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991016平溪-鴻福煤礦(大東煤礦)

鴻福煤礦位在平溪鄉東勢村火燒寮,為平溪鄉位置最南方的礦坑,開坑於日據時期,最初稱為大東煤礦。原本此行只想開車去探勘登山的路線,卻意外找到鴻福煤礦的位置,所以順便做個紀錄。

周末下午天氣不穩定,雖然台北陰天沒下雨,但經過石碇後雨勢變大,從106縣道往平溪方向行駛,過藤寮坑後右轉,從玉桂嶺越嶺沿東勢格溪畔至火燒寮,中途還迷了路,數度開到道路盡頭,產業道路都長得太相似,又沒有明顯的標示,分不出那一條是主幹道。出東勢格產業道路後,過紫菜橋接北43縣道,左轉通往平溪嶺腳車站,取右轉道路前往火燒寮。
火燒寮是台灣降雨量最豐沛的地區之一,由於受到地形和季風的影響,年平均雨量多達6,500多公釐(另有一說是3,700多公釐,統計的時點不一致),每年的9月至隔年的3月為雨季,一年中平均降雨日近2百天。主要溪流為火燒寮溪,發源於番子坑的小粗坑山,在紫菜橋附近與竿蓁坑溪匯流,成為竿蓁林溪。
火燒寮溪
觀景台
火燒寮最早記載為清乾隆年間由陳泉等人開闢,漢人入墾後原住民往深山遷移,搬遷過去之社地,被漢人稱為番子坑,兩民族發生磨擦,有次原住民到此地放火,當時村內屋舍皆燒成灰燼,故以之為地名。沿火燒寮溪畔往南,產業道路狹窄,左側偶有住家出現,林木鬱鬱蒼蒼,煙雨濛濛,經過龍合橋來到岔路口,右手邊一片空地之中蓋了一座觀景台,或許是提供假日到此戲水遊客使用。取左手邊之岔路續行,約不到兩百公尺的距離,左邊又有兩條野溪在此匯流,此地果真是雨量最多的地區,野溪也特別多,這裡一共蓋了3座橋,為左側山壁的一棟兩層樓民宅對外聯絡橋樑,心想才一戶人家,橋似乎蓋的多了點。
雙溪匯流處
鴻福煤礦入口處民宅
民宅後方的山壁上,還有一棟石屋,地圖上標示此地為鴻福煤礦所在,但不清楚確切礦坑位置所在,由於外頭正下著大雨,民宅旁還有幾隻惡犬虎視眈眈,換穿雨鞋後下車探路,一手撐傘,另一手拿起後車廂的水管當嚇狗棒,這水管是去年走三芝二坪頂古道撿到的,陪著穿越箭竹林的好伙伴,果然一棒在手,惡狗不敢近身。屋內似無人在家,外頭還有攝影機,反正又不是來偷東西,正大光明從民宅右邊的階梯走到山腰處,在屋頂上發現到有3個宀形狀的樑柱,看起來有點怪。
屋頂奇怪的結構
農路
順著菜園小路來到山腰處的石屋,本想找個人問一下,但屋內亦無人,猶豫要不要繼續往前走,因為雨愈下愈大,再上去似乎沒有任何東西,很可能只是一般的登山步道,不過屋前的小溪倒是引起注意,坑道旁必有溪,於是又繼續再往前走一小段,結果證實了猜測沒錯。
坑口旁之石屋
菜園
離石屋旁約十多公尺處,發現到一處礦坑,是一座斜坑,斜坑內約30-40公尺處已經坍塌,此坑應是鴻福煤礦的坑口,但沒有任何招牌,天雨路滑,內部長滿青苔,而且還滿陡的,很怕下去後搞的很狼狽上來,因此只在周邊晃一下,想在坑口附近找一些礦場周邊建築的蛛絲螞跡。距離此斜坑不遠處,還有另一片菜園,中間隔著一道小溝渠,溝渠兩邊為石砌之駁坎,左手邊似有一座被雜草及土石掩蓋的建築物,將周邊雜物移除後,露出堡壘形狀的礦坑口,上方為鴻福本斜坑的招牌,招牌上寫著「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八日 鴻福本斜坑 簡財旺敬題」,坑口有一半埋在土中,無法進入。
鴻福煤礦斜坑口
鴻福煤礦斜坑口內部
鴻福煤礦原稱為大東煤礦,開坑於昭和10年(1935),距離嶺腳車站將近7.2公里,敷設有輕便鐵路,作業不是非常方便,加上電力線未到達,所以一開始使用蒸氣動力的捲揚機搬運,而礦工所使用的電池,則利用溪流的水車動力發電及充電,水車的遺跡可能也早已毁壞或被溪水沖走。
日據時期的採礦作業後來因坑內出水而停工,民國40年由王明宏再開坑,不久移轉周厚擴充設備持續開採,開有斜坑及平水坑,周厚似與白石腳地區修武功周氏紀念碑的周再思有關,之後又因債務問題,最後移轉給簡財旺並改名為鴻福煤礦。原有的蒸汽動力,後來也改採電力,以昇樓法人工採煤,民國36年至60年間產出約33萬5千多噸的煤。
鴻福煤礦本斜坑
鴻福本斜坑
從鴻福煤礦至嶺腳車站的這條產業道路,應是早期鴻福運煤的輕便鐵路,在平溪國小東勢分班旁有座福德宮,探訪礦坑前後,逢廟必拜求個心安。順路走到平溪國小東勢分班旁探訪,管理人員熱心邀請進入校內參觀,他說自從廢校後,目前已由平溪鄉農會承租,轉作為平溪鄉教育生態農業會館,舉辦露營、農夫體驗營、彩繪天燈、地方特色風味餐等活動,並將教室整修後,提供民宿。
福德宮
平溪國小東勢分班
該校創校於大正12年(1923)5月15日,當時稱為東勢格改良書房,由陳滾、李子路等主持,昭和元年(1926)3月31日改為平溪公學校東勢格分校場,光復後民國36年獨立為東勢國校,民國57年再易名為平溪鄉東勢國民小學,後來因學生人數日減,76年8月1日起,改為平溪國小東勢分校,民國80年8月改制為東勢分班,在民國94年正式廢校。畢業生人數從民國35年11人,在民國58年曾達到40人的高峰,但到了民國76年時僅剩4個畢業生,學生的人數也與煤礦產業的興衰不謀而和。
其實不僅在偏遠地區人口流失,少子化衝擊下,很多都巿學校也都面臨學生減少的困境,以頑皮羊所就讀的台北市某國小為例,二年級僅有3個班,每班14個學生,一個年級才42個學生,現在的一年級人更少,僅剩2個班,每班18個學生,一個年級共36個學生,出生率正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台灣很快便會步入老年化社會,看到東勢分班的例子,真是感觸良多。
校舍
操場
東勢村的景點指示牌,係以當地著名的台灣藍鵲當底圖,台灣藍鵲又稱為長尾山娘,曾經在平溪當地遇過很多次,寶藍色的羽毛相當搶眼。正要順著指示牌去看一座土地公廟時,一對開車帶著狗的夫婦來問路,希望介紹一些景點,當場楞了一下,腦海中浮現了礦坑、學校、溪流等,似乎都不太適合他們去,最後回答裡頭只有幽靜的山谷和田園美景。說實在的,如果沒事前對當地的人文背景有些了解的話,開車經過此處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路旁的這座古樸的土地公廟,靜靜的守護著竿蓁林溪畔的這片田園,不會主動告訴你祂的身世,需要自己去發掘。
土地公廟指示牌
土地公廟
繞到土地公廟的對岸,竿蓁林溪在此處轉個大彎,留下寬廣平緩的河階地,這些土地多半被闢來種茶或種菜,循溝渠旁的田園小徑進入,居民以5片石板搭建成石板橋,造型簡單輕巧。橋的對面是一座有應公廟,其建築與土地公廟的差異,在於有應公廟脊為平的,而土地公廟多為燕尾式,這是因為台灣土地公廟中有些土地公因受皇帝的敕封而升格,故廟頂可起翹燕尾,有應公則是收葬一些無人埋葬、奉祀的往生者,另一項區別則是土地公廟內有土地公神像,而有應公廟內則擺放骨灰罈。
石板橋
有應公廟
野溪流經此地有一段落差,形成斜坡式瀑布注入竿蓁林溪,瀑布上頭有條引水渠道,順著引水渠道往下行,盡頭是一處茶園,茶園位置在淨水廠旁。此地氣候及土壤適合種茶,早期漢人移民從大陸引進烏龍茶種在平溪栽種,當時山坡地及河階地遍是茶園,茶菁經茶販收購後,運往石碇汐止或暖暖轉賣,也有茶農翻山越嶺至坪林叫賣,茶葉最後大多出口運往大陸福州出售,是早年台灣重要的出口產品。但在明治40年(1907)平溪庄第一代庄長潘炳燭發現煤礦後,產業活動轉向煤礦業,茶業利潤微薄,而漸漸式微,直到煤礦開採完收坑後,農業才又恢復生機,現在東勢村民多在山坡地種植文山包種茶。
水圳及瀑布
茶園
東勢村舊稱東勢格,勢格與勢角發音近似,為客家籍移民慣以表示方向地名的用法,指該地位在石碇街之東方,現在之東勢村由東勢與紫來兩村合併而成,當時以竿蓁林溪與竿蓁坑溪為界,淨水場旁還有一座紫東橋,取「紫氣東來」之意,典故出自於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周朝的柱下史老子李耳,因不滿朝庭腐敗打算辭官隱居,經函谷關時,有位名叫尹喜的地方官,當時見到東方有紫氣緩緩向西移動,他推算有聖人前來,是個吉兆,後來見到老子倒騎青牛前來,於是恭迎老子並熱情招待,在尹喜極力挽留下,老子留在此地並寫出了著名的五千言「道德經」後才離關西去,後人在老子著經的地方建了太初宮,又在尹喜觀看紫氣東來的地方建了瞻紫樓。
紫東橋
淨水廠輸水幹管
站在紫東橋上,望著竿蓁林溪,感受不到紫氣東來,反而是有片烏雲飄來,有種不詳之兆,應該是快下大雨。回程經過台和煤礦附近,再次下到溪邊找尋一番,還是未發現木山煤礦的坑口,到福德宮拜拜後,向隔壁的老太太詢問木山煤礦位置,她說從山壁邊有網子的小路上去,那邊曾是坑口所在,但早被土石掩埋,什麼都看不到了,那條小路她常走,見她斬釘截鐵的表示,除非再另外發現新線索,木山煤礦就到此結案。
竿蓁林溪
福德宮
木山煤礦開坑於昭和11年(1936),也稱為裕隆煤礦,原係顏阿順租包台陽公司礦區,於民國43年改組為魯大煤礦,45年再改組為順隆煤礦,所開煤層為建源煤礦之東延部分,降炭有輕鐵線2.3公里至嶺腳站,因煤層地質構造條件而使得坑道設備複雜化產效不佳,民國35-50年間計生產8萬多噸。因坑道布置困難,提早收坑,或許也是沒留下任何遺跡的原因吧。
順隆煤礦(木山煤礦)入口
順隆煤礦(木山煤礦)坑口已滅失,下方為民宅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1016平溪-鴻福煤礦(大東煤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