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腳亭砲台位在基隆巿深澳坑與台北縣瑞芳鎮四腳亭的交界處,舊名深澳坑堡壘,是台北縣占地最廣及規模最大的砲臺類古蹟。
為了要完成2010台北縣登山健行節的活動,在國慶日這天,帶著頑皮羊來到四腳亭砲台的登山步道。交通方面開車可循中山高在暖暖下交流道,再接台62線萬瑞公路至瑞芳下交流道後,回轉沿基隆河與鐵路間之公路行駛,經國芳橋後右側的岔路往上,即可抵達登山口,搭火車可以坐到基隆或瑞芳,再轉搭基隆經八堵往瑞芳之公車,在大寮站下車,再循大寮路過國芳橋後即可到達。
從台北出發時,天空有些微陰,到四腳亭時飄起毛毛細雨,時有時無,從入口處停車場走到拓印處約需20分鐘,原打算如果下起大雨,拓完印就直接回家,幸好之後雨停,才能順利走到砲台處。走到拓印處這段路為碎石路,道路平坦,有人直接將車開到入山口,雖然速度快,但容易錯過一些事物(8:05)。
這段碎石路經過2處顏家墓園,第一個為顏窓吟和陳養之墓,墓園設計相當的氣派,字跡清晰,似乎有定期整理或維護。
顏窓吟與顏赤九兩兄弟為「雲泉商會」的成員,曾於大正11年(1922)在平溪十分地區,投資開設益隆煤礦。第2處墓主亦姓顏,看起來較舊,兩個墓都是背山面河的格局(8:15)。
靠近登山口附近,另有一處顏家古厝,據稱為顏正春所有。顏正春之父為顏斗猛,育有3子,顏正春排行老3,上有老大顏正選及老二顏尋芳,其中顏尋芳是顏雲年、顏國年之父,顏雲年及顏國年即為後來有「炭王金霸」之稱的
台陽公司創辦人(8:21)。
古厝為三合院式建築,位在基隆河北岸,背倚過港山,前方可遠眺雞籠山,老厝年久失修,看來有些岌岌可危,門口埕雜草高過人,顏家後人也不來整理,任其祖厝荒廢,不知是否也和後來家道中落有關。據說顏家早年自基隆河開鑿一條支流,從左至右流過門口,以利於灌溉,而在其屋前有座小山丘,形似逆水而游的鯉魚,經過風水改造,被形容為「鯉魚箭水」,視為福居吉地,故命其宅第為「福隆居」。
登山活動的拓印處,與顏家古厝相去不遠,有個老兄也是來拓印的,告知前方有積水,原本還有一對情侶跟著,但還沒走到拓印處,遇到積水便折返,幸好穿著雨鞋,抱著頑皮羊順利通過,拓印處位在步道入口處,在此拓個「樂」字後,天空作美不再下雨,繼續朝砲台山前進(8:30)。
瑞芳地區最早的原住民,為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哆囉滿社,漢人約在清乾隆年間到此地開墾,其中又以安溪人最多,基隆顏家亦是由安溪來的,從墓碑的上的文字得到證實。另有一種分辨來台漢人本籍的方法,以正月拜天公的日子來看,安溪人在正月初九,漳州人則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祭拜。
此處地名四腳亭,清朝時為台北往宜蘭的交通要道,在今瑞亭國小附近,曾經設有四腳的涼亭供旅人休息,所以才稱為四腳亭。下過雨的路面有些潮溼,山徑蜿蜒在綠蔭之下,坡度適中不陡峭,夏日走來應相當舒服,步道正下方有萬瑞快速道路的(魚桀)魚隧道通過,上方步調悠閒,下方則車水馬龍,形成強烈對比。
過港山的山頭上建有觀景台,此山又稱為四腳亭埔山,但這裡的解說牌卻將山名誤植成過落山。在觀景台下有顆殖產局三角補點,海拔雖僅181公尺,但視野極佳,可遠眺基隆山、基隆河、萬瑞快速道路,基隆山一抹白雲,看起來猶如火山爆發的景象,十分特別(8:55)。
爬坡的路段至過港山後便一段落,過港山至砲台的這段路程走在稜線上,起伏不大,走到這邊才突然發現,頑皮羊的褲子竟然穿錯面,拉鏈跑到屁股後面,她自己也沒感覺,還有一次是整件穿成反面,不過小朋友的衣服好像都差不多,怎麼穿都可以,不知不覺中便已抵達四腳亭砲台(9:10)。
整個砲台基地的形狀,略呈7字型,從四腳亭上來的位置,剛好在整個砲台遺址的尾端,此處曾是哨兵舍三的營房,營舍僅餘3根礎石,還有一座廁所。來到這邊參觀的遊客似乎不多,一旁新建提供遊客休憩的椅子,早已被雜草給掩蓋住,從這邊的岔路可以循三坑步道下山,不過三坑的步道口正在整修中。
雖然房舍保存不易,但砲台結構保存相當完整,兩座石砌之低砲台座砲區以及城牆歷久不衰,可見得當初在建造時,花費當多的心力去設計及施工,未偷工減料。從斜坡道可以上至砲台,每個砲座可以安2門砲,砲台ㄇ字型開口朝內,砲口朝東北的海面,砲台旁有弧拱型的儲彈孔。
和頑皮羊一起進入砲台下方的砲側庫內,玩起「黑暗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就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室中猜拳,再打開手電筒檢查誰輸誰贏的遊戲,庫房屋頂為圓拱形的建築,從門口進入要轉兩個彎,前面幾個庫房還有日光可以透進來,但靠石階梯步道前的這一個比較暗,室內竟成了蝙蝠的棲地,開手電筒時還被這些蝙蝠嚇了一跳。
火藥支庫旁有石階梯步道,可以通往高砲台,上方為Y字型岔路,右側是步兵道,左側通往高砲台,為環形之設計,此地位於最容易下雨之基隆地區,尤其在冬季東北季風之吹拂下,幾乎是天無三日晴,因此對於排水系統也特別講究,周邊石砌之水道溝渠可快速的將道路積水排除,避免因雨水沖刷,而導致基礎遭到淘空。
高砲台的右側有一座圓形的觀測所,提供指揮官觀察敵軍位置,指揮砲手調整射擊方向,此地雖海拔僅203-206公尺左右,但視野遼闊,周邊基隆及瑞芳的小鎮景緻,一直往前延伸至海邊,一覽無遺。
管理單位在古蹟的修復上,花了不少的經費,讓這些砲台能回復一些舊貌,不過如果能在這些砲座位置,再放置一些仿古之大砲模型,應該是會更理想一些,比較會有身歷其境的感受,或是在解說牌上,畫上模擬示意圖,會讓人印象更深刻。
高砲台砲座區約位在整個砲台遺址的中央位置,從運砲坡道下來後,又出現更多僅餘殘牆之建築物遺跡,如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還剩下一面完整的磚牆,砲具庫則只剩下水泥地板,如果不是旁邊解說牌的說明,還真不知其目的為何,不過最能看的出其作用的建築,大概就是廁所了,有一條溝式的小便池,8個大便坑,上方還有十字型的通氣孔,廁所旁還有洗水台,從廁所的大小可以推算,當初在此地的駐軍,規模相當的龐大。
為提供眾多的駐軍飲用水源,在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的左側有一處水井,旁邊還有三槽式的儲水槽,經由簡易的沈澱、過濾、淨水的措施,確保兵士飲用水之清潔。
其他還有門柱用來管制人員及車輛進出,監守衛舍提供衛哨兵執行勤務之宿舍,和掩蔽部等一些相關的軍事建築,都值得細細品味。另一側的入口處新建一座遊客中心,不知道是尚未開放,還是因為遊客太少而關閉,無法取得更深入的導覽資訊,連廁所都上鎖不給進。
雖然有些走馬看花,但砲台興建的背景還是要了解一番,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劃歸日本,同年6月3日,日本陸海軍同時向基隆發起進攻,基隆失陷後,台北即進入危急狀態,清法先前也曾在基隆發生過戰鬥,為列強入台的第一道重要防線,日人深知此道理,由於基隆港為天然良港,亦是交通運輸重要通道,因此日人入主6年後,為鞏固統基隆港之防衛,於是在明治34年(1901)開始興建深澳坑堡壘,明治36年(1903)竣工,為當時新式砲台之一,一直服役到昭和13年(1938)除籍後才荒廢。
四腳亭砲台舊名深澳坑堡壘,由於位在基隆巿與台北縣瑞芳之交界處,但劃歸台北縣政府管轄,成為縣定古蹟後,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因素,所以就不用基隆巿深澳坑的地名,而以瑞芳之地名,改稱為四腳亭砲台,這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既已花經費修復,後續之維護工作仍應持續,以免古蹟再度被雜草給吞沒,讓這些珍貴之文化遺產又再度凋零。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1010瑞芳-過港山、四腳亭砲台(深澳坑砲台山)
好棒!又有一處新景點可去踏青.真感恩!!
回覆刪除基隆地區也有許多砲台,有機會再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