。
本礦開採木山層之本層,可採煤量1,557,504公噸,平均厚度0.4公尺,產煤品質與南莊及新竹加羅排煤田並列之北部最富盛名的低硫煉焦用原料煤,原由泰發與外柑腳煤礦隔鄰開採,基於集約化才購併為一,進而成立雙溪礦業擴大規模,開鑿新斜坑並採用裝碴機以增加掘進效率與速度,成為掘進機械化的第一家礦場。
根據臺灣鑛業史續二所載,雙溪煤礦開採地域之地質構造有二背斜及二大逆斷層。
頂雙溪背斜:為本地區主要構造,軸線走向北50度東,軸部為木山層而兩冀皆為大寮層及石底層,南翼岩層傾斜向南幾近於直立甚至倒轉向北,北翼傾斜較緩,傾角在40~50度間,此背斜為牡丹坑斷層所限。
外柑腳向斜及背斜:本構造地質上係頂雙溪背斜北翼之一對小褶曲,呈北65度東,向西南西傾沒,其北翼向南傾斜40度,南翼向北傾斜20度。
使用長壁式或昇樓式人工採煤;掘進利用風鑽機以人工裝碴;支撐坑道用坑木、鋼拱、鋼樑;煤面用坑木;湧水量少,用電動水泵排水;通風採用對偶式,總排風量2,750立方公尺/每分;運搬煤面依傾斜自落,平巷用礦車,斜坑利用捲揚機。
採礦機械設備包括捲揚機11台計1060HP、水泵26台742HP、扇風機14台537HP、壓風機8台650HP、合計2989HP。礦工數坑內774人,坑外240人,合計1,014人,以民國59年生產量82,509噸計算,效率為708噸人/月。
下斜坡後進到礦場範圍,主斜坑口及事務所位於西側,變電所及捲揚機位於東邊,坑口旁的主事務所建築已被拆除,所餘之地基闢為菜園,由坑口往捲揚機的軌道路基也遭到土石掩埋破壞,僅餘部分路段依稀可資辨識。雙溪煤礦主斜坑之坑口尚存,坑口標高155公尺,坑內深度-340公尺。
礦場收坑後,以磚牆堵住坑道入口,由於未留任何孔隙,無法窺見坑內情景。坑口後方有大量的土石滑落,成因係由於廢坑後,內部的坑木腐朽,導致無法支撐上方土石重量因而下陷,造成外部崩塌,只留下突兀的坑口。坑口上方的匾額文字為「雙溪鑛業」,日期是中華民國五十八年五月,落款人則為時任經濟部長的李國鼎先生。此礦能請到部長來題字,推測應和坑道掘進工程創新有關。
坑道掘進工作,為煤礦開發及生產之首要工程,民國57年為開發頂雙溪深部煤田下部系煤,當時大斜坑掘進工程創用ASD 317濕式鑿岩機,並用太空650型及500型裝碴機,在同年12月曾創斜坑月掘進74公尺之紀錄,日掘進長度4公尺之高紀錄,掘鑿工效由每工0.8立方公尺,提高到每工1.58立方公尺之高成績。民國57年5月開拓復線大主斜坑875公尺至民國58年1月著煤,並繼續開拓南斜坑及中央斜坑,民國62年8月開拓本礦中央斜坑中又再斜坑。
李國鼎先生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與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是推動台灣從農業社會邁向現代化的關鍵人物,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表示: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李國鼎先生宣統2年(1910)1月10日出生於南京市,民國19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民國23年考取中英庚子賠款留英公費,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核子物理與低溫超導現象。
民國26年中日戰爭爆發,當時已獲得博士學位獎學金的李國鼎先生,決定放棄學位返國效力,曾擔任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技正等職。民國37年隨國民政府來台,先後擔任台灣造船公司總經理、美援會秘書長、經濟部工礦計畫聯繫組召集人等工作。
民國54年3月19日任經濟部長,隔年因東亞紡織公司貸款案遭到監察院彈劾後請辭,在老蔣總統及副總統陳誠慰留下續任,民國58年6月25日任財政部長,民國65年卸任,之後歷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資政等職。李國鼎先生於民國90年5月31日往生,享年91歲。
探勘結束準備離開前,在變電所附近遇到正在菜園施肥的老太太,順道聊起礦場的概況,她說坑外共有兩條軌道,分別由變電所前150HP和後方約10公尺左右的200HP的捲揚機所拉動,舊軌道現已成為菜園的一部分。
雙溪煤礦於民國68年因經營困難而撤收,累計自泰發煤礦民國43年開採起算,至民國68年收坑,26年期間的總產量為973,221公噸,年平均37,431公噸,其公司登記於民國81年1月1日撤銷。
礦工浴室在主斜坑的後方,繞過浴室沿著溪畔續行,樹林濃密,其間幾乎不見天日,劈荊斬棘闢路約5分鐘後,發現一座奇怪的圓形小水池,底部有源源不絕的清泉湧出,後來就教於菜園工作的老太太後,才知道這裡是舊泰發煤礦的坑口,或稱為舊坑,雙溪鑛業後來開闢的主斜坑則稱為新坑。
泰發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905號、臺濟採字第675號,礦場面積256公頃94公畝91公厘,礦權人為林義德,合夥經營,民國41年6月設定礦權開鑿水平坑,民國44年11月正式產煤,接受美援貸款開拓南北二斜坑。後來經營失利,民國49年被併入雙溪煤礦公司。
煤層屬下部系統,本層厚度0.35公尺,較有變化,煤質為強粘結原料煤,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降煤方式礦場至中間儲煤場1公里使用台車,中間儲煤場至車站9公里使用卡車。產量民國51年20,400公噸,民國52年18,440公噸,民國53年16,356公噸。
泰發煤礦變電所距離坑口亦不到5分鐘的路程,建築物外觀尚保存良好,門口有一舊式的灶。變電所的對面有許多的石造房屋,沿著溪畔搭建的屋舍至少有兩排長型的建築,前低後高,功能看起來像是工寮,原本連接兩岸的橋樑已不見蹤影,溪中尚可見一小截的鐵軌。
泰發煤礦的經營者林義德先生,字宜良,號黑石,人稱黑石先生,生於明治42年(1909)12月9日,先祖自漳州隨族人來台,在雙溪平林地區開山植茶,歷百餘年後成為當地望族。他自幼聰慧好學,大正12年(1923)以優異成績自頂雙溪公學校畢業,但受困時政而無法繼續升學。自公學校畢業後先後拜於鄉人柯步雲、連碧櫧門下學習經史詩詞,特別鍾情於詩作。
大正末年宜蘭線鐵路開通,礦業漸興,坑木需求增加,林義德家族世代以製茶為業,但後來族繁,亦兼營坑木業。他曾結識一名日商,以宜蘭太平山的林業正蓬勃發展,勸他前往開創新事業。在獲得該日商的幫助下,至太平山的九寨經營林場,專伐坑木,並在羅東設鋸木場,同時投資當地泰發製材所。他在經商之餘,亦不忘吟詩的興趣,以詩會友與宜蘭醫生陳進東結成莫逆,昭和9年(1934)6月江紫元與陳進東等十餘人在羅東創立東明吟社。
民國34年戰後木業蕭條,煤礦業興起,淡水許文吉邀請林義德兼營煤礦,投資各半。由於林義德先生經營坑木,熟悉礦場事務,便由他來主持礦場。該年9月向工礦公司包採外柑腳煤礦,民國36年6月包採牡丹協益煤礦,民國39年9月依鑛業租包三原則先買下協益煤礦,民國41年9月再承接外柑腳煤礦,當年10月又獲得設定新基村的煤礦權,並開坑成立泰發煤礦。
泰發煤礦變電所旁的溪流上游處有一瀑布,由於位處偏僻,幾無人造訪,遍尋不著其名稱,故以臨近泰發煤礦為名,稱為泰發瀑布。瀑高約2層樓,水量豐沛,底下有瀑潭,溪水清澈冷冽,頗適合夏日戲水,林義德先生的黑石集中有首七言律詩蘭溪消夏,用以描述蘭陽地區的山水美景,詩中情景也頗適合用於此處,特摘錄如下:
蘭溪消夏 林義德
一脈靈泉漾碧波,薰風解慍鏡新磨,
清流冷冷消炎夏,悅耳涓涓奏雅歌,
空谷幽香無俗韻,諸峰聳翠擁青螺,
同欣避暑蘭溪好,水色山光畫意多。
林義德先生的煤礦事業看似順遂,不過由於當時戡亂與經建,煤業政策搖擺未定,小礦受制於產銷,導致經營不利連年虧損。民國45年間因週轉困難,將三礦權利移轉給債主。民國49年經濟再受到株連,連宜蘭的木業也跟著收攤。
雙溪的詩友得知林義德解甲歸田,便邀請他出任貂山吟社副社長。民國53年陳進東擔任宜蘭縣長,邀請他到蘭陽講授詩學。其間也曾受到經濟部所屬邀請到花蓮玉里再經營林場,但未有所成,便自事業引退。民國72年貂山吟社社長張廷魁往生,林義德受推選繼任社長。民國76年6月13日因車禍亡故,享壽79,育有7子3女。
林義德先生對於宏揚詩教不遺餘力,平素常以吟咏來抒發感懷,因國學底子深厚,用字遣詞高雅,善於近體詩創作,尤其喜好聯對,故有「聯王」之譽。平生的作品很多,但並未結集出書。因此民國86年貂山社同仁由副社長吳水秋等蒐集其作近千首,編纂為黑石集刊行,作為其逝世十週年之紀念。
雙溪煤礦有另一坑口,位於外柑一號橋下方溪流的上游不遠處,其前身為外柑腳煤礦。此礦在基福公路開通後,對外聯絡的道路已滅失,可能的路徑應該是由平雙產業道路下到溪流,再逆流而上,然後仔細觀察溪水顏色,遇到橘色的鏽水與清澈溪水匯流處,附近即是礦坑口所在,周邊除一小截鐵軌外,幾乎找不到任何礦場遺跡。
沒有採取溯溪的路線,選擇由外柑一號橋旁,先穿越芒草堆,然後從數十公尺深的陡峭山壁,硬切下到溪谷直達坑口。坑口無牌匾,坑內轉個彎後便是斜坑,底下已積水,無法再繼續深入。外柑腳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0125號,臺濟採字第544號。礦場面積498公頃44公畝86公厘,昭和6年(1931)由日人船橋武雄、岡本秀一等經營。民國34年9月由林義德向工礦公司包採,民國41年9月向工礦公司承購礦權,交給連莊耀經營,後歸許宗魁,最終被併入雙溪煤礦。
煤層屬下部系統,強粘結性原料煤,開採本層,厚度0.4公尺,較有變化。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再又斜坑一坑。統計自民國37年開採至民國51年收坑,中休2年,15年的總產量313,160公噸,年平均20,877公噸。礦場至中間儲煤場1公里使用台車,中間儲煤場至頂雙溪車站9公里使用卡車。
泰發煤礦附近有一座炭坑窯,外柑腳煤礦還有另一座億山坑,原本想在一天內探訪附近周邊的礦場和相關設施,不過光是尋找這3座礦坑便花去太多時間,只能留待下次再來探訪。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119雙溪-雙溪煤礦(泰發煤礦、外柑腳煤礦)、泰發瀑布
看了您的對雙溪村外柑村的描述,我心有戚戚焉,
回覆刪除沉寂在我內心兒時的記憶一點一滴的浮現。
我是民國47年生於外柑村,54年進入柑林國小,56年舉家搬到基隆市信義區。
所以;您所描述的泰發煤礦、公泰山、威惠廟(我常常騎在那一對石獅子上,被廟公罵),都是我魂縈夢牽的記憶。
我們家會離開,除了礦業的沒落,也是當時礦工的風險非常高,三天兩頭就傳出災變,礦工是用性命在換取生活費用,家父在10年後,因為矽肺症過世,享年49歲,當時我才19歲。
外柑村有著外人不理解的礦工悲歌!!!!!。
謝謝您的分享,也希望藉此喚醒更多人的回憶,進而重視家鄉礦業文化的保存。
回覆刪除都不知道自己的家鄉有這些故事
回覆刪除現在才知道雙溪是因為挖礦才繁盛過
現在人口外移太多了,浪費了這樣好山好水的地方
記得外公以前好像也在雙溪、九份做過礦工
不過很少聽到他提前這些陳年往事再也沒機會聽到他親口述說了
有些事第一次聽沒什麼感覺,等到想要繼續深入了解時,卻已經來不及來了,謝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我的背景 跟樓上Unknown一樣
回覆刪除47年次 世居柑腳 從小看父母從公泰山的三號坑煤礦轉泰發煤礦 父親進坑挖礦 母親坑外 倒土塊 俗稱(倒路尾)一路伴隨 兒時的工作 是送便當順背著弟妹去坑外工作的母親 吃便當也讓弟妹吃奶 發工資之前 有一張卡錄 父母不識字
所以 必須我去拿 往事歷歷 兒時記憶 看圖文描述細詳 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