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1001120基隆-役政公園、二沙灣砲台、聖濟宮

二沙灣砲台又名海門天險,位於基隆東岸碼頭附近之二砂灣山頂,現址仍保留清代以粗石圍砌的城門、城牆、營舍和砲台遺跡,為國家一級古蹟。山上周邊有中正公園、役政公園、聖濟宮、十八羅漢洞和四面佛等名勝,山下則有清法戰爭遺跡,包括基隆法國公墓與民族英雄紀念碑。

前幾天陰雨綿綿,好不容易放晴,想起上次在白米甕砲台查到的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就位在役政公園內,趁著到基隆文化中心圖書館查資料的機會,順便上山走走看看,沒想到卻愈走愈遠,一連探訪二沙灣砲台和山下的清法戰爭遺跡,直到天色昏暗,才打道回府。
中正公園牌樓
信二路立體停車場的對面為中正公園的入口,中正公園原為日治時期的基隆神社,於明治45年(1912)3月9日以基隆金刀比羅神社之名創建,主祭神明為大物主命與崇德天皇,被日人視為漁人和船員等從事海上活動的守護神,後來在大正4年(1915)11月7日,增加供奉能久親王、開拓三神與天照大神後,才改稱為基隆神社,牌樓原為神社的鳥居,神社於戰後遭拆除,改建為基隆忠烈祠。
役政公園內的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
從信二路左轉壽山路上山,經過中正公園續行,即可抵達役政公園。沒有圍牆的役政公園,僅用七里香小灌木植栽和馬路區隔,黑亮的巨大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靜靜的置於公園內作露天展示,此尊古砲歷史悠久,最初由清朝巡撫劉銘傳於光緒14年(1888)由英商怡和洋行自英國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戰車
該砲研發者為英國律師威廉.阿姆斯特朗爵士(William Armstrong),在克里米亞戰爭後轉業為工程師,西元1854年研發出新型閉鎖裝置完善的後膛砲。明治28年(1895)日人治台後,整建白米甕砲台,作為基隆港要塞的防衛砲台之一,將其中4門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移到此處安置,光復後曾兩度進三軍大學當成國軍幹部訓練用教材,直到民國83年才由三軍大學交回基隆市政府,該砲歷經百戰,鋼製砲身上彈痕累累。
F-104G星式戰鬥機
役政公園舊稱為梅園,基隆巿政府在民國89年整建後改名,用以展示國軍退除役各式武器裝備的公園,公園內除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外,另陳列M48A3巴頓戰車、海軍陸戰隊LVT兩棲戰車、登陸艇、海軍五吋艦砲等。沿著馬路續行,還有海軍貴陽艦的主桅和錨及螺旋槳,以及勝利女神飛彈和F-104G星型戰鬥機等國防武器。
基隆巿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F-104G星型戰鬥機的對面為基隆巿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續往前行至轉彎處,馬路的右側為通往二沙灣砲台的步道,此入口為捷徑,省去爬坡之苦。砲台的正式入口應是由中正路循階上山,先抵達由基隆安山岩切割的石塊所砌成的傳統中國式城垣,此門依山勢而建,居高臨下可俯瞰基隆港的所有活動,地勢險要規模宏偉,城門石匾額題「海門天險」,名符其實。
中正路海門天險入口
海門天險為海防關塞砲台,座東北面朝西南,城牆依山勢而建呈ㄇ字型,頂部雉堞外窄內寬,作為射擊之用,城門外有一片石砌平台廣場,城門內兩側為士兵營舍,營牆採人字法疊砌,並以順丁交砌收頭,相當特殊,最後方有寬大的石階,通往山頂的主砲台,共有北砲台與東砲台兩個主要區域,砲台區內部各有一座彈藥庫,和仿製的古砲模型,北砲台區外另有一口古井。
海門天險全景
二沙灣砲台由清代台灣兵備道姚瑩與台灣鎮總兵達洪阿於道光20年(1840)所興建,曾經歷過清英鴉片戰爭,後來多數砲台毁於清法戰爭,停戰後再由劉銘傳派兵重建,東砲台旁有3座古墓,內埋光緒年間大陸來台客死異鄉的兵勇,墓碑以刀劍鑿刻,有「銘字中軍」的字樣,為劉銘傳駐軍之見證。日治時期,因整體戰略考量,此砲台未再整建而荒廢,現經過復舊後,定為國家一級古蹟。
海門天險城門
回到二沙灣砲台興建的背景,得從台灣兵備道姚瑩說起。姚瑩字石甫,一字明叔,號東溟、展如、幸翁、展和,室名十辛齋、中復堂,生於乾隆50年(1785),安徽桐城人,為姚鼐姪孫,以文見長,為桐城派學者之一。嘉慶12年(1807)中舉人,嘉慶13年(1808)得進士,嘉慶21年(1816)首任官職署福建漳州府平和縣知縣,嘉慶24年(1819)調福建臺灣縣知縣,兼任福建海防同知,任內整肅軍紀,毀五妖神。
海門天險
道光元年(1821)姚瑩因故被貶,移署噶瑪蘭通判,從台南府城前往噶瑪蘭就任,他將旅途所見所聞寫成「台北道里記」一書。噶瑪蘭通判任內逮捕朱蔚、林牛平定亂事,並興利除弊。道光3年(1823)被台灣兵備道方傳穟延攬擔任幕僚,定開蘭十八則,另主張維持班兵之制、堅行商運臺榖、改設台北營制、禁開埔裏番地等議,一直至道光11年(1831)才調往江蘇任職。
城門
姚瑩道光18年(1838)被拔擢臺灣兵備道,成為台灣最高軍政官員,抵台以撫綏海宇為己任,但當時台灣內部不同省籍、府籍或縣籍之間,常因爭奪土地、水利等利益,演變為大規模的分類械鬥,造成治安敗壞,攘外必先安內,他對此事原因觀察入微,於是先推動聯莊收養游民,再施以清勦和嚴刑峻罰懲治盜匪,平定嘉義、彰化、臺灣及鳳山等縣之亂事,民心安定後,才能全心抵禦外侮。
城門前廣場
台灣鎮總兵達洪阿,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氏,字厚庵,早年為八旗護軍,曾參加鎮壓河南滑縣白蓮教起義,後升任六品藍翎侍衛。因他箭法超群,得賞五品三等侍衛,先後出任江西南昌城守營都司、福建建寧鎮標營游擊、同安營參將、浙江紹興協副將,累功於道光14年(1834)升為貴州威寧鎮總兵,後調福建漳州鎮總兵。
營舍1
道光15年(1835)調任台灣鎮總兵,賜花翎,道光16年(1836)剿嘉義縣匪沈知等,道光19年(1839)逮獲彰化匪徒胡布等,以及訓練操防有功,賞加提督銜。達洪阿出身行伍,不諳文墨,性情剛烈,很難與其他為官同僚和睦相處,台灣兵備道姚瑩抵台任職後,也經常與達洪阿有所齟齬。歷經兩年的時間,姚瑩以誠相待,達洪阿對姚瑩甚為佩服,便和他約為兄弟相稱。
營舍2
此後他對姚瑩所擬奏章和全台籌防謀略,無不贊同。達洪阿原先與台籍前任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也有些嫌隙,難以相處,後經姚瑩勸說調解,兩人最後以民族大義為重,盡棄前嫌,共同禦敵,達洪阿接受王得祿「嚴守海口,不輕與海上決戰」的建議,而王得祿也在清英鴉片戰爭時,回台協防澎湖,團結合作為台應援。
通往砲台的階梯
清英鴉片戰爭的起因,在於清廷閉關鎖國政策,致使英國無法與清廷貿易,英國需要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但英國商品卻無法在中國銷售,造成龐大的貿易逆差,英國遂從其殖民地印度裝運鴉片走私至中國廣東海域販售,以平衡貿易逆差。然而吸食鴉片會上癮,對身體造成危害,清廷雖在雍正朝即明令禁煙,但鴉片貿易利潤豐厚,英國賄賂清朝官員,使得鴉片走私愈禁愈多,由道光元年(1821)的4千餘箱,到道光18年(1838)間已爆增10倍達4萬2百箱。
古井
鴉片走私造成白銀外流,每年流出現銀達3千萬兩之巨,引發通貨膨脹,造成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於是清宣宗多次下詔禁止鴉片進口,並於道光18年(1838)頒布禁煙令,道光19年(1839)遣欽差大臣兩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收繳外商手中鴉片,6月3日在東莞虎門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0日共銷毀237萬6250斤鴉片,後來6月3日這天被訂為禁煙節。
北砲台入口
銷煙後不久,英國水手上岸酗酒,和尖沙咀村村民發生爭執,打死村民林維喜,事件發生後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同意賠償死者家屬,但拒絕按照大清律例,交出其中一名水手償命,而以擁有領事裁判權為理由,自行審訊5五名凶手,輕判罰金和監禁後,便送回英國監獄服刑,事後再告知清朝政府。因此林則徐宣佈中斷與各國的對外貿易,並派兵到澳門驅逐義律等人。
北砲台
兩國後來發生武裝衝突,英國國會通過對中國出兵。戰事爆發後,英艦除攻擊廣州外,也攻打廈門,清廷為防英軍竄入台灣,命台灣兵備道姚瑩與台灣鎮總兵達洪阿加強戰備,嚴防滋擾。他們首先封鎖台灣各港,不准任何船隻接近,道光20年(1840)6月18日鹿耳門外海出現一艘雙桅英艦試探,姚瑩即急令封港,令各港口守兵加緊巡邏,且調水師出海驅逐,英艦見台灣防守嚴密只好被迫離開。英艦之所以到台灣停留,主要在於補給燃料、食物與水之需求,尤其基隆地區盛產煤礦,因此才會多次前往基隆尋求補給。
北砲台全覽
姚瑩積極整修砲台器械,查勘全台的砲台形勢後,上呈「台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海口17處,分別設防,關於二沙灣砲台內的武器裝備及防衛兵力配置奏稿內容為:「而口門寬深,敵必窺伺,今相度形勢,於境內正對口門之二沙灣,築砲墩八座,設二千觔砲二位,一千五百觔砲二位,一千觔砲四位,五百觔砲二位,調頭圍守備許長明帶兵八十名,督同雞籠本汎把總弁兵一百五十名守之。」姚瑩並於7月遞狀商請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協防,而王得祿亦於道光21年(1841)5月前往澎湖鎮守。同年7月姚瑩除於各港口屯兵1萬4千人,也募集台灣鄉勇民兵達4萬7千人。
北砲台彈藥庫
英軍乘在中國戰事順利,於道光21年(1841)8月13日派雙桅軍艦納爾不達號(HMS Nerbudda)挾多艘舢板船停泊於雞籠港,8月16日進犯雞籠口的萬人堆,發砲擊毀兵房1間。清軍參將邱鎮功,守備許長明、歐陽實等立即發炮反擊,三沙灣砲台也發炮響應,邱鎮功親自發放八千斤巨砲一發,擊中納爾不達號,桅杆攔腰折為兩段,繩索紛紛斷裂,使英軍被迫隨潮水撤退出港,但不幸遭遇狂風巨浪,英艦撞礁沉沒,多數船員落水。守衛清軍聞信帶領兵勇駕船出港截擊,格殺英官兵10人、印度兵23人,生擒印度兵133人,另擄獲大砲10餘門,大小砲彈數十顆,搜獲多件英文圖冊。
基隆和平島萬人堆
英軍欲救援被俘人員,再派巨艦駛入淡水、雞籠等地,但無功而返。於是在9月5日上午派遣一艘三桅大型英艦至雞籠港口停泊,下午更駛入萬人堆地方,後有2舢板開進港內,要求以每名白銀百圓代價贖回被俘英兵,清軍不予理會,英軍隨即撤回。英艦於9月13日清晨再次入港,開砲猛擊三沙灣砲台,試圖強行登陸。清軍恃險守衛並開砲還擊,擊斃2名英兵,英艦只好退至港外,遠距砲擊三沙灣要塞,英軍眼見守軍愈聚愈多,加上山區險要無法登陸,只好再次知難而退。
仿古砲
事後審訊俘虜,得知英軍原派兵船20餘艘前往浙江,另遣3艘三桅船至台灣攻擊,其中兩艘遭颱風受阻,僅納爾不達號抵達雞籠,卻慘遭清軍擊退被俘。為防止英軍報復,姚瑩和達洪阿向朝廷會奏防夷方略五端:塞港、禦炮(即築土牆、挖壕溝、埋竹籤、設地雷)、破(查獲)其鳥槍、守城、稽查姦民等,並親自到沿岸各險要,查驗深挖壕溝,密布釘板,插旗誘敵事宜,並督勵各縣令嚴申號令,訓練鄉勇登陴,對所有大小砲位,新制火器,皆會同如法親試演放。
機槍陣地及仿古砲
道光22年(1842)1月24日英艦阿恩號(HMS Brig Ann)至梧棲港探訪後,在外海滯留,隨船而來的還有廣東漢奸黃舟等7人,想勾結台灣的內應乘機作亂。姚瑩和達洪阿通知淡水與鹿港等地港口守兵嚴加戒備,姚瑩深知清軍水師遠遜英軍,無法在海上取得優勢,因此採取以守為攻,誘敵入境的策略,並令守軍不得與英國進行海戰。1月30日阿恩號想從大安溪的大安港上岸登陸,清軍設計雇漁船假扮漢奸,擔任嚮導,誘使敵船從土地公港駛入溪中多礁處,英軍因不諳地勢,艦身隨後於大安溪中段處擱淺進水,隨後預先埋伏在岸上之清軍乘機出擊,驚皇失措的英兵不及迎戰,紛紛落水,或登舢板逃走,最後英艦遭擊沉,數十名英軍被殺,另外尚有18名英國軍官,1名紅人(印地安人),30名黑人(印度人),5名廣東九龍人遭俘虜,清軍並在船上擄獲11門大砲等兵器,及該英艦先前於中國長江海戰獲得鎮海、寧波清軍被奪的鳥槍、腰刀等營械武器。
基隆港
清英在台的戰事,由姚瑩籌畫作戰方略,總兵達洪阿督兵作戰,兩人合作無間,連退數次英軍,使英軍不敢再犯台。大安之役戰果傳回朝廷,道光盛讚達洪阿智勇雙全,賜號「阿克達春巴圖魯」,加太子太保銜,同時賞姚瑩二品頂戴。閩浙總督怡良心有不甘想要爭功,由於擔心受到英國軍隊攻擊,並急於索回英軍佔領的鼓浪嶼,屢次強令達洪阿和姚瑩交還英軍戰俘。在無法將英俘押解回內地的情況下,奏請便宜誅之以絕內患,款議既成,5月姚瑩奉旨,除阿恩號船長顛林(F. A. Denlian)及另外8名英國高級軍官外留予問供外,連同稍早納爾不達號所俘虜的英軍,共計139名俘虜(約30餘名英軍人於獄中因病去世),全數均以斬殺。
另一處機槍陣地
英軍在台戰事失利,但在大陸沿海卻勢如破竹,道光22年(1842)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下關江面,奪取鎮江並封鎖漕運,道光皇帝急派耆英和伊里布為欽差大臣與英政府全權代表沙連彌璞鼎查(Sir.Henry Pottinger港譯砵典乍)求和,清英雙方於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結束戰爭,清廷割讓香港,開放五港(廣東、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璞鼎查也在道光23年(1843)成為首任香港總督。
東砲台
道光22年(1842)年9月英人派沙邊號(HMS Serpent (1832))船長你夫(W. Nevil)攜帶英軍統領文書,駕船到台灣索回戰俘,你夫從台南載回9名戰俘後,向南京條約公使璞鼎查控訴姚瑩殺害俘虜,璞鼎查於是向中國清朝談判代表耆英表達嚴重不滿,他否認英國當時前往台灣的兩艘船隻為主動攻擊,也指控姚瑩殺害非軍職的英國公民,台灣軍民反擊英軍獲勝全是「謊報軍情」,要求給個交待,否則將干戈再起。
東砲台內彈藥庫入口
道光遂詔令逮捕姚瑩與達洪阿,閩浙總督怡良渡海親自將兩人解押至京送刑部懲辦,道光23年(1843)以「妄殺」罪名予以革職,但念其在台尚有微勞為詞,免予治罪。姚瑩進刑部獄12天,先貶官入四川,再罰進西藏,道光25年(1845)他在對西康、西藏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寫成「康輶紀行」,該書介紹了英法俄印歷史地理情況,印度、尼泊爾、錫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藏傳佛教、天主教、回教源流等問題。
東砲台內彈藥庫
道光28年(1848)姚瑩因病歸里,道光30年(1850)清文宗即位,姚瑩再次被啟用,任湖北武昌鹽法道,升廣西按察使,署湖南按察使,咸豐3年(1853年)卒於任內,享年68歲。姚瑩文章傳桐城家法,著有「東溟文集」、「奏稿」、「後湘詩集」、「東槎紀略」、「康輶紀行」等書,合編為「中復堂全集」,以及「台北道里記」、「前藏三十一城考」、「俄羅斯方域」、「英吉利地圖說」「上督撫言防海急務狀」、「節錄臺灣十七口設防狀」、「駁淡水守口兵費不可停給議」等書。
仿古巨砲
達洪阿則於道光23年(1843)8月,道光帝即決定加恩免罪,10月賞三等侍衛,授哈密辦事大臣。不久,以副都統銜任伊犁參贊大臣、西寧辦事大臣,賞戴花翎。咸豐元年(1851年),達洪阿隨從大學士賽尚阿,參與鎮壓天地會起義,後來,又在京津地區對抗太平軍,咸豐3年(1853)於阜城與太平軍作戰受傷,咸豐4年(1854年)死於軍中,諡壯武。
二沙灣砲台清軍古墓
姚瑩所建二沙灣砲台,根據「台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及「法軍侵台始末」紀錄位置應在現今法軍公墓後方的海邊,當時採用的紅夷巨砲射程有限,所以在海岸邊就近部署,砲台後來於清法戰爭時,遭法軍破壞毁損,後來火炮科技進步,如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射程較遠,因此劉銘傳便將砲台位置由海邊移到山上,即今日所見之位置,城牆與型式盡可能維持相同,城門上「海門天險」石匾也可能是由原本海邊的二沙灣砲台所移來。
聖濟宮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下方廣場旁有條小徑,沿步道直行可繞過山谷至對面的山頭,指標牌寫著通往十八羅漢洞,山徑先接上馬路,再順行至盡頭便到達雲龍山聖濟宮,又稱齊天大聖廟,主祀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宮廟在台相當少見,齊天大聖金身原由基隆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郭玉水中醫師家族供奉,世代相傳,民國48年4月大聖指示郭家在雲龍山上現址建廟,以普救眾生,郭玉水隨即籌建聖濟宮,民國48年6月開始興建,民國49年6月16日落成。
齊天大聖金身
取名聖濟,因郭家從郭玉水之父親開始行醫濟世,治癒地方百姓許多疑難雜症,民眾相當感念,有些人為求小孩子健康平安,祈求大聖收為契子,以期逢凶化吉,意寓大聖行醫濟世,另據說在光復初期基隆地區火災甚多,大聖爺曾顯靈指示,以自己金身過火,替鄉民受災劫,自此後數年間,未再發生任何火災。
螳螂
鄉民感謝大聖護佑,因此此廟香火鼎盛,儼然成為當地信仰中心。宮內主祀齊天大聖,另副祀神農大帝、開璋聖王、蘇府王爺、天官大帝、水官大帝、天上聖母、觀世音佛祖、呂仙祖、東嶽大帝、道德天尊、至聖先師、汾陽王、龍山尊神、閔公長者、福德神及十八羅漢尊者。其中特殊的一尊便是汾陽忠武王,即曾平定安史之亂的唐代名將郭子儀,被郭姓家族視為共同先祖,因此聖濟宮也帶點家廟的味道。
十八羅漢洞
民國60年聖濟宮於後方山上斥資興建十八羅漢洞,據說內部面積寬達千坪,主要祀奉釋迦牟尼以及十八尊羅漢,洞內岩壁上還有各種神像和以發揚忠孝節義為主題的歷史人物塑像,但該洞已毀於民國85年的賀伯颱風,造內部崩塌而封閉。十八羅漢洞外有個水池,內有一尊大型千手觀音塑像,兩旁則有金童和玉女隨侍,已隨著洞口封閉而無人維護,神像上頭的漆也已褪色,洞口上頭還有一頭大紅牛塑像,同樣跟著荒廢。
十八羅漢洞另一處出口
當時詢問附近民眾,告知此洞共有兩個入口,但現洞口均已築起磚牆,無法進入,該洞曾有日本人到此尋根,他指出十八羅漢洞以前為防空洞,內部曾有軍隊駐紮,但現已封閉,無法入內求證,至於當初內部供奉的十八羅漢佛像,現則移至聖濟宮內繼續供信眾參拜。
十八羅漢-1
郭玉水家族在基隆巿中正區長期行醫與建廟,地方累積眾多的人脈和信眾,其後代也藉由此基礎進入政壇,例如生於民國38年的郭民通,民國62年第一次參選即當選第8屆巿議員,時年僅24歲,為最年輕的巿議員,得歸功於其家族在地方長期深耕之努力,郭民通之後連任第9屆至第14屆巿議員,一直至民國91年止,擔任巿議員期間長達28年之久,任內曾經當過基隆市市議會第11屆議長與第13屆副議長。
十八羅漢-2
他曾於83年2月捲入正副議長賄選案,之後議員選舉及議長選舉也都傳出賄選,使得他議員後期官司纏身,不知是否因此緣故,所以在民國89年副議長任內,他率團前往泰國恭迎四面佛回台,供奉在聖濟宮旁廣場,比照泰國四面佛場地打造,據說四面佛是泰皇親贈,為ERAWAN百貨旁四面佛同一尊的分身。不過四面佛似乎沒替他改運,他後來不當議員前往中國經商,可能因為擔任議員期間長期應酬關係而染上肝癌,93年7月病逝於南投。
四面佛
二沙灣砲台的山腳下,尚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清法戰爭遺址的基隆法國公墓與民族英雄紀念碑、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等景點,由於內容編排之故,就留到下一篇再介紹了。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1120基隆-役政公園、二沙灣砲台、聖濟宮

3 則留言:

k8702191 提到...

版主您好,本人最近有再研究基隆砲台和些軍事設施,看到您那十八羅漢洞照片和文中說日本人曾佔用過激起我極大興趣,想請問記得那洞口建築是像現代還是很像過去日本古蹟建築?

Shepherd's Wolf 提到...

十八羅漢洞有2個拱形的防空洞入口,與山壁切齊,外面的牌樓則是後來的廟宇所增建,跟基隆港邊的一些防空洞造型很類似。

k8702191 提到...

我最近有查下網站看到裡面的照片感覺蠻像你說的那些防空洞,可惜現在塌了進不去,不過還是謝謝版主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