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月山位在深坑,又名烏月髻尾山或三貢嶺山,高度僅441公尺,但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日據時期抗日志士陳秋菊曾在此山活動,陳秋菊又名白馬將軍,山中有一著名景點為白馬將軍洞,係當時抗日份子的基地之一。
早上去掃墓,中午去吃辦桌,又回家睡了午覺,醒來時已經快3點,想到幾年前有個烏龍茶的廣告,拍攝背景是一間古厝前的廣場,然後有戶人家在辦桌,廣告台詞是引台語俗諺:「醫生驚治咳,總舖驚吃晝,做土水仔驚掠漏。」道盡各行各業一些難處理的工作,後來也有人引伸,如討海驚風透,賓館驚抓猴等,其中背景的這間古厝就是德鄰居,於是便趨車前往。古厝前原有座風水池但已損壞,屋簷的曲脊為「金形馬背」,宅第屋背為土角牆加上六層的方瓦竹釘履避免被侵蝕,形成特殊的「穿瓦衫」,並有一口還可繼續使用的百年古井,現址仍有人居住管理(3:30)。
德鄰居位於深坑鄉昇高村旺耽路上,旺躭地名的由來,最早是泉州人陳大躭來此開墾,他又名憨躭,為紀念他而以憨躭為莊名,今改為旺躭,德鄰居係陳秋菊之故居。陳秋菊生於咸豐5年(1855年),一名陳朱曲,又名陳朱雀,草字清輝,又名清飛,係深坑旺耽人,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縣,拓墾初期因深坑靠近原住民活動地域,因此當地居民多習武以自保,民風剽悍,秋菊自幼入私塾學文,喜歡讀水滸傳之類俠義故事,年歲稍長亦學習武藝,在30歲時就已在地方展露頭角。烏月山即為位在德鄰居後方不遠處的山頭,因此秋菊對於附近的地形地勢十分熟悉。
深坑地名由來係因景美溪在此向下切割,形成兩側較高之崖面,再加上周邊兩岸山形峰陡峭,像深陷的坑谷,早期水運自淡水河口順景美溪而上,最遠可航行至現今北宜高石碇交流附近的楓子林,深坑居水陸交通樞紐的重要位置,為北宜必經之路,形成提供內山石碇、坪林地區日用品之市集。
從烏月路左轉41巷上行,至下一個岔路口往「白馬農莊」方向,再一路到底即可抵達烏月山的登山口。臨時出門未做任何準備,加上評估山路距離不長,因此僅穿著布希鞋無任何防護措施就上山,結果後來就種下被螞蝗吸到滿腿的慘況(3:40)。
光緒9年(1883年)中法起釁,當時秋菊奉命招募義勇軍500人,教導軍事技巧以整備邊防,次年爆發中法戰爭,與法軍在基隆激戰兩晝夜而退敵,清廷授與四品軍功賞帶雙花藍翎。
烏月可能為最早來此開墾者之名,另一說則指出,此地多杉木林,十分茂盛,到晚上一片漆黑,故稱烏月,入山口處有5個大白鐵皮的水塔。
光緒20年(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台,台人擁當時台灣巡撫唐景崧建「台灣民主國」以對抗日本,日軍登陸後,民主國很快便潰不成軍,後來胡阿錦假借劉永福的名義檄各地土豪,組織義軍抗日,秋菊也在此時收集流氓和聯絡江湖豪客一同抗日,但其之所以抗日有兩種說法,一為基於保衛桑梓之情感,但依日人匪魁略歷卻指出,因受保良局黃梅谷所誣陷而下獄,出獄後憤而抗日。
烏月山係由兩山頭間之谷地進入,坡度極陡落差大,底下為水泥步道,可能久無人煙,兩側雜草已快將步道淹沒,走在林蔭密佈不見陽光山徑裡,感覺十分潮溼,周邊呈現出熱帶雨林景象。
秋菊第1次著名的起義事件,為明治28年底(1895年),各地義軍決定選在日人據台後第1個元旦會攻台北城,但在距離總攻擊日前3天,頂雙溪方面抗日行動遭密探偵破通報日人,於是日軍先發制人,調動軍隊開始進攻,各地義軍被迫於前2天倉促應戰,當年12月30日秋菊襲擊深坑日人派出所,當時日警大部分突圍逃回台北,但有2個日本人在深坑街外迷路,結果1個被義軍所殺,另1個叫大木良三郎則被當地人張建生所救,藏在家中,秋菊曾率眾至張家要人,由於張建生兄弟平常與秋菊關係還不錯,告訴他說等你們攻陷台北城後,再獻上這個日本人當賀禮,要不然就留下他當作人質,以維護深坑街的安全,秋菊於是答應。
沿水泥階梯往上行,有一處天然形成的內凹岩壁縫隙,開口朝步道,高約2-3公尺,其下有石桌椅,較熊空山的山猴洞規模小許多(3:55),過凹洞後不久即開始變為泥土路,進到熱帶雨林內。
北部義軍大小約70支左右,總數約3萬人上下,其中又以陳秋菊所部2-3千人,在所有義軍中勢力最大。襲擊深坑日人派出所後,隔日他率領「飛龍營」義軍,聯合簡大獅、詹振、陳小埤、林李成、林大北、胡阿錦(總指揮)各路義軍會攻台北城,當時他身騎白馬指揮若定,英姿煥發,故人稱「白馬將軍」。但當時僅圍城未肉搏,後來日人大軍前來增援,眼看大勢已去,於是率部眾退入山中。
山徑至此變的收斂,蜿蜒穿過巨石縫後進入較寬廣的山腹,此處地形易守難攻,以巨石做為天然城垛掩護,日軍警如冒然由此進攻,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攻台北城失敗後,日人為了報復,於明治29年(1896年)派大軍進入深坑搜索,並逮補街上所有男人,共2百餘名,秋菊聽到消息後避走,張建生等3兄弟當初曾救日人一命故獲釋,並在其求情下深坑街民也都獲釋,但旺耽庄則因苦尋不著禍首,日人憤而燒庄。
過天然城垛後抵達大岩壁前,左側有一條長約10公尺,寬約1公尺的岩縫小徑,外頭為雜草掩蓋,不易發現,盡頭處地貌落葉堆積,如果沒有樹蔭阻擋,應當也是一處視野不錯的防衛據點。
日本人後來為了紀念元旦事件死傷之日人軍警,於是在深坑街尾大樹對面的山上,立有忠魂碑,但後來已被人用水泥封住,碑文已不存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需要如此小鼻子小眼睛對待文物,主政者胸襟氣度不夠寬宏,反而容易被看破手腳,歷史可貴之處在於記取教訓,個人所作所為的評價,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留給汗青從不同角度去解讀。
再續往上即抵達大岩壁,岩壁約5~6層樓高,岩壁右側應是傳說中的土匪洞,即所謂的「白馬將軍洞」,夾在兩懸壁之間,據說洞底兩側曾有縫可通往後山逃逸,但現今底部已被岩礫泥土填實已無路可上,傳說中的石桌石椅已不見,只能遙想當時土匪躲避日軍的情景,照片位置係由石壁左側繞至上方所拍攝,左邊仍可見山徑的遺跡。
抗日運動及義軍到處打游擊讓日軍疲於奔命,台灣總督府於是頒佈一連串的嚴刑酷法,加強控制,隔年(1897年)秋菊退入坪林尾,同年2月時日軍追擊,先後在水柳腳(坪林)及大溪墘(石碇)遭秋菊擊退,該年5月8日為清日馬關條約生效日之第2年,台灣人決定要當清朝人或日本人的最後期限,陳秋菊邀錫口之詹振起事,目標為台北中心的大稻埕商家,此役率陳捷陞、徐祿、鄭文流加上詹振、詹番等約一千多人,洗刧大稻埕富戶20餘家,得銀5、6萬,珠玉細軟約與現銀等值,日人在雙連陂之租稅檢查所被焚,工兵營受窘,讓日人灰頭土臉,但義軍也損失慘重,詹振以下兩百餘人被擊斃。
從大岩壁左側繞過小谷地可通往巨岩的後方,此處一片白色的山壁上,可以見到海邊才容易發現的蜂窩岩。
大稻埕之役目的在於引起國際關注介入調停,因此同月16日陳秋菊、徐祿、詹振、柯鐵虎4人,秘密以台灣民主國征北征南大將軍之銜,聯合向英國領事告狀,指稱台灣雖然被清廷割讓,但台灣民心不服,請求英國會同列強依照萬國公法,一同主持公道,但這件事最終遭英國人密告而失敗。
上抵烏月山稜線後可先往右側,由上往下探視白馬將軍洞,再登一旁的小鋁梯爬上大岩壁頂,崖邊已用細繩圍住,往前一步即是萬丈深淵,在此俯瞰深坑地區景色一覽無遺,連遠方的101都清晰可見,當初站在此山頭警戒之義軍,如遠遠看見日軍從深坑方向進逼時,可以逸待勞作好攻擊準備,或看情勢不妙也可立刻拔腿往後山方向撤退。
抗日革命無經費作為後盾是難以持久的,山中營生自給有限,坐吃山空,最後部眾只得靠綁票勒贖、搶奪財物、或收保護費(保庄金)等方式來維持生計,因此才會被鄉人視為土匪,很多義軍活動地點或藏匿肉票的位置,都被稱為土匪洞,如
新店的獅仔頭山。
從岩壁頂回到稜線岔路,循稜可直達烏月山,中間會經過往炙子頭的岔路,過岔路約2分鐘後即達山頂,此山又名烏月髻尾山或三貢嶺山,高度441公尺,山頂有一顆編號638號的三等三角點。
眼見革命無望,秋菊於明治31年(1898年)接受日人招撫,率部眾1,354人於8月10日在坪林尾水聳淒坑口受撫。其族弟捷陞先至廈門,而後亦來歸受撫。日人命兩兄弟至坪林尾金瓜寮開墾,墾地以河為界,右屬秋菊,左屬捷陞,並授予兩兄弟產金權及樟腦專利權,也責成其率部眾開闢深坑至宜蘭道路,他和部眾工作打拚沒幾年,便成為一方富豪,到了晚年更熱心公益,舉凡造橋、修路、建校等等,都積極捐款而獲得日人獎勵,秋菊於大正11年(1922)年往生,享年68。
三角點附近多為月桃所遮蔽,展望不佳,再往前的小徑經過一片竹林後,可見到一塊「私人土地禁止進入違者送辦」的警告牌,繞過警告牌不到10分鐘的時間,即可抵達一處私人馬場上方,裡頭還有人在騎馬,如果從馬場進,此線應是登烏月山的最短路徑,但從警告牌的文字看來,馬場主人應該不太歡迎有人從他的產業經過,至此退回至烏月山頂,循原路下山至登山口。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425深坑烏月山、德鄰居
2 則留言:
該事件後立了兩座碑,其中一座在木柵的,碑文被糊起來而無法辨識。
另一塊更大的在深坑老街北邊山腰,據說是戰後被地主怕事而弄斷,但文獻裏可查到碑文。
http://mstar.pixnet.net/blog/post/31214871
http://tweetybaby.pixnet.net/blog/post/31215939
謝謝您提供的資訊,有機會再去找找那兩塊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