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1030111-1瑞芳-合益煤礦、魚桀魚坑煤礦

合益煤礦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東和路內,日治時期即由顏雲年與廖日清設權開採,東和路路名自當時礦山名稱東和炭礦而來,戰後由李建和、許來等人經營。魚桀魚坑煤礦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省道台2丁線旁,該礦亦自日治時期開採,戰後由簡永珍經營,後轉為瑞芳煤礦,開採至民國66年收坑。

瑞芳火車站前站出站右轉明燈路,再左轉中山路,經介壽橋後,左前方的東和路即是合益煤礦的舊礦場。魚桀魚坑煤礦可由瑞芳火車站搭乘基隆客運787路往基隆,或1003路往六堵工業區公車,於魚桀魚坑煤礦站下車即可。[魚桀]無內碼,[魚桀]魚即俗稱香魚。

東和路口

第一次造訪合益煤礦是在12月下旬,當日氣溫頗低天空微陰,在和德宮附近遇到一位鐘先生,央請協助導覽,並拜訪當地一位老礦工林建川先生,了解當年此礦開採的情形,鐘先生指出合益煤礦已被填平,坑口原本在東和路右側的斜坡上,現址已蓋起民宅,而捲揚機房在東和路左側的斜坡上,同樣也已拆除改建。

東和路路幅狹窄

由於現場地貌已完全改觀,實難以辨識,其中一位在地居民告知,東和路右側擋土牆上有幅合益煤礦的壁畫,係參考當初礦場大致位置而畫,畫中坑口正上方路邊的民宅,即是舊坑口的位置。林建川先生指出該礦原由李建和所開,後來的老闆稱為溪珍仔,大約民國50幾年便收坑。

合益煤礦壁圖上方即是舊坑口

合益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197號、台濟採字第855號,礦區面積41公頃59公畝34公厘。戰後民國35年3月試掘,民國36年2月著煤,民國43年3月開鑿上層斜坑,開採上層與最上層,民國53年5月撤收上層各巷,僅採最上層二條煤巷。該礦採合夥經營,民國47年礦權人為許來、張釜鈿,民國48年以後則變更為許來、李建和。

合益煤礦舊坑口已填平改建

合益煤礦屬四腳亭煤田合益煤帶,煤層屬中部系統,最上層厚度0.4公尺,頗有變化,煤種普通燃料煤。有主斜坑一坑,產量民國51年13,902公噸、民國52年10,901公噸、民國53年8,622公噸,降煤自礦場至瑞芳車站0.5公里,使用卡車,統計民國37年開採至民國56年收坑,20年期間總產量141,500公噸,年平均7,075公噸。

捲揚機房在道路另一側

鐘先生指出在和德宮旁還有一座坑道,因擔心小朋友靠近發生危險,所以居民在坑口填土,現僅殘存凹陷的土坑,老礦工提及以前這裡曾有東和炭礦開採,而合益煤礦僅開一個坑口,故此坑極有可能是東和炭礦的舊坑口。中午突然下起大雨,讓搜山的念頭被澆熄,鐘先生提及東和路左側路底也有坑口,同樣來不及探勘。

和德宮

和德宮位於東和路的盡頭,居民指出此地以前稱為土堆仔尾,為合益煤礦傾倒礦渣土石所堆積出來的小山丘,因此地面上多是大顆粒鬆軟的土石,如遇暴雨極易形成大規模沖刷而變成土石流,所以旁邊不知名的野溪經過整治,變成水泥溝渠。

和德宮石刻土地公

和德宮主祀福德正神,供奉二尊木刻及一尊石頭人型坐姿的土地公神像,廟前拜亭大柱對聯「風調雨順重恩遠 國泰民安得福多」橫批「神祇恩澤由來人」,最後一字應是「久」誤刻為「人」。宮名可能是取自東和炭礦的「和」字與福德正神的「德」字而來,廟身坐北朝南,面向東和炭礦的坑口,護佑入坑工作平安順利。

往礦場小徑原鋪設礦車軌道

合益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197號,對照日治時期礦區號碼為512號,明治37年(1904)1月11日由顏雲年、陳日設礦權,明治42年(1909)記載礦權人為顏雲年、廖安燦,大正7年(1918)顏雲年將其所有部分的礦區作價,與三井財團共同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此時礦權人變更為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廖日清。

被填平的東和炭礦舊礦坑

根據瑞芳鎮志所載,廖日清字東立,號興茂,為瑞芳桀魚坑人,生於清同治10年(1871),家族世代以茶、稻為業。明治33年(1900)適逢日本政府招募警丁,廖日清以優秀成績獲得錄取,擔任瑞芳地區的巡查補。明治36年(1903)雲泉商會創立,廖日清與同樣擔任過瑞芳警察署巡查補的顏雲年有私交,於是進入商會成為社員。

捲揚機大略位置

明治41年(1908)廖日清見炭業發展興盛,遂與顏雲年所創設義和商行的員工在基隆後井仔街,發起專門供應礦山材料的金物部,待事業穩定之時,又設焿仔寮、瑞芳兩間分店,另外也獨自經營雲泉鐵工廠本埠蚵殼港。大正7年(1918)3月雲泉商會與金物部合併改為公司組織,成立資本20萬日元的株式會社雲泉商會,由顏國年擔任社長。

由此開始東和炭礦依序有3個坑口

同年10月以30萬日元收購藤田組所有瑞芳金礦全部礦權,將原有金興利、金裕利號、合名會社義和商行及義隆、義成、義益、勝興等公司,以及焿子寮共業土地等事業單位,統合於株式會社雲泉商會集中管理,改由顏雲年出任取締役社長,周碧擔任常務取締役,廖日清、顏國年、顏窓吟、蘇維仁、高橋仁之助任取締役,許梓桑、謝汝銓為監察役。

東和炭礦第一個坑口

大正9年(1920)8月徐紅番、劉尚、廖日清、陳興化、余柴林、顏窓吟等人合組東和炭礦公司,從大正9年8月21日以後借區開採廖日清及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之512號共同礦區,期間共7年,大正10年完成採炭準備,7月出炭,煤層傾斜46度,採斜坑殘柱式採煤法,採用蒸汽動力,自然通風,手押台車搬運,大正12年以前由基隆炭礦株式會社販賣,大正13年以後基隆鑛業株式會社成立後,改由其販賣。

坑道內部

大正14年(1925)10月,廖日清因病過世,享年55歲。廖日清一生除了擅長運營外,也樂於施捨,例如大正8年(1919)響應顏雲年在基隆的博施團,為遇糧價高漲時,賑米給貧民的活動。廖日清往生後,大正15年礦權人廖日清部分由廖春福取代,昭和2年斤先稼借區開採契約終止,昭和3年起礦山名稱為四腳亭十九坑,昭和7年更名為東和炭礦,礦權人廖春福部分由廖民德取代,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則維持不變。

坑內望向坑外的情景

昭和4年以後,該礦均由沖亮吉開採,沖亮吉明治23年(1890)2月8日福岡縣田川郡出生,為千代吉的長男,私立東海中學校畢業,大正4年12月進入三井鑛山田川鑛業所擔任社員,大正9年來台擔任在基隆炭鑛坑手長現場主任,昭和4年退職後創立東和採炭公司,昭和9年組織瑞芳鑛業合資會社,昭和12年委囑為瑞芳專賣品小賣人組合長。除礦業經營外,沖亮吉大正15年曾三度擔任瑞芳庄協議會員,期間也兼基隆商工會議所議員,防衛團副團長等公職,昭和15年11月當選台北州會議員。其宗教信仰為真宗,與其妻榮子育有5女,分別為富美子、亮輔、節子、昌子、英子、芙佐子。

第2個僅餘一個小洞

礦區面積明治37年(1904)為35,026坪,明治42年增為233,532坪,大正2年再增加為265,946坪,大正14年7月礦區分割出2539號,面積141,000坪,由基隆炭礦株式會社開採,稱為四腳亭十四坑,原512號則減為124,946坪。該礦日治時期產量:
年度礦山名稱礦業人產量
大正元年顏雲年、廖安燦6,682,700斤
大正2年顏雲年、廖安燦
大正3年顏雲年、廖安燦1,212,000斤
大正4年顏雲年、廖安燦1,047,000斤
大正5年顏雲年、廖安燦1,198,800斤
大正6年顏雲年、廖安燦1,735,000斤
大正7年顏雲年、廖安燦4,549,025斤
大正8年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廖日清1,966,190斤
大正9年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廖日清3,492,080斤
大正10年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廖日清5,824,560斤
大正11年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廖日清50,981,000斤
大正12年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廖日清67,841,500斤
大正13年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廖日清63,921,350斤
大正14年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廖日清59,904,834斤
大正15年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廖春福48,101,625斤
昭和2年廖春福、基隆炭礦株式會社39,269,880斤
昭和3年四腳亭十九坑廖春福、基隆炭礦株式會社24,538,894斤
昭和4年四腳亭十九坑廖春福外一名、代理人基隆炭礦株式會社18,215,150斤
昭和5年四腳亭十九坑廖春福外一名、代理人沖亮吉36,422,430
昭和6年四腳亭十九坑廖春福外一名、代理人沖亮吉32,213,893斤
昭和7年東和炭礦廖春福外一名、代理人沖亮吉16,815瓲
昭和8年東和炭礦廖春福、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12,124瓲
昭和9年東和炭礦廖民德、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1,035瓲
昭和10年東和炭礦廖民德、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401瓲
昭和11年東和炭礦廖民德、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59瓲
昭和12年東和炭礦廖民德、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
昭和13年東和炭礦廖民德、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
昭和14年東和炭礦廖民德、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
昭和15年東和炭礦廖民德、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
昭和16年東和炭礦廖民德、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
昭和17年--廖民德、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沖亮吉

小洞內部坑道保存良好

研究過上述文獻所載的內容後,發現東和路這個礦區並不單純,它歷經相當長時間的開採,應該還有更多遺跡殘存,因此在探勘完懷山煤礦和中和煤礦後,趁著還有一些時間,便繞到東和路,從岔路左側開始找起,果不其然,左側的山壁竟還有三個坑口的遺跡。

第3個坑口

其中一個看似排水溝的坑口保存最好,坑道內部積水,水質清澈,內部頗深隧,另外兩個則坑口被土石掩蓋,僅露出一個小洞,以手電筒探照,內部的坑道架構依舊完整,無崩塌的情形。

坑子內的坑口

前述大正14年由512號分割出的2539號礦區,係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於大正13年12月著手開鑿本坑,大正14年10月著炭,稱為四腳亭14坑,該礦由三井所販賣。此礦在戰後與合益煤礦相同,由許來、張釜鈿共同經營,稱為瑞富煤礦,礦區字196號,臺濟採字第1371號。

坑內的情景

原本打算一併尋找瑞富煤礦,可能是該礦收坑較早,無法從附近老礦工中得知該礦的下落,從地圖上研判幾個可能的地點,先找到坑仔內這個地方,該地僅一戶住家,民宅內的大嬸告知在她家附近有個坑口,但不清楚礦場名稱,由於天色已晚,僅先記錄下此坑口,來不及細察另一處可疑的山區,只能另找時間來探訪。

魚桀魚坑煤礦附近的福德宮

魚桀魚坑係因當地盛產俗稱香魚的[魚桀]魚而得名,相傳為乾隆晚年福建人廖培塔所開闢,該地也是台灣最早種茶的地方,茶種則來自大陸福建。魚桀魚坑煤礦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省道台2丁線旁,公車站名即為魚桀魚坑煤礦,在通往舊礦場巷道的對面有間福德宮,內部供奉數尊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神像

魚桀魚坑煤礦的坑口已滅失,現址改建為民宅,旁邊一間紅磚砌成的平房,則是該礦變電所,外牆上仍保留著電線進出的圓孔,礦場的周邊已蓋滿屋舍,當地居民指出附近僅剩下這間變電所,其他礦場建築均已拆除,未留任何殘跡。魚桀魚坑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220號,台濟採字第158號,礦區面積60公頃74公畝31公厘。

通往魚桀魚坑煤礦的巷弄

該礦日治時期礦區號碼3390號,組織瑞源公司企業工程,向沖亮吉承包開採,戰後一度停頓。民國35年1月因該礦礦區屬於工礦公司,復向該公司定福煤礦租包經營,至39年11月始正式承讓礦區一部份與工礦公司加名合辦。民國41年全部礦區受讓簡永珍自營,稱為魚桀魚坑煤礦,民國47年礦區資料記載礦業人為簡祈榮。魚桀魚坑煤礦礦業字220號礦區於民國51年元月與礦業字1535號顏阿順最下層自行協議,由蕭萬基等組織瑞芳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2年5月經濟部核准公司登記,合併後執照為台濟採字2684號,公司董事長簡祈榮,常務董事陳水龍,保安管理員黃良成、爆炸物管理員石遠煌。

魚桀魚坑煤礦坑口已改建

煤層中部系統,下層厚度0.31公尺,比較有變化,最下層厚度0.3公尺,比較有變化,煤質普通燃料煤。該礦有主斜坑1坑,又斜坑一坑,產量民國51年11,093公噸、52年8,196公噸、53年8,787公噸,統計民國35年開採至民國66年收坑,中休3年,開採21年期間,總產量261,681公噸,年平均12,461公噸。降煤由礦場至瑞芳車站3.3公里,使用卡車。

坑口旁的變電所

最後轉述老礦工林建川先生提及他年輕時的一則趣事,有一回他到附近的新拓煤礦報到,僅上工一天沒拿任何薪資便離開,可是後來卻收到新拓煤礦的扣繳憑單,指出他有一筆7萬元的收入,原來是礦場逃漏稅,欺這些礦工不識字,拿他當人頭,結果他跑去礦場理論,礦方自知理虧擔心東窗事發被罰款,所以將7萬元如數給付,這大概是他最幸運的一份工作。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30111-1瑞芳-合益煤礦、魚桀魚坑煤礦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礦場壁畫前幾年變成新的海洋壁畫了,後人不知道其中因果,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