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1010602石碇-石碇老街、新高煤礦

石碇老街由萬壽橋一分為二,分為東、西街,西街開發較早,為淡蘭古道的一部分,早期漢人移民來自安溪,以種茶為業,集順廟前廣場為當年茶葉集散地;東街為煤礦業發達後,引入大量人口,建築以街屋高架於河床上,形成吊腳樓的不見天街為其主要特色。新高煤礦為距離老街最近的礦場,開採至民國58年收坑。

前往石碇老街,可自捷運景美站,搭乘666路公車,至石碇站下車,步行至老街的起點萬壽橋。自行開車行駛北宜高,至石碇交流下,往平溪方向過橋後,右轉沿106乙縣道,直行至石碇即可。長22公尺的萬壽橋,原為日治時期由日人工程師所設計,石塊建造的實腹拱橋,當時為石碇現代化的象徵,民國72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橋樑。
萬壽橋
石碇老街地處崩山溪與烏塗溪交會之處,匯流後稱為石碇溪,為景美溪上游。清道光21年(1841)即已出現石碇堡一詞,該地因溪中岩石大而奇特,如門戶底石(戶碇),故名石碇,另一說則以石碇溪流域森林茂密而水量大,小船溯流而上,因溪水湍急,便利用溪中巨石繫繩碇泊而得名。
石碇東街吊腳樓
石碇東街建築物多依崩山溪河道而建,日治時期因礦業發達而吸引成千上萬的大量人口到此謀生,因需求增加也引進許多飲食及娛樂等周邊行業入住形成街巿,由於崩山溪沿岸腹地狹小建築用地不足,為增加建築面積,居民早期在河床上架起柱子,將房屋向河床上方延伸,此種建築型式被稱為吊腳樓。而原本通行的街道,因為房屋向外加蓋,而形成不見天的內街。
不見天街
下午外邊是酷暑的天氣,待在不見天街中,溫度比外頭少了好幾度,沒有冷氣也不覺得悶熱。老街內有間供民眾參觀的百年石頭厝,原為「林恆春中藥鋪」,建於民國前6年,兩間相鄰屋舍緊貼岩壁而建,屋深僅約5公尺,牆壁由岩塊所砌,樓下作營業使用,樓上未開放參觀,可能是起居室,由此屋舍構造得一窺河岸建築空間之窘迫。
百年石頭厝
東街在礦場興盛時繁榮的光景,有小迪化街之稱。東街每隔數十公尺,即有橋樑通往崩山溪的對岸,而架高之吊腳樓民宅,亦有樓梯可通往河邊汲水。東街的盡頭有間遠光打鐵店,為台灣僅存的傳統打鐵店,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遠光打鐵店
東街係因煤礦而發達,東街盡頭豐田一號橋旁的河岸地,新高煤礦曾在此地開坑採煤,然據當地居民說明,坑口位於道路下方,在修路時遭到破壞,坑口處竟也蓋起民宅,目前僅餘豐田一號橋上游處,尚有一截六角形的橋橔,為通往坑口的遺跡。
新高煤礦坑口遺址(豐田一號橋旁)
新高煤礦的範圍很大,從員潭仔橫跨石碇東西街,不過在查訪時,卻遇到眾說紛紜的狀況,石碇東街的人說豐田一號橋旁的坑口為新高煤礦,但員潭仔那邊的坑口並不清楚名稱,員潭仔的人僅說在高速公路橋下和員潭仔那2個坑口為新高煤礦。
福德宮
萬壽橋邊的王里長說法和石碇東街的人相同,西街的坑口名稱為何,他想不起來,但他確定是由他的父親和別人合開的,礦場名稱不是新高煤礦,讓原本想證實的事情,卻又變得更模糊,不過就礦區整體來看,應該都是屬於新高煤礦。豐田道路直行可通往坪林,為淡蘭古道往宜蘭方向的路徑,因不在此行規劃內,僅步行至福德宮便折返至石碇西街。
石碇國小
石碇國小設立於明治37年4月21日(1904),當時稱為「深坑公學校石碇分校」,明治38年獨立為「石碇公學校」,曾是石碇初等教育的主幹,石碇區現有永定國小(大溪墘分班)、雲海國小(小格頭分班)、和平國小(楓子林分班),均是由該核分出,早期煤礦產業盛行時,學生人數曾多達千人以上,教室不敷使用,而實施上、下午輪流到校上課的二部制教學,不過校地面積僅4,085平方公尺,為新北巿校地面積最小的學校,現今每年級僅有一班。
集順廟
位於石碇國小旁的廟宇,為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係民國78年將磚石建材單層樓建築改為鋼筋水泥的二層樓建築,一樓稱為集順廟,供奉保儀尊王,建於道光18年(1838)8月,分靈自景美集應廟或木柵集應廟,原為一間竹木小廟,歷經多次整修始有今日之規模,民間向來認為張巡及許遠,分別代表保儀尊王及保儀大夫,因此民國89年增加供奉保儀大夫。二樓稱為明德宮,供奉孚佑帝君仙公呂洞賓,係由石碇人呂林烏木於日治時期自木柵指南宮分出至集順廟內供奉。
北宜高下方員潭仔橋
漢人入墾石碇,相傳始於嘉慶,由泉州人許梨所開闢,亦有一說指道光8年(1828),林先傳由水返腳(汐止)進墾於此。來自安溪茶鄉的漢人移民,在山區以種茶為業,加上此地為淡蘭古道的一部分,故集順廟埕廣場一度是此間茶葉的交易中心,也是居民聚會傳播訊息的會所。
淡蘭古道石碇端
淡蘭古道由楓子林到石碇的路段位於石碇溪畔,曾因高速公路的興建而遭受破壞,數十公尺高的橋橔,矗立在河岸之上,對於當地的自然景觀造成不小的影響,淡蘭古道經過復舊修復,現已成重要的觀光步道,靠近石碇西街這一段尤為菁華。
筆架山登山口
員潭仔坑地名由來,係因早期石碇溪岸由於河床落差大,長年沖刷形成清澈水潭,潭湖數量多,尤以太監潭最著,該潭的狀似圓形而稱之,按員即圓,嘉慶年間有泉州人李石國至此拓墾,不過近年已填潭為田,圓潭舊蹟已不復見,民國35年行政區改稱為潭邊村。該地位於筆架山的尾稜,筆架山登山口就在淡蘭古道盡頭的員潭仔橋前不遠處。
福德廟
登山小徑沿溪畔的山壁闢建,途中有間福德廟,門口對聯為「福降自天維守正 德能配地合稱神」,取右上至左下的4個字,正好就是廟內供奉的福德正神,廟上牌匾書民國壬戌年(71)建,廟旁並無任何的碑文述明建廟緣由,因位置正好在新高煤礦輸送的台車線上,推測最初應該是由新高煤礦的相關人所興建。
水泥橋
早期員潭仔坑村民以種植大菁、茶葉、蕃薯、綠竹筍、水稻、柑橘等作物的農業生活為主,自從新高煤礦開採後,改變當地的經濟活動風貌,帶來大量的外來謀生人口,原本務農的村民也投入礦坑工作當作副業。
轉折處
山徑來到溪谷間的一處之字型的路口,直行谷地係通往筆架山,迴彎則是續行新高煤礦的台車道,這一段路徑比較平順,而且地面上還有鏽蝕嚴重的舊鐵軌,路基依然保存的相當完整,十多年前大學時代來這裡登山時,就看過這段鐵軌,沒想到迄今依然留存著。
舊台車線山徑
台車線直通往礦場,然而因為產業道路的闢建,後半段的台車線已消失,因此要找到礦場的位置,也變得更加困難,儘管在產業道路上來回搜尋數次,依然沒有任何頭緒,附近又沒有住家可以諮詢,突然在溪對面半山腰的農地上,看到一位巡田水的阿伯正要離去,見機不可失,便急忙狂奔至對岸找阿伯。
舊台車線(往筆架山登山口)
果然問到住在巷仔內的內行人,老伯說這礦叫做新高煤礦,從日治時期便開採,山上開的這一坑是舊坑,因為後來挖不到礦,所以轉移陣地,改到山下石碇溪旁另開新坑,舊坑的坑口位置仍在,位置就在產業道路旁,大約紐澤西護欄與鋼板護欄的交界處,另外一位騎機車經過的先生說,沿產業道路走到岔路口時,往回走約數十公尺,在馬路的下方。
新高煤礦周邊山勢
帶著他們說明的線索,又回到方才經過的地點,的確有個凹谷,外邊有根中華電信員潭幹20的電桿,繞到凹谷內是一片竹林,靠馬路邊有一塊凹地,與老伯們形容的一致,繞竹林周邊端詳半天,沒有看到坑口,本想繼續往山谷挺進,但路徑不明,不想太冒進。
新高煤礦礦場
最後只得走到凹地的底部,終於看到老伯所說的坑前的一灘池水,坑口係面朝馬路,如不是馬路邊的雜草叢,站在馬路上便可見到坑口。坑口遠觀似乎仍保存良好,內部無崩塌的土石,然而坑口前的水池太深,超過雨鞋的高度,踩下去便會進水。
新高煤礦坑口
坑道口兩邊的岩壁太過陡峭,無法利用迂迴的方式進到坑口,跳下去只怕爬不上來,僅能從兩邊進行側拍,坑口前有條塑膠繩,看樣子已有人利用過垂降的方式進入坑內,本想也嘗試看看,但雨天溼滑,不想太冒險,後來證實這樣做是對的,因為垂降下去的位置,可能會踩到坑口的青竹絲。
新高煤礦坑口左側近拍
新高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礦區號碼礦業字第1029號,台濟採字第1408號,礦區面積381公頃63公畝45公厘。聽當地人說自日治時期即開採,民國36年6月成立新高煤礦,民國45年2月開第一斜坑,49年改組成立公司,51年6月改選董事長為莊騰輝。
新高煤礦坑口右側全貌
莊騰輝為日本國民中學畢業,曾任新生報記者、深坑庄役場雇員、第1、2屆景美鎮鎮長、景美鎮民代表、臨時市議員。民國50年2月21日起擔任台北縣議會第5屆議員,屬第9選區(新店鎮、景美鎮、木柵鄉、深坑鄉、石碇鄉、坪林鄉),民國53年連任第6屆議員,任期至57年2月20日止。
青竹絲
依台灣鑛業史記載,新高煤礦後來另有負責人王金成,常務董事林慶華等人從事經營,王金成是否即王里長所述為其共同開礦的父執輩,等有機會再去請教。另依台灣鑛業史續二記載,負責人為廖置業(外號拜慶),根據地名查詢系統資料,礦業的前輩廖置業在潭邊村開發煤礦後,才使得潭邊村民在務農為主的生活型態外,另投入礦坑工作當成副業。
新高煤礦礦場凹谷
新高煤礦屬石碇煤田,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本層厚度0.4~0.25公尺,屬普通燃料煤,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通風排水均利用自然方法,採煤用長壁法,採掘搬運悉賴人力,自礦場以卡車運輸至18公里外景美車站降煤,主要銷路為糖廠及煤業公會。
員潭仔溪
根據老伯的說法,舊坑礦脈枯竭後,新高煤礦另在靠近石碇西街附近又另開一礦,地點約在北宜高速公路橋下,當日並未找到,擱在心裡頭一個星期,隔週立即又再度趨車前往,反復思量老伯說過的線索,果然在老街建築物盡頭附近,找到一處經過整治的水泥河道小溪溝。
石碇西街往新高煤礦平水坑的溪溝
沿著溪溝旁的小徑往上行,穿過菜園,來到高速公路下方,橋橔旁係高工局架設之鐵絲圍籬,原本連續之圍籬在溪溝此處開口,穿過圍籬續往山谷挺進,終於在左側草叢間的石壁上,發現到新高煤礦平水坑。坑口以磚頭水泥圍成方形,攔住坑內流出的水源,並以水管接到山下使用。坑內岩壁無崩塌,不過積水很深,無法深入探索。
新高煤礦平水坑
新高煤礦產量民國40年589公噸、41年5,483公噸、42年9,581公噸、51年21,257公噸、52年16,409公噸、53年15,474公噸。自民國38年開採至民國58年收坑,共開採21年,總產量206,408公噸,年平均9,826公噸。新高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於莊騰輝先生卸任議員後,同年5月16日公司解散,民國61年莊騰輝先生殁。
坑內積水
靠近坑口地址的石碇西街上,經查詢共有2家礦業公司,皆登記在同一地址,依時間先後分別為永合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煤炭之採掘運銷業務,民國69年7月8日解散,監察人王英?。其次為永鉦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本額2百萬,民國69年4月14日核准設立,經營煤礦之採掘運銷業務、前項有關業務之經營及投資,監察人王政盛,民國77年6月3日撤銷,依地緣及時間先後關係來推測,可能是接手新高煤礦,繼續營運的公司。
坑內向外
石碇的人文史蹟豐富,不過多數的重點都放在老街建築、淡蘭古道和美食上頭,礦場也是影響石碇興衰的重要經濟活動之一,新高煤礦距離老街如此之近,卻不曾在導覽文字上出現,似乎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602石碇-新高煤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