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七坑曾是台灣金屬礦業公司開採銅礦之礦坑,海拔高度僅8.8公尺,位於濂洞煉銅廠下方,鄰近陰陽海,屬新北巿瑞芳區濂洞里,該地區舊名水南洞,係因當地有天然海蝕洞,位於海的南邊。
前往水湳洞及本山七坑可搭乘基隆客運瑞芳往返龍洞灣公園之886路公車,或是基隆往返福隆之1052路公車,於船塢站或水湳洞站下車;自行開車則可行駛省道台62線萬瑞快速道路,於瑞濱端終點交流道右轉接省道台2線,至水湳洞停車場停車即可。
本山露頭係金瓜石礦山最早開發的地區,一開始係由山上往山下逐步開發,礦坑以本山依序命名者共有九坑,日治時期即已開拓至八坑本路,九坑則於民國61年初完成佈置開始生產。其中一到六坑的位置已經探訪過,僅五、六坑尚保存完整,八、九坑在海平面下(分別為-130公尺、-190公尺)。本山七坑搜尋已久,雖然已知其大致位置,並不難找,但每次經過水湳洞停車場,總是有許多的因素干擾,始終無緣一會。
本山鑛床的地質為一典型之熱水鑛脈特性,鑛石分佈方面,上部富金,以海拔4百公尺之五坑二中段附近為界,以上為褐鐵鑛重晶石石英自然金鑛脈,以下為硫砷銅鑛黃鐵鑛高嶺土鑛脈。因金瓜石礦山係由上往下開發,故初期以金銀鑛為對象,之後採掘至下部發現銅鑛,也培育出以銅養金的經營模式。
本山七坑位於濂洞煉銅廠下方,從水湳洞停車場往南走,靠近煉銅廠前有條小溪溝,順著溪溝溯至源頭即可找到本山七坑,水源係由七坑右側的小坑道流出,水量頗大,溪溝土壤鬆軟無法溯溪通行,從建築物下方走壕溝往左亦可到達,坑口係以水泥築成,上方陰刻本山七坑字樣,坑口下半部已被銅水染成橘黃色。本山七坑於戰後民國42年修復,民國67年撤收。
金瓜石礦山開始有系統的開採,起自明治28年(1895)日人治台,明治29年(1896)發布台灣礦業規則,明定以基隆山頂的正南北為界,以西稱瑞芳礦山,礦權由藤田組的藤田傳三郎取得,以東稱金瓜石礦山,礦權由田中長兵衛獲得。田中長兵衛以田中鑛業株式會社經營金瓜石礦山,不過田中卻在5年後明治34年(1901)11月7日往生,會社由其子田中安太郎(第二代田中長兵衛)繼任,他積極開拓礦山事業,大正2年(1913)時合併木村久太郎所有的武丹坑礦山。
田中安太郎礦山事業在大正13年(1924)出現危機,其在日本的事業釜石鑛山經營權移轉給三井鑛山,他也在同年(1924)3月9日往生,享年66歲,其在台灣的金瓜石鑛山經營權,則交由他的長子田中長一郎繼承,不過隔年即移轉給由後宮信太郎擔任社長的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
後宮信太郎經營金瓜石礦山至昭和8年(1933),之後轉賣給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在台成立的台灣鑛業株式會社。礦山戰後由台灣金銅礦物局接管,之後改組成台灣金屬鑛業公司繼續營運,至民國76年才停止營運,結束將近百年的金瓜石黃金歲月。
本山一、二、三坑約開坑於明治年間,高度分別為本山一坑(560.5公尺)、本山二坑(528公尺)、本山三坑(479公尺),由於歷經數十年開採,金銅礦源枯竭、品位急降,台金公司改以大規模重機械露天掘進開採,將既有坑道剷平,如今已完全消失,位置在今本山地質公園。本山四坑位在本山地質公園與黃金神社之間,民國64年撤收,坑口在民國76年琳恩颱風過境時,遭大量泥沙與土石淹沒,現已不復見。本山五坑位在黃金博物館旁,民國61年停產,民國67年撤收,目前坑道保存良好,係惟一可進入參觀的坑道。詳細內容可參考
1000320瑞芳-金瓜石、無耳茶壺山、半平山、黃金神社、本山地質公園、本山五坑
本山六坑位於十三層選礦場的後方山上,坑口為紅磚造的建築,上方的牌匾有三行字,第一行大字陰刻「本山六坑」,第二行陰刻「長仁四番坑」,第三行字體為「昭和九年00改修」,坑口目前用鐵柵欄封鎖,坑內則已有土石塌陷埋住坑道,坑外遍布雜草,於民國64年撤收。詳細內容可參考
1000402瑞芳-水湳洞、十三層製鍊廠、黃金瀑布、本山六坑、戰俘營
水湳洞地區現分為西邊的濂洞里與東邊的濂新里兩個區域,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上稱為「水南洞」,南字並無水字邊,由來係因該地有天然的石洞,位在海水的南方,據說是附近工作的台金公司員工看到石洞上方有溪水流下狀似簾幕,很像西遊記中花果山上的水濂洞,便以水濂洞稱之。而水南名稱被認為不雅,因此改稱為濂洞。該地更早之前清代為平埔族哩咾社一部分,稱為魯寮坑。
水南既然有天然石洞的說法,但似乎從未見到有人去過所謂的水南洞,原本以為早已滅失,只空餘地名而已,曾經在濂洞里附近試圖尋找洞口的痕跡,在濱海公路與洞頂路交叉路口旁的一處圍牆內,有一座海蝕洞,不過外觀是乾的沒有水,而且在鐵絲網圍牆內,無法靠近觀察並證實是否即為水南洞。
另一處洞口則位在水湳洞停車場最東邊的盡頭處,屬於濂新里的範圍,從停車場附近即可見到洞口的外觀,周邊有濃密綠色樹木給覆蓋,看似有著相當大的幽暗洞口,但要靠近洞口,得先穿過五節芒和樹林並非易事,曾經想過從洞口上方的民宅垂降到洞口,但除非瘋了才這麼做,不過從上方觀察卻找到通往水南洞的小徑。
水濂洞確實存在,原本由山上流下來的溪水量還不少,但已被排水溝引導至一旁排放,不再經過洞口上方,僅管如此洞口附近依然相當潮溼,此地共有兩座海蝕洞,為說明方便,靠東側的為水南一號洞,靠西側的為水南第二號洞。
水南第二號洞的洞口較低,從停車場旁看不到這個洞,洞口處以紅磚砌牆,僅留中央一處小口可以進出,內部呈喇叭狀,最靠外部較寬敞,愈往內部則洞徑逐漸變窄,由於石洞靠近海邊僅百餘公尺,高出海平面約數公尺,成因可能是由於海水向內侵蝕而形成的海蝕洞。
後來向附近居民求證結果,該二洞的確是天然形成,而不是人工為開採金銅礦而挖掘出來,不過在水南二號洞地上留有鐵軌的痕跡,但不知其用途為何,地上也有隻已鏽蝕的鑽岩機具。
靠近洞口處位置較低,愈往內部地勢漸高,海蝕洞的總長度感覺不到百公尺,從洞口進入後約十多公尺處,先攀過約一公尺高的疊石,再往前左側出現岔路,左側的洞口較窄小略朝下,得彎腰呈跪爬姿方能通過。
雖然石洞成因可能是海蝕,不過岩壁表面有稜有角,又不似海蝕岩一樣光滑平順。先取直行緩步向上,洞壁潮溼,不時有水滴下來,以燈光探照,可以發現石壁上頭凝結一層白色的物質,看起像是白色的糖霜,外表看似柔軟,以手觸摸則相當堅硬,已經與石壁結合成一體。
上方的岩壁也是有相同的物質,只不過呈細長條狀,有點像是鼻涕不小心粘在上頭,這些應該是正在發育中的鐘乳石,鐘乳石為岩溶生成物,溶有碳酸鹽岩礦物的水滴,在滴落的過程中,碳酸鈣部分附著在岩石上,經過漫長歲月的發育,形成錐狀的鐘乳石。
水滴落在地面上時,也會沉澱出碳酸鈣,然後慢慢的累積堆高,最後形成石筍,如果下方的石筍和上方的鐘乳石最後融合在一起時,則成為石柱。地面上也發現到正在成長中的石筍,但還沒形成柱狀的結構,而像是一顆顆掉在地上的白色綿花球,也有點像是外星人下的蛋。
有些水滴沿著彎曲的岩壁流下來,附著在上半部岩壁的碳酸鈣物質,像是塗上一層厚厚的白色油漆,看起來十分光滑,下半部則形成許多依附在岩壁上一圈圈的灰色小水池,相當的精巧細緻,鬼斧神工,如果將之放大來看,感覺像是山坡上一畝畝的梯田。
石洞內的盡頭是一處小斜坡,空間比起洞內的通道略大,看似有崩塌過的樣子,地面上有一些黃色的土壤,而不全然是岩石,斜坡的盡頭處,有許多的蝙蝠棲息。折返至方才的岔路口,此洞為開口小內部大,原以為可以通往隔壁另外一座石洞,但僅約幾公尺的距離便到盡頭。
水南一號洞距離水南二號洞約幾十公尺,但中間的岩壁還有一兩處的小石洞,不甚明顯而且被阻塞,也無法鑽入。水南一號洞的入口較水南二號洞大,從停車場旁即可觀察到洞口上方岩壁的黑影,近看造型很像是人體的耳朵。
水南一號洞的入口處有兩堵石砌的高牆,牆身呈梯字型,兩堵牆的中央留著一扇紅色鐵門寬度的通道,似乎是有人刻意的安排,防止閒雜人等進入,牆後洞內的空間相當寬敞,有著挑高十多公尺的石室,令人震懾,像是天然的宮殿,通道中間飄著一層白霧,看起來有點陰森森的。
由於洞內挑高,透進來的光線比起水南二號洞較為明亮。洞外有一座用磚頭堆成中空圓柱形,當成燒金紙的火爐,洞內放置一張折疊桌與一張鐵架桌,桌上各有一、二座香爐,其中一張桌子上有2尊土地公神像,不過久未經整理,似乎已經很久沒人來添香火祭拜。
水南一號洞內部的地勢較水南二號洞寬闊平坦,洞內的長度則感覺短了一些,盡頭處找到洞內所供奉的觀世音菩薩神像,如非有手電筒照明,裡頭將是一片覷黑,如要在裡頭祭祀,也得拉電線裝電燈,增加照明設施,但內部潮溼,恐怕也不太方便。
觀世音菩薩神像的前方有道水流,像是未關緊的水龍頭不斷的從上方滴水下來,因此下方放置一座水缸來接水,水溫清涼。神像的左後方有一個小洞,裡頭頗深無法照到盡頭,洞口太小也無法鑽進去,內部的通道僅此一條,無其他的岔路。
水南一號洞內也是滿佈著發育中的小型鐘乳石,晶瑩色澤在燈光照射下閃閃發亮。洞內如非必要,盡量少用閃光,而且手電筒也不要朝上照射,避免打擾到洞內嬌貴居民蝙蝠的作息,這些展翼將近30公分的哺乳類動物,一但全部動了起來是相當嚇人的。
雖然水南洞內的岩相優美,且有眾多的蝙蝠棲息,建議到此探訪時要特別當心,勿破壞此地原始的自然環境和打擾蝙蝠的作息,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安全的考量,洞內可能因風化而隨時崩塌,有相當的危險性,真要參觀也僅在洞口附近觀看,以策安全。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805-1瑞芳-本山七坑、水湳洞(海蝕洞)
5 則留言:
欣見如此图文并茂的报告,非常感谢。我1950年代住水南洞近十年。现在都变了!
過去的來不及參與或保留,只能從現有的遺跡再去追憶了。
很用心獨缺人物上場(黃家祠堂大塊厝)黃/沈家族成員
很抱歉不太清楚黃家祠堂大塊厝與水南洞的淵源,煩請先進協助開釋。
李
0918966734
感謝您
把七坑、水南洞的一号洞、二号洞做了如此詳細的的描述
我家從小就住在一洞的附近
因此小時候常常与玩伴到洞內嬉玩…
一号洞(東)的洞口處是台金公司保修廠機械工場的場址
洞內寬敞、涼爽
是機械工場員工中午午休
睡午覺的地方
二号洞(西)較小
洞口位置是當年台金公司的鋸木工場的場址
及濂洞火車站處
兩個洞是天然形成的海蝕洞
即使有鑿刻痕跡
也是後人附加的
七坑、与这两個洞的海拔高度均相仿
均約在海拔8m左右
黃家江夏厝(水南洞人喜稱:大塊厝)与水南洞小漁港的存在与歷史演化
(另日再補…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