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990314三峽-蚋仔尖、熊空山、竹坑山、竹坑山北峰、獅仔頭山、新店-碧潭

清光緒12年(1886)最早於獅仔頭及加九嶺兩處設「防番屯所」,日人在明治37年(1904)4月22日創置內瓦厝埔隘勇線,此隘線起自三峽之內瓦厝埔,經雞罩山、崙尾寮、熊空山、竹坑山至獅仔頭山,隘勇線的存在旨在保護山區的茶寮、田寮、腦寮之產業,兩個政權用相同的手法不斷推進隘勇線,導致原本住在三角湧(三峽)地區的大豹社人群起反抗,產生一段血淚交織的保家衛土史。

經過星期六一天的大雷雨過後,星期日又突然的放晴,變化多端的天氣,讓人難以適應,臨出門搞不清穿長袖還是短袖的好。安排的行程是由三峽熊空進,新店廣興出,所以早上先搭捷運到景安站,等車的空檔,旁邊的早餐店買2個飯糰,一個當早餐,一個當午餐。
搭上908往三峽的公車,經高速公路約30分抵達,離8:30往熊空的公車發車還一段時間,便提早2站下車,到附近三峽國小看看,順便測一下相機的性能。三峽國小建於民國前12年(西元1900年),前身為三角湧公學校,至今(2010年)已110年,校門前有一段近百公尺,由20多株茄苳樹所構築成的林蔭大道,樹齡跟校齡相差無幾。
一直以來都是用傻瓜模式拍攝,感覺最近拍的照片偏亮了一點,可能是曝光過度,想了一個辦法,先移到旁邊較亮的地方測光,半按住快門,讓曝光的速度快一點,再移到目標按下快門,利用三峽國小前茄苳林蔭大道當背景,果然顏色效果好多了,但還不怎麼理想,斧底抽薪的方法,還是換一台相機,不過自虎年開春以來不斷破財,不知道是不是犯太歲,還是省吃儉用點。
寄件者 三峽國小茄苳林蔭大道
公車站旁有3個登山客在閒聊,也是要搭同一路到熊空登組合山,不過公車來他們只顧聊天似乎沒注意到,公車開走才發現不對勁,但已經來不及,公車假日只開5班,下一班是11點發車,等到熊空下車時,他們的計程車也到了,多花300塊的車錢。
循熊空溪畔的產業道路往山裡前進,養殖魚塭旁的狗,依舊很凶的朝人狂吠,沿途產道溪旁為熊空水霸,適合夏日戲水,步行約半個鐘頭後,到達通往猴洞橋的叉路,此時約9:40,取左側的小徑離開產業道路,猴洞橋跨越熊空溪,溪中有不少石塊,雖然昨日下過大雨,水量也沒增加多少,過猴洞橋後即是熊空山登山口。
寄件者 左側往猴洞橋叉路
寄件者 猴洞橋
寄件者 熊空溪
熊空古早以前曾為黑熊棲地,早期為泰雅族大豹社群居住地,十六世紀以前,泰雅族族人為了尋找新耕地與獵場,而從祖居地南投縣仁愛鄉翻山越嶺向外擴散,大豹社群屬賽考列克族群大嵙崁群之分支-Mripa系,為最晚從南投遷移出的社群,但熊空地名的緣起,卻是來自平埔族語而非泰雅語,據說昔日附近有許多黑熊棲息的洞穴而得名,「空」是洞穴的意思。
過猴洞橋後往左,會先經過一片菜園,菜園旁兩三株野牡丹盛開,紫花沾染朝露,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寄件者 野牡丹1
寄件者 野牡丹2
之後接上柳杉林山徑,這段山路似乎很久沒人來拜訪,一開始便受到兩旁植物夾道熱烈歡迎,分不清是昨夜的雨水,還是清晨的露水,一下子便溼身,這種潮溼的路段為螞蝗出沒的高危險區,不時要停下來拉起褲管檢查,擔心又有不速之客前來吸血。
寄件者 杉木林山路
寄件者 由跋
大豹社群在大豹溪一帶建立了金敏社、大豹社及有木社等3大部落,其中大豹社居於領導地位,社群分散在現台北縣三峽鎮金敏、五寮、插角、熊空一帶,活動範圍包括大漢溪、新店溪、安坑六重溪、三峽橫溪圍成之平原、丘陵地區。
山徑沿著野溪開闢,野溪為熊空溪支流,熊空溪則為大豹溪上游之主要支流,野溪水量不多但水聲很大,來回共跨越野溪2次,之後雖還有跨溪,但已無溪水,也分不清楚,多數時間在野溪右側行走,這種潮溼的路段既悶且熱,走起來真的不舒服,而且還有小飛蟲不停在耳邊搔擾,從起程開始,一直到獅頭山為止,幾乎從不間斷,休息或拍照都受到嚴重的影響,這時開始懷念起蜘蛛的可貴,怎麼這個路段都沒什麼蜘蛛,有點奇怪。約在10:20抵達一塊開口笑的巨岩,它是由一塊大巨岩,下方因風化而裂開,外型有點像是鯨魚張口,也有點像是電玩裡小精靈的造型。
寄件者 過溪
寄件者 鯨魚頭
過鯨魚頭後多為坡度較陡之岩壁地形,約10:40時上抵第一片大岩壁,三峽地質屬第三紀地層,從獅頭山到熊空山這一段稜線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地層受到來自東南方之造山運動壓力,朝向西北推擠,岩層發生斷裂而形成逆斷層,推測應該是這段岩壁形成之原因,岩壁上的蜂窩岩的構造,更證實了這些岩層當初也是從海底冒出來的。
寄件者 第一段大岩壁全貌
寄件者 蜂窩岩
寄件者 大岩壁岩層
渡海來臺開墾的漢人從明末清初開始逐漸增多,移民由沿海往內陸溯溪而上,在乾隆初年(1736)時,已有移民來到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並與原住民開始各類接觸,大豹社原住民的生活漸漸起了變化,屯墾區界時有衝突出現,早期移民受到泰雅族人「出草」(馘首)的生命威脅,因此乾隆年間以劃定界限,開挖深溝堆築土牛,設立隘寮防守,作為漢「番」墾耕地界。
岩壁路段陡峭,從第一段大岩壁左側往上繞,來到第二段大岩壁,岩壁和第一段相同都幾近垂直,底下無可遮風避雨之處,額上汗珠不斷冒出,可以感受到先民入山開墾之艱難,還得擔憂生命受到威脅。
寄件者 第二片大岩壁
這幾片大岩壁之間距離甚短,幾乎是越過一片又一片,終於來到一處更巨大的岩壁,此處便是山猴洞,上方巨岩長約50公尺以上,高10餘公尺,岩壁下方與地面斜交,凹陷處有一片小平台,坐上10個人應該沒問題,不過上方的岩塊碩大,在底下壓迫感甚重,可在此休息納涼,旁邊岩縫亦有滲水,水量也不小,保證是純正無污染,天然濾淨的礦泉水,聽說有人還特別專程至此接水回去飲用。
寄件者 山猴洞全貌
寄件者 山猴洞
寄件者 礦泉水
晚清時期,茶葉及樟腦成為臺灣重要出口產業,主要產地均深入山區,與原住民糾紛日增,中法戰後光緒11年(1885)命劉銘傳為臺灣巡撫,劉上疏撫墾「生番」,光緒12年(1886)海山堡(今三峽鎮及桃園縣大溪鎮)一帶山地原住民屢出馘首,劉銘傳出兵平定大豹(今插角)及合脗(在今桃園縣境)等社,設置由屈尺經合脗坪至枕頭山之隘勇線,劉銘傳更曾親至插天山區,招撫最強悍的泰雅族「番王」─大豹等社總頭目馬來詩眛,寬赦他殺害21個漢人的罪行,並教耕作設學校。該年創設全臺撫墾總局,置屈尺、三角湧、雙溪口等三處撫墾分局,並在今三峽及新店交界之獅子頭與加久嶺、烏來境內之林望眼與大桶山、石碇鄉的火燒樟等地區設「防番屯所」,各置防兵數十名。
上到稜線後接到泥土產業道路,每次在山頂看到道路,心情就會大受影響,花這麼多力氣跋涉,其實開車就可以到,感覺實在有點不值,不過沿途肢體活動的勞累,更能體會先民蓽路藍縷的艱辛,所以也就釋懷了。從產道右上往熊空山,左下可到蚋仔尖,僅5分鐘的路程。
寄件者 左下往蚋仔尖
寄件者 右上往熊空山
光緒13年(1887)原住民地區發生大疫,大豹社族人依習俗外出馘首解厄,戕殺民勇,屢遭官軍出兵鎮壓平定,由於有山區樟腦與茶葉資源開發利益支撐,官方武力進駐保護山地產業的開發,原住民屢敗屢退,漢人移民得以更深入山地開墾。
思慮一番後決前往蚋仔尖一探,先往左下產道約百公尺距離,過轉彎處左方樹林間有岔路,進樹林內路徑清晰平緩,不久即抵位於林內之蚋仔尖山頂,高度860公尺,往前下坡可通往火燒寮山,此處無基點也無展望,故未多停留,即原路返回產業道路直奔熊空山。
寄件者 往蚋仔尖岔路
寄件者 蚋仔尖
鐵柵欄門開放未上鎖,愈往上愈開闊,路旁有中大型發電機,兩旁有一些零星菜園,再往前則可見一整片山坡搭滿了鐵線棚架,配上底下果樹剛發的嫰綠葉,像是張大型綠網,果樹旁有農舍,一農夫正在果樹叢中工作,問他種的是何種作物,先說造林,後說果樹,似乎不願讓人知道,旁邊農婦神秘的說,過幾個月後來就知道了,大概是看我長的一副慈眉善目,最後才說種的是甜杮,可見得有部分登山客素行不良,造成他們不敢透露。
寄件者 甜杮
寄件者 熊空山農舍
農舍旁有狗屋,以前養有數條惡犬,用以看守果園,大概是怕人去偷摘吧!過農舍後,前方為一大形蓄水池,水池上方還有圍籬,內有家禽鴨子數隻,產業道路至此盡頭,無法從圍籬繞到上方,正好有人從圍籬內出來,指出道路需由農舍旁上去,從果樹中間的網架底下穿過,農人問:「欲往何處?」答曰:「熊空山。」又問:「你僅一人,山路多岐,且山裡有熊。」笑答曰:「熊已空也。」之後離去。
寄件者 池塘
寄件者 鴨子
回顧熊空山果園的開發史,得由大豹社事件說起,熊空山是一座圓潤寬廣的山頭,由於三峽早期移民中多來自茶鄉安溪,因本地氣候和山坡地形適合茶樹生長,故攜進茶苗種植,昔日山區一帶曾被開墾了一百甲地的茶園,故又名一百甲山。不過現在不種茶,改種甜杮,在杮子樹圍成的網架中行走,如果配合上結實纍纍的杮子,可能手也會很癢吧。
寄件者 甜杮
寄件者 綠網
由於1900∼1909年間,大豹社頭目Watam.Shetsu(瓦旦.燮促)率領族人反對日人伐木製腦的「理蕃政策」,遭到日警的武力鎮壓,族人死傷無數。1906年戰敗後,遭日人逼迫集體遷居到桃園縣復興鄉詩朗、志繼一帶,此即為大豹社事件。明治41年(1908)原為大豹社地的廣大山區便成為「三角湧興殖合股公司」的墾殖地,而與總督府關係密切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也獲無償出租,明治45年(1912)三井會社的茶園開始開墾、也開始製腦事業,少了原住民的威脅,山區產業便如火如荼的展開。
穿過綠網終點為綠色鐵皮屋,旁邊有2只大型白鐵圓水塔,此處整個插天山區的大小山頭一覽無遺,過水塔穿越樹林即接回往熊空山稜線,路徑寬大。
寄件者 遠山
寄件者 大水塔
三峽著名茶種為龍井茶及包種茶,日本三井合名會社在大正11年(1922)時開設兩家製茶廠,一位在插角里80號的大豹製茶廠,生產烏龍茶、包種茶及紅茶,盛時年產量30萬公斤以上,附屬茶園有574甲;另一為位於竹崙里166號的大寮製茶廠,以紅茶為主,年產紅茶10萬斤以上,附屬茶園有272甲,日本三井合名會社產業戰後皆由台灣農林公司接收管理。後來因製茶業漸漸沒落,其中「大豹製茶工廠」現址,在民國86年由「大板根育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向農林公司承購整個園區約17公頃之土地,由製茶廠變身為森林溫泉渡假村。台灣農林公司另運用接收之茶園,在民國97年成立「熊空休閒農場籌備中心」,總規劃面積約有168公頃,規劃有親水衫林步道、原生動植物、有機茶園、環山步道、生態教學等。
寄件者 寬廣熊空山稜線
在熊空山稜線上發現到一種奇怪的東西,看起來像是植物,又像是蟻窩的東西,長約20-30公分,構造前頭棕色三角型呈蜂巢狀,中間外層為白色網狀物,內部為圓型柱狀,下方是像果實一樣的東西打開,底部與地面相連,在往竹坑山的方向也有發現,經網友提點,此為佛跳牆內常加的一種菌類材料,名叫竹笙,野生的竹笙並不常見。
竹笙1
竹笙2
竹笙3
1895年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各地抗日戰役不斷,三峽部分抗日義軍不敵,紛紛逃散至山區躲避,有些出入山區的樟腦業大業主,與大豹社人素有交情,泰雅族頭目瓦旦.燮促收容並資助他們,用以增加人單勢薄的大豹社群戰力,這時大豹社仍然守住在熊空山以西的山野。
日人完成平原地區的軍事掃蕩後,開始對山區的泰雅族人展開威脅壓迫,也施行心理戰術,明治30年(1897)瓦旦.燮促時年36歲,在一次受日本政府邀請參加第一次「全島番人觀光」團行程中,曾在橫濱港見到像部落一樣巨大的軍艦和可以塞下一頭山豬的大砲管,見識到日軍的船堅砲利與壯盛軍容,同行的族人亦深感畏懼與震驚,所見所聞都讓瓦旦.燮促在回台後,面對日本政權究採歸順或抗拒政策難以抉擇。
熊空山主稜線持續往前即下山,需注意往右側岔路小徑才能到達熊空山,在12:15時抵熊空山頂,高度971公尺,有一顆三等三角點#4179,不過在山頂受樹林阻擋,無法一覽大豹社人在熊空地區的家園。過基石後續往前又遇岔路,無需抉擇往前續循稜至竹坑山。
寄件者 熊空山頂
寄件者 岔路
明治32年(1899)時日人訂定「隘勇規程」,設置隘勇及隘丁,實施極端威壓政策對付山地原住民。同年,瓦旦.燮促的長子Losin.Watam(樂信.瓦旦)也出生於大豹社(今插角茶工廠附近),讓懷有強烈守護祖先土地的瓦旦.燮促,更加堅定決心要守住家園,明治33年(1900)2月,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決定對山地住民採取武力撻伐,於是設立深坑及大嵙崁辨務署來管理對大豹社及烏來社討伐事務,同時為防山地住民侵襲,也設置山區隘勇。
隘勇制度逐年擴大引起大豹社不滿,瓦旦.燮促於是號召族人迎戰日軍,立即聯合大豹社群各部落、大嵙崁群及新竹馬武督群的泰雅族人群起抗爭,襲擊日人隘寮及製腦員丁,殺數十百人,驅逐員丁千餘人,焚毁房灶器械迫使腦業停頓,一場攸關數百年來大豹社群生死命運的「大豹社戰役」至此展開。
熊空山下來後有一段陡下坡,沿途不斷與小飛蚊奮戰,在其中一個無名小山頭用餐,稍微休息過後,於1:10抵竹坑山,高度935公尺無基點,又名南腳山,竹坑是以坑谷地形多竹叢而得名,在竹坑山頂遇到嘟嘟登山隊一行3人正在休息,他們是由新店經獅頭山而來,要前往熊空山。
寄件者 竹坑山
日軍進攻大豹、大嵙崁二社,累月不下傷亡慘重,改實施以封鎖政策。明治34年(1901)於各要塞裝設臼砲,斷絕其對外交通。明治35年(1902)日人再加強隘線制度,以警察及軍隊展開大肆屠殺政策。鑑於封鎖效果不彰,明治36年(1903) 採取南撫北威政策「理蕃」計劃,皆歸警察辦理,4月起設獅子頭山經鹿仔坪,至平廣(在今新店市)之隘勇線,以絕大豹社與深坑廳山地住民之聯繫。
大豹社眾的生活路線受阻,於是衝突再起,與日警交戰竟月,最後日警隘線成功,大豹社人被迫退據內山。明治37年(1904)日人再設置內瓦厝埔隘勇線,隘線起自三角湧之內瓦厝埔,經雞罩山、崙尾寮、熊空山、竹坑山、到達景尾支廳獅頭山之隘勇線,大豹社再起反抗,日警遭到攻擊,造成巡查以下十餘名之死傷。明治38年(1905)日人更進一步設加久嶺、熊空山、大豹山防「蕃」橫斷線。
過竹坑山後不久,也接上了這條明治38年(1905)所設防「蕃」橫斷線往加九嶺岔路。
寄件者 往加九嶺岔路
明治39年(1906)總督府自枕頭山開築隘勇線抵深坑,因悠關北泰雅族整個復興鄉、新竹尖石鄉、宜蘭大同鄉的門戶,因此成了殊死戰場。瓦旦.燮促在族人連年戰鬥傷亡,因此亦收容平地漢人抗日義軍多達一千人來增加戰力。5月23日,陸軍大將佐久間左馬太就任第五任台灣總督,9月時再推進大豹隘勇線,大豹社聞訊夜襲日人隘寮,殺害腦丁多人,佐久間總督親率桃園及深坑二廳警察及隘勇圍攻大豹社,大豹社不敵退居大嵙崁前山背後,日人占領大豹社地(今插角有木一帶)後,即架設電網、地雷杜絕原住民往來。
這段路程也發現了疑似隘勇線上的土牛式隘寮遺址,在1:37時出現第一個土牛式隘寮,外觀以小土堤圍成,高度過膝形狀方正,邊長約2-3公尺左右,入口處呈凹字型向山徑,應該是當初由此搬上大砲,另一側則可通視新店山區的往來狀況,不過荒廢日久,四周圍已長滿草木,受限於拍照環境及角度,很難將現況具體呈現,只拍到雜木。
土牛式隘寮遺址1
土牛式隘寮遺址1
在竹坑山往竹坑北峰這段隘勇路上,坡度起伏不大,但草木眾多,螞蝗大軍亦趁機發動奇襲,從雨鞋褲管間隙鑽入,吸附在右小腿肚上,隨即施展吸星大法吸血,幸發現的早,立即發動抓X龍爪手,將螞蝗擊斃,同時拉高襪子建立隘勇線,以避免螞蝗再度偷襲。其實螞蝗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也是有可取之處,它的體內含抗凝血劑,內用可當作活血化瘀的藥,外用對於小腿靜脈曲張(俗稱靜脈瘤),也可以抓來用於患處吸出瘀血,改善腰痠背痛的毛病。
距第一個土牛式隘寮約5分鐘的腳程,亦發現第2個構造相同的土牛式隘寮遺址,更加確認此應為同一時期所建,沿途應還有更多,但可能錯過或外觀已毁損不明顯。
土牛式隘寮遺址2
土牛式隘寮遺址2
瓦旦.燮促為了族人安全,退居到更深山的志繼社與詩朗社,日人乘勝追擊加緊動員推進隘勇線。1905-1906年間大小戰役不斷,著名有「枕頭山之役」、「插天山之役」、宜蘭「撞撞山之役」及後山「嘎拉賀之役」。日人以用新式武器、大炮對上泰雅族人單發火鎗與番刀,加上訓練有素軍警不下五千人對上人單勢薄的大豹社人,勝負不辯自明,大豹社族人被日警久困山區,雖有誓死捍衛家園之決心,終於彈盡糧絕。
在1:48抵達竹坑山北峰,高度803公尺,有顆總督府圖根補點,在此可以看見遠方的獅仔頭山。登頂後原路退回至岔路,續轉往獅仔頭山推進隘勇線,途中經過台電深美龍潭線94電塔,隘勇路前段平順好走,只有在接近獅仔頭山時才又轉為爬坡路段。
寄件者 竹坑山北峰
寄件者 台電深美龍潭線94電塔
寄件者 往獅仔頭山山徑
明治40年(1907)3月,大嵙崁及內外烏來諸社先起議降日;而三峽鎮境內的大豹、有木、金敏仔諸社,亦與日人要求四事:「一、隘線外番地請禁外人開墾。二、准番人集線內居住,並保有彈藥武器。三、番人被徵為隘勇,有被打綻臀部,及割斷腳筋者,以後請予保護。四、請禁止腦丁對番婦之猥褻行為,並自願以後馘首行為以豬代之」
往獅仔頭山途中,約2點半時又發現疑似戰壕,長十餘公尺,也是隨著歷史湮沒於蔓草之中。
寄件者 疑似戰壕
寄件者 疑似戰壕
明治42年(1909)瓦旦.燮促因不敵日警的連番圍剿,且體認日本新政權的文明優勢,基於保全族人命脈,隻身犯險親赴角板山歸順日本政府,並以長子Losin.Watam(樂信.瓦旦)充當人質,附帶條件要求日方應給予就學。明治43年(1910)日人完成宜蘭至桃園之聯絡隘勇線,大豹社群皆被迫進入線內。該年總督府實施「五年理番計畫」,以武力鎮壓逼使全台原住民歸順,5月9日,台灣總督府再發動「大嵙崁之役」,10月6日征服了大嵙崁番17社1千多人,沒收616挺槍枝。
下至竹坑山北峰與獅仔頭山間鞍部後,途中有岔路可下山往平廣路,往獅仔頭山方向則需爬升經過一段斜坡,終於在大約3時攻上制高點,這裡看起來也像是個土牛式隘寮,面對斜坡方向築起小土堤,可對竹坑山北峰方向發動攻擊,後方則是呈凹字型,方便出入。在往防蕃古碑的途中,亦有幾條岔路出現,有通往鹿母潭的,另外在金毛杜鵑花林也有點亂,稍加留意便不會走錯路,此刻正是金毛杜鵑花盛開之際,在粉紅花色的杜鵑花叢中徘徊許久,美不勝收。
制高點
金毛杜鵑林
明治44年(1911)1月帶領族人保家衛土,英勇抗日之泰雅總頭目瓦旦.燮促逝於Slan.Bisui(今復興鄉詩朗)的水田上方,得年五十歲,而他年方11歲的長子Losin.Watam(樂信.瓦旦),也從「角板山番童教育所」轉學至桃園尋常高等小學校,接受現代化教育,並改為日名「渡井三郎」,瓦旦‧燮促過逝也同時帶走了馳騁北台灣數百年歷史的泰雅族大豹社群,遠離了三峽的大豹社址。
接近下午3點半,終於來到防蕃古碑,先前提及光緒12年(1886)最早於獅仔頭及加九嶺兩處設「防番屯所」,日人在明治37年(1904)4月22日創置內瓦厝埔隘勇線,範圍也涵括獅仔頭山,此處防蕃古碑是在前一年即明治36年所立,由當時臺灣總督府警視總長正五位(職稱)大島久滿次以篆字所題,碑文為深坑廳長所書,背面列了21位傷亡者名字及其職務,碑文如下:
臺灣總督府警視總長正五位大島久滿次篆額
獅仔頭嶺以南 平廣坑一帶之地 曾兇番狩獵之區 而民人輒難入也 明治三十五年十二月 臺灣樟腦拓殖合資會社得允准始製腦於此 官因議定擴張義勇線保護之 乃明年二月一日起工 爾來披榛莽 倒巨樹 越高嶺 跨深谷 線狀蜒蜿 恰如長蛇 延亙六里 以七月二十日竣工 此間董事者深坑廳警務課長永田綱明 景尾支廳長雨田勇之進 其他警部補五人 巡查五十七人 巡查補五人 隘勇二百人 他廳應援巡查二十人 閱日一百七十 餐宿於風雨 瘴癘日侵 來往於崎嶇,蕃害屢迫 終能得成 鳴呼 彼在勇進困厄之裡 戰殁負傷或病死者 雖不親睹 今日前遂其志 故錄其職姓名于碑陰 永諗來茲
明治三十六年八月二十日
深坑廳長從六位勳六等丹野英清撰并書
防蕃古碑
防蕃古碑周邊現建了木造觀景台,真正的防蕃古碑被隔絕在欄杆之外,上頭的刻的文字難辨,旁邊立了一個山寨版的石碑。
山寨版防蕃古碑
從觀景台旁往下,可接到隘寮遺址,遺址如今只剩下斷垣殘壁,隘寮由石塊所構築,裡頭有3個房間,左右兩側還留有槍孔,入口處也有石牆作為防禦之用,現已被列為古蹟,上方搭起棚架以保護避免日曬雨淋的破壞。
石寮遺址
石寮遺址
獅仔頭山外貌猶如一隻伏地雄獅,現規劃為環形步道,經過整修後變的美侖美奐,每個景點旁皆規劃一小平台,並附上相關簡介,供遊客自我導覽參觀,獅仔頭山海跋857公尺,上頭有一顆一等三角點,與七星山、土庫岳、大棟山並列北部郊山的「四大名山」。從山頂可以看到整個大台北盆地,三角點旁有一個供蓄水用的水池。
臺灣製腦合資會社為防止山林火災及抗日義軍攻擊,曾在此搭建瞭望塔,只餘殘蹟,現有瞭望台為後來所建。
三角點及水池
寄件者 山頂瞭望台
在三角點旁樹林內有一道戰備壕溝,人工挖掘寬約100公尺深120公分,現仍留存10餘公尺完整壕溝。日治初期(1896-1898)約有300-500名抗日義軍駐紮於獅仔頭山區,日本軍警多次進攻山頭,義軍依山勢佈建天然岩溝戰壕,防止敵人入侵。
此處所提抗日義軍,日人稱為「土匪」頭目的抗日領袖-坪林尾陳秋菊,曾利用獅仔頭山之天險作為根據地,此山居高臨下,四通八達,易守難攻,陳秋菊數次糾集北區各地義軍,試圖奪回臺北城,可惜都告失敗,但也使日本軍警疲於奔命。
寄件者 戰備壕溝
陳秋菊(1855年7月9日-1922年8月22日)為出生於台北縣深坑鄉的茶農,在清法戰爭時曾招募義勇防守基隆,後被任命為四品武官。日人入台後曾在深坑一帶抗日,2次圍攻台北城,組織抗日義軍,被視為北部地區抗日首領。明治29年(西元1896年)元旦與胡阿錦等圍攻台北城,一度佔領大稻埕。當時陳秋菊騎著白馬領導攻城,所以又被稱為「白馬將軍」。
古井為抗日義軍所鑿,用以解決山上飲水問題,古井井口約1公尺,深6公尺,民國60-70年間相傳有出家人在此結蘆修行,亦曾使用此井,旁還有附繩子,只是沒水桶,無法下去提水上來檢驗一番。
寄件者 古井
先人編有一首民謠用來形容抗日義軍:「土匪是土匪,住在紅仙(銹)水,打贏攻府城,打輸抽(退)落(入)鼎底窩」。後來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想盡辦法,以優厚條件試圖說服他歸順,終於在明治31年(1898)8月10月與鄭文流雙雙歸順,據聞投降日本之後成為巨富。
大土匪洞位在獅尾格坪上方的主要隘口,早年洞口像是獅子的嘴與舌,當地人稱「獅嘴舌」。抗日義軍以此據點當前哨站,因遭日軍封鎖,補給困難,故時而打家刧舍維生,此洞被當地人稱為「土匪窟」,是用以擄人勒贖,窩藏肉票的地方,前幾年到訪時,還在裡頭看到蝙蝠。
山洞早年傳說中可容納數百人,後來因數次的地震後造成塌陷,現僅容不到十人,傳說劉銘傳及廖添丁曾在此待過此洞,也有僧人來此修行。
寄件者 大土匪洞
小土匪洞位在大土匪洞下方,洞前小徑為通徑佛祖洞的主要路徑,周邊植物叢生,洞口狹小不易被發現,抗日義軍在此設警戒哨,防守由西南側進攻之日軍。
寄件者 小土匪洞
觀音洞又名佛祖洞,洞前可眺望三鶯及三峽地區,外觀為上方岩石向外凸出,所形成的一處可遮風避雨休息的地方,可容納十多人,現有供奉觀音及佛祖,宗教能撫慰人心,獅仔頭山是古戰場,觀音及佛祖在此也能替亡靈來超渡,Ashes to ashes and dust to dust。
寄件者 觀音洞
寄件者 觀音洞
獅尾格坪是獅仔頭山獅尾區的開闊台地廣場,是洋蔥石頁岩與樟科植物山胡椒「馬告」的群生區。
寄件者 獅尾格坪
寄件者 回程
此處交通真的非常不便,無公車可到達,最近還得走數公里到新烏路才有公車,故在此闢建一停車場,提供上山賞景之用。
寄件者 停車場
寄件者 獅仔頭山隘勇線
4:45離開停車場,從獅尾的方向望向獅頭,從這個角度是很難將山形與山名聯結起來的,不過時間也太晚,無心也無力再繞到獅頭觀看。
寄件者 獅仔頭山
寄件者 獅仔頭山瞭望台
離開獅尾格坪,順著水泥產業道路下山,拿出地圖研究,走到廣興橋,至新烏路上搭1601路的公車回台北,盤算路程至少6公里以上,雖然一路都是下坡,旁邊又是大台北華城的康橋小學,但走近半個鐘頭,卻無任何車輛及人員經過,終於在5點半左右經過一家餐廳,正好有人開小貨卡要下山到安坑去,便拜託他們載到碧潭附近,坐在小貨卡後方的貨斗平台上,車子在彎蜒的新潭路上急駛,普普的引擎聲作響,甩動幅度之大,原本想癱坐休息,精神又緊繃起來,不得不抓緊貨架,下車時還有些餘韻,差點沒吐出來,不過真的非得要好好感謝他們讓我搭這趟便車,否則此時可能還在踢產道,特在此再度提出感謝,6點左右抵達碧潭,華燈初上,人潮摩肩擦腫,夜晚的碧潭在燈光的點綴下,又別有一番風味。
寄件者 碧潭橋
寄件者 二高碧潭橋
寄件者 碧潭
後記:獅仔頭山的登山口前現已有新店巿公所開闢公車路線,減少步行或接駁之不便,可多加利用。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314三峽蚋仔尖、熊空山、竹坑山、竹坑山北峰、獅仔頭山

6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看你寫之前歷史,登山會更加有意思。
那個像網子的植物是竹笙,佛跳牆中有的但大多是假的。

http://cmc.me.hwh.edu.tw

Shepherd's Wolf 提到...

吃了這麼多年佛跳牆,見到了竹笙居然認不出來,原來竹笙是一種菌類,能在此地發現這麼多野生的竹笙,也算一種緣份,俗諺真的要改寫:吃過豬肉,不一定見過豬走路。感謝您!

匿名 提到...

在屈尺受訓5天,結訓後就研究附近的地理-獅仔頭山,疑惑要如何由廣興到三峽,沒想到又被"狼"哥捷足先登了,佩服。
R1

Shepherd's Wolf 提到...

三峽烏來這一帶有機會再排個親子路線一起去走走吧!

西湖 提到...

三峽早年有看到很多礦工但不知何時消失殆盡

Shepherd's Wolf 提到...

礦場收坑後,大部分人都離開到外地謀生,只剩少數人還留在當地,而且凋零的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