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巿七堵的友蚋山區早年盛產煤礦,自五堵車站往北,依序經過東山煤礦、修記煤礦、七星煤礦及鹿寮煤礦等礦場,為利煤礦及人員運輸,曾構築複雜的鐵道及輕便鐵路,利用蒸氣火車來運煤以及手推台車來載客。
去(100)年五月底,曾來到友蚋地區探尋礦場,當時對此區域仍懵懵懂懂,除礦場設施外,也發掘到許多有趣的事物,在資料搜尋過程中,網路上找到野澤英治
鐵道之路的網站,對於其中介紹基隆煤礦專用鐵道的黑白老照片,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探勘後記錄下友蚋附近煤礦發展歷史的心得,由於該篇文章提及煤礦專用鐵道的路線,因而結識正在研究該段路線的鐵道專家吳小虹先生。吳大哥雖已逾耳順之年,然而精力豐沛,活動矯健不遜於年輕人,他個人經常到國內外考察鐵道文化,對於鐵道歷史如數家珍。
曾經為探求獅球嶺北口的對聯文字是否刻在岩壁上,在吳大哥帶領下,專程帶著折疊式長梯子,爬到隧道口實地勘查,並打算拓印可能存在洞口的刻字,雖然後來無法證實刻字的真實性,但這是以前不曾有過的考古體驗,也見識到吳大哥研究鐵道歷史實事求是的精神,比起筆者只會走馬看花,以及從書本做文字剪貼的三腳貓功夫,想到就令人汗顏。
基隆煤礦鐵路在停駛前,當時曾有數位年輕的日本鐵道迷,專程來到五堵附近拍攝蒸氣火車的照片,當時所拍攝的這些黑白照片,保存著過去煤礦鐵路相當珍貴的歷史畫面。當年那幾位年輕人,如今也成為頭髮花白的長者。鐵路在煤礦停採前便停駛,許多路基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跟著湮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和吳大哥規劃這一趟基隆煤礦鐵道之旅,主要在尋找舊時的手推台車路線,以及當時那些日本人來台拍攝時所留下的照片,以古今對照的方式,作一趟完整的記錄。經由這次實地踏勘,才知道自己去年文章中有關鐵道路線的描述,有不少的謬誤,正好趁機更正。
由於版權的因素,無法將路線以古今對照的方式來呈現,相關的路線圖及舊照片可另參考
基隆炭鑛,內有完整的介紹。
從五堵車站過基隆河,早年供手推台車行駛的舊吊橋早已拆除不復見,由長安橋經鄉長路直行,穿過高速公路底下涵洞後,左手邊曾是坑車總站,直行由右側小徑往伍聖宮方向,為手推台車的路線,此處曾有一座隧道穿越伍聖宮下方,然後從麗景天下社區鑽出。
汐止巿志記載指出,五堵至友蚋坑間有條約1.6公里長複線的輕便鐵道,為大正7年(1918)所架設,屬赤司礦業株式會社所有,可能是這條路線的前身。伍聖宮下方的隧道口已被填平,由於無法進入麗景天下社區,無法窺知另一端的現況。
手推台車路線出麗景天下後,從友一里社區發展協會的建築物前方經過,在蕭雪理事長的指引下,得知協會後方竟也有一條斜坡道。該斜坡道推測是通往山上傾倒土石的路線,在探訪東山煤礦時,曾經走過這條路線,斜坡道拉礦車至稜線後,有一段相當長的路途,山上還有一座隧道,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1000702汐止-鄉長厝山、東山煤礦(友蚋煤礦) 。
過友一里社區發展協會後,進到綠葉山莊前右側的一條小巷子,為手推台車的殘存路線,中間經過友蚋清水岩,該廟係供奉清水祖師,而輕便鐵道便是由清水岩旁經過,巷道仍維持著原有的寬度,兩旁部分的紅磚屋仍保留當時照片中的樣貌。
馬路大致沿著舊鐵道路線開闢,而手推台車的輕便鐵道則依附在旁邊較高的位置,因此還可以陸續見到當時的路基。褒忠社區也是個地標,曾出現在舊照片之中,對面的房屋也仍然健在,手推台車線在上方,煤礦鐵路線在下方。
雖然煤礦鐵道與手推台車所行駛的路線大致相同,但中間仍有少部分的路線有所分岐,鐵道供蒸氣機關車行駛,鐵軌的磅數較重,路線較直,而手推台車的輕便鐵道的鐵軌磅數較輕,路線較彎曲,兩條路線有時平行,有時分岔。
先前提及較短的輕便鐵道路線僅開到友蚋坑,另有一條較長的路線,自五堵站架設至十四坑間,約6公里長,複線,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所有,但五堵吊橋屬城崎炭礦所有,十四坑即指鹿寮一坑或新壹坑。
馬路旁保留許多舊時的紅磚厝或石厝,存在相當的年代,雖然已廢棄,但部分尚可由舊照片中辨識出來。由於有一些改建後的新式鋼筋水泥建築,也因此在探尋真實路線時,增添不少的困難,邊走邊詢問當地的居民,也是此行的樂趣之一。
感覺就好像拼圖一般,一塊接著一塊還原舊時的路線,腦海中也跟著想像當時木板製的手推台車,行駛在輕便鐵道,木箱上搭載著2名旅人,手扶著前方兩根木棍握把,而婦人在後方彎腰揮汗推著台車的情景。
友蚋分站位在友諒橋頭前,此處周邊也有較多的石砌或磚造的建築,手推台車從鐵道下方穿過,到友蚋溪的對岸,而煤礦鐵道則繼續順著友蚋溪往上游開闢。友諒橋對面則是順益商店,便利商店尚未攻陷此寧靜的小村落,因此現在仍是當地重要的雜貨店。
經過友蚋分站後的煤礦鐵路,原本兩旁曾是良田阡陌,如今變為竹林,鐵道從友蚋溪與單面山的夾縫中穿過,雖然竹林和雜草樹木模糊了原始的樣貌,但依稀可見到鐵道突起的路基,一路平坦的往前延伸。
煤礦鐵路沿著單面山腳下開闢,單面山數座獨立的大型岩柱,靠友蚋溪這邊的岩壁裸露垂直高聳,後方則是平緩的樹林,故稱為單面山,遠望似數個圓形的油桶從天而降,從北二高經過時便可見到這些嶙峋的山勢,宛若巨形的雕塑。
過單面山後鐵路跟著河道繞一個大彎,此地正好位在北二高的路橋下方,原有一座鐵路拱橋,先前推測可能在北二高興建時被拆除,因為舊橋下方的溪流被填平改道,從北二高的橋橔中間引流而出。
當天實地勘查時,無意間在北二高橋橔旁的樹欉後方,一陣風吹過後,若隱若現中發現橋樑尚在,心中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舊鐵道橋底層為石頭所砌,上方的拱形結構為磚造,外層再塗上水泥,這座橋緊貼著北二高的橋橔,沒在施工時被拆除,真是萬幸呀。
為看清鐵道的路線,我們從綠葉社區後方的山徑,硬切攻上單面山頂,長滿尖刺的藤蔓植物,讓這座不及百公尺高度的小山,變得不容易親近。在靠近峭壁的地方多是低矮的芒萁,山頂未發現任何的三角點,小心翼翼的走到峭壁上方,凝望下方的友蚋溪,往前一步即是萬丈深淵,令人腳軟。
沿著岩壁的邊緣行走,每變換一個方向,便有不同的風光景緻,單面山遠望無遮蔽的遼闊視野,使得這座小山雖小,卻有相當的雄偉傲人的山峰,無怪乎會讓人迷戀。
下山時沿著雙峰尖間的縫隙下鑽,崖邊突出的岩石上,似有斧鑿的痕跡,刻出階梯的形狀,雖然上下的落差極大,倒不致於難爬,穿過下方濃密樹欉,最後抵達一處曾做過餐廳的民宅,有數條凶惡的狗兒在底下熱烈歡迎。詢問民宅主人後得知,此山路是他們家族上山掃墓的路線,每年都會上山除草。
在抵達興化橋前,有條往左的岔路通往新壹坑,該路係供蒸氣機關車行駛的鐵路改建而成,這條從鄉長厝調車場至十四坑(鹿寮新一坑)間,約6公里長的鐵路,當時屬於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所有。而十四坑至鹿寮新二坑間,約2公里長的鐵路,亦由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架設,兩條路線由此分岐。
十四坑至鹿寮間也有一條約2公里長手推台車的輕便鐵路,位於友蚋溪的對岸,複線,大正元年(1912)由蘇爾民所架設,大正14年(1925)由蘇爾民與蘇先致共同擁有。
鹿寮一坑所在地名稱為十四坑,礦場對面也有個小車站,此處為基隆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所屬的七星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2351號台濟採字第2628號,礦場面積788公頃30公畝13公厘。
昭和8年(1933)6月由原益興炭鑛株式會社開坑,昭和15年(1940)年10月賣讓南海興業株式會社經營,民國34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後,納入台灣工礦公司七星煉焦廠,民國44年依照政府耕者有其田辦法開放民營成立鹿寮礦場,民國49年10月工礦公司讓售基隆煤礦公司,易名七星煤礦。
坑口牌匾原本雜草叢生,經過吳大哥一番除草清理後,隱藏於底下的字體終於重建天日,最右方直行昭和年間的字樣已被抹去,僅餘「壹月立」,中央橫向的文字為「新壹坑」,最左側的落款則為「益興炭鑛」。
除草過程中發生一些小插曲,牌匾內陽刻的字體為黏貼上去的水泥字,有些筆劃因風化日久已不牢靠,便跟著雜草一起掉下來,但即便不除草,在如此潮溼的地點也不易保存,如中間的壹字在未清理前,便僅剩中間橫一的筆劃。
新壹坑煤層為下部系統,稍有變化,上層厚度0.3公尺,下層厚度0.4公尺,中粘結原料煤,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產量民國51年32,711公噸,民國52年35,070公噸,民國53年35,066公噸。統計自民國35年開採至民國55年收坑,開採21年間,總產量389,534公噸,年平均18,549公噸。
往鹿寮二坑的鐵道前半段經過一處溪谷,為鋪設鐵道,並未採取高架橋樑方式通過,反而以最費工的石砌法來填平溪谷,最底層興建溪流隧道,第二層則構築供新壹坑礦場工人通行之人行隧道,最上方第三層才是鐵路。人在溪上走,火車由頭頂過,這是多麼有趣的一幅畫面,竟交織在這一處不起眼的溪谷中。
這一小段路因附近仍有民宅,所以保存尚稱完整,後半段則部分路基已流失坍塌,只剩下一座突出的小岩山,內部有座隧道,因為前後的鐵道路基皆流失,使得這座在道路上方的隧道顯得有些突兀,但經過這一番踏查後,終於還原了其原始運煤鐵路隧道的用途。
鐵路從復興國小與基隆北龍宮的後方穿過,北龍宮這一段經過整地,已看不出鐵路的痕跡,由復興國小後方的小徑進入,穿過民宅設立的柵欄,爬過一段小坡,又可見到鐵道的路基,從附近路線坡道研判,似是由岩壁中穿出。
爬上數公尺高的山壁,發現後方竟別有洞天,有條相當明顯的路徑穿山而過,兩旁的山壁十多公尺高,竟然不是開挖隧道,而是以鑿山的方式興建鐵路,撫摸著黑色堅硬的岩壁,心中又是一份悸動,這麼一條漂亮的鐵路,竟埋沒在深山之中,令人惋惜。
鹿寮二坑位在友蚋溪的左岸,鐵道在靠近鹿寮二坑的終點站前才越溪,因鐵道與溪谷有相當高的落差,所以在河床上留下超高的橋橔,拍攝蒸氣火車由橋上經過的畫面,也成為當年鐵道迷及攝影家爭相留下的經典畫面。
經過兩個多月三次的探勘,仍未走完全程,但這條美麗的煤礦鐵路已深深的在心底留下烙印,此地還有最後一塊拼圖未完成,留待下回探勘後再來揭密。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1125-1七堵-單面山、基隆煤礦鐵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