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1011229三峽-大豹煤礦(利豐煤礦)

插角舊時為泰雅族大豹社的社地,大豹社戰役時的古戰場。大豹煤礦位於新北巿三峽區插角地方,大正10年(1921)2月開設水平坑,經營者為林添富,礦權後來轉讓給蘇水木,改名為利豐煤礦。大豹煤礦的舊址在插角附近山上,而利豐煤礦則是在山下開坑。

前往大豹煤礦,可於三峽台北客運總站,搭乘807路公車,由三峽開往熊空,於利豐煤礦站或插角國小站下車即可。自行開車則經由國道3號於三峽交流道下,往滿月圓方向行駛,過利豐煤礦後左側有一產業道路,直行到底即可到達大豹煤礦。
插角周邊山景,下方為大板根
大豹煤礦位於插角地區,大豹為泰雅族語譯音之社名,也隱含泰雅人凶悍如豹的性格,族人最早由南投仁愛鄉北移,並在三峽地區建立金敏、大豹、有木等部落,其中大豹社居於領導的地位,而大豹社大約定居在今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附近。漢人由大陸至台灣北部平原拓墾,佔據大部分的土地,使得原住民退居到山區。插角原為木構造中樑柱的一部份,漢人在進入此地區後以地形似插角而命名。
楓紅
漢人拓墾範圍漸進入到山區,開始有部分人入山伐樟煮腦,而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清朝派劉銘傳實施開山撫蕃的政策,歷經數十年戰役後,漢人進入深山建立隘勇線。日治時期總督府強化理蕃政策,以軍警武力推進隘勇線,與大豹社發生數年傷亡慘烈的大小戰役,大豹族人終究不敵日軍武力圍勦,為保全族人命脈,總頭目瓦旦‧燮促於明治42年(1909)不得己向日本政府歸順,帶領族人退居到桃園復興鄉。相關的故事可參閱林炯任著大豹社風雲,或990314三峽-蚋仔尖、熊空山、竹坑山、竹坑山北峰、獅仔頭山、新店-碧潭文內有隘勇線的一些介紹。
鷹翔
插角國小是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小學,北倚雞罩山南面大豹溪,校園內綠意盎然,花木扶疏,景色悠美。三峽鎮志記載該校於昭和8年(1933)3月17日,依臺灣總督府指令第752號設立大埔公學校插角分教場,4月1日插角原大有義塾及五寮義塾主將慷慨捐出塾舍供作校地,在插角招收學童2班,五寮招收1班開始授課。
插角國小
如依大有義塾創始起算,校史可再往前推至大正11年(1922)。插角分教場於昭和16年(1941)4月獨立設校,並改稱為插角公學校,民國34年改稱為插角國民學校,36年附設有木分班,50年設金敏分班,54年有木獨立為有木國小,58年金敏升格為金敏分校,101年學年度該校計有86名,分校77名,合計163名學生,是間相當迷你的小學。
往大豹煤礦岔路
插角國小的左側為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在大豹社族人被驅逐後,日人引進三井株式會社進入到插角開墾種茶,並在此地建立大豹製茶廠,為日治時期全台最大的製茶廠。右側係通往大豹煤礦的產業道路,沿著溪畔蜿蜒向上,道路相當陡峭,髮夾彎甚多。
產業道路崩山難行
路邊並無住家,一直到產業道路盡頭方見到一兩戶的民宅。由於山區因毫雨發生過大坍方,大量土石和泥流衝毀道路,近期才剛搶通完畢,因此路況不佳,當地土石鬆軟,如遇大雨很可能又再度崩塌,因此雨後幾天儘量少去,以免發生危險受困。
大豹煤礦平水坑
往上來到坍方的區域,道路兩旁清出成堆的土石,突然在山壁發現一座已被土石掩蓋一半的坑道,趨前一看,外觀並無牌匾、水泥、石頭、磚塊等加固設施,內部為平水坑,坑道頗深,沒有崩坍的情形,岩層似乎相當的堅硬,此坑道看起來不像是作業用的坑道,推測應該是通風用的坑道。
坑道內
坑口大約僅餘一半的高度,因此只能以趴跪姿進入,坑外的黃土已乾變硬,但愈往坑內土壤則愈來愈鬆軟,內部尚有積水,已無法再前進,正當要退出時,發現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雙腳稍微使力便深陷黃土之中無法動彈,愈陷愈深,最後只好放棄保全乾淨褲子的想法,以膝蓋撐地才勉強爬出坑外。
三合院崩山現場
來到產業道路的盡頭,進到一戶紅磚三合院的民宅內,看到令人觸目驚心的景象。三合院建於山上一塊平坦的小台地上,正房右半部及右護龍被山崩落下的滾滾巨石壓出一個大洞,牆毀屋瓦下陷,已難以居住。
巨石滾落
三合院後方原本翠綠的山頭,在山崩過後露出原始的黃土色澤,與兩旁翠綠的山景形成強烈的對比。崩塌點由山頂開始,連綿數百公尺,數十噸重的巨石橫躺在山坡上,巨石所經之處有如摧枯拉朽,地上物無一倖免,讓人見識到大自然力量的巨大。
福德祠
然而在這一大片崩山現場中,竟有奇蹟發生,抑首望向對面山壁,一座建於峭壁上的福德祠居然完好如初。該祠係以石板所砌,兩側屋簷上翹,中間為石葫蘆,廟內供奉刻有「福德正神香位」的石牌位,廟埕的水泥地上有一道裂隙,前方為數十公尺高的懸崖,看似最有可能崩塌的地點卻沒崩,應該是土地公神蹟保佑。
梅花
三合院的上方還有另一戶民宅,並未受到山崩的波及。屋內似無人在家,猜想可能是到山下避難,無法詢問山崩及礦場的詳情。屋外數棵的梅樹,正綻放著白色的花朵,晴朗的藍色天空,老鷹展趐盤旋,遠方的山頭為白雲覆蓋,看似積雪,此地景緻優美,猶如仙境,我坐在滾落的大石上曬著暖暖的冬陽,久久不捨離去。
往大豹煤礦小鐵橋
退回到三合院的出口,沿產業道路步行來到民宅的鐵捲門入口,取右側的小徑續行,左側路邊放置許多醃漬的物品,可能有一陣子沒清理,部分已破損或腐壞。右側溪流原本與道路落差數十公尺以上,至此慢慢已縮減到數公尺,突然發現溪底有座小鐵橋,立即吸引了目光。
大豹煤礦礦場入口
此處已是溪流上游,溪底溼潤但無水,巨大堅硬的岩石溪床攔截部分的溪水形成一座小池,溪水冰涼清澈見底。溪流對岸有相當大規模的石砌駁坎,由於鐵橋已腐朽,且距小徑約有2公尺高的落差,因此由乾溪床繞行至對岸。
清澈的溪流
溪對岸的駁坎規模大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由於大豹煤礦為利豐煤礦的前身,利豐開坑於山腳下,所以原本認為大豹的舊坑應該也在山下,一開始不知情此地為何會出現如此的礦場,下山後先去插角國小附近問了幾戶人家,但都無人知曉,最後又轉到金敏煤礦,向雜貨店老闆請教,才確定此即為大豹煤礦舊礦址。
左上往事務所,右通往坑口
循著小徑漸往內部深入,地上鬆軟的黃土,被我的雨鞋踩出一長串的足跡,左側的駁坎依山勢鋪疊成一整面的高牆,以一道長而平緩的石階通往駁坎上方,外形規模宛若舊時城堡或軍事碉堡,相當的雄偉壯觀。
綠簾
右側的小徑雖長滿雜草,但尚可辨識出原本路徑相當寬闊,一條條下垂的藤蔓細莖懸掛在枝幹上,猶如一窗精心縫製的簾幕。小徑的右側有棟的紅磚建築,顯示出這是座規模頗大的礦場。
礦場建築
小徑的盡頭是棟礦場建築,紅磚砌的牆面外層另塗上水泥,內部設有數個房間和走廊,在緊鄰山壁約一層樓高的駁坎上方亦有一棟建築,這些建築均已廢棄多年,屋頂塌陷,僅餘外牆結構,偶而還能找到一些遺落在屋內的礦場用品。
山壁上的礦場建築
時間彷彿在此被定住,流動的非常緩慢,這處已經無人居住的山間谷地,遺留著這麼多的建築,可以想見當年採礦時的盛況,屋內人來人往,人聲鼎沸的情景。出屋外後,試圖找出坑口的位置,在小徑轉角處的樹叢裡,隱約瞧見一處黑影,應該就是坑口。
大豹煤礦斜坑坑口
坑口前的一處溼潤小窪地,上方滿佈枯枝,縱身一躍竟陷入約20公分深的軟泥中。爬出陷井後終於來到坑口。石砌半圓拱形的坑口架構保存良好,坑口上方有一座紅磚建築,藤蔓和蕨類等植物覆蓋坑口,經過十多分鐘的清理過後,總算恢復原本的外觀,坑口右上方原本似乎也有些疊石,但已經毁壞,也未找到坑口上方的牌匾。
閃閃發亮
陽光從上方葉隙透進數道光束,斜穿進清理後的坑口,讓坑口閃閃發亮,形成光線彷彿由內向外射出的錯覺。坑內係一斜坑,岩壁開鑿的結構相當穩固,左側坑壁鑿出一條小水溝,引山泉水至坑內部的一座儲水槽,距坑口約十多公尺的坑底築起一道紅磚矮牆,下方的坑道則已經遭水淹沒,無法再深入。
小水溝
大豹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438號,台濟採字第1081號。礦場面積122公頃25公畝53公厘,礦區原在日治時期由陳炳俊於大正6年(1917)取得,後移給林添富開採,陳炳俊係成福煤礦的創辦人,成福煤礦位於三峽海山一坑附近,可參考此篇1010722-2三峽-成福煤礦有詳細的介紹。
坑底望向坑外
大豹煤礦於大正10年(1921)2月開設水平坑,昭和3年(1928)曾記錄生產1057萬斤,為日治時期的八大礦之一,昭和12年(1937)開鑿斜坑,民國37年間撤收,民國41年增區換領採礦執照359號,民國45年開鑿新斜坑。
坑底
大豹炭礦經營者為林添富,曾在鶯歌火車站附近曾設有謙記商行,為一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係大豹煤礦行政中心,負責煤礦的運輸行銷工作。
通風口
當年包括海山、三峽、大溪、成福、大豹、湊合、五寮與白雞等8大礦,皆透過輕便軌道運抵謙記行銷,很可惜謙記商行的建築已於民國93年2月被拆除。
往大豹煤礦事務所
大豹煤礦曾於民國40年12月12日成立產業工會,當時會員132人,負責人林通、林阿明、蕭阿地,總幹事劉來春。該礦後來移轉給蘇水木經營,並改名為利豐煤礦,後來的負責人為余水火。
大豹煤礦事務所
利豐煤礦民國65年6月15日設立,資本額2900萬,登記之營業項目為煤礦業、 煤及煤製品批發業、礦石批發業、煤零售業、礦石零售業、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該公司現經營者董事長蘇俊龍、董事謝佩瑾、趙維偉,監察人陳佳盟。
大豹煤礦事務所旁的廚房
離開坑口後,續前往山上的大豹煤礦事務所,步上堅硬的石砌階梯,有種踏上古代城牆的感覺,歷經數十年風吹雨打,竟無絲毫毁損,如此大的規模,光切割石塊,並且砌成約二層樓高的駁坎,得耗費相當的時日,沒有大資本,還真難辦得成。
豬眷
事務所為長條式的磚造建築,門口有兩根柱子,內部隔成數個房間,屋內的建築和裝式雖已殘破不堪,但仍可看出相當的講究,從左後方的廚房便可略窺一二,無論是桌子或洗手台下方的支架,均是有弧度的石材造型,廚房的後方還設有豬眷,廢棄物便直接排放至下方的溪流中。
大豹煤礦事務所後方
事務所的後方另有階梯通往炸藥庫房,庫房順山勢挖一處凹洞,周圍石砌駁坎約1公尺高,中央為一方型的小建築,出入口是堅硬的鐵門,通風的窗戶孔狹小,且設有鐵條。建築結構可避免小偷竊取,即使不小心發生爆炸也不致影響到下方的事務所。
往炸藥庫房
大豹煤礦開採煤層為石底層,煤床屬中部系統,頗有變化,含煤層共3層,上層煤極薄,下層煤質劣,均不堪開採,中層煤煤厚最高2公尺,平均60公分,傾斜西48度,走向為北東8度,最下層厚度0.5公尺,下層厚度0.6公尺。中粘結原料煤,稍具粘結性得煉焦。
炸藥庫房
該礦用昇拂法採煤,鑿石及挖煤悉賴人力,通風排水均用自然方法,照明利用電池燈,支柱消耗約每噸16才,運輸利用0.6噸煤車60台。產量民國51年13,052公噸,民國52年14,424公噸,民國53年9,664公噸。
另一處可能封坑的坑口
統計自民國35年至民國86年,總產量1,114,066公噸,中休5年,年平均為23,703公噸。降煤方式由坑口運至山下係採流籠,再以輕便鐵道運往鶯歌車站,後改以卡車運輸。
利豐煤礦斜坑口
大豹煤礦的礦區後由利豐煤礦公司承繼,採礦區域也由山上搬到山下,利豐煤礦事務所位在公路旁,而坑口則位於事務所前方,它是台灣最後且最大的煤礦產區,直到民國89年才正式關閉停採,現址已荒廢長滿濃密的芒草。
利豐煤礦坑內
插角舊為大豹社原住民的社地,因為山區的豐富天然資源引來平地人的覬覦,大豹社族人為守護家園而與日人發生慘烈的血戰,終究不敵現代化的武器而避退至更深的山區內,古戰場如今已無原住民,天然資源掠奪殆盡後,人潮再次退去,但此地舊有的原住民族人和文化,套句犀利人妻的經典對白:回不去了。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1229三峽-大豹煤礦

6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有兩個林添富,老的是謙記商行的起造人,in1921,住過鶯歌的桃園人.是曰治時期的聞人.年少的林添富是林丕顯的兒子,叫林長壽,阿伯.台大畢業的.林長壽無子,才會讓女婿白永傳經營中國砂輪.

Shepherd's Wolf 提到...

感謝您解決我長久以來的疑惑,兩位林添富的礦場都在三峽地區,疏於查證混為一談,謝謝您的提點。

Unknown 提到...

我是插角國小的畢業生,看完您的文章才知道天天上學看到的建築是煤礦舊址啊。

Shepherd's Wolf 提到...

插角是個好地方,擁有豐富的文化與經濟發展史,仔細探索,也許您會發現更多。

匿名 提到...

利豐煤礦有風坑嗎?或是和大豹煤礦有相通呢?

匿名 提到...

有風坑但是坍塌了不確定是否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