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990515坪林-刣牛寮古道、風空子溪山、北宜古道、幽美山徑

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又再度來到坪林的刣牛寮橋,前次由幽雅山徑至刣牛寮鞍部,經北宜古道,繞尖山湖古道回,此行則規劃自刣牛寮古道至風空子溪山,經北宜古道,至刣牛寮鞍部,再由幽雅山徑回。

此附近之登山路徑,至少就有5條之多,第1條為刣牛寮橋旁右側的刣牛寮古道登山口;過刣牛寮橋沿柏油產道往上繞個大彎後,右側有水泥岔路通往尖山湖14號民宅,民宅前水泥產道旁的山坡有小徑,此為第2條路徑可到梳妝頭山;第3、4條位在尖山湖14號民宅後方,一條通往下洞瀑布,一條經幽雅山徑往刣牛寮鞍部;第5條路徑則循柏油產業道路一路到盡頭,可接到尖山湖古道之入口。雖然路線有5條,但是條條通北宜古道。此行取第1條路線直達風空子溪山,再循北宜古道,由第4條路線回到刣牛寮橋,登山口處植物枝葉茂盛,宛若一道綠拱門,可見為少有人造訪之冷門路線。(8:05)
刣牛寮橋
刣牛寮登山口
日人於1895年領台後,台灣北部爆發武裝抗日事件,對於日本的殖民體制展開反抗,明治29年初(1896年)北部義軍攻擊台北城失敗後,多半逃到山區避難,利用山區複雜之地形,躲避日人之追緝,由於坪林鄉位於台北及宜蘭地區要衝,有北宜古道經過,加上山多平原少的特性,遂成為義軍藏身之首選,其中刣牛寮及尖山湖等地,為義軍聚集之處所,即利用此附近山頭路徑四通八達之便,時常對日軍發動突襲,造成日軍傷亡慘重,日軍多次進出尖山湖地區掃蕩,但均無法徹底加以剷除。
古道前半段路徑明顯,一開始就是陡坡,上稜後不久出現竹林,竹林的左側是一片略為平坦的台地,上頭已長滿雜樹與低矮植物,地面仍可見尚殘留已毁壞建物之礎石,湮沒在雜草叢之中,從現場規模上來看,至少有超過3戶以上的人家居住,以毁壞如此徹底的情形推估,不像是自然廢棄,而有可能是當年日軍進入刣牛寮山區搜補抗日義軍,而遭到焚毁破壞的建築物。(8:29)
竹林
古厝遺址
過古厝後又是一陣上坡,這路徑人煙稀少缺乏維護,部分路段草長及胸,幾不見路,加上前幾日梅雨,路面滑溜,彷彿走在濕路一般,很快便濕身,應該等過一陣子,天氣好轉後再來造訪較適宜。越過一處溪谷後,路徑忽然變的寬敞,此處為較平緩之坡地,古道沿山坡等高開挖出平坦的路徑,右側剷成垂直之坡壁,路面寬至少超過3公尺。
寬大古道
再往前行可以發現有一座近似圓形的略低的小池,而一旁則滿是一種名為大菁之植物,推測應該是一座菁礐池,池子可能受到泥沙淤積而變淺,菁礐池有方有圓,圓形為浸泡池,方形為沉澱池,當時僅注意到有圓形池,方形池推測應該在下方樹林裡,但因草木阻隔不方便下去探究。大菁即山藍,又稱大青,俗稱馬藍,是一種盛產於山區陰溼環境中的植物,它的葉片約巴掌大,葉中含有大量靛質,用以提煉靛青的原料,係為棉織品及其他纖維之藍色染料。(9:09)
菁礐池
大菁
大菁是大約18世紀時引進台灣的一種重要經濟作物,清嘉慶、道光年間,先民至坪林開墾時,主要作物除茶樹外,尚栽種大菁。在1880年左右,靛青為僅次於米與煤,居台出口貿易總數第3名之貨物,但價值卻是高居首位。過菁礐池後又接到一處溪谷,有兩溪匯流於此,因為製藍需要大量的水,且大菁喜在陰濕環境下生長,此處菁礐池剛好位在兩溪中間,有很充份的水源供給。天然的靛青後來被人工合成的染料取代,再加上茶葉利潤較高,原栽種之大菁漸漸改為茶園,在大正15年(1926年)台北州管內指定道路經濟調查書中,利用北宜公路輸出的茶有113,500斤,而山藍僅剩1,800斤。
溪谷
石壁乾瀑
古道之優點在於供人及擔貨物行走,因此高低起伏不宜太大,路徑大致先朝南,之後沿著山腹往東方向緩步爬升,經過四堵山與風空子溪山的山谷集水區,因此可以見到經過一溪又一溪,原本還想仔細數一下,但大溪小溪實在多不勝數,這些溪流最後均注入碧湖溪,先流經(魚逮)魚溪,再匯流至北勢溪,成為台北人每日之飲用水源,高度再往上一點,雜木林慢慢轉變為杉木林。
杉木林
綠意盎然的山路
接近風空子溪山稜線前之路徑右側,又出現另一片竹林,向竹林內部深入,亦可見到地面有一些殘存的建物遺跡,但較先前看到的那一處聚落更不明顯,廢棄的原因應該都一致,由這些聚落分布的情形看來,早期這段路上的民宅頗多,可能還有很多未發現到,古道上來往的客商及貨物應該也不少,依其腹地估計,應有1-2戶左右,此時山上霧濃,林子裡安靜無聲,散發出一種詭異的氣氛。(10:09)
風空子溪山稜線前竹林
離開竹林續往風空子溪山稜線上行,此處一小段路,遍地充滿荊棘,手上被劃傷了好幾處,上至稜線後又是不一樣的景觀,一大片比人高的芒草,芒草堆後方的樹上有指標,往右至四堵山,往左至風空子溪山,這裡的芒草雖多,但至少路徑還算明顯,較之七股山或大尖後山上的芒草堆,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荊棘路
稜線坌路
風空子溪山頂就位在一堆芒草中間,高度908公尺,頂上有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又名尖山湖山,放眼望去,四周皆是霧茫茫,天晴時展望應該和金面大觀那邊一樣好,往南可俯瞰蘭陽平原。(10:33)
風空子溪山圖根點
風空子溪山
下山時遭遇到一點困難,雖然大致知道方向,但四周大霧彌漫,能見度僅十餘公尺,路都被芒草給掩蓋住,找不到參考點,只能靠腳去體會埋藏在芒草底下的路徑,試幾次後終於踩在正確的路徑上,往鞍部方向前進沒多久,靠坪林這邊的霧已散去,眼前浮出一座大山,應該就是鷹嘴嶺山,又稱為鶯子頂山。
前途芒芒
鷹嘴嶺山
風空子溪山與鷹嘴嶺山鞍部為三岔路口,亦是台北縣坪林鄉與宜蘭縣頭城鎮的縣界,往右不久左手邊有座墓,順著墓旁道路前進可接到四堵戰備道,再循戰備道接到北宜公路縣界公園的石牌,經跑馬古道可抵達宜蘭礁溪,或者由四堵戰備道往靈光塔前進,則可抵達頭城。
三岔路口往左則連結北宜古道至坪林,從風空子溪山與鷹嘴嶺鞍部往北宜古道望,一個大V字型的鞍部,風空子指的應該就是風空子溪山與鷹嘴嶺山間鞍部,因地形關係造成風由此灌進來,所形成的「風孔」。雖然滿滿的一片芒草林,但放眼望去,前方開闊的綠色谷地,一望無際,讓人心胸整個舒展開來,感到十分暢快,看到這一片美景,所有辛苦都值得了。在芒草堆中行走,底下時有暗溝小溪,有些落差頗大,不小心便踩空,得特別當心,芒草區接到雜木林這一段得小心留意,儘量靠右行走,以免錯過接到北宜古道的路徑,很容易迷路。(10:55)
風空子溪山與鷹嘴嶺鞍部
北宜古道
日據時期與此段北宜古道有地緣關係之抗日義軍,當推宜蘭頭圍堡人(頭城)的林火旺,此人在清朝時,曾在陳輝煌之營下擔任頭目,陳輝煌曾參與過清法戰爭,該營被裁撤後,變成七逃仔,四處漂泊,游手好閒,每天出入花街柳巷,靠賭博打架為生。其為人勇敢剛愎,不畏懼權貴,喜打抱不平扶弱凌強的氣質,常劫富濟貧,散財結義結交兄弟,因此吸引鄉里中一些無業混混投入其朋黨,屢屢仗勢勒索有錢人,魚肉鄉民。
溪谷珠簾
清光緒20年(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次年(1895年)日本依馬關條約占領台灣,林火旺曾應巡撫唐景崧之招募,率領眾人於宜蘭地界進行防衛,但失敗後逃入山中。後來投入李阿成之麾下,在明治29年(1896年)元旦事件中,襲擊宜蘭城,元旦事件失敗後,退守礁溪及坪林山區,採游擊戰讓日人防不勝防,日人後來採取報復性政策,也導致後來更多人投入抗日行動,宜蘭亦被日人認為遍地皆匪,有些人先是民粹的反日本,後來自己就變成土匪,窩藏在林尾山或五峰旗附近山上,再加上要防山上的泰雅族下山出草,所以當時宜蘭有三反:日本反、土匪反和番仔反。
輪胎油桶
由鞍部下來經過兩處溪谷,溪水不多,途經第2處溪谷時,竟還有輪胎及油桶等大型廢棄物,應為上游的營區所沖刷下來,實在是不可取。越溪谷後不久,林內突然傳來山羌吼聲,急忙拿出相機準備拍攝,發現有隻山羌始終在林子裡晃來晃去不離開,覺得有點奇怪,近身一看才知道被獵人的繩索機關套住脖子,拚命在掙扎。
山羌現身
中機關之山羌
這是一隻沒有角的母山羌,靠近將牠抱住,先安撫一陣情緒後,察看脖子上的綁的竟是煞車線用的鋼索,前頭的結打的太緊,解太久都打不開,山羌也急了又掙扎幾下,由於牠在林裡繞太多圈,以致愈勒愈緊,最後只好拉緊源頭的鋼索,將套住頭的圈套弄大,讓牠的頭可以穿過,終於順利解套,山羌脖子上仍可見其用力掙扎所造成的一圈勒痕,實在叫人於心不忍。解開後放生,山羌往前奔幾公尺後,又繞到左側停留一陣,便消失在樹林裡。
脖子上一圈勒痕
套繩機關
山羌是一種草食性動物,臺灣有3種鹿科動物,分別是水鹿、梅花鹿及山羌,而山羌是體型最小的一種臺灣鹿科動物,叫聲像狗,屬於第2類的珍貴稀有野生保育動物,刣牛寮地區舊稱鹿寮,以此地產鹿為名,在北宜古道上這已經是第2次見到山羌,此地從刣牛寮鞍部往左右兩側延伸,到處都是獵人所設的套繩機關,實在太夭壽骨,後來經過一條小溪,溪旁有一處獵寮,原來方才的行為實在太大膽,小心的偷偷接近查看,還好獵人已離開,如果當時被發現有人放走他們的獵物,恐怕就小命不保。
小溪
獵寮
過獵寮不久,遇到三重山岳的3名登山前輩,他們原本要由刣牛寮鞍部走鷹嘴嶺出頭城的路線,因路徑不明改走此線,分兩部車接駁,一部放在尖山湖14號民宅,另一部則放在頭城,還是人多好辦事,分道揚鏢後續朝刣牛寮鞍部前進,中途遇到左側有竹林,又忍不住進入察看,撥開林木草叢間有一條溝,仔細一看,原來一邊為土堆,另一側則是石牆,又是一處古厝遺跡,這真是一條處處是寶的古道,今昔對照之下,往日這條古道的繁華情形,實在令人難以想像,因此有關於日軍在湖桶古道的屠殺事件,其傷亡人數的傳說更增添了許多的可信度。(12:00)
北宜古道上竹林
駁坎
駁坎
明治29年(1896年)下半年林火旺在宜蘭及坪林等地,與日軍展開無數次的攻防戰,同年8月亦曾聚集義民2百餘人,於頭圍堡內掠奪民財。明治30年(1897年)5月3日,陳秋菊在烘頭庄邀集詹振、林火旺、徐祿、莊俊木等及其部下近2千人,宰殺牛羊祭告天地,展旗誓師,歃血聯盟,相約起事,發起大稻埕事件。後來林火旺更率義民3百餘人,出沒於新店、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等地,與日軍展開游擊戰。明治31年(1898年)間,林火旺率頭目林朝俊、林小花等召集義民8百人,四處劫掠民財,與日人官兵為敵,猖獗尤甚。同年由林火旺統領宜蘭地區三份六庄的吳水養、小金面庄的蔣老福、五峰旗山林俊目等抗日首領,率抗日義民6百餘人,再次攻擊宜蘭街,其勢力發展到1898年時,便有「宜蘭匪徒大率屬於林火旺」的說法,日人對他頭痛至極。
計畫趕不上變化,一路上探訪太多地方,原預定此時應在北宜古道往下洞瀑布的岔路口,但卻只走到刣牛寮鞍部,只能被迫在此經由幽美山徑下山(12:30)。
刣牛寮鞍部
幽美山徑
幽美山徑是這幾條通往北宜古道的路徑中,路徑維護情況較佳,上稜後避開潮溼的溪谷路段,稜線平緩山徑清爽,和其他路段比起來真是幽美多了,因此亦成為獵人的主要獵徑,在靠近刣牛寮鞍部有一處獵寮外,在中途亦發現另一處獵寮,也因此補獸的機關才會都分佈在刣牛寮鞍部的兩側,其他地方則未見到。(12:45)
另一處獵寮
明治31年(1898年),日本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上任後實施懷柔政策,對匪徒既往不究,並給予賞金,獎勵匪徒出面投降,陳秋菊當時已有意歸順,並由鄭文流與日人展開談判,另一方面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透過消息得知林火旺有意歸順,便向其招降,於1898年7月12日由林小花、林朝俊提出「歸順請願(嘆願)書」,讓林火旺搶先陳秋菊一步投降取得頭香,並在8月28日於礁溪公園舉行「歸順典禮」,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第八憲兵隊長林忠夫等到場以示隆重,林火旺亦率領所屬3百餘人出席,「歸順典禮」日人以日語發表談話,再由日人的北京翻譯官譯為北京話,其後由台灣人將北京話翻為台灣話。
林間空地
日人後來責成投降的抗日義軍進行山區道路的開闢工作,其中坪林至宜蘭道路,為林火旺等人部下所開闢,鄭文流、林火旺的部下後來更負責傳遞郵件。但林火旺之後不滿日本人一律以統治者殖民台灣人的方式,所以歸順不久就退居山中。隔年(1899年)7月再和已從廈門潛回台灣的林李成連絡,屢次襲擊宜蘭地方的警察派出所,日軍即進行所謂的「討伐」,也就是報復性屠殺。1899年11月8日,林李成不幸在宜蘭山中與其子林松一起壯烈成仁。林火旺也在1901年3月被捕,判處死刑。
碧湖溪支流
回到尖山湖14號的石厝,此行還是無緣見到義軍在下洞瀑布附近的大本營,這一趟北宜古道之旅,從跑馬古道開始迄今已一個多月,從深坑、石碇、坪林到宜蘭,回想起一路探索這些古道所發生的點點滴滴,除了先人篳路藍縷拓墾的事蹟外,還有日據時期的義軍抗日血淚史,都讓人難以忘懷。(1:41)
尖山湖石厝
尖山湖14號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515坪林刣牛寮古道、風空子溪山、北宜古道、幽美山徑

2 則留言:

蜜豆 提到...

狼兄~
偶然逛到您的格子,見到您的遊記寫的真好~
放走山羌是慈悲的行為,尤其是由“狼爪下”所放喔~
感恩並祝福您~

Shepherd's Wolf 提到...

刣牛寮鞍部地處深山有許多野生動物,不過也藏有不少陷井,如果你經過時也可以舉手之勞為羌除害,但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