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1011103-1石碇-紙寮坑古道

紙寮坑古道位於新北巿石碇區永定里及光明里交界處,為昔日往來石碇與汐止兩地之間的古道,沿路有古樸的石砌福德祠和珍貴的石碑,小橋流水與溪瀑,景緻宜人,另台陽礦業公司亦曾於日治時期在此地開闢石底六坑。

前往紙寮坑古道,可在捷運木柵站搭乘台北客運1076路往平溪方向的公車,於永定里站下車,自行開車則行駛北宜高,出石碇交流道後,往平溪方向沿106號公路直行,至永定里站牌前,左轉岔路往永定村1鄰,過橋後左轉沿溪畔直行即可到達。
永定往紙寮坑古道水泥橋
此行最初之目的在探查石底六坑的位置,根據眾多山友走訪紙寮坑古道的遊記指出,中途曾發現一座舊礦坑,但並不清楚該坑之由來,從山友們所繪的位置與台陽礦業公司的石底煤礦坑道圖比對,發現可信度極高。
車道終點
紙寮坑溪與永定溪在公車站轉進來後的水泥橋下游不遠處匯流,而紙寮坑古道則是沿著紙寮坑左岸開闢,前半段為柏油路面,沿途有綠樹遮蔭,即便盛夏來造訪,也必不感到酷熱。
駁坎上的福德祠
柏油產業道路終點的右側駁坎上,有間小巧的石砌福德祠,屋簷兩端往上翹,屋頂還刻成類似瓦片才有的波浪形,相當的有趣。正面兩側有對聯,但字跡不明顯,內供奉福德正神牌位。廟旁的山徑係通往東邊的姑娘山,終點為106號公路旁的姑娘廟。
過橋往雞冠山
福德祠的正對面是座水泥橋,附近停了兩部車,大概也是來登山的,過橋後上坡可通往雞冠山與松柏崎山,上方還有一處廢棄的聚落,水泥橋旁興築一座階梯,可下抵紙寮坑溪戲水。由於今日志不在登山,便取右側的平路直行。
紙寮坑古道
紙寮坑古道有著寬闊平整的泥土路面,坡度平緩,地面不時出現水泥塊、碎紅磚以及碎石,推測應該是當初台陽礦業公司在此幽靜的山谷中開鑿石底六坑,為運輸煤礦而打造的運礦軌道路基,礦場停工後,經過整修拓寬,而形成今日之樣貌。
石牆蝶
石底六坑共有兩處坑口,分別開鑿於大正13年(1924)4月及大正14年(1925)2月,當時由於石底煤礦水平坑開鑿時日已久,煤層漸進到深部,因此後來改為蒸汽動力,才得以開鑿斜坑,繼續採掘深部的煤層。
紙寮坑一號橋
此時開鑿多處斜坑,其中石底一、二、三坑皆位於平溪區,五坑及六坑則在石碇區,因開採石底層煤田,故稱為石底煤礦。隨著採礦技術日新月異,蒸汽動力改為電力設備,生產也採集約大斜坑方式運作,前述之石底六坑兩處坑口分別於昭和13年(1938)2月及昭和5年(1930)12月廢止。
紙寮坑二號橋
從舊坑道圖及文獻觀之,石底六坑的兩處坑口位於紙寮坑溪的右岸,坑道朝雞冠山與松柏崎的方向,但山友的紀錄卻是僅有一處坑口,且位於紙寮坑溪的左岸,方向可能是朝姑娘山,此與舊坑道圖記載不符,頗令人困惑。
野薑花
沿途尋尋覓覓礦坑口,卻一無所獲,途中遇到兩位正要下山的山友,他們手邊的地圖指出坑口在岔路口的福德祠附近,但他們也同樣遍尋不著坑口,回家後再仔細搜尋閱讀相關的遊記,發現大約前幾年都還有舊坑口,但近2-3年卻都無相關的記載,推測坑口大概在產業道路整修時被推平,實在是相當可惜。
紙寮坑三號橋
雖然無法找到礦坑口,不過走在翠綠的古道裡,微風徐徐吹拂,稍來些許的涼意,但仍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中翩翩起舞,讓人無法分辨此時此景,即將進入深秋,卻還是一番初春的景緻,季節錯亂。
曲徑通幽
野薑花雪白清麗的身影,飄來淡雅的香味,竹林下的大葉仙茅,頂起一叢黃色的花序,在一片綠色植物之中,顯得格外耀眼。紙寮坑溪潺潺的流水聲,與古道緊緊相伴,偶有小野溪匯入阻斷古道,便於其上運用鋼架搭起簡易的木板橋,為平凡的山徑,增添許多變化。
大葉仙茅
遇到較長的越溪路段,還可見到舊水泥斷橋,橫插入溪中,如此和諧的景緻,實難以想像眼前看似平靜的溪流,如遇山區大雨時,也會有山洪暴發夾帶土石,所到之處摧枯拉朽,路毁橋斷的可怕景像。
紙寮坑四號橋
鋼架木板橋共有五座,暫以地名加數字號碼作為區分,紙寮坑五號橋附近有戶農家,古道沿途架橋開路,開闢至此尚稱寬闊,可能也是該戶農家出入必經之路,故維護良好。
紙寮坑五號橋
過五號橋之後轉為狹窄的山徑,續行不到3分鐘發現第二座福德祠,廟身規模較第一座福德祠高大,兩座造型外觀極為相似,屋簷除兩端翹起外,中間有一個小小的突起,屋瓦造型最前緣還多一條橫溝。
成福地福德祠
廟內同樣供奉福德正神牌位,廟門對聯為「福從宇宙生 德配乾坤至」橫批為「福德祠」,上方還有一小塊石匾刻上「成福地」,廟前設有半圓形的供桌,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此廟在外牆另刻有建廟時間「光緒丁丑年」等字樣,推算為光緒3年(1877)所建。
紙寮坑溪
紙寮坑溪匯入永定溪附近稱為大溪墘,因地處永定溪邊而得名,乾隆時期有泉州人魏居、王起等人來此拓墾。紙寮坑溪的下游稱為下紙寮坑,其上游稱為頂紙寮坑,係以地勢高低來作為區分。
溪潭
頂紙寮坑又稱紙寮坑,乾隆時期由泉州人王雖開闢,由來係因山區多竹林,適合作為造紙的原料,曾有兩間造紙的工寮從事造紙工作,故名,該地區的居民以王、陳、廖姓居多。頂紙寮坑在光明路16號附近,據說早期開墾時,曾挖到船板、船碇等物品,大家便稱此地為「船仔胺」。
福德祠與石碑
循山徑上行,與紙寮坑溪的落差愈來愈大,坡壁略斜但稱不上陡,山徑右側下方不時有一些駁坎和平坦的小台地出現,似有拓墾居住過的跡像,或許下方才是真正的古道舊路,而現在的路徑則是山友踏出的新古道。
立碑建嗣
離開濃密的林間小道,眼前的樹林突然換成綠草地,陽光開始大量映射進入到一片開闊的廣場。小徑旁有一扇石門,門上有屋簷,兩旁設置護石,正納悶為何門後的房屋消失不見,但再定睛一瞧,竟是一面刻有「立碑建嗣」的古石碑,由碑上的文字得知該碑建於光緒6年(1880)。
石碑側面
碑文的文字斑駁難辨,從山友們的記述內容,大致為一位王姓人士,單身在紙寮坑山區一帶拓墾,身故遺下田產卻無子嗣,附近鄰居商量後,由一位王姓同宗過繼男丁作為其子嗣,以繼承產業並供奉靈位,然後立碑作為紀錄。
福德祠
廣場旁也有一座福德祠,造型與前兩座類似,內部同樣都是供奉福德正神牌位,比較特殊的是屋簷上方的石條紋飾仍清晰可見,而屋瓦造形的石板刻有五道溝,其他兩座則只有四道溝,是否有任何特殊意涵則不得而知。
石碇鄉頂紙寮巷1號
廣場應有附近農家來定期整理,方能維持的如此齊整,而不是雜草叢生的景象。沿著石砌駁坎旁的小徑緩步上行,柚子結實纍纍,任由其果熟蒂落,棄置地上自然腐化,除了有一些鳥啄的痕跡外,卻看不到蚊蠅飛舞,真是奇特。山徑的盡頭為懸掛著石碇鄉頂紙寮巷1號門牌的二層樓民宅,再往上則連接至柏油產業道路。
蚱蜢
沒有人車的馬路,一個人踽踽獨行,一隻蚱蜢跳到身上,綠色肥肥的身軀,卻有著不成比例細長的後腿,一躍可跳超過身體數十倍的距離,禁不起再三的玩弄後便跳離,不過馬上又有一隻天牛來作伴,讓此行增添不少樂趣。
椿象
產業道路往右接光明路至汐碇公路,通往汐止,往左則是條死巷子,取左側步行至盡頭處是一戶大門深鎖的民宅,其前方不遠處有支電線桿,一條斜切向下的小徑可以回到紙寮坑古道。
道路盡頭左側電桿回紙寮坑古道
返回至第一座土地公的出發點,不甘心仍四處搜尋,從紙寮坑溪的左岸找到右岸,並且溯溪走了一小段,最後終於宣告放棄。雖然此行並未找到礦坑,但行囊裡則裝滿古道所見的土地公廟、古石碑、小橋流水和溪瀑,成果豐碩,至於後半段在五坑附近發現的三個礦坑,就留待下回再分享。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1103-1石碇-紙寮坑古道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蝴蝶應是"石牆蝶",天牛不是天牛喔,那是"椿象"但不知道是哪一種!

Shepherd's Wolf 提到...

內文已更正,感謝您的意見,又多認識了兩種不同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