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1020907雙溪-坤良煤礦、魚行煤礦、舊雙溪隧道

新北市雙溪區舊稱頂雙溪,開發甚早,風光明媚,昔日人文薈萃。雙溪之名來自於牡丹溪與平林溪在共和村匯流的合稱,昔名山朝溪,後更名為三貂溪,溪流早年產砂金,煤礦之開採始於日治時期,以魚行煤礦最著名,民國61年收坑。

雙溪在新北市的東方,可搭乘火車前往,雙溪車站為台鐵宜蘭線上的一座車站,位於牡丹與貢寮兩站之間,此行探訪的魚行煤礦,即在車站東南方,約在共和大橋與坤溪橋之間,礦場橫跨雙溪兩岸。

共和大橋

雙溪國小前方的共和大橋,是一座鋼構拱形的橋樑,紅色的橋體橫跨碧綠的雙溪河十分醒目,此橋於93年元月峻工,鄉長林讚枝在橋頭題字。民國90年因納莉颱風來襲,山洪暴發造成當地空前大淹水,水位不斷上升,導致舊橋遭洪水沖毀,幸好橋斷後,水位才開始下降,使得居民因而獲救,不知是否因此才特別將新橋興建高於兩邊堤岸甚多。

雙溪國小

雙溪國小創建於昭和38年(1898)3月,初名基隆國語傳習所頂雙溪分教場,招收27名學童,9月於教職員宿舍開始上課,10月獨立為頂雙溪公學校,首任校長為津野田丑彥,為日治時期全台首批設校者之一,初期借三忠宮廟宇空間充當教室,後來才興建校舍。大正10年(1921)改名雙溪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稱雙溪東國民學校,戰後依制改為雙溪國民學校,民國57年九年國教政策實施,8月1日改名為雙溪國民小學,該校歷史悠久,作育英才無數。

舊雙溪第二隧道前鐵道橋樑與水圳橋

雙溪國小後方原有台鐵宜蘭線經過,武丹坑至頂雙溪間鐵路係大正11年(1922)3月開築,由大倉組負責施作,隔年3月完工,該年12月11日設頂雙溪驛,民國56年國慶日改名為雙溪車站,大正13年(1924)10月1日草嶺隧道打通,同年11月30日宜蘭線全線通車,頂雙溪驛為大站,也是會車的要站,更是雙溪鄉民對外的主要交通方式。

舊雙溪第二隧道北口

雙溪至貢寮間鐵路推算約在大正12年至13年間施工,工程包括粗坑口的舊雙溪第二隧道。宜蘭線採單線通車,因舊鐵道路線曲折,車速無法提升,且單線鐵路南來北往需耗費時間會車,無法因應日益增加的運輸量,所以後來配合鐵路電器化,及北迴鐵路施工,重新修建此段鐵路。

舊雙溪第二隧道南口鴨群

雙溪至福隆間鐵路於民國69年添築雙線,並截彎取直,雙溪站往南出第一隧道後,改道越溪至共和村修築第二隧道,即後來的共和隧道,出魚行南岸越溪再穿過第三隧道(長潭隧道),銜接上舊鐵路,於民國74年通車。舊雙溪第二隧道在服務一甲子餘年後,功成身退,隧道兩端現已封閉,南端隧道口成為鴨群悠遊嘻戲的地方。

共和隧道與長潭隧道間的普悠瑪號

現今鐵路行車速度大增,民國96年5月8日太魯閣號列車開始營運,將台北至花蓮間行車時間縮短至2小時,今(102)年2月普悠瑪號投入服務,增購的列車擴編行駛班次,解決一票難求的問題,使得往來宜花東變得更加便利。

道路、圳路和溪路,左側小路通往粗坑口

舊雙溪第二隧道北口前的小路,為粗坑仔山區的聯外道路,粗坑仔為雙溪河北岸的溪流谷地,山谷狹小且多粗大石頭而得名,昔日由漳州移民所開闢,不過山內聚落的居民大部分都已外移。雙溪河岸設有水圳,原圳路時常遭逢大雨沖刷毀壞,民國91年改善成水橋型式,用以灌溉雙溪河下游地區的農田,從對岸遠望,道路、圳路、溪路各走各的,形成相當特殊的景緻。

粗坑口福德祠

隧道口後方山壁旁有間粗坑口福德祠,廟宇坐東朝西,原祠以石塊為材料,始建於大正15年(1926),屬粗坑口一帶保護神或圳水土地公,有土地公會,原供奉一對石刻土地公婆,民國69年由黃鳳鱗,賴朝居,黃木麟等人捐款,於原廟上方修造拜亭,並增祀關聖帝君,三神祇置於不到1立方公尺的小廟內,空間略嫌擁擠。祠前對聯為「福德千古在 正神萬年興」。

坑道

由舊雙溪第二隧道前方轉進粗坑,產業道路一分為三,右側通往民宅,左側為舊鐵路路基,之後轉向山區,中央道路從民宅前方穿過,路幅狹窄,雖有鋪設柏油,不過僅適合步行。柏油路僅鋪設至水泥橋前,後方全為泥土山徑,水泥橋旁有一座小坑道。

坑內向外望

坑道內部長約20公尺,坑口乾燥,無水源流出,不過卻有數條水管棄置在內部。進入內部探望,發現地面溼潤,但無爛泥,洞內的岩磐結構堅硬,並無崩坍現象,坑道盡頭是個彎道,上方坑壁有大量蝙蝠聚居,地面上堆積厚厚一層蝙蝠屎,蝙蝠身形瘦小,族群約有數十隻之多。

坑內的蝙蝠

轉過彎道,前方已無路,原以為這可能是個防空洞,但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前方這面牆壁並不單純,由於手電筒電力即將耗盡,燈光微弱,只能藉由相機閃光拍得的照片來辨識。

魚行煤礦坑口

岩壁下方明顯有一條橫紋,因此並非完整岩壁,而是由不規則石塊所堆砌的石牆,牆面異常的溼潤,後方應有水源,水管由坑壁左下方穿過取水,此坑推測應該就是魚行煤礦的坑口。

波羅蜜

坑口旁橋下的溪流清徹,有居民用來洗衣的石板,沿小徑續往上行,有數棟廢棄的磚房,路旁種植大量的柚子和波羅蜜。波羅蜜樹原產於印度、東南亞,隋唐時傳入中國,又稱為熱帶果后,每年春天開花,夏秋間果熟,果實碩大,成熟時香氣飄溢。波羅蜜佛教意指「菩薩的財富」,譯為「到彼岸」,即從生死的此岸,能因佛法而救度到涅槃解脫的彼岸,至於食用波羅蜜大概僅能滿足口腹之慾,而無法到彼岸。

另一座魚行煤礦坑口

波羅蜜附近還有另一座魚行煤礦的坑口,只不過坑口已塌陷,僅留下一道小縫。粗坑地區的煤礦係昭和16年(1941)由川口乙助的魚行炭礦所設,在此開鑿斜坑,川口乙助為工手學校採礦治金科畢業,曾任新二坑炭坑主任。

碧綠的雙溪

魚行指雙溪河北岸的區域,昔日由漳州移民所開闢,有呂、吳、簡、鄭等姓聚落分布期間,嘉慶19年有「魚篊墾字」,淡水廳志作「魚桁」,日治時期稱魚行或作魚杭,魚桁是一種大型竹編魚簍,係用來補魚的工具,類似定置魚網。

坤良煤礦礦埕

由雙溪國小過共和橋後左轉,直行至彎道處,左前方雙溪河畔有一大片空地,雙溪河的對面即是粗坑口,此空地推測應為坤良煤礦的礦埕,靠溪邊河岸上有一棟水泥建築,可能是礦場相關建築。

礦場旁的小瀑布

穿過馬路的斜對面,地形為一略向內凹的山谷,靠馬路邊長滿芒草,內側則為樹林,柏油路旁排水溝內有個排水涵管,方向係連接至山谷內,樹林外觀無路可進,勉強由山壁旁撥草向山谷內挺進。

排水涵洞源頭

雜草下方感覺是略帶硬度的石子路,而非一般的泥土山徑,一小段爬坡後便進到山谷中一處略高的平坦台地,平台的後方為一溪澗,流量不大,溪水由堅硬的岩壁上方流下形成小瀑布,再從一旁的涵管向外排出。

坑外的捲揚機房

涵管上方為石砌的駁坎,約有一層樓高,其上方的平坦台地為坤良煤礦的作業區域,以土石將山谷填平而成,台地上頭有一棟六根柱子的水泥建築,四周柱面並無磚牆,其用途可能是坑外的捲揚機房,用以輸送礦產至下方的礦埕,其周邊還有一些廢棄的紅磚,可能是一些被拆除或毀壞的屋舍留下的。

坤良煤礦坑口

坤良煤礦坑口位於平台右前方角落靠山壁的區域,坑口隱身在數根竹子欉後方,旁邊另有筆筒樹的巨大葉子,形成絕佳的遮蔽。坑口現以紅磚砌牆封閉坑道,避免閒雜人進入,以防止發生危險。

坑道內部,前方盡頭為斜坑

接近坑口時,遠遠便傳來一股腐臭的味道,從坑口上方縫隙眺望坑內情景,內部為水平坑道並無積水,地面乾燥,亦無崩坍的情形。岩層為右高左低的走勢,不過看起來距離有點短,內部似乎另有通道。

捲揚機座

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忍不住翻牆進入坑內查看,前行約十公尺後遇到丁字路口,右邊為向上的斜坡,左側則是朝下的斜坡,為標準的斜坑構造,先取右邊上行,約十餘公尺後便到了盡頭。該地設有一座凹陷的長方形水泥池,周圍有數根小圓柱,此為捲揚機的基座。

捲揚機旁的通風孔

捲揚機通常設置在斜坑的最高處,用以拖拉進出斜坑的台車,鐵製的捲揚機和台車軌道,在礦場收坑後便拆除怠盡。捲揚機旁透射入微弱燈光,係一個方型的小孔道通往坑外,需匐伏方能鑽入,其功能可能類似風坑,提供坑內通風之用。

炸藥庫房內部

往回步行至坑口與捲揚機座之間,右側另外開鑿出一個空間,洞口以紅磚砌牆外覆水泥,中央留下一個方形的通道供進出,牆面的小孔係電線管路,洞內係用來放炸藥的庫房。

右側的庫房

礦場為開鑿坑道採礦,需要利用炸藥來爆破堅硬的岩層,以掘進至煤層所在,炸藥庫房設置的地點坑內外皆有,特色是單一鐵門出入口,無窗戶,設在坑外的庫房通常建築物外圍還有土牆,以阻擋爆炸時的衝擊。

振翅飛翔的蝙蝠

庫房一般分成兩個房間,將炸藥與引爆裝置的引信或雷管分開存放,以策安全。此坑內部的炸藥庫房分為左右兩個房間,均以紅磚砌成四方型的厚牆,頂部和底部覆蓋鋼筋水泥,右側房間較寬,左邊的房間較窄,門口設置鐵門來管制。

回望坑口

坑道內地面土壤有些溼黏,大部分是坑內的水氣所致,不過表土上方另外覆蓋一層厚厚的蝙蝠屎,一不小心滑倒,蝙蝠屎即黏上身。蝙蝠數量約有數千隻,不斷的從頭部和耳邊飛過,翅膀拍打的聲音相當嚇人,跟蝙蝠正面撞擊好幾次,行走相當驚心動魄。

斜坑

續往下探索斜坑,中途有一些土石崩塌形成的小丘,底部坑道保存情形尚可,以手電筒燈光照射頗深隧,不過決定就此打住,除了安全考量外,另外因素則是裡頭的蝙蝠族群實在太龐大,幾近貼身肉搏,坑內蝙蝠經查可能是台灣特有種的台灣小蹄鼻蝠,其特色在於鼻子呈馬蹄形,耳殼大末端尖,身體淡褐色,以小型昆蟲為食,體型小。

有關坤良煤礦的記載相當有限,經詢問當地里長也不曉得有此礦,不過從礦場分布來推測,該礦緊鄰魚行煤礦,可能是接收魚行煤礦的礦區另闢新坑,收坑據說是因台鐵宜蘭線截彎取直,闢建共和隧道,改道由礦場上方經過,擔心危及鐵路安全而封坑,該礦於77年4月7日撤銷。

魚行煤礦捲揚機房與電氣機房

沿台2丙線往南,穿過台鐵共和隧道口下方後不久,右側兩棟民宅之間,夾著一棟因馬路拓寬而被拆除一小部分的縷空建築,主體僅鋼筋水泥柱,橫樑上有圓形吊環,該建物為魚行煤礦的捲揚機房,緊鄰的紅磚牆建物係供應捲揚機電力的變電所。

捲揚機房後方通往坑口紅磚砌成的斜坡道

捲揚機房刻意架高,以便利機器運作拖拉台車,後方是一條紅磚砌成的斜坡道通向坑口,據里長指出坑口早已崩塌,位置約在山坡旁保麗龍板的下方,如今已完全無法辨識。民宅後方的磚造平房,應該是礦場遺留下的建物。

魚行煤礦坑口作業區域

魚行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51、463號、台濟採字第1523、1522號,礦區面積172公頃1公畝53公厘。明治37年(1904)賴東榮設礦權,大正年間,何政、周步蟾經營。大正元年(1912)由義修公司開鑿水平坑,昭和16年(1941)由川口乙助的魚行炭礦開鑿斜坑。

保麗龍位置即已塌陷的坑口

昭和18年(1943)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將礦區及一切設備收購繼續經營,嗣因太平洋戰爭資材人力均缺乏而停工。民國41年再從事修復開採,民國46年7月改由台陽公司、邱秀榮、簡永珍、嚴清河合夥經營,民國52年11月改組由台陽公司、邱秀榮、簡永珍、鄭塘波經營。礦權人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者邱秀榮。

風坑口

魚行煤礦分類屬頂雙溪煤田,頂雙溪煤帶,煤層下部系統,開採本層,厚度0.5公尺,稍有變化,煤質強粘結原料煤。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再又斜坑一坑,產量民國51年30,581公噸,民國52年39,925公噸,民國53年47,763公噸,統計自民國42年開採至民國61年收坑,19年間總產量410,545公噸,年平均21,607公噸。降煤由礦場至頂雙溪車站2.5公里,使用卡車。

風坑內已塌

距離主坑口旁約數公尺處堆置許多木柱,其後方為魚行煤礦的風坑,尚保存著通風設備遺留下的兩個圓形通風孔,不過風坑也僅剩坑外的紅磚建築尚留存,通風坑口同樣遭到土石所掩埋。

台2丙路旁的福德宮

魚行煤礦往南來到102縣道與台2丙線岔路口,兩者皆可通往貢寮,台2丙線為新闢道路較寬敞,興築坤溪橋、公館橋、八股橋、長潭等橋,筆直橫跨過雙溪河的蜿蜒曲流,再與102縣道相接,兩旁多良田而少住家。路旁一間新建的福德祠,內部供奉土地公神像一尊,祠前對聯「福德鎮境千古在 正神佑民萬年興」。

公路局道班房與煉焦窯的煙囟

102縣道經過坤溪與丁子蘭坑,沿蝙蝠山麓和雙溪河南岸闢建,地勢較高,聚落散居在道路兩側,國光客運1737路頭城至鶯歌石及1740路宜蘭至雙溪客運行經此路線。坤溪16之1號為交通部公路總局舊道班房,內部宿舍已廢棄無人居住,木製雙層床鋪還吊著道路工人的襯衫。

煙囟內部

道班房旁有根醒目的紅磚造的大煙囟,牆面幾已爬滿黃金葛等植物。煙囟當然不是給道班房的員工燒洗澡水用的,而是礦場原本設置蒸汽機動力的排煙煙囟,提供礦場捲揚機及抽水機等相關機械動力之用。

舊大和炭礦礦場與殘蹟

煙囟下方河畔的菜園,原為大和炭礦礦場,約在昭和16年(1941)期間經營,鑛業人為德記合名會社與藍阿水,礦坑口已滅失,不過在靠台2丙線附近有個類似橋橔的殘蹟,其下方為砂石和鋼筋水泥的構道,上方則為磚造,據說即是礦場殘存的建築。

水圳

大和炭礦所處地名稱為坤溪,舊名礁溪仔,附近地勢平坦,因該地區的小溪流經常乾涸而得名,後為與乾溪相對稱,而改名為坤溪。舊礦場現為基隆農田水利會八股一圳二支線的灌溉區域,八股係指在移墾之初,有八家合夥到此開闢而得名。

三忠廟

回到雙溪市區,先祭五臟廟,然後至雙溪區民的信仰中心三忠公參拜,三忠公原由福建漳州連姓先民所供奉,乾隆46年(1781)連氏13世連元喬從長泰縣江都鄉率眾渡海來台,當時帶著文天祥公的小神像來到雙溪開墾,民眾常到連家膜拜,後來又再塑陸秀夫與張世傑二公神像,合稱三忠公,成為當地鄉民之共同信仰中心。

三忠公

鄉民認為神明設於私宅祭祀不便,於是擇地建土角造茅屋來供奉,同治年間才由連元喬之孫連日春秀才(光緒2年中舉)倡議捐地另建新廟,於同治7年(1868)落成。該廟曾於民國56年及73年兩次重新整建,民國83年拆除重建,現今之廟身為民國84年完工落成之樣貌,除主神三忠公外,另副祀觀音佛祖、釋迦佛祖、三代祖師、開漳聖王、青山靈安尊王、關聖帝君、天上聖母、延平郡王、福德正神、司令灶君等神佛。

林益和堂

林益和堂為雙溪老街的百年老藥舖,現仍為林家後人所經營,二層樓的建築,柱子為紅白相間的磚面,一樓設計為亭仔腳的木製店面,二樓有個外擴的小露台,樑柱和牆面鑲嵌許多的裝飾和圖案,相當有特色,店家特調的酸梅湯,酸味濃郁入喉回甘,生津止渴,八仙果止咳化啖,自用送禮兩相宜。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907雙溪-坤良煤礦、魚行煤礦、舊雙溪隧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