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巿信義區深澳坑,靠近基隆東北部八斗子漁港後方的槓子寮山上,現存之砲台為日治時期,基於日俄戰爭防禦需要而建,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所轄眾多砲台堡壘之一。
前往槓子寮砲台,可由中山高基隆交流道下接中正路,往北右轉祥豐街,至立德街口右轉上山,經過二信中學側門後續行,接丁字路口左轉到底,即抵達槓子寮砲台,或搭乘基隆客運104、205路於二信中學下車,再往山上步行即可。
槓子寮砲台主要由營舍區、庫房區及砲座區與觀測區等3大區域所組成,最外側的入口處有一根門柱和衛兵哨所,進去後便是營舍區,內部營舍分為將校官營舍、士官營舍與士兵營舍等3棟建築,另外還有馬廄、廁圊與貯水池等設施。
槓子寮的地名原作槓仔寮,槓仔為凱達格蘭族巴賽語之譯音,其義為陷阱,新北巿貢寮區的地名也是相同的意義,他們的先祖係古代三貂社原住民,來自於南洋,因遭逢變故,漂海抵台在貢寮一帶定居,後來子孫繁衍,一部分移往雞籠地區,建立大雞籠社,另一支移往金包里(金山)地區,建立金包里社,由於族群系出同源,故在不同地區才會出現相同的地名。
將校官舍牆面採用火頭磚,以英式水平砌法疊砌而成,紅磚表面呈現咖啡色光澤,類似施釉之面磚,質地細密堅硬。屋頂面為四坡水,所有門窗皆為天圓地方的造型。室內地板應為高架,四周牆基留設保持地板通風的貓洞設計,從四周犬走所留之安山岩柱礎,官舍當時應配有深度約2公尺迴廊。
導覽牌內容以砲台建物的構築特色說明為主,出現很多建築上的專有名詞,稍作說明,兩坡水:一般是指有南北兩面斜屋頂,四坡水是指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面斜屋頂。貓洞:或稱狗洞,即一般傳統民間建築靠近地面,提供貓、狗進出的小洞。犬走:為日本語,指台基凸出於屋身、並於屋簷底下的部分稱為犬走。貓道:有犬走當然也有貓道,指專門提供工作人員維修屋頂上鐘塔或是其他修繕工程通行之用的狹小通道。
士官及士兵房舍的牆面則以基隆常見之砂岩為建材,以丁字砌法構築,表面再以灰漿粉刷。屋頂面為兩坡水,屋頂應屬鐵製構架配亞鉛浪格及日本陶瓦雙層屋面,以防止油毛氈遇熱融化問題。基隆氣候潮溼多雨,因此營舍內部同樣採高架床舖設計,並設置火炕以抵禦山區夜間溼冷之天候。
砲台位於山上取水不易,因此營區設計對於如何保存水源格外重視,營區內共有兩座貯水場,利用營區內所收集之雨水,先注入到沉澱槽,經過三道沉澱槽簡易過濾後,再將乾淨的水引入一旁大型的地下貯水池內儲存,貯水池上方另開一圓孔供取水之用。
槓子寮砲台內共有2座廁圊,一座位於營舍區,另一座位於砲台區,營舍區內的廁圊有4座蹲式馬桶和一條溝式的小便池,牆上兩側均有方形的通氣孔,原本應有兩個出入口,但面向將校官舍的這一道門已用安山岩石塊封住。
槓子寮砲台內也有2條主要的防空壕,第一條位於營舍區往庫房區之間,第二條則在庫房區往砲台區的位置,防空壕挖掘的背景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因日人在基隆設要塞司令部,其相關軍事設施自然成為美軍轟炸之重點,日軍當時已窮途末路,火炮無力還擊,只能挖防空壕躲避轟炸。
第一座防空壕的長度較短,整體長度大約不超過100公尺,高度約2公尺餘,坑道內部約呈「入」字形,有兩個出入口,第一處位在營舍區往庫房區的路旁,第二處入口則是位在庫房區往觀測台的階梯旁,但第二處入口已經封閉無法進入,坑道內無任何其他設施,上方岩壁則不斷有水滴落,地面潮溼泥濘。
第2個區域為庫房區,除用以存放衣服棉被和一般日用品的庫房外,也包括存放砲具的庫房,和火藥支庫,這一區也有一座石階,往上可通往面海的觀測所,另外還有一條較長的戰備坑道。
槓子寮砲台建於槓子寮山的東北方,佔地約5公頃,地形北陡南緩,砲台建於峭壁之上,面朝八斗子漁港,易守難攻,明治34年(1901)3月開始施工,明治37年(1904)10月竣工。國民政府來台接收砲台後,也曾列為軍事管制區,駐軍裁撤後回歸基隆巿政府管理,在民國87年6月30日被台灣省政府指定為二級古蹟,現已變更為國定古蹟,屬於關塞類。
砲台建築之背景,係肇因於明治37年(1904)2月6曰發生之日露戰爭(日俄戰爭,Russia日文譯為露西亞,故稱為日露戰爭),日本與俄羅斯為爭奪朝鮮半島和大陸東北滿洲地區,進而取得亞洲及整個太平洋地區霸權的戰爭,大家或許會好奇,日俄在東北的戰爭,怎麼會跟在台灣興建的砲台有關呢?
庫房區內有一座相當堅固的火藥支庫,屋頂為混凝土拱構造,壁體由安山岩所砌成,厚度達150公分,四周覆以土丘護牆,建築物與周圍土丘間保留90公分寬之通道。火藥支庫的對面為另一座防空壕,裡頭的坑道有多個出口,兩處面朝庫房區,一處通往面海的峭壁,還有一個通往砲台區,但已經塌陷。
光緒21年(1895)清日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清國將遼東半島、台灣、澎湖諸島割給日本,其中割讓遼東半島危及俄國在東北的利益,於是俄國聯合法國、德國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同意接受清國3千萬兩贖遼費,俄國則因還遼有功,得以向清國租借旅順、大連,成為俄國勢力範圍,此案種下日露戰爭之遠因。
明治33年(1900)義和團運動之後的八國聯軍入侵清國,俄國趁機獨佔內滿洲殖民利益,並意欲取得朝鮮半島主導權,引發日本不滿,明治36年(1903)日俄就瓜分內滿洲和朝鮮半島的談判無法達成共識,明治37年(1904)2月6日日本宣布斷絕與俄國外交關係,2月8日日軍偷襲俄國租借的旅順港,2月9日俄國對日本宣戰,2月10日日本對俄國宣戰,清國對發生於境內的日俄戰爭無力制止,只能被迫宣布中立。
第2座防空壕有個出口面海,下方為峭壁,立足點狹窄,但視野遼闊,下方即為八斗子漁港,原本為天然海灣,三面環山,建港背景因為基隆港擁擠,並配合發展基隆區漁業,故民國63年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籌建專用漁港,64年9月動工興建,68年7月完工,69年7月正式使用,後來又陸續擴建成為今日之面貌。
八斗仔地名來源有3種說法 ,甲說指最初有8戶杜氏移民到此開墾,稱為八杜仔,後來音轉變為八斗仔;乙說則是杜氏兄弟5人,當初帶八斗米到此開墾,故稱八斗仔;丙說則以八斗仔為原住民語言音譯而來,與北投為同音異字。
俄國海軍艦隊分為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數量超過日本海軍3倍,明治37年(1904)8月的黃海海戰,俄國太平洋艦隊受日軍重創且被圍困於旅順港,黑海艦隊為對抗土耳其無法抽調,只好派遣由海軍中將羅澤德斯特凡斯基(Zinovi Petrovichozhestvensky)率領之波羅的海艦隊,組成第二太平洋艦隊前往馳援。
艦隊從歐洲繞過非洲好望角經印度洋前往遠東,行程18000海哩,歷時8個月,當艦隊經過台灣附近時,台灣及澎湖實施史上的第一次戒嚴(5月13日至7月7日),但主要戰事並未在此發生。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的率領下積極備戰,頻繁進行實彈射擊訓練,俄艦原本馳援旅順,但到達馬達加斯加時,已得知旅順失守,只得改投更北邊之海參崴港。
砲台區共配置3座砲盤組,設計與白米甕砲台類似為一字排開,但位置卻在山壁的後方,並未直接面海,屬於暗砲台,另有4間彈藥庫、1座貯水場和1間廁圊,盡頭處則是探照燈庫房與燈座,山頂的平台上設有觀測所。
艦隊經過朝鮮半島與日本間的對馬海峽時爆發激烈海戰(5月27-28日),雖然日本船艦數目遠遜於俄國,但日本海軍以逸待勞,靈活戰術運用,重創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3分之2的船艦,日軍卻僅損失3艘魚雷艇,日方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對馬海戰的失敗,俄國無力再戰,最後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調停下,於明治38年(1905)9月5日,在美國新罕布夏州朴茨茅斯海軍基地簽署和約,終結日露戰爭,據統計戰爭期間俄軍共死亡4萬多人,日軍8萬人,戰後引發俄羅斯內部革命,使其不得不停止在遠東的擴張計畫,日本則取得南滿和朝鮮的控制權。
正露丸是日露戰爭時被廣泛使用的藥品,是一種由木焦油經過蒸餾過程提煉出來的透明色液體,日本藥典稱為木餾油,在人體內具有殺菌,局部麻醉和止瀉的作用,因為味道太臭,故又稱為臭藥丸。
每個砲盤組內均配置兩兩一組的榴彈砲座,明治36年(1903)4月開始備砲,明治41年(1908)3月完成,共設置6門28公分榴彈砲,員額編制約180名。砲基為圓形設計,可360度旋轉砲軌,以拋物線的方式射擊,因此射擊的精準度,有賴良好的觀測通信指揮來修正彈道,故砲座的子牆上有通話孔設計,方便砲座與砲座以及砲座與觀測所之間的聯繫。
第二座貯水場位於第一座砲台的對面,為留住得之不易的雨水,砲台內處處在安山岩牆體頂部,統一打造滴水壓簷石塊,而串聯各區域的牆面或走道兩側,也採用黃色砂岩打鑿之集雨水溝緣石,將雨水收納至貯水場,這些水源主要供應發砲過程冷卻砲身高溫之用水,以及洗滌、沐浴、廚房、消防及馬匹飲水等用途。
砲盤間均設置彈藥庫,外牆厚一公尺,入門處另設置一堵檔牆,內外牆門開不同邊,減少流彈與火星的危險,以及彈藥庫內外爆炸時產生之衝擊力,彈藥庫內部為圓孤造形,像切成四分之一的冬瓜,作用也在分散和抵抗轟炸的震動。
正露丸發明緣起於明治36年(1903)日本陸軍軍醫學校的教官戶塚機知,他發現木餾油對傷寒桿菌有顯著的抑制效果,但當時醫藥並不發達,森林太郎(森鷗外)等軍醫以為腳氣病也是未知微生物的感染所造成,所以認為服用木餾油製劑具有殺死傷寒桿菌的功能,當然對消滅「腳氣菌」也有療效。
但其實腳氣病是由於日本陸軍長期以白米飯為主食,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B1所致,而不是細菌感染,戰時日本陸軍有近3分之1的士官兵約25萬人曾罹患腳氣病,患者在戰場上腳步輕浮,還被俄軍以為日本人喝酒所致,日本非戰死沙場而是死於腳氣病的軍人多達27,800多人。
日軍在清日甲午戰爭時,曾飽受飲水不潔而造成的傳染病所苦,故在清國境內發生日俄戰爭時,森鷗外便將木餾油製劑當成治腳氣病的特效藥,大量配發給士兵每天服用以預防腳氣病,但由於味道太臭,士兵不敢服藥,軍方請出服藥符合明治天皇的願望,並給予獎勵才逐漸普及。
歪打正著的結果,因腹痛腹瀉而無法戰鬥的士兵顯著減少,另外該藥也可以塞在蛀牙內,減少神經痛,其藥效機制是直接令牙髓壞死,但不能根治蛀牙。日本戰勝俄國後,此藥被視為重要功臣而迅速普及,成為一般國民居家常用藥品,也因為日軍在亞洲佔領區內普遍使用,而在亞洲地區也廣泛流傳。
正露丸起初稱為木餾油丸,後來改稱為征露丸,意喻征討俄國(露西亞)的藥丸,其發明另據大幸藥品公司指出,明治35年(1902)中島佐一即於大阪府開始製造與銷售「忠勇征露丸」,第一代商標為地球儀中央加上「誠」字,之後由大幸藥品公司前身的柴田製藥所(昭和15年7月於大阪府吹田市成立)第一代總裁柴田音次郎,於昭和21年(1946)4月繼承了忠勇征露丸的製造銷售權利。
昭和24年(1949)第二代名稱改為中島正露丸,商標為地球儀加上紅色的誠字,取名中島用以紀念其發明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藥名中的征字帶有征服戰爭意味,日本與俄羅斯恢復外交關係,才改「征」為「正」,不過也有其他藥廠仍持續使用征露丸這個名稱。
昭和44年(1969)再改名為第三代的正露丸,商標也將原本地球儀中央的誠字改為喇叭標誌,用以紀念日俄戰爭中一位身中多彈仍奮勇向前的日軍喇叭手,而大家耳熟能詳的喇叭進行曲,就是用來通知士兵吃飯的喇叭,昭和47年(1972)第四代商標則去掉地球儀,僅存喇叭標誌。
大幸公司為獨佔正露丸商標名稱使用權,於昭和29年(1954)申請商標登錄,此舉引發和泉藥品工業公司的異議,該案於昭和46年(1971)9月經東京高等法院判決指出,正露丸是以木餾油為主成分的胃腸藥,此名稱為一般國民所熟知,商標專利局應取消其商標審決,並於隔年3月經日本最高裁判所裁定確立。大幸藥品於2005年11月再度控告和泉藥品,但同樣遭到駁回,確認正露丸為通用商標。
砲台區最上方的高地為觀測區,共有主要觀測所、輔助觀測所、次觀測所、主要通信庫房、輔助通信庫房、探照燈庫房、燈座及發電自動車庫房等建築設施。觀測所上方設有圓形鐵製掩體,主要是供架設安於鹿式測遠機及雙眼砲隊鏡,掩體採半地下構築方式,下部混凝土構造留設傳聲孔與下方之通信房聯絡通話,且另設安山岩石砌階梯連通,另留設2/3周長為開窗範圍,以利觀測。
日本當地有數十家藥廠都有自有品牌的正露丸,海外巿場多數的正露丸都由大幸藥品所生產,前一陣子電視上見到許多不同家正露丸的廣告,皆宣稱自家才是正老牌,敗訴後的大幸藥品廣告,只能強調喇叭標誌,而不能再將正露丸當成商標據為己用,即是由此判決而來。
之前有網路謠言指出服用正露丸會致癌,係因其主成份木餾油(Creosote)的英文名稱與另一種具致癌性的礦物雜酚油相同,容易混淆,日本政府並未禁止正露丸的製造或服用,該藥仍是用於牙科的牙根消毒和鎮痛及日常的止瀉藥。
站在觀測所上方,可鳥瞰八斗子漁港全景和遠方的基隆嶼,平靜的海面上,已經看不到戰艦,只剩下幾艘作業的漁船還在活動,百餘年歷史的砲台建築,雖然已略顯斑駁,但仍舊相當堅固,而與砲台年紀相仿的藥品,迄今仍在照顧許多人的腸胃。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1127基隆-槓子寮砲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