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1050731中和-益山煤礦

益山煤礦位於新北巿中和區,該地區清末即在牛埔、南勢角等地曾有煤礦開採,日治初期設立礦權,由賀田金三郎以牛埔賀田炭礦開採,戰後由游興仁以益山煤礦之名開採,民國52年因經營不善而收坑。

益山煤礦由中和境內游氏家族的游興仁所經營,其中一處已滅失的坑口鄰近廣平游氏大宗祠的後方山區。游氏入閩始祖為唐代時游匹,原晉西京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廣平任城),因入閩平定黃巢之亂而定居於福建。康熙60年(1921)居住在永定大溪的游氏5昆仲渡海來台入墾外南勢角。清乾隆2年(1737)「定安堂」大厝落成,後來的廣平堂游氏大宗祠即由定安堂之游氏家族出地、出資興建而成。
廣平游氏大宗祠
益山煤礦礦區包括新北巿中和區中坑、南勢角、漳和等地,中和一詞據傳源於先民開發之初的「中」坑與漳「和」二莊合稱,而早年中和約指枋寮街,廟美街一帶。漳和係由漳州人林秀俊所開闢,取漳州人和睦相處之義而為漳和。中坑則為中和南部山麓地區,地處土城藤寮坑與新店暗仔坑之間的坑谷。南勢角則是乾隆13年(1748)漳州人呂德進開墾,地處中和南方山麓而命名,或是因位於枋寮以南,突入平原而得名。牛埔係指乾隆27年(1762)由漳州人林天生所墾,當時地多荒埔,適合牧牛而得名。瓦磘係指曾在此地設窯燒製磚瓦。
小巷的盡頭為益山煤礦坑口
日治時期礦區號碼原礦字第95號,明治30年5月26日設立礦權,範圍臺北廳擺接堡牛埔庄、南勢角庄、山腳庄、灰磘庄之內(中和庄中坑、南勢角、漳和),沿革如次:
年度面積產量礦名礦權人
明治33年380,834坪山田海三
明治37年374,180坪賀田金三郎
明治42年396,744坪賀田金三郎
大正元年396,744坪8,822,30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3年396,744坪6,159,80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4年396,744坪5,052,11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5年396,744坪13,747,67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6年396,744坪10,643,13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7年396,744坪7,153,21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8年396,744坪12,776,63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9年396,744坪13,689,160斤牛埔炭礦賀田金三郎
大正10年396,744坪7,751,720斤牛埔炭礦賀田金三郎
大正11年396,744坪11,203,600斤牛埔炭礦合資會社賀田組
大正12年455,580坪11,368,410斤牛埔炭礦合資會社賀田組
大正13年455,580坪8,917,791斤牛埔炭坑合資會社賀田組
大正14年455,580坪11,918,340斤牛埔炭坑合資會社賀田組
大正15年455,580坪16,852,820斤牛埔炭坑合資會社賀田組
昭和2年455,580坪20,090,250斤牛埔炭坑合資會社賀田組
昭和3年455,580坪14,550,920斤牛埔賀田炭坑株式會社賀田組
昭和4年455,580坪15,783,650斤牛埔賀田炭坑株式會社賀田組
昭和5年455,580坪19,882,183斤牛埔賀田炭坑株式會社賀田組
昭和6年455,580坪12,669,880斤牛埔賀田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
昭和7年455,580坪8,495瓲牛埔賀田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
昭和8年455,580坪6,223瓲牛埔賀田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
昭和9年455,580坪7,881瓲牛埔賀田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
昭和10年455,580坪4,233瓲牛埔賀田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
昭和11年455,580坪3,306瓲牛埔賀田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
昭和12年455,580坪533號1454號合併施業牛埔賀田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代理人游興仁、林堂燦
昭和13年455,580坪一部533號1454號合併施業株式會社賀田組代理人游興仁、林堂燦
昭和14年455,580坪一部533號1454號合併施業復益炭礦、裕益炭礦、南勢角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代理人游興仁、林堂燦
昭和15年455,580坪一部533號1454號合併施業中和炭礦、南陽炭礦、南勢角炭礦、化成炭礦、裕益炭礦、復益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代理人游興仁、林堂燦、林江榮塗
昭和16年455,580坪一部533號1454號合併施業中和炭礦、南陽炭礦、南勢角炭礦、化成炭礦、裕益炭礦、復益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代理人游興仁、林堂燦、林江榮塗
昭和17年455,580坪一部533號1454號合併施業中和炭礦、南陽炭礦、南勢角炭礦、裕益炭礦株式會社賀田組代理人游興仁、林堂燦、林江榮塗
益山煤礦坑口已塌
礦區號碼原礦字第532號,明治37年3月4日設立礦權,範圍臺北廳擺接堡灰磘山廷藔坑、鹿藔坑庄鹿藔坑之內(中和庄灰磘、廷寮坑),大正12年併入礦字第95號,沿革如次:
年度面積產量礦名礦權人
明治37年43,660坪賀田金三郎
明治42年43,660坪賀田金三郎
大正元年43,660坪1,033,00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3年43,660坪390,30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4年43,660坪724,10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5年43,660坪1,443,40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6年43,660坪2,202,36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7年43,660坪1,427,99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8年43,660坪上半年新坑掘進中,下半年1,034,370斤賀田金三郎
大正9年43,660坪869,730斤灰磘炭鑛賀田金三郎
大正10年43,660坪222,250斤灰磘炭鑛賀田金三郎
大正11年43,660坪灰磘炭鑛合資會社賀田組
巷道盡頭的礦場建築
原礦字第95號戰後礦區號碼礦業字第127號,範圍中和鄉中坑、南勢角、漳和,沿革如次:
年度執照面積礦名礦權人
民國47年臺濟採字第1248號140.3630公頃益山煤礦游興仁
民國48年臺濟採字第1248號140.3630公頃益山煤礦游興仁
民國49年臺濟採字第1926號152.4519公頃益山煤礦游興仁
民國50年臺濟採字第1926號152.4519公頃益山煤礦游興仁
民國51年臺濟採字第1926號152.4519公頃益山煤礦游興仁
民國52年臺濟採字第1926號152.4519公頃益山煤礦游興仁
民國55年臺濟採字第1926號152.4519公頃益山煤礦何慣英、何滾英、何伯英、何恆彥
鐵軌
另有一處與127號合併施業的礦區,礦區號碼原礦字第1454號,範圍臺北廳擺接堡南勢角庄(中和庄南勢角),大正6年7月設立礦權,沿革如次:
年度面積產量礦名礦權人
大正6年71,365坪林鹽
大正7年71,365坪林鹽
大正8年71,365坪林鹽
大正9年71,365坪林鹽
大正10年71,365坪林鹽
大正11年71,365坪林鹽
大正12年71,365坪林鹽
大正13年71,365坪林鹽
大正14年71,365坪林鹽
大正15年71,365坪林鹽
昭和2年71,365坪林鹽
昭和3年71,365坪林鹽
昭和4年71,365坪林鹽
昭和5年71,365坪游景深
昭和6年71,365坪游景深
昭和7年71,365坪游景深
昭和8年71,365坪游景深
昭和9年71,365坪游興仁
昭和10年71,365坪游興仁
昭和11年71,365坪95號合併施業游興仁
昭和12年71,365坪游興仁
昭和13年71,365坪南興炭礦游興仁
昭和14年71,365坪南興炭礦游興仁
昭和15年71,365坪南興炭礦游興仁
昭和16年71,365坪南興炭礦游興仁
昭和17年71,365坪南興炭礦游興仁
戰後礦區號碼礦業字第296號,範圍中和鄉中坑、南勢角、漳和,沿革如次:
年度執照面積礦名礦權人
民國47年臺濟採字第1249號22.9339公頃與127號合併施業游興仁
民國48年臺濟採字第1249號22.9339公頃與127號合併施業游興仁
民國49年臺濟採字第1249號22.9339公頃與127號合併施業游興仁
民國50年臺濟採字第1249號22.9339公頃與127號合併施業游興仁
民國51年臺濟採字第1249號22.9339公頃與127號合併施業游興仁
民國52年臺濟採字第1249號22.9339公頃與127號合併施業游興仁
民國55年臺濟採字第1249號22.9339公頃與127號合併施業游興仁
山壁旁的另一處坑口
中和牛埔地區煤礦早於清末即已開採,臺灣最早舖設炭坑輕便鐵路,也是由此地開始,當時牛埔至水尾間舖設約2哩輕鐵,甲午戰爭(1894)其間被徵用。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5月26日山田海三申請設立礦字第95號礦權,明治34年(1901)變更為賀田金三郎個人所有,並極力開發。後因賀田金三郎往生,而於大正11年6月移轉至賀田組公司名下,大正12年6月增區合併礦字第532號。坑所至板橋車站約3哩,坑所至水尾約2哩,使用輕鐵。板橋車站之後再由淡水港運搬,輸出至大陸福州。
礦場建築內有坑道
賀田金三郎為日本山口縣人,賀田久兵衛的長男,安政4年9月16日(西元1857年11月2日)生,明治18年(1885)離開故里進入大阪的「藤田組」任職,明治20年(1887)藤田組與大倉組合組軍需品輸入公司「內外用達會社」,擔任公司辦事處伊豫松山出張所的主任,大倉組原本從事土木事業即建築業,明治24年(1891)內外用達會社解散,大倉組接手相關業務,賀田擔任大倉組松山支店長。日清戰爭(甲午)時,賀田在軍糧供應上表現良好,先兼任廣島支店長,再被派往滿洲打算擴張大倉組業務。
益山煤礦坑道
日本在甲午戰後馬關條約取得遼東、臺灣及賠款等龐大利益,引來俄、德、法三國干涉歸還遼東半島,東北發展不順,因此明治28年(1895)賀田改赴臺灣,擔任大倉組臺灣總支配人,相當於總經理職務。明治30年(1897)4月賀田在未經授權下以大倉組大倉喜八郎的名義與山下秀實、金子圭介等共同創設驛傳社,從事運鈔保全、郵務遞送和人力銀行的工作。大倉組3度命賀田結束驛傳社,但賀田不接受,最後只好派女婿大倉粂馬來強制大倉組退出驛傳社,因此明治31年(1898)賀田擔任驛傳社的社長。明治32年(1899)5月辭去大倉組職務,創立「賀田組」,經營「官衙用達、建築、物品販賣、運送業」等業務。
坑內
賀田有著極佳的商業頭腦和長袖善舞的交易手腕,以及精準投資眼光與冒險犯難的創業家精神,日人治台初期,治安差動亂瀕仍,運鈔保全的業務屬於高風險,要擔負搶劫、殺人及天災等風險,被搶還需賠償,不過所獲得的報酬為運送金額的一成,算是相當優渥,但無保險公司願意承保,賀田即相準此一商機,「驛傳社」在各政府機關所在地設立出張所承攬運紗業務,同時以御用商人的身分,買辦以及承包建設工程,短期間累積大量的財富。此外他也利用在大倉組時期,大量累積個人的經濟實力和人脈,成為其後來自立門戶的基礎。因而在日本治台初期即名列在台有力實業名人錄中,事業從航運業、輕便鐵路運輸、製冰業、煤礦業、金融業、製糖業,拓展至開墾、拓殖、煙草栽培、鹽田、製腦業、移民事業等,創臺東拓殖合名會社定為本業,並發展製糖業兼任塩水製糖、臺灣製糖二社監查役,還包括臺灣日日新報社及臺灣貯蓄銀行等取締役。
坑口作業區域已封閉
在煤礦業的經營方面,日人治台初期將萬里及四腳亭附近的優良煤田劃入海軍預備煤田,禁止開採,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連通,交通運輸所帶動經濟起飛及燃煤需求增加,使得海軍劃出四腳亭周圍,約87萬坪的優良煤田予荒井泰治開採,每年產量限制在5萬噸,稱為四腳亭炭坑,但當時真正在背後操刀策劃的則是賀田金三郎,並對外招來神代辰三郎、澤井巿藏共同參與,以神代辰三郎為代理人,然而荒井實質上都是交由顏雲年包採。經營至明治43年(1910)荒井、神代、澤井等3人的股份都被賀田所併,賀田幾乎已成為當時臺灣鑛業界的代名詞。
風坑通風井
大正元年(1912)荒井讓出鑛權,大正3年波多野岩次郎成為賀田代理人,自一坑鑿到六坑,架索道穿過月眉山大水窟,出基隆田寮港,成為全臺第一的礦坑,賀田在台發跡富有後,逐漸將資本重心移回日本,在東京設賀田組株式會社,之後再改成合資會社。大正6年(1917)賀田組財政困難,先廢除直營,以6年3個月為期,租給顏雲年的義昌公司包採,收斤先料93萬圓,不久顏雲年在東京付給賀田21萬圓,9月時義昌開始開鑿七坑。當時賀田資金週轉不靈,而向三井融資並訂立全權委託買賣契約,除了顏家原本的斤先料外,另再加碼金額,跟臺灣炭鑛的芳川寬治訂下193萬圓的契約,引起一鑛兩賣的糾紛。
煉焦窯
大正7年(1918)芳川將其所有及承包的鑛區均讓給三井,最後在總督府的調停下,3月由三井礦山、三井物產與顏家共同出資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顏雲年以其所有的礦權作價,取得4成股份,三井取得6成,資金250萬圓,顏國年擔任常務取締役,顏雲年任取締役,賀田出任代表顏家的監查役,三井的牧田環擔任社長。大正9年(1920)4月,藤田組退出臺灣鑛業的經營,將臺北炭鑛的股份轉讓給賀田,5月改組成立總會,增資為5百萬圓,賀田擔任社長,細谷源四郎專務取締役,木村久太郎及林熊徵任取締役,並改名為臺陽鑛業株式會社,8月再納入瑞芳鑛山經營。賀田於大正11年(1922)7月4日往生,得年64歳,牛埔炭礦的礦權便由賀田金三郎的名義,改成其公司合資會社賀田組承繼,大正14年(1925)顏家及三井介入臺陽經營,賀田組退出,而賀田組在台的鑛區則轉為斤先料方式出租。
窯內
游興仁、林堂燦等人於昭和12年起向株式會社賀田組承租包採原礦字第95號礦區,游興仁與其所有原礦字第1454號礦區合併施業,戰後游興仁取得礦業字第127號礦權(原礦字第95號),與游銘錢合夥經營益山煤礦,民國52年間因經營不善,負債達新台幣130萬元,無力清償,經債權人於同年3月17日進行清理結果,游銘錢等同意以合夥資產作價150萬元出賣,以抵償各債權人之債權,後來因無人承購,因此共同組織益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以債權金額買下合夥資產,公司於民國52年11月12日成立,資本額150萬元,從事煤礦採取及運銷業務、其他有關之附帶業務,至民國81年9月24日撤銷公司登記。
窯口
益山煤礦煤層屬下部系,水平坑方式開採,當地的開採遺跡已經用混凝土磚造方式覆蓋坑道,僅留一道出口,內部坑道尚存,該礦煤質屬粘結性高木山層的油炭,因此以前曾興建大量的煉焦窯,另人驚喜是在當地人的帶領下,竟發現一座完整的煉焦窯,這真是中和地區難得殘存的瑰寶,建議政府應適度整理,並加以妥善保存。鑑於此地鄰近人口稠密之住宅區,為避免類似上次新益煤礦的文章,招徠建商或居民異議,地圖僅限閱恕不公開。

3 則留言:

  1. 有找到這條小巷子,不過進去沒看到礦場建築。只有一片山坡和菜園,如果不進去巷子而繼續往大路走(照片巷口的左邊),在路右邊山坡有幾間廢棄的小磚屋,可能也與此有關。

    回覆刪除
  2. 哇 現在才領悟第一張照片根本是障眼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