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991218瑞芳-小粗坑古道、頌德碑、五番坑、琉榔路觀光步道

小粗坑古道的入口位在猴硐國小的後方,步道沿小粗坑溪往上,經過小粗坑聚落及小粗坑分班遺址,抵達粗坑口山的觀景台,之後再順著山徑直上此行之最高點小粗坑山,然後下至九份,順遊頌德碑及五番坑,回程經由琉榔路觀光步道,下抵員山子分洪道,最後順著基隆河回到猴硐國小。

前一天才冷到八、九度,隔天就變成晴朗的好天氣,低溫讓早上起床變得很痛苦,也因此趕不上平常搭的那班火車,從台北來到猴硐,不管是搭火車或是開車,至少都得要一個小時,雖然交通花的時間很長,但這裡風光明湄,感覺很悠閒,來再多次都值得。出發前照例至位在猴硐保安宮旁的雜貨店補貨,已經來第3次,熟到可以跟老闆娘閒話家常,這是在一般便利商店無法體會到的親切感,小羊選一大堆甜食被我一一駁回,最後選兩樣勉強可以接受的零食後,便朝猴硐國小出發,其左後方即為小粗坑古道入口。
猴硐國小
小粗坑古道入口
古道一開始是產業道路,直通至上方的停車場,沿途只見到一戶還有人居住的房子,和一座沒有屋頂的破舊石厝,安靜的在路旁等著時間風化,牆壁和門窗都維持完好,屋前的老榕樹枝繁葉茂,樹冠覆蓋在石厝上方倒變成屋頂,石厝距離瑞侯公路才幾百公尺的距離,交通便利,卻還是無法避免遭到遺棄的命運。
破舊石厝
產業道路盡頭停車場
小粗坑開闢時間可追溯至乾隆末年,當時有蔡姓人家至此拓墾,小粗坑和大粗坑兩地都各自有條溪流經過,而河川內都有很多石礫,大粗坑溪流量大,從山上帶下來的石礫顆粒也大,所以稱為大粗坑,而小粗坑則是因為石礫的顆粒較小,故稱為小粗坑。
鐵橋1
小粗坑溪
道路盡頭接到登山小徑,步道依地勢緣小粗坑溪往上游闢建,依序經過兩座鐵橋,路況較不平整,但過第2座鐵橋後,變為石砌台階步道,階梯寬度足以容納兩組人馬上下通行,無需禮讓閃避,藉此便可想見小粗坑當年繁華時,人聲雜沓的景像。
鐵橋2
石階步道
太陽露臉後,天氣漸漸回溫,或許是受到前晚寒流的影響,一隻鳥兒都沒見著,連昆蟲都躲起來冬眠。來到今天的第一座福德宮,廟體本身由整塊岩石鑿刻而成,屋頂上雕有雙龍搶珠,為少見雕工精緻的小土地公廟,左右對聯為「福聚小坑欣位正,德孚厚利即靈神」,旁邊另有一座磚造金爐。
往福德宮岔路口
福德宮
小粗坑聚落的發展軌跡,與大粗坑聚落類似,皆是由於基隆河發現砂金,順著河流溯上源頭淘金而吸引大量人口移入,居民利用小粗坑溪特產的安山岩,在山腰處建設出大量石砌房屋的聚落,從繁華昌盛到後來的蕭條,不過數十年的時間,淘金熱後一切又歸於平淡,僅留下大量廢棄的石厝。
石砌平台
石砌平台
小粗坑不僅有淘金的過去,也曾在此發生過抗日戰役,光緒20年(1894)的清日甲午戰爭,始於7月25日的豐島海戰,8月1日清對日宣戰,日明治天皇亦發布宣戰詔書,戰爭持續近9個月,至光緒21年(1895)4月17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戰爭期間臺灣末代巡撫的唐景崧,為鞏固台灣防務,借銀二十餘萬兩,密謀收復澎湖,在崖州知州唐鏡沅推薦下,起用義士驍將吳國華,至廣東招募兵勇,吳國華原是廣東的賭博無賴,後淪為強盜,還被懸賞緝拿。
木橋
石階道
清方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於5月6日登陸貢寮鄉的澳底,攻陷頂雙溪,朝三貂嶺進逼,唐景崧急命吳國華率新募之粵勇馳援守軍徐邦道,但援軍未到日軍已發動攻擊,徐邦道不敵三貂嶺失守,唐景崧知情後兵分三路與日軍對抗,其中一路由相思嶺、龍潭埔、瑞芳過九份橋、小粗坑直抵三貂嶺為正兵,由吳國華統率。
石階道
小粗坑聚落
日軍於5月8日先頭部隊朝瑞芳搜索前進時,與吳國華部眾在小粗坑短兵相接,抗日軍埋伏於竹林中痛擊日軍,日軍不敵撤退遭吳國華追殺,日軍少尉西村邦正中彈死,倒臥路側。唐景崧再派胡連勝、陳國柱、包幹臣等人率義勇來支援,包幹臣見日軍敗逃,趁勢割稻仔尾,取西村首級試圖邀功,還將試圖阻止之兵丁指為漢奸,吳國華率軍歸來後,氣的找包幹臣算帳。
民宅
石槽
包幹臣見狀遂將首級丟在竹簍中,拔營逃跑,吳國華也緊追不捨,兩人為了爭功,竟然全返回基隆,讓日軍不費吹灰之力,取得三貂嶺與小粗坑。日軍與義軍在九份與瑞芳的戰役,義軍數百人傷亡,日軍也有多人戰死,但日軍終究在5月12日順利地攻佔基隆與獅球嶺。唐景崧見勢不可為,在5月13日搭乘德籍輪船鴨打號(Arthur)棄職逃亡中國廈門。
通往聚落小徑
聚落殘牆
吳國華和所率領的一千餘名傭兵粵勇,敗逃過程沿路打家劫舍,最後反而在中壢、新埔街、九芎林等粵庄,反遭庄民襲擊,幾乎全被殲滅,有部分未被截殺者,後來則遣送回福建廈門。雖然吳國華和這些粵勇在歷史的評價並不高,但至少也曾為這塊土地奮鬥過。
聚落殘窗
小粗坑分班門口
小粗坑聚落目前僅有一座石屋尚有人居住,其他的房屋多成為斷垣殘牆,順著小徑前往小粗坑分班,兩旁為一整排的石厝聚落,青苔和植物樹根包圍住石厝,只有當陽光從窗戶或門口透進來時,才稍微感覺溫暖,不那麼陰涼。
小粗坑分班教室
聚落採金全盛時期,約有居民2百多人,為免除學齡幼童跋涉之苦,故於民國38年成立小粗坑分班,提供給低年級的小學生就讀,中高年級則移往山下的猴硐國小就讀,分班僅有一個老師一間教室,遺址屋頂已毁損,但教室的兩扇超大窗框及前後門皆保存完好,民國67年小粗坑分班廢設,共計成立有29年之久。
教室門口
福德宮
從分班另一側的小徑續行,此處另有一座福德宮,小徑通往粗坑口山,海拔高度305公尺,有台陽63號基石一顆,山頂建有木造觀景台,登高遠眺,下方鐵道與彎蜒之基隆河縱橫交錯,數座隧道穿山而過,由近至遠分別為福住隧道、瑞芳隧道與頌德隧道及柑坪隧道,再遠則目不能及。
粗坑口山台陽基石
粗坑口山休憩平台
日人據台後,許多抗日份子潛入產金山區,造成採金活動停擺,日本政府便於明治28年(1895)10月30日在瑞芳設置「沙金署」,次年1月11日下令禁止民間採金,9月總督府發佈臺灣礦業規則,以雞籠山的南北軸線為界,劃分為西方九份地區的瑞芳礦山(礦一號)及東方的金瓜石礦山(礦二號),並分別將礦權交給日商藤田傳三郎所屬的藤田合會社及田中長兵衛。
彎蜒基隆河
藤田傳三郎為日本山口縣人,生於天保12年(1841),排行第4,家族經營釀酒業,從江戶時期過渡到明治時代的「幕末」期間,累積可觀財富,具有商業經營之長才。明治維新後,他開始從事軍用靴的生產,並打響藤田商店的商號,成為官方指定供應商,隨後明治新政府採取多項對內及對外的軍事作為,戰爭讓軍靴需求大增,也使他的事業跟著飛黃騰達。
福住隧道
明治十四年(1881)藤田傳三郎組成藤田組,3年後當上大阪商工會議所的會長,事業版圖也從火車、鐵道工業、紡織等事業,擴大到參與礦山的經營,他花20萬日圓從政府手中取得日本秋田縣出產銀礦的小坂礦山經營權,後來更以御用商人的身分,隨著日本統治台灣後,在明治29年(1896)以第一號申請,分到九份山西勢之地,統領焿仔寮庄245萬餘坪土地的鑛權,又稱為瑞芳鑛山。
瑞芳隧道與頌德隧道
瑞芳鑛山剛開始以木村陽三為代所長,並在隔年開始開山作業,明治30年(1897)4月沿著外九份溪,尋甲脈開八硐;又於乙脈開三硐於「大竿林」、大小粗坑並鑿平巷。由於清代即有許多人在此採金,也經常有許多抗日份子潛入鑛區,造成藤田組的困擾。情況後來越發嚴重,導致小粗坑的秩序大亂,由於語言不通,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於是藤田組採礦課長近江時五郎求助於瑞芳警察署長永田綱助,希望介紹懂日語又能承包採掘金鑛的台灣人,作為與民眾溝通的橋樑,永田署長便推薦時任該屬巡查補兼守備隊的顏雲年。因為他擁有十多個沙金區,而且又具有翻譯溝通的能力。
柑坪隧道
顏雲年,諱燦慶,號吟龍,(魚桀)魚里人,生於同治13年(1874),在家中排行第2,之所以跟永田搭上線,在於日軍初佔台北城,他的三叔顏正春遭人指控抗日,因此被捕審訊,才22歲的顏雲年挺身到屯所為叔父陳情,以「秉筆代舌」向村野隊長說明乃叔「保鄉護族原委」,日憲警長官見他膽識過人,及受他的孝義之舉感動,乃釋放顏正春,並留顏雲年於屯所中擔任翻譯的工作,輔佐瑞芳地區的屯務。因為勤於職守,又善於疏通語意,所以獲得日臺雙方人士的敬重,並轉任警察分署巡查補。
往小粗坑古道及稜線路段岔路口
衝突經過顏雲年的斡旋之後漸漸弭平,明治31年(1898)顏雲年向藤田組承租「小粗坑礦坑」,組「金裕豐號」,招來礦工開始採金的事業,同時並在基隆河設立二十多個礦權,深獲近江時五郎的倚重。
小粗坑古道
明治32年(1899)顏雲年又承租「大粗坑礦區」,組織「金盈豐號」,也設立事務所管理。明治35年(1902),顏雲年與蘇源泉共創「雲泉商會」,統辦礦山勞務提供予藤田組,經營日常必需品、礦山器材,擴及到瑞芳三金山,因此奠下其事業的基礎。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的鑛區後來相繼租給顏雲年,明治42年(1909)他所經營的鑛區已經佔瑞芳鑛區的90%。
小粗坑稜線高點
在粗坑口山休息過後,沒有走原路回到小粗坑聚落,反而沿著稜線的山徑往上,最後又再接回小粗坑古道,也因此錯過了山神廟,當時原本安排走到九份後,再循原路下山,還有機會可以走一遍,沒想到走到小粗坑山卻是此行的最高點,翻越過稜線後基隆山和九份山城便出現在眼前,小粗坑山海拔485公尺,有台陽62號基石一顆,之後便是一路下坡走到九份,所以也不想再費力爬坡走原路回去。
小粗坑山三角點
藤田組在其幫助下產量逐年增加,明治35年(1902)時更榮登「基隆三金山」之列,隔年,在焿仔寮興建「十三層新式製煉場」、架索道、造發電廠,使山區作業步入近代化,此時亦為藤田組的全盛時期。藤田組也能體恤台灣人民因生計困難,開放小粗坑部分礦區,使眾人利於採金,僅收放牌之利,因此在明治44年(1911年)8月,藤田傳三郎便以有功於公共事業,敘勳五等授男,但隔年即與世長辭,由其子藤田平太郎承續其業。藤田平太郎生於明治2年(1869),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後來留學英國學習採礦工程,學成歸國後成為父親藤田傳三郎的左右助手,擔任副社長一職,大正元年(1912)其父過世後承襲男爵頭銜,繼續主持藤田組,到了大正2年(1914)時,由於藤田組所屬的6號、8號、9號硐相繼發現石英安山岩層,他認為主脈的礦藏枯竭,含金品位降低已無開採價值。
下坡草地
大正3年(1914)當「瑞芳鑛山」將廢直營時,台、日的豪商,皆互相競爭表示願以40萬元,一次繳清的好價錢承租,但藤田平太郎卻不為所動,反而念在20多年主從交誼,選擇條件較差的顏雲年。他將礦山以7年為期、租金30萬日幣(分二期繳清)的代價租給顏雲年,暫時結束臺灣的事業。顏雲年此時除了自家的「金興利」商號直營部分鑛區外,其餘則轉租給七家業者,透過這種層層轉包的「三級租包制」,替為九份地區帶來第一次的黃金時期,在大正6年(1917)時,瑞芳鑛區的產金量更是首次超越金瓜石鑛區,人口也增至7千多人。
碎石子步道
觀景亭
頌德公園上方有座觀景亭,公園背山面海,景緻優美,有花木扶疏的步道通往下方的「頌德碑」,頌德碑內容係用以歌頌台陽礦物事務所創辦人顏雲年,由於其「三級租包制」促進地方繁榮嘉惠鄉里,加上修築九份往瑞芳保甲的熱心公益樂善好施的作為,由地方團體「雞山吟社」發起立碑頌揚,碑文出自謝雪漁、李石鯨等名家手筆,設立於大正6年(1917)。
頌德碑
頌德碑碑文全文:
瑞芳鑛山,自帝國領台後,藤田組請得官許,一力經營,顏君雲年,熱心鑛務,自(魚桀)徙瑞,因鑛務關係,常與藤田組接洽,交誼日敦,輿情亦愜。明治三十二年春,藤田組劃鑛山一部,付君措置,君行開放主義,依舊時程式,分區劃井給人採掘,一方賴之,至大正三年秋,藤田組以君辦理得宜,克盡地利,遂舉鑛山全部委辦。君大開利數,招徠遠近,而有蘇君維仁、翁君山英為助,成效卓著,產金為全國之冠,其貢獻於國家社會,豈淺鮮哉!
顏君天資英邁,少讀書,明事運,通國語,廣交遊,暇則以琴棋詩文為樂。君前曾得故蘇君源泉,贊襄礦務,其闢瑞九道路,行人受益,事載別碑,即與猶見其生平。
吾儕仰事俯畜,兩俱無憾,是顏君之惠也。飲水思源,爰記事勒石,照示來許,夫亦藉以酬其德云爾。
大正六年歲次丁巳春建
雪漁 謝汝銓撰
子誠 林正光謹書
頌德碑正面
小粗坑古道終點
公園內也放置一些現代雕塑作品,為民國76年一批外來的藝術工作者,企圖將九份塑造成紐約蘇活區式的藝術家天堂,未成功所留下的產物,頌德公園為小粗坑古道的終點,在此小憩,拿出精心準備的壽司當午餐,不過小羊對這些不感興趣,只好步行前往九份,找到一間新協發商店,採購花生仁湯和科學麵權充午餐。
新協發商店
五番坑公園
頌德公園前方的這條道路為舊時的輕便車軌道,順著路徑來到已經改建為公園的五番坑前,五番坑開鑿於昭和2年(1927),一旁的解說牌指出九份礦區礦脈系統分為甲脈、乙脈、丙脈和永代脈,此坑隸屬於乙脈系統,主要開採大竿林溪斷層附近的富礦體,原為日本人經營,台灣光復後由九大公司包採,民國60年礦山停採封閉,並將大竿林溪加蓋整建為社區公園。
五番坑口
五番坑內
大正6年(1917)4月,藤田組重新開始臺灣的礦山事業,而且同時開採石底炭礦,但好景不常,旋即於隔年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經濟恐慌,使得金價下跌,讓許多已投入金礦業的煤礦工,只好又再轉回煤礦業,讓金礦業面臨空前低潮,於是藤田組決定收攤不玩,終結在台的鑛山事業,將瑞芳礦山產權及設備等,以30萬日幣的代價賣給顏雲年。
百合
九份山磅孔
回程依舊走輕便車道,經過頌德公園,沿著舊時輕便車的路線接琉榔路觀光步道,下至瑞芳再轉回猴硐。先經過一處隧道,這裡從前為瑞芳進到九份的入口,磅孔內的寬度僅容一部汽車單向通行。以往公路交通運輸未發達前,礦山物資的補給,山區坑谷間依賴架空索道或流籠來搬運,而地面運輸方式多依賴輕便軌道。
磅孔內
琉榔古道起點
顏雲年買下藤田組礦山後,將雲泉商會所屬的各事業、焿仔寮土地、輕便鐵路及瑞芳礦區等合併成為資本額150萬的株式會社雲泉商會。藤田組於大正9年(1920)時再將臺北炭礦株式會社的股份售予顏雲年,而顏雲年隨即與林熊徵、賀田金三郎、木村久太郎等人,正式組織台陽礦業株式會社,資本額500萬,接收學習日本之開礦技術,並籌建9號硐、10號硐,以銳鐵為支柱、鋪設電車鐵軌的現代化大巷硐,不過壯志未酬,顏雲年在大正12年(1923年)2月21日過世,享年49歲。
皇金甕石洞
鋪石步道
過隧道後不久,便可以見到以白色石材鋪設之琉榔路觀光步道,「琉榔」兩字源自「流籠」的諧音。路徑沿著小粗坑山的山腰闢建,山壁多是堅硬的岩石,以鑿山等高的方式興築,故沒有高低起伏,路線背山面海,風景如畫,可遠眺瑞濱及番子澳,風水極佳,也因此左側的山壁多闢為福地,也有很多人挖個洞便將皇金甕擺在裡頭,算是美中不足的部分。
瑞濱及番子澳
流籠頭
步道盡頭是一座廣場,僅設置幾張椅子和單槓,位置朝西,故在此還可以見到猴硐,如果傍晚黃昏時分,為欣賞夕陽下山的最佳地點。此廣場即為當年的流籠頭,電動絞盤機具設置於此處,利用鐵索拉動台車上下陡坡,又稱為輕便流籠,流籠腳設在山下的柑坪里。山下流籠腳附近出口正在整修,公所張貼施工禁止通行的告示,心想不影響行走,便直接走下山,下坡的路段十分筆直,兩旁遍植杜鵑,春季當是花團緊簇。
杜鵑花步道
第2座隧道
流籠不但可以運煤,也可以載送貨物或供人搭乘,在礦產顛峰時期,瑞芳九份金瓜石境內礦區遍佈鐵路或輕便軌道。輕便軌道僅一條軌道,中途未設會車道,如果遇到會車時,讓車的順序為空車讓貨車,下行要先讓上行,讓車時需將台車搬出軌道,使對方通過後再搬入軌道繼續行駛。
隧道內
往福安宮岔路
輕便車道由顏國年成立的「瑞芳輕鐵株式會社」所鋪設,在昭和6年(1931)開始通車,往東可穿過「雞籠山隧道」,到達金瓜石,向西則可抵達瑞芳,全長約6公里,鐵道完成不久後就由「基隆輕鐵」(基隆輕便鐵道株式會社)合併經營,在民國46年便遭到拆除,如果當初能好好保存,作為觀光之用,應該會是一大觀光賣點。由於流籠腳施工封閉,因此從左側的一條岔路,切到竹林的山徑內,前往苧子潭。
竹林
福安宮
竹林小徑翻越小山,到達員山子分洪道的正上方,這邊有座福安宮,廟內的土地公已被移往山下的大廟供奉,廟身正對著員山子分洪道。員山子分洪道為全長2483.5公尺內徑12公尺之分洪隧道,隧道口有高8公尺、長30公尺之攔河堰,上游另設置3座梳子型防砂壩,阻攔大型流木及巨石,以避免損壞隧道,隧道經過基隆山西麓,於台二線約79公里處流入東海,從自91年6月5日開工,94年10月28日全部完成,分洪功能在颱風來臨時降下大雨時效果最顯著,消除了基隆河下游汐止地區之水患。
員山子分洪道
員山子分洪隧道進口
下山途中遇到一位楊姓白鬍子的老先生,正和他的兒子在清掃步道上的落葉,他說以前曾從事採礦工作,退休後從事公益,這一段步道是由他自力鋪設及維護。新的福安宮設置在分洪道旁,原本隧道口有多戶人家居住,舊名苧仔潭(取地形如袋狀,台語發音為袋仔潭),於清朝時期設有官渡,後來因為興建分洪道,全部遷移至較南方的位置,稱為瑞柑新村,Google的衛星地圖為員山子分洪道未興建前之原貌,尚可見到舊村落的位置與現在不同。
楊姓老礦工
福安宮
基隆河兩岸白色的菅芒花開,河岸兩邊一長串綿延數百公尺,迎風搖曳生姿,猶如波浪舞,又像是條白圍巾,緊緊纏繞著基隆河,基隆河兩岸山脈夾峙,雖然時間還早,但多數的區域已被陰影覆蓋,小村莊天黑來的特別快,回頭望向小粗坑山,聚落內炊煙不再升起,小村莊又恢復寧靜。
山神廟
基隆河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1218瑞芳-小粗坑古道、頌德碑、五番坑、琉榔路觀光步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