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頭坑金鑛坑位於新北市三芝區浦坪里,屬於大屯火山群周邊的金鑛床,日治時期開採,但無寂而終,現址餘留3座金鑛坑,其中一座已塌。源興居亦位於埔坪里,為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故居。
大屯火山群周邊日治時期曾掀起淘金熱潮,大多沿著溪谷開鑿坑口,試圖找出含金量高的鑛脈,以前在大屯溪古道、茄苳坑古道也曾見過類似的鑛坑,除上一篇介紹淡水興福寮地區的興福金山較有名且具規模外,餘多為零星的探鑛,並未發掘出類似九份、金瓜石一樣豐富的鑛脈,最後皆無寂而終。
三芝遊客中心
三芝遊客中心由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管理處與三芝區公所規劃而成,位於八連溪與浦坪坑溪所夾之分水崙岸邊,面朝八連溪,遊客中心周邊仍維持著三芝傳統農業的景緻,設置八連溪親水公園、福德水車生態園區,以及此地最知名的觀光景點,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故居-源興居。
名人文物館
遊客中心內除三芝地區的觀光景點介紹外,另設置名人文物館,為民國93年10月開幕的新景點,展示出身於三芝四位名人的生平及其貢獻,包括台灣醫學開拓者—杜聰明醫師、台灣首位國際作曲家—江文也、台灣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先生,以及已故前民進黨立委—盧修一先生。
源興居
源興居格局是傳統三合院式的建築,舊名為王厝,是三芝區在漢人移居開墾初期即形成的聚落,共同抵禦盜匪以及原住民的侵擾,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此地出生,10歲以前定居於此,源興居大廳內的陳設相當簡單,僅有桌椅和牆上懸掛的壁畫和對聯,在正中央的壁畫為故總統蔣經國先生與李登輝先生兩人松下散步情景,示意感念蔣經國的提擕之情。
土地公廟
浦坪坑溪位於三芝遊客中心的東側,關於金鑛坑的具體位置,一開始並無任何相關線索,只知地名而且是在溪流的旁邊,然而此處谷地間有數條支流,毫無頭緒又不知從何著手,路邊遇見一間紅色的小土地公廟,裡頭供奉一尊石刻的土地公,誠心參拜,並祈求土地公保佑並指點迷津。
浦頭坑
埔頭坑所在的埔坪里,為三芝區人口最多的第一大里,包括埔頭坑和大埔,埔是指早期未開墾的可耕地或荒地,地勢略高的平坦面或坡度平緩的區域,埔坪里範圍大致可分為埔坪溪的溪谷地形及與埔頭里相鄰的平緩坡地地形,埔坪里因從八連溪或埔坪溪取水容易,故大部分為稻作區,地勢較高則為茶葉區,也因為大力推廣美人腿觀光,坡地上也有許多的茭白筍田。
福德宮
沿中山路2段路口到興隆海產之間,西到八連溪,東到埔頭忠孝街牽手社區一帶,舊稱大埔。埔頭坑則是夾於二坪、布帆二溪之間,大約是乾隆末年,由永定客系族人所開闢。但在漢人入墾以前,埔頭村原本是凱達格蘭平埔族小雞籠社的活動範圍,由於墾殖之初連接今福德村埔尾一帶仍係未闢荒埔,地處未墾埔地之頭,故名埔頭。
浦頭坑金鑛坑1
根據三芝鄉志記載,埔頭一帶的開發大約在乾隆年間由曾呈儼入墾,然依「龍頭曾氏派語」所載,埔頭曾姓一族(李登輝總統夫人曾文惠家族)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廈門山蔡唐社藍前埔,曾呈胎、曾呈儼在嘉慶年間渡台,先抵新竹再來埔頭經營商業,曾家為先經商致富再購地的地主,而非最初拓墾的漢人。
坑口
埔坪溪長18公里,流域12.36公里,發源於大屯山,上游為二坪溪、布帆溪、陳厝坑溪、新庄溪,主流先向西北流經埔頭坑、埔坪、大龍磅崎、王公口,最終再從社寮港東北側注入台灣海峽。由於埔坪溪的支流的眾多,故一開始先由較東邊支流找起。
坑內情景
後來在半山腰的一間福德宮內,遇到一位種菜的老太太,在參拜完後向其請教關於金鑛的事情,老太太自小在浦頭坑長大,她指出此處的坑谷並無類似的鑛坑,倒是在西側的山谷似乎曾聽聞過,但並沒有挖成功,這是一條重要的線索,只不過範圍還是太廣,但已無法再限縮。
坑內望向坑口
因此先下山回到匯流處,山谷裡頭的產業道路頗多,往西沿著可通往隔鄰山谷的一條產業道路直行至道路盡頭,過橋後再順著堤防往上溯,步行至濃密的芒草堆,無法再繼續通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也沒有任何人可以詢問,只好放棄這條線索,再改尋另外的通道。
浦頭坑金鑛坑2
谷地間的道路不通,改行山腰側邊的道路,同樣直行至道路中途,遇到鐵製欄杆擋住去路,門已上鎖,將車停路邊,以步行方式,緩上坡約行百餘公尺後,遇一鐵皮屋,門牌為埔頭坑134之1號,門口前設有石桌可以泡茶休息,屋內並無人在家。
坑口
私闖民宅似有不妥,準備轉身離去之際,突然發現民宅前方有條小溪,溪流整治的堤岸興築至此,對岸為一峭壁,長滿雜草,隱約之中見到似有黑影,於是躍入溪底,再攀上對岸查看,撥開姑婆芋和草堆後,果真發現一座坑道。
坑內
坑道不長,僅約十餘公尺即到盡頭,地面全是蝙蝠的黑色排遺,厚厚的一層,發出腐敗的氣味,入內後以燈光探照,原已正在休息準備過冬的蝙蝠受到驚嚇,紛紛振翅欲飛出坑道,然而坑道太過狹窄,被本人的身軀所佔滿,因而蝙蝠全往臉部和身體衝撞過來,根本無法閃躲。數隻蝙蝠因為飛不出去,最後都掉落在地上。
坑內望向坑口
除此一坑道外,再往上游還有2個坑,其中一個坑已滅失,另一個則是內部太窄,而且有更多蝙蝠棲息,不想打擾蝙蝠休息,退出坑道回到對岸,才發現屋主已經回來,屋主是一對年約70~80歲的兄弟,他們只知道這些坑道在出生之前便已存在,即日治時期所開挖,但後來無人進入開採,鑛主亦不明。
防空洞
詢問兩位長者除這三座坑道外,附近是否還有類似鑛坑,老先生還很熱情的騎機車載我去看,很可惜那座路旁的坑道並不是鑛坑,而是防空洞,不過還是感受到三芝濃濃的人情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