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1020811石碇-臺松煤礦

臺松煤礦位於新北市石碇區烏塗里,自日治時期便已開採,負責人為李松柏,民國51年修記承購臺松煤礦本層坑合併經營,台松仍持續開採至民國60年代才收坑,現址仍遺有主坑與風坑各一座,以及舊時降煤的台車道。

前往台松煤礦的交通方式,可由捷運景美站搭乘666路公車,直達終點烏塗窟站,下車後沿著北47-1鄉道直行,遇橋樑則左轉上山,在蓬坪幹8號電線桿附近取右側往下的岔路,過大安橋後遇三岔路口,右下往烏塗窟48號,右上往烏塗窟50號,左上往烏塗窟51號。礦場的地形並不複雜,但還是經過三週密集式的搜山,才終於找到台松煤礦的主坑口與風坑,也釐其與修記煤礦之關係。
大安橋
大安橋係一座水泥橋,橋幅十分狹窄,僅容一部車子的寬度通過,原為台松煤礦的運煤台車道,後來修記煤礦買下台松煤礦的本層坑合併經營後,也藉由此橋來運輸,礦工和當地居民在橋上鋪上木板當便橋行走,往來石碇市區,兩家礦場後來陸續歇業後,民國65年才由許玉成、林清風、林添丁等人發起募集資金改建大安橋,不過大安橋河岸經過整治,現今鋼筋水泥的橋體可能是經過另外整建後的新橋。
烏塗窟48號流籠底
拜訪當地烏塗窟50號及51號民宅,屋主都姓高,皆為在地人,另於山上發現的風水,也是姓高,大約在乾隆末年時,福建泉州人高良蟲到烏塗窟拓墾,因當地有池沼,水污土黑而稱為烏塗窟。綜合居民的說法,山上的礦場將煤炭經由流籠運下山,存放在烏塗窟48號的礦埕,再轉台車過大安橋運至石碇,經深坑再到景美。
菜園與右側烏塗窟49號木屋
右上的產業道路盡頭原本有兩個門牌,目前僅餘烏塗窟50號加強磚造的平房內有高老太太一家人居住,比鄰的烏塗窟49號係木造房屋,目前無人居住,外觀已毀損,屋前係高老太太工作的菜園,她一個人戴著草帽在大太陽底下除草,向她請教許多有關礦場的問題,談近半個小時欲罷不能,不過老太太沒什麼出汗,我卻汗如雨下,只好匆匆結束訪談。
黃長腳蜂
依高老太太的指引,由49號木屋前的小路上山,穿越翠綠的竹林,突然在地上發現一座掉落的空蜂巢,猛然抬頭一望,上頭竟有近百隻的黃長腳蜂圍在竹節上,推測可能是8月21日潭美颱風橫掃北台灣,黃長腳蜂的蜂巢遭颱風吹落成為受災戶,無家可歸的黃長腳蜂正在重建蜂巢,一團蜂聚集在一起,感覺怪嚇人的。
炸藥庫房
此處應該是月扇湖山延伸下來的尾稜,不到3分鐘便登上稜線,右側有一個看似儲水池的方型大窟窿,側邊還挖一道開口用來排水,不過走進去才發現裡面還有一條崩塌的通道,接到隔壁另一處同樣凹陷的窟窿內,只不過裡頭還留存一棟加強磚造的建築物。建築物無任何窗戶,牆壁上僅有數個小型的通風孔,內部以具孔隙的鐵皮隔開,屋內已空無一物。
炸藥庫房的鐵門
其出入口係兩扇生鏽的鐵門,門上用兩個大鎖牢牢鎖緊。此建築為台松煤礦的炸藥庫房,原本應有兩間,用來將引信與炸藥分開存放,其中一棟隔鄰的建築已毀壞,僅餘一座像水池的窟窿,將地面挖空搭蓋建築物的設計,係預防不小心爆炸時,尚有土牆可以減緩爆炸的衝擊,此設計在山子腳煤礦也曾見到過,距離坑口皆有一段距離。
臺松煤礦台車道終點
沿炸藥庫房後方稜線往上,左側有一座高姓先人的風水,根據高老太太指出前往臺松煤礦台車道的流籠頭需翻過此風水。先協助移開倒在墓前的竹子後才順利穿越,發現隔鄰還有另一座風水,不過乏人整理,已被倒樹和枯葉覆蓋,小心翼翼從墓下方鬆軟的斜坡通過,果然見到一處較為平坦的路面。
台車道流籠基座
這一小塊平台是台松煤礦輕便軌道的終點,運煤台車的路線係由礦場出發後,以水平路線繞經山腰,來到月扇湖山的尾稜附近,即水泥橋對面上方的山頭,然後藉由流籠往下輸送至烏塗窟48號的礦埕,台車道的盡頭還遺有一座水泥造的水池,應該就是流籠捲揚機的基座,旁邊有一條無大樹阻擋的斜坡,底下即是蓋在礦埕上的民宅。
瓦厝
台車道的鐵軌在礦場停工後已拆除,不過其路基尚保存完整,均位在稜線左側的山腰,稜線的兩側皆有溪流,來到可聽見溪流聲的岔路口,往右平路前往台松煤礦的主坑口,左下小徑通往烏塗窟51號的瓦厝,據民宅屋主高大嬸表示,以前先民多以茅草結蘆,瓦厝係指該地最早興建有屋瓦的房子,由於位在礦場出入的要道上,後來便成為地名,不過瓦厝已改建為二層樓房,屋頂也換成鐵皮。
臺松煤礦與修記煤礦座落的山谷
瓦厝前方另有一棟52號石頭厝和53號的紅磚厝,皆已廢棄無人居住,屋頂塌陷,被雜草包圍。台松煤礦與修記煤礦的礦場均位於月扇湖山左側的溪畔,台松煤礦地勢較低,修記煤礦在上方,以往煤礦開採時,山上幾乎沒有大樹光秃一片,停採後經過休養生息,現已恢復翠綠景象。
冇骨消
瓦厝的高大嬸曾經在兩礦場工作,好心勸告勿獨自一人上山,尤其最近狂犬病盛行,石碇也發現過鼬獾的蹤跡。可以聽出高大嬸的言外之意,廢棄的礦場總有不乾淨的東西,以前礦場發生災變時,從坑內挖掘出來的礦工大體,都會蓋白布抬下山,然後從她家門前經過,看到此景令人鼻酸,所以她上山採收農作物時,都還需要有人陪同。
溪流
再將場景拉回高老太太的菜園,打聽到台松煤礦的風坑可能尚存,不過位處深山,草木茂盛,老太太同樣勸告勿冒險,最好結伴同行,謝過老太太的善意提醒後,便獨自沿溪畔的小徑上路,山徑上午在背陽面,沿途多竹林,林木生長濃密,往下吹的山風,帶來溪畔的清涼氣息,讓人暑氣全消。
山蘇
直行至溪流會合處便折返,再往上似乎接到產業道路,確定錯過風坑的位置,往下回到另一條小溪的交會處,左側有一片竹林,林中有綁登山布條的小路,小徑係沿著小溪的右側往上溯,沿途依山勢堆疊許多層的駁坎。山裡頭猶如原始叢林,高大林木的枝幹上滿布圓型放射狀生長的山蘇,好像有人在上方撐起洋傘來幫忙遮陽。
臺松煤礦風坑前通道
山徑繞過一處駁坎,以髮夾彎持續往上,旁邊的山谷看來有些異樣,採腰繞直切過去查看,距離山徑約十多公尺處發現底下似乎有個深坑,經過清除周邊蕨類雜草後,樣貌終於明朗,原來正好站在坑道的上方,高約一層樓,下面為坑道前的通道。
臺松煤礦風坑
此山谷相當的潮溼,通道兩側築起石頭駁坎,防止鬆軟的土石滑落,盡頭為台松煤礦的風坑,坑口以水泥所構建,撐起周邊脆弱的岩壁,勉強維持住坑口的形狀,但坑內則早已崩塌,坍落的土石將坑內的通道完全封閉,依其外觀結構推測應該座平水坑道。
坑道已崩塌
台松煤礦風坑與主坑道的坑內水平距離極短,不過從坑外得翻越月扇湖山的稜線,不論從上繞或往下迂迴的路線,距離皆增加數倍且崎嶇。一般礦場為方便管理,多採取將風坑與主坑道設在同一側,利用風機朝坑內送風,此處在山兩側開坑,可能是考量採自然通風的設計。
風坑外
風坑後方的山谷還有兩三層的駁坎,不過多被雜草所覆蓋,沿著溪流河道上溯,試圖再找出一些礦場建築遺跡,但沒有任何的發現。坑內直通的路線已封閉,前往主坑口只好還是回到山下,再從瓦厝旁邊小徑上山,然後接台車道,便可以抵達臺松煤礦主坑口前的台地。
臺松煤礦主坑口前的台地
台車道沿山壁興建,旁邊即是深達數十丈的峭壁溪谷,看起來頗為壯觀,狹窄的台車道在抵達礦場後變得開闊,礦場歇業數十年,坑口前原本平坦的空地,已經長滿數十棵的小樹,地面則是遍布姑婆芋,礦場前有條水道,水源即來自主坑口,坑口右側原闢建一條排水溝,但源頭已堵塞,才使得坑內的積水外溢後在礦場漫流。
臺松煤礦坑口流出的地下水
台松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294號、台濟採字第1967號,礦區面積217公頃42公畝34公厘,昭和14年(1931)2月1日企業,民國40年7月台松鑛業株式會社變更為台松煤礦,民國43年10月開鑿斜坑,民國51年5月將部分與修記煤礦相鄰的本層坑礦區出售予修記煤礦經營。台松煤礦為合夥經營,經營團隊負責人為李松柏,經理邱淡水,礦長許培鴻。
排水溝
高老太太指出,李松柏的女兒好像住在花蓮,幾年前曾來礦場探訪,重溫其父親工作的場所。高老太太年約70~80歲,年幼時便喪父,12歲為分擔家計而到礦場打零工,礦場念其失怙,讓她在坑外撿拾零星散落的煤炭,及長便到坑內工作,生活相當清苦,擔任礦工其間結婚生下大兒子,一直工作到礦場收坑。
臺松煤礦坑口與旁邊廢棄的石厝
台松煤礦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本層厚度0.45公尺,中粘結原料煤,主斜坑一坑,礦場以卡車18.5公里運至景美車站,產量民國51年4,685公噸、52年9,476公噸、53年15,159公噸,統計自民國35年開採至民國60年收坑,26年期間總產量231,243公噸,年平均8,893公噸。
臺松煤礦平水坑口
台松煤礦的主坑口為平水坑,外部無捲揚機,據曾在坑內工作過的高大嬸指出,平水坑開拓至煤層內,再往下開鑿斜坑採煤,捲揚機設置於坑內。主坑口朝堅硬的岩壁開鑿,內部無任何坑木支撐,停採多年迄今仍保存完好,不過因內部積水嚴重,只能在坑口觀望,目視無任何崩坍。坑內水質相當清澈,生態頗豐富,除了常見的青蛙外,也有蝦子在水中悠遊。
蝦子
修記煤礦共有兩處坑口,最早開闢的坑口在地勢較高的月扇湖附近,降煤方式走北宜公路,運往新店集散,另一處坑口則是向台松煤礦價購,位置在台松煤礦與月扇湖之間,降煤方式則採流籠,先運抵地勢較低的輕便軌道,然後接上台松煤礦的台車線,為避免混淆,高老太太指出礦車上有不同的記號,另外在下方的礦埕也分開不同的區域堆放。
坑外
此行另外找到修記二坑,隔兩週又在山上發現修記一坑,還有煤焦窯及月扇湖瀑布,並順道登上月扇湖山,內容也相當豐富,在此先賣個關子,敬請期待下下週的修記煤礦探勘行。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811石碇-臺松煤礦

2 則留言:

  1. 感謝寫出煤礦歷史紀錄分享文章部落格謝謝您知識分研究精神2015.12.18日阿炳點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