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1020413基隆-福清宮、清國井、調和煤礦

清國井為清代官方在台所開設的第一間官辦煤廠,也是唯一的一間,或稱為八斗仔官礦,由沈葆楨巡台時奏請開辦,光緒3年(1877)開始生產,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時被劉銘傳下令炸毀,戰後修復,最後於光緒18年(1892)停產。昭和9年(1934)由基隆炭礦會社租包開採,光復後由杜伯英持續開採稱為調和煤礦,直至民國59年才收坑。

前往清國井,可於基隆火車站搭乘203路公車深澳線,於調和街(福德宮)站下車,自行開車則行駛台62線萬瑞快速道路,於八斗子交流道下即接調和街,直行至岷玥宮或維德醫院即可。建議的路線可由北寧路與調和街口的福清宮開始,再沿調和街往深澳坑方向步行,經過海國容才石碑、調和煤礦、草山福德宮、清國井的通風井,最後抵達岷玥宮旁的清國井主井。
福清宮
福清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天啟2年(1622),由大陸遷台的漢人所建,原名為福德宮,據福清宮沿襲史蹟所載,清代八斗子官煤廠興建後,光緒帝為感念該廟庇佑,下令修建並敕封為福清宮,取造福清朝之義,主神賜宰相職,因此內部供奉為戴官帽的福德正神,左右兩側供奉王母娘娘與天上聖母,二樓則是三官大帝、關聖帝君、三山國王、孚祐帝君、水仙尊王等眾神明。
五龍堵
原廟址在調和街底,後移到火力發電廠,因電廠興再遷移至現址,廟外觀建築為民國76年重建,民國78年完工,廟前方一塊五龍堵石刻,石材係來自浙江太順,在福建雕刻。可能是靠海的緣故,擔心淹水故廟體架高約一層樓,廟對面亦有架高的戲台,供迎神賽會時之用,曾傳說某年的正月15日,有團戲班突然到福清宮表演,但宮內的人員並未邀請該團,戲班人員卻說是應長鬍鬚的老人所要求,後來只好擲筊請示神明,這才知道是土地公想看戲,所以自己請戲班來唱戲,從此每年的正月15日都會有戲曲表演。
福德正神
福清宮沿襲實史蹟
福清宮原名福德宮,是台灣歷史悠久的廟宇,於西元一六二二年由大陸遷台之漢人所建,至今有三百八十五年,後台灣受清朝政府治理,於西元一八七五年派技師到台灣北部探勘煤源,並選定八斗子即砂子園南側為官方煤場,一八七六年興建直立煤井,共計四口,現稱清國井,遺跡尚存與本宮淵源甚深,相傳官煤開採時,諸事不順,員工常有損傷,太后蒞此巡察,引起急病,聽本地老輩指言,本宮福德正神神靈高超,必賜所願,遂蒞廟參拜後迅速安康無恙,此說可能是清朝高官到此視察所衍生之傳言,實為本地煤質優良,但氣候不佳,採礦工人難以適應,人員損失嚴重,官員祈求本宮福德正神賜予諸事安康後,採礦順利。本地煤源為清政府重要供應地,皇帝為感念本宮庇佑,立刻指示修建本廟,竣工後命名福清宮,立詔聖旨敕封福清宮,主神為宰相之職,命劉欽差即刻來台賜封,實史可據,最早廟址位於調和街底,後遷移至北部火力發電廠正大門上方,因發電廠需用地拓建,致使本廟于一九五七年(民國四十六年)遷到現址福清宮,於一九八七年(民國七十六年)申請興工重建,至一九八九年(七十八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安座大典,深受各界善信男女踴躍誠摯捐獻,使得廟貌初期儘速完成,至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年)五月三十日止,總開支金額約貳仟萬元,本廟恭奉福德正神,三官大帝,關聖帝君,三山國王,孚祐帝君,水仙尊王,王母娘娘,天上聖母及諸多神靈,均在廟內供善信男女奉拜,福清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方義德副主任委員許呈總務委員方益煌,許文雄,吳宗揚,財務委員張金木,監察委員張子夏,藍得利,召集委員汪阿爐,廟務委員陳朝基,吳水土,陳次男,委員李財廣,方秀英,陳傳,劉陳華煌,林秋榮,何憲煌,林接技,陳烏秋,邱明山,林長秋
一九九一年立二00七年修
王母娘娘
台灣的煤礦開採歷史相當悠久,明天啟年間西班牙人佔領雞籠時便發現當地煤礦開採的遺跡,崇禎年間荷蘭人佔領北台灣時也獎勵當地人採煤,以增進貿易。清代對大陸煤礦開採不禁止,因為是民生燃料必需品,但對台灣煤礦卻是原則禁止,擔心採礦會破壞風水或龍脈,非奏准之私採將受嚴懲,然而私採的行為還是非常興盛。道光19年(1839)清英鴉片戰爭,戰後雙方簽訂南京條約,開放沿海港口通商,經由海路來東方貿易的歐洲商船日益增加。
天上聖母
輪船以煤炭為動力,需就地補給,探知台灣產煤後,英船經常往來台灣附近巡航並測繪地形,道光27年(1847)英國海軍少校戈登(Lieutenant Gordon)勘察終於發現雞籠地區煤礦豐富,而清朝官員早在前一年即得知英人覬覦雞籠煤山,便立碑示諭,重申煤禁,以防奸民圖牟利而勾結洋人。英國因倫敦煤價高漲,道光30年(1850)英國駐華兼香港總督文翰(S.G.Bonham)公使向兩廣總督徐廣縉及廣東巡撫葉名琛請求採購雞籠煤炭,但遭到清廷拒絕。
三官大帝
咸豐4年(1854)美國遠征日本艦隊準備回航香港,海軍提督貝理(Commondore Mathew C. Perry)特派砲艦馬其頓號(The Macedonian)及運輸補給艦供應號(The Supply)前往雞籠港,執行勘察煤礦,並購煤備用。咸豐7年(1857)英法聯軍攻陷廣州,隔年簽訂天津條約,開放台灣為通商口岸,英商便可自由向台灣購煤,英方後來又更進一步提出開採雞籠煤礦的要求。
關聖帝君
太平天國之亂平定後,同治5年(1866)閩浙總督左宗棠奏議在福州設立船廠,以建立海防水師。左宗棠後因西北局勢吃緊,奉調陜甘總督,同治6年(1867)船政改由沈葆楨主辦。由於船廠需煤,向雞籠各商行購辦,後來便興起設立官煤廠的建議,同治7年(1868)派員至雞籠勘察,結果認為自採的成本較外購划算且可靠。但福建船政局的開採計畫,受到天津條約修約影響,暫時中止。同治8年(1869)清英換約後,規定雞籠等地煤礦可由南洋通商大臣酌量開採,並准售予洋商。
三山國王、孚祐帝君、水仙尊王
台灣自從開放通商後,私挖煤田情況愈來愈嚴重,同治9年(1870)台灣道黎兆棠受總督英桂之命,調查雞籠煤田開發實況,私挖煤礦廢坑23,休坑21,經營坑48,合計92坑之多,後來訂出民窰開採章程,承認既成事實,開放煤禁,但礦區有限制。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日本藉口護僑出兵台灣,沈葆楨來台主持海防,事件平息後,因原有輪船不敷台灣防務,奏准福建船廠續建輪船,並奏請廣開台煤以解決船廠用煤問題。沈葆楨提議得到李鴻章支持,當時民窰開採方式多用狸掘法(即拖籠坑法)效率低,兩人皆認為台灣開礦要用洋人的技術、方法和機械才能成功。光緒元年(1875)延聘英籍礦師翟薩(David Tyzack)抵台勘察,結果認為八斗子地方最適宜。
萬安堂
過北寧路即是調和街,調和巿場旁有間萬安堂,旁邊即是調和溪,早期此地臨海,沙埔廣大,稱為沙子園,現稱為砂子里,即沿用沙仔園庄的古名而來。福清宮建廟時即填沙埔地興建,據稱整地時,挖掘出許多大型的骸骨,當地人認為是荷蘭人的骨骼,造成當地不太平安,之後又再掘出許多大型的骨頭,後來將這些遺骸集中,興建萬安堂來供奉。
萬安堂大眾爺公
萬安堂內供奉許多黑面的王爺公,萬安堂牌位刻丁亥年(民國96年)重修的字樣,廟的後方另有一座納骨塔,塔壁牌位上刻「萬安堂大眾爺公 民國74年成立 第一屆管理委員會敬題」等字,由福清宮挖出的無主孤魂枯骨即供奉於塔內,依民間習俗以大眾爺公供奉。在大眾爺公廁所旁的砂岩石壁上,刻有撫洲許廷瑞的墨寶「海國容才」,撫洲位於江西省,許廷瑞為沈葆楨任職江西巡撫時的部屬,後隨著沈葆楨來台籌劃八斗子官礦,「海國容才」據稱刻於光緒元年(1875),即八斗子官礦開辦時。
海國容才
海國容才由來據稱跟煤礦有關,因此地早年為與海相連的深潭,停靠載運煤礦的船隻,常因海浪拍打形成漩渦發生船難而喪生,故希望大海包容這些船民,另一說則是清廷派無期徒刑或死刑囚犯來採礦,期勉他們也是有用的人才。不過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點問題,光緒元年時才剛規劃官礦尚未開採,僅有私採的民窰,因此不太可能是指這些礦工,因清國井係採西式的開採方法,沈葆楨請來英籍礦師翟薩(David Tyzack)抵台勘察規劃,故海國容才應指這些遠從海外來規劃官礦的專業外籍礦師。
草山福德宮原為調和煤礦礦埕
沈葆楨採納翟薩建議在八斗子開辦西式煤廠,並請翟薩前往英國採辦全副開礦機器及招聘採礦工匠十餘人,沈葆偵在7月離台後,設廠工作後交由福建巡撫督辦。接續督辦的福建巡撫王泰突然積勞成疾,10月內渡就醫但隨即病故,後改由丁日昌接辦。光緒2年(1876)4月翟薩在英國聘請的開礦工匠4人抵台,施用人力進行鑽探,7月翟薩和另一批聘用的工匠多人,帶著開礦需用的鑿井、採煤、抽水、提車、通風等機器設備到達基隆,他們先修築海岸到礦場的道路,架設橋樑並鋪設輕便鐵軌,3個月完工長2346碼(2.144公里)的鐵路,先用以運送開礦機器,後以運輸煤廠所產之煤炭。
調和街口右轉往清國井遺址
先前的鑽探已找到品質良好的煤層,8月鑿井工作進行,煤井深度預計為3百英尺(91.5公尺)。光緒3年(1877)4月煤井鑿掘至269英尺5寸(82.17公尺)的深度後,首度見到煤層,厚達3尺5寸半(1.05公尺),成色與外國煤炭不相上下。入夏後天氣炎熱,大陸和外國礦工無法適應惡劣天氣,經常生病或死亡,到9月才完成開鑿煤井修築井壁的初步工程,為防止民窰積水侵入官礦傷人,封閉附近12所民營煤窰,並禁開新窰,設廠工作到11月才正式完成,據臺灣鑛業史記載此井深89.92公尺,直徑3.81公尺,係圓形直井,護壁以石塊砌圈,供運輸及入風之用,直井深至82.26公尺處通到煤層,煤厚1.06公尺,坑口設置多管式之蒸汽鍋爐,40馬力,壓力每平方英寸70磅,並備有捲揚機與排水機,初期日產量30~40噸。
清國井遺址
通風井副井遺址位於調和街236號屋後,由維德醫院旁的巷子進入,在民宅的後方有一處以水泥封口的圓井,井壁係以石磚所砌成,旁邊設有清代官礦通風井遺址碑,文字摘錄如下:
清代官礦通風井遺址
清光緒元年(1875)為加強海防在福建建設船廠並練軍。船廠用煤決定由雞籠供應。時官礦由英國礦師代雇工匠並採購機器,開鑿直井。其主井於光緒二年八月開坑;翌年三月著炭,經過砌壁裝上捲揚機年底完成。本井係其通風副井,於四年初完成;並在坑底裝蒸汽動排風機以供坑內空氣流動,井徑2.56公尺、深26.82公尺。
指導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省文化基金會
土地所有單位:台灣電力公司深澳發電廠
承辦單位:雞籠文史工作室
台煤史料研究工作室
公元2001年五月三十一日立
清代官礦通風井遺址
光緒3年(1877)完成日產煤能力200噸之設備安裝,同時又完成排風直井一口,直徑2.59公尺,深26.82公尺,裝有吉柏爾(Guibal)式抽風機一座,以助通風排氣之用,該礦直井,自井底開鑿石門,抵煤層後再開煤巷,使用殘柱式採煤法,然後回採煤柱,鑿岩採煤均應用炸藥爆破,坑內照明使用菜油燈,燈內主要煤巷均鋪設鐵軌,使用煤車運煤,直井部分使用吊籠運輸,坑外在八斗仔灣與礦場間,敷設輕便鐵路搬運至八斗子灣,卸於近海煤埕,再僱小工由煤埕挑至海口駁船,載運至雞籠碼頭,再卸入煤棧儲存。
清國井內
光緒4年(1878)即第1年的產量16,017噸、5年30,406噸、6年達41,236噸,7年達53,606噸。煤井開鑿順利,但初期採礦並不順,首先本地礦工不受外籍礦師指揮,工人常不足,加上疫病流行,且煤務局行政腐敗,浮費及冗員過多,雖然產量逐年增加,但煤礦運輸工作卻不能配合,煤炭運到海岸後,需再駁船運往基隆港運銷,但煤船效率低,導致大量煤炭長期堆積在煤井附近,煤務局對於籌銷工作亦無效率。光緒5年(1879)督導煤務的台灣道夏獻綸病故,福建巡撫更迭頻繁,官礦處於無人督導狀態,光緒7年(1881)經台灣道劉璈整頓,為節約成本,將官礦中的高薪洋人全部解職,光緒8年翟薩回國,改由船政學堂學生張金生接任礦師。經整頓後初期官煤局煤務煥然一新,但隨後兩年產量卻下降,而官員抬高煤價,洋商不願採購,銷量遞減,至光緒10年(1884)又形成堆積滯銷的現象。
清國井內紅磚結構
離開清國井前,跟旁邊住家的老太太閒聊,得知清國井並有3處,其中四方井位於一處菜園附近,旁邊有竹林包圍,井口長滿姑婆芋和雜草,直井係由堅硬的岩石向下開挖,井壁上層砌石磚,下半層為平整的石壁,相當的堅固無崩坍的情形,井深目測至少十幾公尺,邊長約2.5~3公尺,由於井口未封,井內被居民丟棄一些垃圾,井邊無護欄且土壤鬆軟,靠近拍攝除對此耗大工程感到震撼外,另一方面也有些畏懼,靠近井邊很危險,不便透露其確切位置。
清國井-四方井
回到草山福德宮,廟祝邀泡茶開講,提及調和煤礦的礦主杜伯英,其妹婿為謝清雲,即基隆區域立委謝國樑的祖父,解開心中關於當初基隆三坑的英和煤礦由杜伯英買下後,卻請來謝清雲擔任董事長的迷團。另外聊起四方井的八卦,他說約3~4年前曾發生一起凶殺案,被害人住在汐止,凶手住在附近,他將被害人的物品丟在清國井內,僅憑著這一丁點線索,大海撈針由網路找到相關的報導,再去查閱判決書。故事是這樣的,天道盟太陽會份子鄧國樑因沈迷六合彩賭博,97年透過堂妹鄧女認識曾一起就讀中國工商專校的曾芸華(36歲),先後向曾女借200萬及150萬,曾女在98年6月向鄧要求償債,鄧藉口還錢邀曾女出遊,6月27日上午曾女帶著9歲的兒子蔡茗芫赴約,由鄧的小弟高正雄駕駛,到宜蘭、花蓮、梨山、石門、貢寮等地玩了4天,4人於7月1日上午再開車到汐止大尖山遊玩,鄧與曾再因債務問題發生嚴重口角。
四角井深不可測
鄧曾經從女友張陳月鶴處取得安眠藥,當天下午便加到奶茶和小籠包中給曾女母子食用,然後帶到汐止康誥坑溪水潭遊玩,趁著母子二人藥力發作精神不佳時,鄧指示高帶著蔡到下遊水潭遊玩,然後用雙手按壓使其溺水窒息死亡,鄧後來持木劍重擊曾女頸部,使其昏迷後溺水窒息死亡,遺體後來在7月4日被到康誥坑溪遊玩的民眾發現,警方後來尋線追查,7月10日凌晨在基隆巿調和街張楊月鶴的住處,將兩人逮捕到案。
岷玥宮往清國井
事後鄧、高二人被士林地方法院98年10月13日98年度重訴字第11號判處無期徒刑。故事說到這,跟清國井有什麼關係呢?因為他們兩人將曾女母子之衣物及曾女之皮包、行動電話等物品、鄧持用之兇器木劍1 把,丟棄在該住處後方的清國井,警方調用消防人員抵達井底,才順利找到兩大袋物品,鄧、高二人嚇到雙腿發軟,當場下跪,額頭點地,當警方打開米袋,兩人坦誠犯行。巧合的是,本案與八里陳進福、張翠萍雙屍命案的承辦檢察官都為謝榮林。
深澳線鐵路
在草山福德宮廟祝的指引下搜尋第3口清國井,調和街一處新建案的樣品屋對面為岷玥宮的招牌,進到小巷內,在深澳線鐵路旁找到已被水泥填封的清國井主井,外觀還能隱約看出圓型的井口,井旁有一間四方型的小屋,原係放置抽水馬達的機房,附近的老人家說是對面紙漿廠所裝,提供工廠內作業用水。清國井旁無任何標示,經過時恐怕也看不出底下竟是台灣第一口官煤,古蹟保存方式如此草率,真是令人不勝稀噓。
左側水泥地為清國井主井右側為抽水馬達的機房
光緒10年(1884)4月法艦哇爾大號(la Volta)抵達雞籠補給購煤,強行闖入基隆港口,示威獲得勝利後,法方認為台灣沒有防禦工事,當時清法為越南問題開戰,法軍遠征越南,對於後勤煤炭的支援相當重視,積極尋求穩定的供應地點,因此法國主張佔領台灣當擔保品,覬覦基隆的煤礦,清廷啟用劉銘傳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台灣軍務,劉主張保衛煤礦並整頓礦務,擔心基隆煤礦一旦落入洋人手中,擴充經營,將使得洋人如虎添翼。當年8月5日劉接獲法軍進犯基隆的消息,立即前往基隆督戰,並派擢勝營官楊洪彪前往八斗子,督導拆除煤廠機器,移交山後,炸毀煤井設備,放水流入礦坑,並將煤礦房屋及坑口存煤焚燒,以杜絕敵人窺伺之心,法軍砲打基隆行動隔日即遭劉銘傳擊退。
清國井主井內部已用水泥填平
法國後來在英國購買挖煤機器,等援軍及掘煤機器的船隻到達中國海面後,9月2度進攻基隆、滬尾,但滬尾戰事失利,只能先佔領基隆,但離八斗子煤礦區尚遠,因兵力不足,只好放棄佔領礦山,但在港口就已經撿到堆積如山十餘萬擔(十萬擔約六千噸)來不及被守軍焚燒的煤炭。光緒11年(1885)3月法軍得到外籍兵團支援,進攻清軍基隆外圍陣地,佔領八堵及暖暖附近的煤礦,但也受制於守軍,後來便由台灣撤退。停戰後台灣設省,命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法軍撤退後,官煤廠重建需經費,商人張學熙乘機提議承辦八斗官礦,條件為船政購煤,每百石減價銀4元,劉銘傳批准照辦,也開放民窰的申請。張學熙在光緒12年開工,但因口袋不夠深,無法購置機器生產,只能仰賴人力,最後因滲水過多,不堪虧損而退辦。
草山福德宮
劉銘傳後來由官方湊銀2萬兩,並招商股6萬兩,官商合辦的煤務局在光緒13年(1887)成立,生產效率在新機器安裝後才提高,但疏運問題又再度發生,非造鐵路改善運輸不能獲利,但原先的股本只能購機器和工程,無力負擔興建鐵路和買火車,因此只好民股退出收回官辦。光緒15年(1889)劉銘傳因收歸官辦的煤廠虧損,無法更新生產條件,英國領事德瑞介紹英商范嘉士(Handkerd)提議願償還八斗官礦本銀14萬兩接辦,並勘辦新礦,但給予英商之條件太優渥,遭到清廷否決。光緒16年(1890)劉銘傳主張將官礦委託商人經營,事後奏請追認,但朝廷認為基隆礦務經整頓後已有起色,又突然改為官商合辦,中間可能有弊端,交吏部議處,吏部原議將劉革職,最後清廷加恩改為革職留任。劉銘傳改革官礦失敗,心灰意冷稱病求去,於光緒17年告老還鄉,台灣巡撫改由邵友濂接任,他一改劉銘傳積極建設台灣計畫,採取緊縮政策,裁減各項經費,12月將外籍礦師芮德(Reid)解僱,官煤廠正式停採。
戴官帽的福德正神
草山福德宮為調和煤礦礦場的一部分,其興建緣由如次:
草山福德宮源自調和隧道調和煤礦之一間小土地公廟,是煤礦員工及各方善信大德所供養,直至調和街一期拓寬工程時,由張金土先生改建為較大間的土地公廟,主神福德、右邊天上聖母、左邊五府王爺,到中華民國九八年調和街進行二期拓寬,因土地公廟佔用到道路用地,故須拆遷重建,張金土先生有感於年紀已大,故而委託里長邱明山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曾楷勝接掌後續重建工作,新建工程費將近柒佰多萬元正,由巿府補助肆佰多萬元,不足款項由各善信大德大力贊助,才有今日之規模,現廟尚有不足之處,尚祈各善信大德踴躍捐獻
草山福德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邱明山暨全體委員敬立
中華民國一00年五月五日 
草山萬善祠
光緒20年清日戰爭爆發,清廷為獎勵礦業,貸款5千兩予五煤行,鼓勵增產報國,得到相當好的成績,但後來因為戰爭而受阻,官礦雖然開採失利,但民營礦場卻愈日益興盛。清國井附近礦區在日治時期昭和年間續採,光復後稱為調和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106、973、1542號,台濟採字第497、349、1064號,礦區面積128公頃83公畝10公厘,礦場位置在今草山福德宮及旁邊的資源回收場附近,日治時期向基隆炭礦會社租包開採疏水準上之下層煤,昭和9年(1934)6月開坑,10月著煤開始產煤,戰後繼續開採並開鑿斜坑開採疏水準下煤層,民國47年開本層斜坑,民國51年5月開下層及最下層水平坑,同年12月著煤,雖然探採成功,卻為本下層間之地下水層所困擾。
萬善祠牌位
草山福德宮據廟祝表示,廟所在的位置先前為調和煤礦的礦埕,捲揚機房在廟前廣場的右側山坡上,只剩下一小部的水泥樑柱,捲揚機房向前延伸,坑口的位置應落在現今拓寬的調和街馬路上,在廟的下方另闢建有雨水下水道,皆為坑道通過之處,因此確定坑口已滅失。草山福德祠的後方另有一間草山萬善祠,建於民國75年,內部可能是收埋一些無人收埋的礦工,或是身份不明的無主骸骨,一般萬善祠均只有牌位,但該祠內部卻供奉三尊人偶,三者皆坐姿且身著金色衣物,中間為笑臉,右側為哭臉,左側無表情,是否即為好兄弟(老大公)的造型呢?
調和煤礦天車間
萬善祠的後方為資源回收廠,廠內還遺留著當初調和煤礦的紅磚工寮,除此便再也找不到任何調和煤礦相關遺跡。據臺灣鑛業史續二所載,此地域屬於田寮港煤帶之東側延長,煤層屬石底層含有煤層六層,本層厚度0.8公尺,下層厚度0.3公尺,最下層厚度0.3公尺,煤厚平均在30公分以上,開採下層及中層,傾斜平緩7~15度間傾向南,煤層走向為北15度東,可採煤層儲量約20萬噸,煤質屬燃料煤,發熱量約6900卡。
左側資源回收廠為調和煤礦礦場
八斗子地區由於煤礦露頭顯現,明清時期便有私採之民窰,清末更開闢八斗子官礦,調和煤礦在此有第一斜坑及新斜坑,各延長500尺及600尺,皆以沿層坑道進行,坑道用坑木支撐,採煤採用長壁法。機械設備有捲揚機一斜坑20HP1台、二斜坑15HP1台,水泵一斜坑10HP1台、二斜坑10HP2台,通風利用坑溫與高低差氣壓差之自然通風,煤面利用拖籠拖運,月用電量約16000KWH,礦工坑內250名、坑外80名,合計230名。
調和煤礦工寮1
調和煤礦在戰後外銷時期曾興盛一時並開鑿坑內斜坑,後在直井舊跡西方開鑿本層斜坑後,因下磐大量湧水(本煤系本層與下層間有一含水層),使得坑內淹水,雖採取許多措施終未見效,最後被迫提前休坑。在本層開採期中曾遇清朝時採掘跡之殘留煤柱,據說煤柱15尺大小,看似都末曾回採留下,而平巷敷有早期英國製之門字型鋼軌,用容量約300公斤之煤車運搬,煤面則使用拖籠拖運。調和煤礦產量民國51年40,495公噸、民國52年36,923公噸、民國53年29,156公噸,統計自民國35年開採至民國59年收坑,25年期間總產量為689,900公噸,年平均27,596公噸,降煤自礦場至基隆煤場7公里,使用卡車運送。
調和煤礦工寮2
探訪清國井當日下午,先找到調和煤礦的位置,再尋獲清國井副井與四角井,後來因天色昏暗想打道回府,下次再來續探,不料發現停放在草山福德宮前的車子鑰匙竟未取下,車內音響連續運作近二個小時,導致電瓶電力耗盡無法啟動,只好先去找廟祝協助,順便打聽到清國井主井的位置,在全部探訪完後,才請人帶往街上,找修車廠來接電脫困,事後回想起來,似乎冥冥之中被一股力量拖住,才讓這一篇的圖文變得完備。
資料來源:黃嘉謨著,甲午戰前之臺灣煤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民國50年5月。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413基隆-福清宮、清國井、調和煤礦

6 則留言:

keelungfort999 提到...

版主您好,我是之前有來詢問清國井開發的學生,沒想到最近台電想把它賣給財團,要把這通風坑口拆掉,因此希望版主能加入我們聯盟搶救這古蹟,也幫我們宣傳謝謝!
http://www.facebook.com/qingwells

Shepherd's Wolf 提到...

搶救清國井還是需要靠公權力,請文化部及基隆市文化局儘速將清國井列為古蹟,才能避免財團染指,台灣不缺豪宅,但古蹟拆了就再也無法回復。謝謝您提供這個訊息,我會透過其他的管道,讓政府重視清國井的保蹟保護。

小男人 提到...

這個故事要從基隆八斗子山壁上"海國容才"石刻說起。魏源1843年編有"海國圖志","海國"就是"世界各國"的意思。"海國容才"就是說"世界各國有許多的人才"。
來到八斗子的這個人才,就是英國技師翟薩(David Tyzack)。翟薩1874年在八斗子為大清國設計出第一座機械採礦的官煤,包括台灣史上第一段輕便鐵路。翟薩的事蹟收錄在1889年的大英百科全書。他的老婆1890年過世,遺囑稱他為"David Tyzack of Kelung, Island Formosa"。
寫"海國容才"這句話的人,是福州船政局的守備許廷瑞。守備是五品官,和縣令一樣大。八斗子煤礦算是船政局開辦的,船政局搞洋務運動,許廷瑞是海軍,因此會說英語,擔任翟薩的翻譯。許廷瑞後來被調回福州辦事,翟薩隨後被新任的台灣道(官名)劉璈辭退回英國。許廷瑞1884年再次來台時,感嘆礦場鬼斧神工,在山壁上留下"海國容才"四個大字。http://blog.udn.com/3e08416f/27032053

Shepherd's Wolf 提到...

感謝您補充這麼豐富的資訊,海國容才重要的古蹟長期不受重視,躺在陰暗的角落,實在相當可惜。

當下亦天堂 提到...

作者您好。家祖父曾是調和煤礦北側,海岸邊榮隆煤礦的礦主,杜先生的名字也常聽家父提起。民國54年左右,調和煤礦越界挖到我們的礦區來,家父有下去查看,有進到清國井區。因為那時調和煤礦有在抽水,所以才得以見到清國井內的一些狀況。家父提到,有看到福州杉的樑柱、運煤小台車,及獸力驅動的轉盤台。旁邊的壁面不能摸,摸了會不斷掉落。當時家父有帶出清國井的鐵軌兩條,一條放在礦場,已不知所終,一條請人帶去給現在的國立台灣博物館。那工字型的鐵軌與現在的不同,它是用鐵片折出工字型來的。幾週前我有打電話去博物館問,他們說電腦上沒記錄。家父提到那鐵軌,是以日語發出Rail的音:レ-ル。

看了您的文章,更了解這一段歷史,十分感謝,也將所知道的寫出來,豐富一下那段快被遺忘的過去。幾週前,也有約家父與瑞芳林文清先生見面小聊了一下家父所見。

Shepherd's Wolf 提到...

感謝您的分享,也證實文獻上所稱兩礦相連所言不虛,不知那根工字型的鐵軌現在流落何方,真想看一下長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