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1020806大溪-三美煤礦

三美煤礦座落在桃園縣大溪鎮三層茄苳坑,為大溪煤田中設權及開採歷史最久煤礦之一,自大正10年黃阿柱先生承受礦權後,至民國60年收坑為止,礦權均未曾變動。

三美煤礦地處大溪鎮東南方之山區,無直達之交通工具,自行開車需由國道3號下大溪交流道,或行駛台66線觀音大溪快速道路至終點大溪交流道,接縣道112甲線往東,左轉員林路,再右彎介壽路,過武嶺橋進入大溪鎮,接台7線復興路,至三層派出所,沿三層農路至三美湖即可。
三層
大溪地區二層仔及三層的地名由來,係因地形有如階梯般層層墊高得名,而三美煤礦所在的三層地方,即屬於大溪東南方廣大範圍的高位河階面,海拔約240-170公尺,包括今福安、美華、復興、新峰等區域,其次為大溪市鎮、上田心仔、二層仔一帶為第二層河階地,最低層則是月眉河階。成因係古大嵙崁溪(大漢溪)因地盤間歇性抬升,切割古地形面而造成三個階層的河階地。在最高層的河階面上,由左至右分別為順和煤礦、海山煤礦正山坑及三美煤礦。
新福宮
新福宮位於兩馬路交會處的分隔島上,建於民國66年。廟體約一坪大,紅色屋簷上翹,搭配橘色琉璃瓦,廟身貼白色磁磚,基座墊高方便祭祀,廟前大型的天公爐與廟身幾乎同高,內部供奉石刻土地公與其牌位,廟宇周邊種植數棵大樹,提供土地公遮蔭。
壯觀的門柱
新福宮兩側道路旁各有一對很壯觀的門柱,柱子每邊約1公尺見方,高將近4公尺,上頭還有石獅的雕塑,造型類似印章,當初設置如此華麗的門柱,想必若非豪門巨賈,即是遊憩場所的大門。其中一對設在靈仙宮的入口,靈仙宮為一間鐵皮搭建的寺廟,廟身二層樓高,係私人之道教宮廟,其牌匾為前行政院院長李煥於己巳年(1989)所提。
靈仙宮
另一對門柱則是在通往三美湖的小路旁,門柱後係一片空地,再往後延伸則有二座小埤塘,另外在草嶺溪的對岸亦有一座,由衛星地圖上亦可觀察到靈仙宮前也有埤塘,不清楚是否即為指標上所稱之三美湖,碧綠的湖水映照著毗鄰的小山丘,湖畔小屋的生活感覺相當悠閒。
三美湖
三美湖的成因推測應是灌溉用途,由於桃園台地為古石門溪河道,多為易滲水礫石層,然而台地上覆蓋一層約3-5公尺透水性差粘重的紅壤及黃壤,先民為解決桃園台地旱季缺水灌溉的問題,因此利用地形地勢開闢陂塘來儲水備用,不擔心會漏水,但如挖掘過深至礫石層則不易保水,一般三分地的灌溉需留一分地的埤,因此形成坡塘遍佈的特殊景象,對於稻作的灌溉有相當的助益。通常生產用的埤塘稱為池,水利灌溉稱為溜,後慈湖及頭寮大池過去亦是坡塘,然因農業勢微,埤塘大部分改建為休閒釣魚場或觀光用途。
寓閒居右側水泥橋通往礦場
由新福宮正後方道路直行,遇到一座鋪貼紅棕色瓷磚的拱橋,橋頭旁標示著「寓閒居」,拱橋對面是一棟緊鄰溪畔三層樓高的豪華別墅,此屋遠離市區塵囂,頗有寓閒之意,然而居住此屋也得要有相當的勇氣,因為屋後即是大片的福地,所以夜晚可能一刻都不得閒。
草嶺溪支流
拱橋旁另有一座低矮簡陋的水泥橋,貼溪而建,僅高過水面幾十公分,底下溪水乾淨清澈,溪床上遍佈鵝卵石,此溪為草嶺溪之支流,發源於白石山及草嶺山之間,從三層台地東邊的山腳下,由南朝北流,最後注入大漢溪。
台電包商施工的流籠
水泥橋的對岸有一小片空地,台電的包商在此施作板橋至龍潭間345KV線鐵塔基礎的裝建工程,表訂施工期間已過,工程看似剛完工,不過遺有捲揚機及流籠等施工機具尚未拆除。一開始不清楚通往三美煤礦的路徑,因此沿著廢棄的農田邊緣往西南方向直行,走了許久發現無明顯路徑感覺不太對勁,便再折回施工區域。
通往三美煤礦的小徑
在施工區域碰到兩名台電的包商,他們見我拿著相機,以為是工程督導員,經過一番溝通才釋懷,不過他們說在此工作許久,從未見過任何礦坑,聞言心情有些低落。他們剛好要去視察電塔施工的路徑,便跟著一起去走走看看。
竹雞
原來一開始即被台電的施工區域所誤導,通往山上的小徑位在空地上緣靠山腳的地方,路徑平直寬敞,而且無太多高低起伏,應該就是三美煤礦的降煤路線。路況尚佳,不過有些路段因沖刷而流失,途中亦有不少倒樹,大概是蘇力颱風的傑作。
蝴蝶
小徑林木茂盛,樹冠遮去豔陽,林蔭小道沿山腰緩步向上,伴隨著蟬鳴微風,感覺清涼舒暢,蝴蝶翩翩飛舞引路,竹雞在林間穿梭,也可以算是踏青的好路線。來到三根電塔柱的岔路口,台電的包商續直行探勘工程路線,我則左轉獨自尋找三美煤礦的遺跡。
電塔柱下方岔路口取左往三美煤礦
三美煤礦煤層屬於中部煤系,可採煤層共為本層、上層、下層之三層煤,但以本層較有開採價值。三美雖為小礦,但卻是大溪煤田中設權及開採歷史最久煤礦之一,主因在於自大正10年(1921)黃阿柱先生承受礦權後,至民國60年收坑為止,礦權均未曾變動。
紅色蜘蛛
三美煤礦依據詹德筠先生所著之大溪煤礦誌所載,礦區字號日治時期原礦字第496號,礦區面積28,101坪,明治36年(1903)11月由廖正鳳與黃木兩人共同取得礦權,明治39年(1906)變更為林榮貴與鄭松兩人共同承受,至大正5年(1916)再移轉於林德福。
三美煤礦前往石厝坑山岔路
大正10年(1921)由大溪鎮烏塗窟人黃阿柱承受礦權後,先開設水平剪磐坑道約700台尺著本層煤。然而開始採煤不久,即發生資金周轉困難,只好以8年為期,訂約委由黃阿吾包採。黃阿吾接辦後開始煉焦,由於其所生產焦炭品質優良,焦炭白又長、灰份、硫磺份均低,適合農具之鑄造工業,故以黃阿吾炭而聞名。
往礦場建築的獨木橋
黃阿柱在8年包採期滿後收回自營,並由其長子黃守仁負責礦場一切業務,直到太平洋戰爭末期,因坑內變層,且欠缺生產所需器材及人力而暫時停工。從早期開坑到停採期間,均以水平坑開採本層煤,即由本層下磐以水平剪磐坑道(規格高5尺X寬6尺)掘進700尺著本層煤,西煤巷共掘進700尺,但多為薄層煤而撤收,東煤巷煤層較佳,共延長800尺,其煤層厚度平均達60~70公分。
廢棄的礦場建築
三美煤礦礦區號碼光復後改為小礦字第51號,礦區面積9公頃25公畝59公厘,三美煤礦商業登記核准設立日期民國50年11月16日,資本額3萬元,組織類型獨資,地址桃園縣大溪鎮福安里頭寮455地號,營業項目採炭,礦權者曾粉,經營者黃阿柱,礦場負責人黃守仁,曾粉為黃阿柱的夫人,黃守仁為其長子。
祭祀的小山洞
光復後由大溪人士游有貴、江宗樹兩先生出資合作開鑿斜坑,並開設斜坑第一片道,然因礦區面積不大,無法大規模開採,在本層斜坑第一片道東邊煤巷底即到達礦區界,鄰接礦區為瑞芳李家昆仲所有之礦場,由前省議員李建和經營之海山煤礦正山坑的礦區,後來被併入順和煤礦,稱為順和分坑。
礦場建築的入口
大溪煤礦誌的作者詹德筠先生曾受黃守仁、江宗樹兩先生之請託,透過海山煤礦公司經理詹錦能向李家交涉,將鄰接礦區之一少部份,即煤巷准予延長200公尺,上面煤面以150尺為限,有條件同意其開採,嗣蒙李家允諾,但以三美礦業權由海山煤礦公司加名,以保障海山的權益而達成協議。
腐朽的鐵門
光復後開鑿斜坑至收坑部分,在本層著炭點,開鑿斜坑85公尺,開設東一煤巷,計延長230公尺,斜坑之斜度為17~20度,係沿本層開設者,以柴油開動機驅動12馬力捲揚機及6馬力抽水機。東一煤巷煤層煤質均佳,西煤巷因係薄層地帶,故未開採。
殘牆
東一煤巷多屬海山煤礦之礦區,因有約定到界時,連同斜坑全部撤收。斜坑撤收後,再由本層著煤點繼續剪磐400台尺,著上層煤,煤層厚度為25公分至35公分煤質尚佳可以煉焦,東邊上層煤巷計掘進600公尺,西邊煤巷延長400台尺,產煤月300噸左右,產煤全部煉焦。
三美煤礦坑口與風坑
上層煤均到礦區界而結束後,繼續剪磐坑道掘進400台尺,著下層煤,煤質尚佳,仍可煉焦,但煤層極不穩定,膨大時厚度可達1.5M~2M,但如遇薄層即完全無煤,故在煤層膨大部分,沿煤層開鑿斜坑,傾斜20度,掘進200台尺時,斜坑底完全無煤而停止掘進,並無開設煤巷,僅在斜坑兩邊開設目拔(小坑道)採煤,然後撤收。
三美煤礦風坑
下層共營運2年,所產下層煤只有2,000噸,為開鑿下層斜坑,新設電力設備,容量為60KVA共設20馬力捲揚機一台,抽水機因坑內無水而未設置,於民國60年全部撤收。本礦因小規模開採,除本層斜坑產量曾月達1,000噸以上外,平常產量不多,後因遇煤層變薄而收坑。
三美煤礦坑口
至於銷售方面,大都以煉焦出售,原煤在礦場出售為一般家庭用燃煤,礦場有土式煉焦窯10窯,每窯進煤量600台斤,一日或二日出窯一次。焦炭自坑口以人工擔送至三層崁頂卡車路邊,再由卡車載運至新竹方面出售。
坑口已封閉
民國45年卡車路開闢到礦場以後,均以卡車直送至各客戶。政府禁用燃用生煤政策實施後,本礦改煉熟煤,供應各家庭燒飯之用。搬運費用方面,初期由坑口擔送至三層崁頂之工資,男工每次擔送100台斤,每日擔送十次工資一工1.2元,女工每次擔送80台斤,工資約0.9~1元。
很長的排水管
三美煤礦現址坑口尚存,坑口旁仍遺有少數紅磚或石塊搭建的礦場建築,坑口後方的水泥路往上數百公尺仍有些許礦場遺跡,然而多湮沒在草叢和樹林之中,下山後原本還想去探訪隔鄰的正山坑,不過因時間已晚,加上再過幾個小時,即農曆7月1日鬼門開的時間,心中多少有些顧忌,留待下次再來拜訪。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806大溪-三美煤礦

3 則留言:

  1. 很高興能夠看到先祖父創立的三美煤礦訊息,先祖父原名黃國柱,日本據臺後,被改名為黃阿桂,人稱阿柱伯.長子黃拱辰負責住家農地耕作,次子黃守仁負責煉焦廠及銷售,三子負責坑內管理.

    回覆刪除
  2. 感謝您的分享,很可惜三美煤礦礦場保留下來的遺跡不多,也沒找到煉焦廠的殘址。

    回覆刪除
  3. 更正
    黃國柱長子為黃明住,英年病逝.次子黃添秀幼年病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