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堵火車站位在汐止站與百福站之間,鄰近基隆河,煤礦業發達的年代,基隆河北岸的汐止及七堵地區的礦場,如位在汐止區鄉長社區的北港三坑煤礦,基隆七堵區友蚋地區的修記煤礦、基隆煤礦股份有限公司七星煤礦新一坑,均是經由此車站向外運輸。
昨天桑達颱風過門不入,山區下了不小的雨,雖然天氣已經放晴,想必山區定是泥濘不堪,加上小羊沒空,於是捨棄爬山的行程,改變計畫前往汐止七堵地區探勘煤礦,拿出有畫記號的地圖,換上最髒的那一套衣服,往五堵車站出發。
嶄新氣派挑高的五堵車站,竟然是座落在小巷弄間,進出車站的人亦不多,看起來非常不諧調,但五堵車站卻曾有過風光的年代,由於周邊煤礦業發達,需仰賴鐵路運輸,故五堵於明治35年(1902年)6月1日設站,1950年代煤礦業在政府獎勵及美援的技術設備支持下,進行煤產調查及生產改善,1960年初為全盛時期,因此民國55年1月1日五堵由三等站升為二等站,石油危機過後,低油價讓煤產無利可圖,加上煤礦災變頻傳,礦場紛紛關閉,貨運量減少及人口外流,79年3月1日降為三等站,91年6月1日再降為簡易站並由汐止站管理。
汐止境內多山多水,五堵車站緊鄰基隆河,地勢較低,民國90年以前幾乎每逢颱風必淹水,洪水常造成行車中斷,因此於民國77年重建保長坑溪橋時,也一併將車站加高1公尺,將木造站房重建為兩層樓高的水泥站房,79年9月1日落成啟用,不過水患仍無法避免,於是93年拆除舊站房,改建為高架化車站,在95年4月9日啟用新高架線。
汐止舊名水返腳,源於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潮漲至於此,故名,日治時期取地名原義,改稱為汐止,並沿用至今。在陸運未發達的年代,以往基隆河水量豐沛,河道未淤積,河道船運便利,為主要交通要道,汐止設有12個渡口,成為基隆往來台北間的客貨運的重要集散地。
基隆河兩岸興築高大的河堤預防水患,北岸有高速公路經過,南岸則是由鐵路貫穿,此段河道上下游各一公里範圍內,僅有一座長安橋橫跨基隆河供居民通行,它的前身為一座細長的吊橋,橋上敷設輕便鐵道,用以將北岸所開採出來的煤產,運往五堵車站。基隆河北岸河床旁的草地上,有2頭水牛正悠閒的曬太陽吃草,點出南北兩岸不同的生活步調。
穿越高速公路涵洞,沿著鄉長路直行,路旁有條鄉長溪,為基隆河的支流,發源於獅頭山北麓,早年五堵地區淹水時,基隆河迴水從匯流處倒灌進來,現經過整治,下游堤岸加高,加上員山子分洪完工後,已經很少聽到淹水的新聞,鄉長溪畔的這座親水設施,綠意盎然,不過河道狹窄,溪水混濁,看不出發威時的可怕模樣。
親水設施的路旁有座小廟,廟內牌位的碑文為「鄉長里紅姑娘祠」,稱呼姑娘祠,大多指供奉未婚便往生之女性孤魂的祠堂,不然就會稱為有應媽或萬善媽,紅應為其姓氏,碑文右側文字記載興建於明治45年(1912),它原本只是像一個書包大小的小祠堂,在民國77年冬月由民眾集資重建,當時正值台灣大家樂及六合彩流行,由於靈驗造成彩迷求神問卜絡繹不絕,六合彩退燒後則又恢復平靜。
鄉長路的盡頭是一間汽車旅館,取右側較窄的水泥產業道路續行,從五堵往北港三坑的這段產業道路前身為運煤輕便軌道,大約在昭和17年(1942)礦業興盛時,由包採人嚴丙丁所架設,複線,約1.5公里長,因為是運煤用的,所以沒什麼高低起伏,煤礦停採後,這邊僅餘幾戶人家居住,進到山區又走了一段路後,前方突然出現一座涼亭、秋千及桌椅。
經請教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伯,才知道這裡原本是礦場,大硐坑位在涼亭旁洗水台的位置,不過坑口早被填平,現在只剩一大片水泥地。當時忘了跟老伯請教礦坑的名稱,以及礦主的姓名,不過後來查詢廢礦坑的資料庫及相關的文獻資料後,應該是北港三坑煤礦本斜坑的坑口,礦主為嚴丙丁。
此處亦是鄉長山的登山口,原本沒打算要爬山,因為林子裡非常潮溼,不過看到藍天的指標寫著約15公鐘可抵鄉長山,於是便硬著頭皮上,上階梯後沒走幾步,便發現路旁有座斜坑,靠近坑口的部分為磚造,圓拱形的坑道內部已被土石填滿,坡度非常的斜。
根據老伯的說法,這個坑是通風坑,跟去年在平溪看到的鴻福煤礦的構造很像,通風坑的旁邊還有一座已被植物完全包覆的水泥建物,從外觀已無法看出形狀及用途,北港三坑屬於中部系,開採石底層煤礦,斜坑,月產約1,000噸。
往鄉長山登山步道有點泥濘,草長及腰,雨水與露水夾雜,不一會褲子便溼了一半,山路是硬切向上,地上多為泥土路,十分滑溜,如果放晴個2-3天後再來爬會更適合,所幸山勢不高,幾分鐘後上稜路況轉佳。
鄉長山海拔僅95公尺,上有一顆礦補2019號基石,很訝異此山如此之低,無怪乎山下地勢低漥,經常淹水,頂上四周圍被樹林遮蔽,山上的樹木大約都只有十數年的樹齡,少見陳年老樹。
下山路循稜,方向亦是通往產業道路,路徑較為寬闊平緩,偶有林木較稀疏之區域,尚可見到整面山谷之景觀,山坡上遍植許多的竹林,山徑上有好幾堆剛採收後的竹筍殼,竹筍為當地農民經濟來源之一。
山徑盡頭為一座紅磚造的三合院,門上掛著鄉長里第三鄰鄰長的藍色牌子,再往下便接到產業道路。此地命名為鄉長厝,係因清代有位鄉長(鄉保)住屋在此,所以後來便沿用為地名,不過另有一說指出,早期這個地方以製香而聞名,師傅製香時都是拿一整把的香,台語發音稱為香欉,鄉長便是由音轉而來。
北港三坑原屬於「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所有,成立於昭和年間,由汐止地區的礦業人士周錦樹(礦業鉅子周再思之弟)、嚴丙丁、高水、廖進發等集資籌組成立,並由周錦樹擔任社長,成立後其中有部份礦區借給嚴丙丁包採,開鑿北港三坑,在光復後才又向接收日本在台產業的台灣工礦公司價讓礦權成立獨立礦場。
走回涼亭的途中,仔細觀察路邊被削平的岩壁,可以看到呈斜紋平行排列的地層樣貌,岩壁上有2處小洞,原以為是挖來放皇金甕的洞,不過仔細一瞧,一處是用樹葉蓋住,另一個洞則填土封閉,上方還有一點縫隙。好奇的從縫隙中鑽進去探查,裡頭別有洞天,原來是座坑道,入口僅約1公尺高,地面上有些積水,內部看起來頗深隧,身體要鑽進去實在有困難,大概是擔心有人誤闖,所以才將坑口封閉,距離北港三坑約百公尺的距離。
離開鄉長社區,回到高速公路涵洞前的岔路口,左轉前往友蚋地區,道路剛好被夾在高速公路與基隆河之間,左邊是車流,右邊是水流,鑽過涵洞後,沿著華新一路續行,先經過麗景天下,從地圖上鳥瞰,這個社區有數百戶的住家,續行抵達友諒橋頭暫歇,橋對面便是著名的地標順益商店。
友蚋位在基隆七堵區,附近的橋樑名稱多為友字輩的,至於友蚋地名的由來,係由原住民凱達格蘭族蜂仔峙社(或峰仔峙)(Kippanas)的語言譯音而來,最早與蜂仔峙社接觸的為西班牙人,不過在明崇禎年間遭到荷蘭人驅逐,荷蘭人文獻所記載之蜂仔峙社,其活動範圍大致在汐止基隆河南北兩岸。
大約在清乾隆初葉,才有漢人從淡水港溯河而上,沿基隆河到達峰仔峙社,與原住民接觸並進行拓墾,且建立峰仔峙莊,到乾隆30年已發展成為峰仔峙街,即為現在的中正路。汐止附近仍保留許多的古地名,如北邊的叭嗹坑(八連里)、西邊番仔寮(樟樹灣一帶)、社後(社后,約目前中興里)等。
北二高橋墩下方為友蚋生態園區的起點,面對溪流往左上角望去,有幾座特殊造型峰峰相連的山頭,山形一面為幾近垂直的峭壁,大片的砂岩裸露,還可以看到地層的分層結構,山的另一邊則是緩坡,從北二高開車經過時看的更清楚,所以被稱為單面山。
有學者認為漢人進到峰仔峙社人的地盤附近拓墾,經常會發生衝突,因此需要構築土牆等防禦工事,以防範原住民的攻擊,「堵」是土垣、土牆的意思,古時土垣一丈為板,五板為堵,故有五堵、六堵、七堵、八堵等地名,至於頭堵(頭圍或頭城)到三堵分別在宜蘭頭城,四堵在台北坪林。
不過前述的說法,似乎跟拓墾的先後次序搭不上,吳沙到宜蘭已經是嘉慶年間的事,而乾隆35年(1770)漢人與原住民簽訂的土地契約中,就已經出現八堵的地名。八堵舊稱「八暖暖」,更早在1654年荷蘭人繪製的古地圖中,便已出現「Perranouan」的地名。
所以又有另一種說指出,從八堵沿基隆河往下游走,有許多的大轉折曲流,當時充滿礫石行船困難,河道容易被堵住,五堵、六堵、七堵、八堵都剛好位在大曲流處,所以便依序從八堵、七堵、六堵、五堵來命名,而從汐止以下的基隆河道,因潮汐可以到達,故稱水返腳,不再稱為四堵。
經過友愛橋、友益橋來到興化橋頭,這邊有個小社區,稱為友二里,曾經是一個繁榮的礦業聚落,距離興化橋頭上游約50公尺處,有座斑駁的水泥橋,一樣橫跨友蚋溪,橋上欄杆有一小塊毁損,鋼筋裸露,不過仍然非常堅固。東側「興化坑」,為早期泉洲府興化縣先民墾居處,不過大陸興化縣現已改為泉州莆田縣。
這座便橋從前為人行路橋,沿橋頭往馬路對面的住家望過去,兩民宅中間有座拱形的紅磚隧道,沒有任何的指示牌,外觀非常的不醒目,隧道長約30公尺左右,從小土丘的下方穿過,為前往新一坑礦場上工的行人隧道,整建成觀景步道,走進隧道內一股涼風襲來,暑意全消。
隧道的另一端,映入眼簾的是一處滿是綠意的幽谷,這樣的反差,不禁想起宮崎峻動畫神隱少女的場景,主角10歲的小女孩荻野千尋,和父母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迷了路,經過一處神秘的隧道,誤闖人類不應該進入的靈異小鎮,結果千尋的父母因貪吃,未經店員允許便隨便觸碰食物,而遭懲罰變成豬,為了救他們,千尋便進入澡堂工作,作為代價。
觀景步道的右側有條不知名的野溪,為讓溪水穿過小土丘,下方也興築一座紅磚造的水隧道,讓溪水能順利注入友蚋溪,讓人納悶的是,未建隧道前,這些溪水究竟如何穿透,周圍也沒有比較低的地方,可以讓溪水轉彎。
檢視一下隧道周邊的構造,遠看似小土丘,實則全部由人工所堆疊出來的構造物,隧道的上方另有與隧道直交的輕便鐵道經過,所以原本是個小溪谷,經過填平加蓋水流涵洞,才變成現在的樣貌,溪谷中水流下切的力道強勁,河床上堅硬的砂岩,被侵蝕出許許多多圓形的壺穴。
河岸邊的景觀步道,曲徑通幽,綠蔭清麗脫俗,樹葉摩娑,谷水潺潺,蟲鳴鳥叫,演奏出美妙的天籟合音,讓人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大自然的恩賜。
觀景步道上方的馬路原為鐵路所改建,大正元年(1912)日本政府公佈台灣私設軌道規程,開放由株式會社及私人得以敷設軌道經營,因此大部分的礦場都會鋪設,以便利運輸,而這一段由五堵到十四坑間的輕便軌道,便是在大正5年(1916)時,由日人秋山義一所架設,約6公里長,複線,隨著礦區被基隆炭礦收購後,鐵道亦歸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觀景步道最後接上產業道路,路牌指示續行通往新一坑,不過卻出現了岔路,左上通往紅布條高掛慶祝建廟百年的福安宮,該廟奉祀土地公,依經驗來看,礦坑通常不會距離土地公太遠,於是先取左上的路徑。福安宮推算起來應是在大正元年(1912)所建,廟身是較新穎的鋼筋水泥建築,前身石砌土地公廟體已不復見,廟前對聯為「福庇群生迎泰運 安居樂業慶豐年」,比較特殊的是香爐為石刻而非銅鑄。
福安宮的下方有片平坦的谷地,似為私人土地,入口大門深鎖,從福安宮往下的小通道,也被板子以鐵絲綁住擋道,原本猜測礦場可能在裡頭,所以還是稍微逛了一下,但並未發現任何蛛絲馬跡,臨去前又再到福安宮誠心膜拜。
或許是土地公有保佑,離開福安宮後沿產業道路繼續往上行,步行約一百多公尺後,原本打算要折返,突然發現右側樹林裡有間廢棄的紅磚建築,地基高出道路2公尺多,一開始並不確定這是礦場,還以為是一般民宅。
路旁找到通道,走進樹林內,這才發現裡頭別有洞天,除原先路旁的兩棟房子外,又陸續出現許多的建築物,其中一棟爬滿藤蔓的水泥牆建物保存的比較完整,走近一瞧,門口居然放置一個木箱蜂巢,有許多蜜蜂來回穿梭。
建物內部陰暗潮溼,站在門外根本看不到內部的情況,於是冒著被蜜蜂叮咬的風險,硬著頭皮繞過蜂巢走進去,蜜蜂在耳邊嗡嗡的聲音真的很嚇人,門口有塊只剩半截的木板,上頭第一行寫著「入浴」兩字,從整體內容看下方應是接「須知」兩字,全部共有六點,最後一行文字則是「基隆煤礦公司七星」,完整的名稱應是「基隆煤礦公司七星煤礦」。
左邊的大房間便是浴室,浴室的中間有座大型水槽,想走進參觀,但才跨出一小步,便深陷地上的泥沼,差點拔不起來。走出浴室,前方還有幾間僅餘斷垣殘壁的建築物,還有一間貼有磁磚的廁所,隔間及水箱都還完好保留著。
礦場廢棄許多年,建築物多已被林木和藤蔓所包覆,浴室的右邊有條不明顯的小徑,看似通往山頭,兩旁也都還遺留一些建物殘柱,步行往上一會兒,左手邊的樹林裡有團黑色的東西,走近一看是塊嚴重鏽蝕的鐵片,而鐵片的背後則是一堵牆。
再仔細看,原來是已經被磚頭封住的礦坑口,門額上頭的文字僅「坑」字勉強可辨,其餘被植物擋住,此處應該就是七星煤礦的新一坑,右下角有個小洞,可以窺視坑內情形,這是座斜坑,近坑口處泥土較多,遠一點便模糊不清。
七星煤礦為早期十四坑地區之重要煤礦,產量豐富,坑道長2800公尺,曾在60年12月1日發生坑內大爆炸礦災,造成42人死亡、2人重傷、3人輕傷。另外在69年2月4日因實施震動發爆引發瓦斯突出,使得約40噸煤炭伴隨瞬間突出,造成人員逃避不及,導致安全管理員及作業工人4人死亡及10人受傷。
可能有人看到這邊,會被一大堆的礦場名稱搞糊塗了,稍微做一點整理,將先後順序釐清,比較容易理解。前面提到益興炭礦株式會社在昭和年間成立,係因經營礦業的成本高,為分散風險並與日本大財閥會社相抗衡,所以才由汐止人集資設立益興炭礦。
益興炭礦先收購由顏雲年與三井物產合資成立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已廢坑的烘內炭礦、鹿寮炭礦,以及後宮信太郎之後宮合名株式會社所屬財政較差的北港口炭礦,除北港一坑繼續開採外,也自行開鑿鹿寮新一坑、北港二坑,以及部分礦區土地借給嚴丙丁開鑿北港三坑。
離開礦區後,再沿著產業道路往上走一小段路,路旁的小溪突然傳來嘩嘩的水聲,趨前觀看發現一座斜45度角的瀑布,路邊有條小徑通往瀑布上緣,不過與道路有將近一公尺高的落差,走到瀑布上方又是驚喜,原來是座已廢棄的水泥橋,橫跨小溪,蓋在瀑布的正上方,不清楚瀑布名稱,暫命名為「新一坑瀑布」。
益興炭礦株式會社發展的速度很快,昭和8年(1933)時職員才5人,礦工及工友等其他從業者共百餘人,隔年(1934)迅速擴展到職員10人,礦工千餘人。昭和13年(1938)台灣總督府為因應日益緊張的戰爭需求,開始實施一連串的自己自足生產力擴充計畫,包括增加能源生產的「石炭四年增產計畫」。
益興炭礦株式會社利用此計畫的設備助成金及新坑開發助成金等獎勵政策,並陸續增資,開鑿鹿寮新二坑,積極擴充軌道和器材等設備,鋪設三噸蒸氣機關車鐵路鹿寮線及北港線共12公里,及設立機械選煤廠,昭和16年(1941)私設專用鐵路(三分仔車),鹿寮線及北港線竣工。
益興炭礦株式會社經此擴充後,昭和16年(1941)年產量達14萬4,000噸,職員約70人,礦工仍有千餘人,其礦產為石炭,礦區分布在基隆七堵友蚋、瑪陵坑,和汐止北港、叭嗹港、鄉長厝一帶,總面積達300餘萬坪,一度號稱為台灣第三大礦。(前5名依序為基隆炭礦、台陽礦業、益興礦業、中台礦業與張聰明)。
從新一坑繞回到興化橋頭後,繼續沿華新一路北行,先經過友二里老人活動中心,以及萬善堂後,左側有條步道,向上通往獨立坑,但它其實並非礦坑,而是一座隧道,建在山腰處,步道的另一側出口則位在老人活動中心旁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局吃緊,益興炭礦因全為汐止台灣人資本,不符皇民化政策,台灣總督府壓迫益興將一半股份吐出來給日本人共同經營,益興認為戰局不明,於是在昭和17年(1942)將全部股份,以3百萬元轉賣給日人中京資本系社長山內卓郎所擁有的南海興業株式會社,並改為益興礦業所。
南海興業接手後,為專心經營生產下部系的原料煤,將生產中部系燃料煤之北港一坑交給蘇成水包採,北港二坑給周厚,北港三坑仍由嚴丙丁包採。戰後民國35年,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煤礦分公司接收南海興業株式會社名下之汐止煉焦廠及益興礦業所之烘內坑鹿寮新一坑,由於當時此地隸屬台北縣七星區,故名稱改為七星煤礦。
獨立坑應該是為架設輕便軌道而開挖的隧道,從十四坑往鹿寮的路線,從神隱少女的隧道口上方,一路延伸到此,全長約2公里,複線,由蘇爾民於大正元年(1912)所架設,大正14年(1925)由蘇爾民與蘇先致共同擁有。
民國49年林伯壽等人向台灣工礦公司承購鹿寮坑及烘內坑,成立基隆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其中鹿寮坑民國68年由王白石接辦,改為山裕煤礦,民國75年廢礦,烘內坑民國69年由潘金輝接辦,民國77年廢礦,繞了一大圈,終於清楚新一坑的浴室裡的入浴須知,署名為基隆煤礦股份有限公司七星煤礦之由來。
回程經過順益商店時,順道左轉進到一旁的小徑,這裡有座泰山巖,又稱為顯應祖師廟。顯應祖師俗姓黃,名惠勝,宋朝河南僧人,從小吃素,在翠屏山修道,精通佛法禪理,能夠預知禍福。有一年發生大旱災,鄉人四處祭祀求雨無效,顯應祖師告訴鄉民能幫忙祈雨,祈禱完後,顯應祖師告訴鄉民趕快回家,鄉民還沒走到半路,便大雨滂沱,由於十分靈驗,所以又被稱為「黃水車」。
顯應祖師到南方弘法,先至福建省永春泰山巖靜修,後來又轉往安溪修道,宋紹興甲寅四年(1134)於安溪大尖山圓寂,大家感念顯應祖師的恩德,於是就立寺蓋廟來祭拜,廟名為「泰山巖」,新北巿泰山區有頂泰山巖及下泰山巖等兩間顯應祖師廟,而「泰山鄉」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
泰山巖下方的小徑,通往修記煤礦的礦場,先經過一座萬善堂,小徑兩旁的樹林已經非常茂密,幾乎不見任何的礦場建築,小徑的盡頭是一戶楊姓人家的墓園,就在要打道回府時,忽見一旁的靠泰山巖這一側的山壁似乎有些奚翹。
走進樹林裡,撥開擋路的姑婆芋,前方出現有斧鑿痕跡的岩壁,上方的岩塊崩落,造成坑口塌陷,可以窺見下方積水的坑道,此處為修記煤礦的礦坑。最早的名稱為「友蚋炭礦」,大正5年(1916)由柵瀨和太理開礦,大正8年(1919)前後轉賣給赤司初太郎的「赤司鑛業株式會社」。
在大正7-13年(1918-1924)期間,礦坑屢次因為颱風而浸水,復舊修繕耗時,故在大正13年(1924)廢坑,熊本源吉隔年承租開採,並挖掘新礦開鑿斜坑,但經營仍不見起色,故於昭和9年(1934)由蘇爾民之子蘇清淇收購,改名為「修記炭礦」,戰後廢坑。煤層地質屬中部系石底層,蘇清淇為蘇爾民長男,為人沈著穩重,曾擔任靖和炭礦及修記炭礦等社長,並任汐止街協議會員等職,中日戰爭期間,因痛恨七星郡警察課汐止分室主任的蠻橫,所以事事與其對立,富有聲名。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529汐止-五堵車站、北港三坑煤礦、七堵-七星煤礦鹿寮新一坑、修記煤礦
实在非常佩服。我就住在五堵,这些地方都去过很多次,但是就是不了解它们的来历。看来你不仅是观察仔细,还能考证出来历,确实厉害。另外,旁边的乡长厝山好像也有个类似矿坑的山洞,也请考证一下。
回覆刪除感謝您提供的建議地點,近期如有好天氣,將前往探訪鄉長厝山附近的礦場。
回覆刪除您好! 敝姓吳 長年研究鐵道歷史 前不久方協助出版基隆煤礦鐵路老影集
回覆刪除很喜歡您的大作 但有一部份想與您探討 似值修正以利文化之宣導 我前已兩度探訪此處 您有機會能再度同訪 則萬幸 盼連絡
nywa1982@ms57.hinet.net
fb: H H Wu Wu
如有小弟可以幫上忙的部分當然沒問題,對於您所出版的基隆煤礦鐵路老影集,希望有機會也能一睹以償宿願。
回覆刪除哈哈! 文中最引我注意的就是這段"...大正元年(1912)公佈台灣私設軌道規程,...這一段由五堵到十四坑間的輕便軌道,便是在大正5年(1916)時,由日人秋山義一所架設,約6公里長,複線,隨著礦區被基隆炭礦收購後,鐵道亦歸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回覆刪除我看完直接的反射疑問是"會有那麼早嗎?" 感謝狼兄查告來源 昨天又查了第一手資訊 證實輕軌敷設的年代還要往前推 意外呀! HH Wu
臺灣鐵路史上卷,臺灣總督府出版,江慶林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這本書介紹清代劉銘傳在台興建鐵路至明治43年止的日本人鋪建過程,很可惜一直沒找到下卷,提供參考。
回覆刪除HH: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這本書,一直沒出下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