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1030412新竹橫山-大崎棟古道(大山背山)、豐鄉瀑布、穩豐煤礦

大山背山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地處頭前溪上游,上坪溪與油羅溪的分水嶺,登山口位於樂善堂,大崎棟古道昔日是橫山市區通往大山背的唯一孔道,該地區亦是著名的煤鄉,多處礦場環繞著大山背山,穩豐煤礦在豐鄉村,目前尚餘一座坑道湮沒在荒煙漫草中。

橫山鄉可經由台鐵內灣支線抵達橫山站,台68線東西向快速道路南寮竹東線,東段終點左轉接台3線,再接橫山街便可抵達樂善堂的登山口。橫山鄉地處雪山山脈邊緣的丘陵地形,雪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從台68線沿著頭前溪側往上游東行,經竹東平原後,便可見到有如屏風般的大山背山橫阻前方,如橫刀峙立,迎面而來,因而被稱為橫山。橫山地區約在清嘉慶12、3年間由劉引源、劉可富開墾,舊名為「聯興庄」。

萬瑞森林遊樂區

探索煤礦已有一段時日,新竹縣內的礦場卻從未造訪過,此行僅純粹探路,替日後的行程預為規劃,為避免空手而歸,因此安排先來趟大崎棟古道之旅。往樂善堂的路上經過萬瑞森林遊樂區的牌樓,園區提供室內外山訓場、小木屋住宿、露營、烤肉等設施,目前尚在營業,網路盛傳該園區曾拍到靈異照片,究其源頭可能是來自2005年的一篇報導,因而引來好奇團體至此探險試膽,但都未曾再出現任何靈異現象,但此傳聞對商家生意造成不少影響。

樂善堂與文物館

樂善堂始建於於光緒16年(1890),由藍正然先生出資設立,光緒19年(1893)落成,初名為石峽廟,經施主鍾增祿、葉娘水捐獻寺廟用地,經地方士紳集資次第擴充,毀於乙未抗日戰爭,鍾石妹於明治35年(1905)重建廟宇,易名為樂善堂,廟宇側邊的坡地上仍保留著當年遭日軍毀壞之殘柱,供信眾憑弔。現存廟宇樣貌為昭和3年(1928)修建,廟體下半部為石材打底,上半部以紅磚砌成,民國95年被指定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樂善堂

廟埕開闊,建築於大山背山稜線的半山腰處,廟前由賜福大仙高台、祿大仙高台、壽大仙高台烘托,居高臨下,俯瞰油羅溪,視野遼闊。堂內主祀觀世音菩薩、如來佛祖、文昌帝君、註生娘娘、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十八羅漢、城隍爺等諸神,廟堂後方還有一口被地方村民稱之為龍井的古井,旁邊供奉著福德龍神香位的神龕。

龍井

提起樂善堂及大山背地區的開發,皆與鍾石妹先生息息相關。鍾石妹,字哲夫,別號濬堯,道光30年(1850)生於廣東梅縣白馬鄉,14歲那年跟隨母舅渡海來台發展,最初在苗栗縣三灣鄉經商,22歲時向淡水廳請准墾拓橫山鄉大山背,之後便遷居至大山背,該地為原住民活動的區域,為避免原住民侵擾,自行設隘防番。

油羅溪

鍾石妹帶著義勇軍進入大山背,驅趕當地原住民以利拓墾,但因地勢險要而無法達成,經過高人指點「入庄隨俗,入山拜土地神」,他開始依山勢興建道路,由頭份林一路修築至樂善堂,鋪設長3公里的石板步道,並召集當地12大姓的人士,合力將原住民趕至後山,才開始順利拓墾,隨後興建石峽廟,祈佑並撫慰拓墾者的心靈,成為當地的宗教信仰中心。

舊廟燕尾屋薝

光緒20年(1894)清日爆發甲午戰爭,台灣告急,巡撫唐景崧下令募集鄉勇,鍾石妹奉札募勇5百名,與姜紹祖同時於桃澗堡南嵌練勇,隔年日本自清廷取得台灣,派軍隊抵台接管,鍾石妹率所練敢字右營南下,駐新埔枋寮義民廟,準備迎擊日軍。

土角厝

鄉勇的訓練及裝備終究敵不過日本戰力精良的正規部隊,鍾石妹於是經由犁頭山,涉過頭前溪,退守頭重埔,最後因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無法執槍禦敵,只好返鄉回到大山背療養,等待時機東山再起,然而日軍已掌握其行蹤,追擊至大山背,明治29年(1896)春節,日軍派兵圍剿焚毀石峽廟、住家,百姓財產損失慘重,其親鄰及無辜百姓遭日軍殺害,石妹再退入內山隱藏。

大崎棟古道

但遭追補的人數眾多,為救無辜百姓,石妹只好依日軍勸降條件投降。日本政府以懷柔優遇對地方有影響力的石妹來收攬人心,明治31年(1898)石妹被任命為樹杞林辦務署參事,翌年2月授佩紳章,明治36年(1903)當官選保正。石妹投降後,審情度勢,知道大勢已去,既無力對抗日本政府,便轉而盡力為鄉民服務,因此大受擁戴,且其為人秉性廉潔,臨財不苟,家僅小康,大正14年(1925)卒於大山背,享年77歲。

大山背山頂涼亭

大山背山由於其形狀遠望狀似一面大旗,故又稱為大旗棟山或大崎棟山,大山背則是指大崎棟山背後拓墾的區域,包括豐鄉村、田寮村、豐田村及南昌村,由於地處偏遠,缺少主要交通幹道,僅依賴產業道路對外聯繫,早年以林木及礦業為經濟重心,現則發展觀光休閒農業為主。

左上坪溪右油羅溪匯流成頭前溪

樂善堂後方的大崎棟古道至大山背山頂,全長約1.5公里,全程鋪設石階步道,且有濃密樹林遮蔭,沿途蟲鳴鳥叫聲不絕於耳,生態相當的豐富,路徑緩步上坡,對於體力負荷不大,約莫40分鐘左右即登海拔705公尺的山頂,頂上設置一座八角涼亭供休憩,前方觀景台毫無遮蔽,只可惜今日為霧霾所阻,無法極目千里。

豐鄉瀑布觀景台

休息半小時後下山,研究地圖發現產業道路環繞著大山背豐鄉村,無論由那個方向,最後還是可以接回最初的岔路口,下山繞至大山背東南面的溪谷地帶,跟著指標的引導來到豐鄉瀑布,小巧玲瓏瀑布位於路旁溪流的山壁上清晰可見,瀑布旁搭建觀景涼亭,可經由小拱橋至涼亭內休憩觀瀑。

豐鄉瀑布

豐鄉瀑布高約10公尺,寬約1.5公尺,瀑底為碧綠深潭,水質清澈,該溪發源於大山背山,水量雖稱不上豐沛,但全年不乾涸,為村民重要的飲用及灌溉水源,最後注入油羅溪。瀑布下游溪床經過整治,瀑潭邊鋪設水泥,雖然破壞溪流的自然風貌,卻提供近距離接觸瀑布負離子的好地點,鞋一脫,腳一放,消磨一下午的好時光。

糯米橋

瀑布是由一條小支流所匯入,主流的上游處有座古樸的拱橋,以石塊所砌成,早年水泥尚未出現的年代,橋體石塊的接縫處,以糯米、紅糖等材料作為接合粘著劑,故又稱為糯米橋,橋體附著斑斕的青苔,經歷過數十載寒暑,迄今仍屹立不搖。

百年伯公廟

百年伯公廟位於靠山壁的這一側,廟體不是建於平地,而是離地面十餘公尺高的山腰上,伯公廟以石板建材砌廟,內部僅一座石刻的香爐,福德正神香位則刻於石板上。廟旁另有一條山徑,通往深山的村落,係早年村民往來市區的交通要道,古道隨著公路的闢建而沒落,僅餘百年伯廟仍盡責的在此靜靜護佑黎民百姓。

礦場前方的梯田

續沿溪畔步道逆流而上,左手邊出現一處休耕的梯田,再上去則是崎龍休閒農場,察看定位的資料,應該就是穩豐煤礦的礦址,只是現場並未發現任何疑似的礦場建築物,附近亦無在地人可供諮詢,內心感到有些失落。一開始以為舊坑口可能在梯田中央,因為整地而掩埋,剛好拍到此處,相機也正好沒電,本想就此劃下句點。

穩豐煤礦坑口

然而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電線杆居然都設置在山壁旁,周圍長滿比人高的芒草,直覺內容並不單純,因為它與梯田中間隔著水溝,無法直接跨過。最後採硬切的方式,穿越重重的荊蕀,果真內部為廢棄的道路,故僅生長淺根的芒草和姑婆芋,芒草葉鋒利如刃,一不小心便劃出幾道傷口,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最終在濃密芒草欉間找到隱身下方山溝的穩豐煤礦坑口,內心的激動難以言喻。

穩豐煤礦坑內

坑內為水平坑道,坑口土石阻塞排水,使得內部積水盈尺,無法繼續內探。翻遍手邊能找到的地圖,以及相關礦業文獻,並無有關穩豐煤礦的記載,僅能從礦場分佈的區域來研判,可能是礦區號碼礦業字第1018號,執照臺濟採字第601號,面積120公頃38公畝83公厘的橫山煤礦,礦權人為江支爵,主要開採上坪煤田上部系統南莊層的煤礦。本礦資料不明,待日後如有查詢到更原始的資料或名稱,再予以更新。

坑內望向坑外

第一次探察新竹地區的礦場,便獲致豐碩的成果,內心頗感欣慰,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不過畢竟路途遙遠,未能花太多時間仔細尋找,也無法經常性的往返,僅能走馬看花虛應故事罷了。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30412新竹-橫山大崎棟古道(大山背山)、豐鄉瀑布、穩豐煤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