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1020706復興-基國派老教堂、三民蝙蝠洞、舊百吉隧道、大溪老街

基國派老教堂位於桃園縣復興鄉三民村,讀法阿部落的信仰中心,民國52年由當地泰雅族原住民以一人一石方式建成。三民村的蝙蝠洞為水流東溪上游的天然岩洞,洞口前有大小兩股瀑布,現已無蝙蝠棲息。

大溪搭乘桃園客運5107路公車可直達蝙蝠洞,不過一天僅有早中晚共3班,除非在地人,否則很難搭得到。另有多條路線由大溪往返北橫的公車,可於三民站下車,過東安橋沿基國產業道路步行約3公里即可到達三民蝙蝠洞。自行開車則由國道3號下三峽交流道,接台7乙線至復興鄉,轉桃114(基國產業道路)即可到達。
三民村
三民村位於北部橫貫公路上,為復興鄉通往大溪、三峽的交通要衝,大溪鎮與復興鄉以省道台7乙線為分界,將這個海拔約3百公尺小村落的繁榮市街一分為二,其舊名為水流東,由來並不是該地主要河川東安溪的流向(舊稱水流東溪,往南注入石門水庫),而是原居住於三峽地區水流東社的村民遷至本地,順便將地名也一起帶來,民國34年10月因國民政府政令宣導,以意識形態改名為三民。
台灣基督教會三民祈禱院曠野醫病佈道團
基督教曠野醫病佈道團係屬於中華臺灣基督教曠野協會下的宗教團體,由雲志照先知創立於新竹縣尖石鄉偏遠山區,緊鄰梅花村。雲志照先知為泰雅爾族人,民國52年畢業於中壢中學,61年認罪悔改歸主,67年畢業於新竹師專,曾任國小教師、主任。過去曾參加長老會地方教會泰雅爾中會聚會,但因個人意見不見容會所,該教會老牧師退休後,新派的牧師受到雲志照弟兄的強烈反對,常顯出偏頗的信仰與行俓,經過長期的關心仍無法改變,最後只好將他除名。
基國派山區
離開教育界後,他認為天父上帝受託予特別的負擔,並授予先知一職,因此民國78年3月1日遵主成立基督教曠野神醫佈道團,以醫治各種不治之症為號召,吸引為數不少教友信徒參與。中華臺灣基督教曠野協會於民國84年3月4日內政部台內社自第8406783號核准立案成立,會址設在尖石鄉的上光祈禱院,10月31日成立基督教曠野歌舞福音團,10月8日成立北部中會、12月16日成立中部中會,另在85年成立南部中會及東部分會,執行基督福音、佈道聖工及屬靈靈性生活之培訓與策劃。
基國派老教堂入口
該協會的任務為領人歸主,認識基督,引人歸善,得著永生;憐恤患難、貧困子民,奉主耶穌基督聖名來,除病趕鬼,使患者白白得救治。追隨的信徒認為基督賦予先知能力,任何疾病只要專心信仰,心無二意經過雲先知醫治,不需要依靠醫院或打針吃藥便會痊癒。如果疾病未痊癒者,可能就是對於先知沒有堅定的信心,患者由於敬畏上帝,因此也都不敢追究。宗教屬於心理治療的範疇,藉由信仰減輕主觀痛苦經驗,信徒可能經由信仰改變飲食習慣或心理狀態,進而遠離一些致病的因素,讓疾病得以不藥而癒也並非不可能,然而宗教還是有其極限,不可能治百病,最終還是得回歸醫療體系治療。
新的三民教會
三民村的早期居民為泰雅族卡奇雅(KeTsia)社人,原居住在詩朗,枕頭山之戰後,退居圓山,民初時日警誘導遷至原為漢人基國派所居住的水流東溪岸,由於該地盛產魚藤,係泰雅族人用來毒魚的植物,故以族語稱此地為讀法阿(tuba)。基國派老教堂為三民長老教會的禮拜堂,是一棟以石材搭建的教堂,為讀法阿部落的信仰中心,文建會2001年將其列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基國派老教堂(左)
早年台灣神學院校長美國長老教會傳教士孫雅各(James I. Dickson)牧師全心投入原住民的宣教活動,創建許多的教會,當時泰雅傳統建築以木頭與竹子當材料,所興建的教堂壽命不長,孫牧師認為石材最能彰顯宗教的永恆特質,因此在他和復興巡迴牧師陳忠輝牧師奔走下,以及台北中山北路美軍禮拜堂的青年美軍奉獻出數月的積蓄,由黃榮泉牧師設計以石材為主的禮拜堂便開始動工。
基國派老教堂(中)
教會聘請北投一帶的打石師傅來建造,長老發動族人們到蝙蝠洞一帶溪邊鑿石,以家戶分工方式,人力挑石走羊腸小徑搬運至現址,藉由教堂的興建,也凝聚起族人的向心力。教堂採用雙層石壁中間灌水泥漿或以鋼筋補強築成石牆,石材厚實古樸,結構穩固歷久不衰,牆面頂端略帶曲線,使其外觀線條柔和。
基國派老教堂(右)
屋頂和窗戶則以傳統的竹子搭建,十字架是黃榮泉牧師以水泥製成,教堂入口圓孔係採「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設計,教堂於民國52年9月22日落成,為相當具有特色的建築。不過後來老教堂年久失修,居民與漢人以地易地的方式,換得旁邊土地並興建新的鋼筋水泥大教堂,舊教堂廢棄後,僅屋頂和樑柱毀損,美麗的石牆仍挺立在雜草欉中。
原住民服飾
地主原本打算拆除教堂興建住宅,並將石材變賣,經報社記者披露後,縣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史工作者介入與地主協商,獲地主同意將教堂改建為泰雅文化的展示館,經向文建會爭取修繕經費,獲得250萬元的補助,於民國93年7月開始動工修復,基國派老教堂文化館終於在12月24日完工落成。我們父女倆參訪當日老教堂並未開放參觀,僅能隔著玻璃窗探視內部陳列的泰雅族文物,用手觸摸石牆感受老教堂的古樸之美。
蝙蝠洞入口處
基國派產業道路盡頭即蝙蝠洞入口處的停車場,也是桃園客運5107路公車的終點站,場地空間不大,不到十部車便客滿,其餘僅能停放在道路兩側。由此步行至蝙蝠洞,大約還需15分鐘,步道沿山腰開闢,全程皆鋪設人行地磚,上坡路段坡度平緩,且有林木遮蔭,途中有一間廁所,內部相當乾淨。
左往蝙蝠洞,右往觀音洞
步行至涼亭處,旁邊是一座約4層樓高的鐵製圓形瞭望台,由於入口處未設柵欄,加上步道寬敞,許多騎士偷懶不想走這段路,便將機車駛進步道,停放在瞭望台下,原本應是蟲鳴鳥叫的林蔭小徑,忽聞引擎的喧囂聲,破壞天然幽靜的氣氛,實在有點殺風景。
小橋
登上瞭望台的最高點,只見東安溪被兩側翠綠的山巒所包夾,形成深峻的溪谷,上游狹隘,下游隨山勢開展,零星的民居散布在較平坦的河階地上,遠方應是石門水庫的集水區,極目眺望無法透視到碧綠的湖光山色,僅能收納連綿起伏層巒疊翠的美景。
東安溪谷
涼亭旁步道直行通往觀音洞,蝙蝠洞則取左側的階梯下至東安溪谷,該溪為大漢溪流域的支流,亦稱為水流東流或三民溪,上游有數條小支流,蝙蝠洞的這條支流發源於觀音洞附近,跨過小橋來到右岸的步道,溪水的流量少,溪潭表面呈現平靜無波的鏡面,映照出兩側濃密的森林與高聳的岩壁。
蝙蝠洞左側
翻越過一處小丘後,巨大壯觀的蝙蝠洞便出現在眼前。蝙蝠洞為一天然形成的岩洞,大約在昭和6年(1931)被發現,因該地位居深山遠離人群,有成千上萬大量的蝙蝠倒懸在洞內棲息,所排放的糞便日積月累形成厚厚的一層紅土,至今仍鋪在洞內地面的岩石上。由於當時尚無保育的觀念,居民視蝙蝠為佳餚,遭到大量射殺薰烤為食,沒多久的時間,該地的蝙蝠便告絕跡,成為沒有蝙蝠的蝙蝠洞。
蝙蝠洞中央
蝙蝠洞呈半圓形,中央隆起有如小山,高約20公尺,洞內寬約50公尺,深約21公尺,洞外左前方有大小兩股瀑布,瀑布並非垂直的峭壁,而是由參差的岩塊所構成,瀑頂的清澈溪水傾瀉而下,遇岩石激起大量水花四處飛濺,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溪水注入下方瀑潭,再沿著岩壁邊緣蜿蜒流出蝙蝠洞。
蝙蝠洞全景(巨人之眼)
蝙蝠洞兩側為受溪流侵蝕下切的岩壁,崖壁高數十公尺,僅中午時分才有陽光直射,其餘時間略微幽暗,瀑布雖小,然而隆隆水聲在峽谷間迴盪,氣勢卻也十分驚人。進到洞內中央最深處向外望,感覺蝙蝠洞彎彎的造形似巨人之眼,中央突起的岩塊是眼球,瀑布和溪流為不停滑落的淚水,像是在為一去不復返的蝙蝠哀悼。
蝙蝠洞瀑布
如此鬼斧神工的天然岩洞與溪流瀑布等美景,實在應該好好的保護,雖然入口處已有告示,禁止在此烤肉,然而還是有許多沒公德心的民眾違反規定,溪畔多處有烤肉後遺下的黑炭痕跡,與恣意丟棄的垃圾,國人的旅遊品德教育還是需要再加強,才能讓天然的美景永續留存。回到瞭望台的岔路口,左轉繼續前往秋山清泉巖觀音洞,所鋪設的人行石磚步道,僅再往前一小段便到了盡頭。
往觀音洞步道
後半段步道以木板階梯構築,底下為固定土石的塑膠格,內部鋪撒小石子排水效果好,步道維護情形尚佳,大致均是上坡,中途接到一條水泥產業道路,路邊停放一部休旅車,5-6人在此休憩戲水,他們說由此山徑到觀音洞還需約40分鐘,那裡是一間廟宇,開車走北橫也可以到,經他這麼一說,把我們對觀音洞的神秘感給完全澆熄,眼看著天邊的雲層似有漸漸發展的趨勢,估計來回時間可能會碰上西北雨,便就此打住,折返回蝙蝠洞停車場。
舊百吉隧道東口
開車前將車窗打開散熱,小羊到停車場旁的攤子自掏腰包用零用錢買了一袋滷豆干,她大方的讓我吃兩口,這是我第一次吃到小羊請的東西,感受到女兒的孝心,眼淚差點奪眶而出。回程取道北橫前往大溪,原本預計中途轉去三層的順和分坑看看,經過舊百吉隧道時,發現裡頭竟有輕便軌道的手推台車,禁不住好奇心的趨使,便開回來參觀隧道。
手推台車
小羊說百吉是她最愛吃的冰棒品牌,但此處不產冰,百吉舊稱為八結,結是指向政府提出的請願書,清治時期漢人至此拓墾,共有8位墾首具結向官方領取墾照開墾此地,故稱為八結,日治時期仍沿用此地名,國民政府治台後,因「八」字易聯想起中共的八路軍,勾起那段兵敗如山倒的不愉快回憶,所以便改名為百吉,其由來似還有其他說法,便不再深入考究。
輕便鐵路
為開發山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日治時期官方扶植地方士紳鋪設輕便鐵路,大嵙崁街的呂建邦及桃園街的簡朗山等人於明治36年(1903)集資1萬日圓,合夥創設桃崁輕便鐵道株式會社,向總督府借來軌條鋪設在桃園至大嵙崁間,於12月5日正式營運,是台灣人最早專營交通事業的輕便鐵道會社,而大嵙崁延伸至角板山間的輕便鐵道則是在明治43年(1910)通車。桃崁輕便鐵道株式會社後來更名為桃園軌道株式會社,即現今桃園客運的前身。
舊百吉隧道西口
新隧道側邊的百吉林蔭步道是百吉隧道未開通前的輕便車道,以人力推動的台車,滿載貨物越過溪洲山,需要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後面推才能上山,相當的辛苦,直到昭和19年(1944)百吉隧道打通後才改道。輕便車運輸在昭和3年(1928)達到高峰,之後慢慢被公路運輸所取代。民國42年角板山至大嵙崁的輕便軌道最先廢除,大嵙崁至桃園的路線也隨後跟進。民國46年百吉隧道因土石崩坍而中斷,交通改經由舊路百吉林蔭步道通行。民國58年重修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隧道,時任台灣省主席的黃杰於隧道口上方題「北段橫貫公路 百吉隧道」牌匾。
新百吉隧道
百吉舊隧道僅單線雙向通車,中央無法會車,隨著復興鄉的開發,北橫公路的交通量持續增加,舊隧道成為交通瓶頸,因此為安全起見,在原隧道旁另闢一座雙線隧道,於民國83年通車。舊隧道後來封閉一段很長時間,內部積水嚴重。之後規劃為休憩步道,直到民國96年整修完成才重新開放,隧道長度約344公尺,內部一半為復古的輕便鐵道,另一邊則是人行步道,重現當年輕便車的情景,然而手推台車全被焊死無法推動,實在可惜。
大溪老街
隧道內十分涼爽,溫度較外頭悶熱的天候低好幾度,剛好有志工帶遊客進入導覽,解說的相當生動,我們也聽得津津有味,此時天空忽然變暗,閃電劃破天際,雷聲隆隆,急忙至隧道內躲避,出隧道時已是傾盆大雨,心想還好當時沒去觀音洞,否則回程還得等雨停後,再走約1個小時的山路實在太危險,這下子順和分坑也去不成,直接前往大溪老街。
大溪豆干
大溪最早稱為大姑陷,源於原住民對大漢溪的稱呼,清治時期開始有大量漢人入墾,從海口沿大嵙崁溪逆流而上,大溪為淡水河航運的終點,嘉慶8年(1803)林本源家族避禍遷居至此,此地開始有小市集出現。劉銘傳在此設大嵙崁撫墾局,內山生產的茶與樟腦皆經由大溪航運向外運輸,大小商號相繼設立,造就此地的繁榮,日治初期達到高峰,而大嵙崁也是在日治時期才改稱大溪,並沿用迄今。
大溪老街2
大正5年(1916)修築桃園大圳,引大漢溪水灌溉桃園台地,造成後來溪水量減少以致無法通航,使大溪漸趨沒落,另外大正7年(1918)三井合名會社自行鋪設水流東至三角湧的輕便鐵道,攔截原本由桃園軌道株式會社所經營角板山至大嵙崁的貨運業務,大量的茶、木材、煤礦、樟腦等物資改由三角湧出口,大溪轉運功能消失,商業貿易也跟著漸漸消逝。大溪老街在貿易極盛時期,商家雲集,但衛生環境不佳,街市狹窄,日治時期進行市區改正計畫,大正年間施工,一些被拆除的舊屋重新整修店屋正面,和平路老街的街屋立面建築即採巴洛克式的華麗風格,裝飾繁複,形成今日所見相當具有特色的街屋。
武嶺橋
我們父女倆點一大盤滷豆乾,不顧形象在街邊狼吞虎嚥吃起來,小羊趁機敲詐嗑冰淇淋、青草茶、彈珠汽水,然後又採買一大包拌手。小羊說她是正妹,指責我老是去這些冷僻又無聊的地方,能有正妹作伴應該心存感激,花錢不應該手軟,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706復興-基國派老教堂、蝙蝠洞、舊百吉隧道、大溪老街

4 則留言:

Yon Yon Ni Sam 提到...

舊百吉隧道整修完不久有去過一次,當時的輕便車還可以推來推去,後來看起來好像是怕意外發生才固定起來,不然還蠻好玩的

Shepherd's Wolf 提到...

惟有實際推過輕便車,比較能體會出前人為生存打拼的辛苦,也才能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拉絔 提到...

小羊很可愛又有人氣加油

Shepherd's Wolf 提到...

太稱讚小羊,她會驕傲以為自己真的是正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