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1030807美國舊金山-叮噹車、九曲花街、漁人碼頭、金門大橋

叮噹車是舊金山著名的交通工具,由海樂戴設計的纜車系統從1873年開始營運,全盛時期共有8條纜車路線在舊金山提供服務,現今保留3條作為觀光用途。金門大橋是由一名來自芝加哥的橋樑建築師約瑟夫史特勞斯所設計建造,1937年5月27日落成,從1937年完工後一直維持世界上跨距最長的吊橋紀錄直到1964年。

在亞特蘭大完成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學術研討會,午宴過後便搭捷運至亞特蘭大機場搭機前往舊金山,行前已先在Priceline.com標購飯店,連續出價一個多月直到出發前一天,卻一直無法成交,只好放棄。抵達舊金山後,尋著指標找到BART捷運車站,從機場坐捷運到舊金山市區的跑華街(Powell st)單趟車資8.65元,自動販賣機用20紙鈔購買2張車票,竟然沒找零。

無軌電車

至市區時已夜幕低垂,舊金山因受太平洋加利福尼亞寒流影響,屬典型的涼夏型地中海式氣候,夏日高溫通常只有20度左右,晚上更是在15度以下,剛從穿短袖炎熱的亞特蘭大來到此地,冷到受不了,趕緊血拚一件長袖衣服來禦寒。街上遊民不少,拖著行裡走到離市區有一段距離的地方找到一間印度人開的破舊飯店,外頭遊民很多,一晚只要70美金,房間內僅有床、電視和洗手台,浴廁為公用,看在便宜的份上,也就沒什麼好挑剔的,不值得推薦。

舊金山市政廳

隔天清晨天微亮便出外閒逛,這才發現原來住的地方離市政廳不遠,學院派建築風格的政府辦公大樓,直徑112英尺半圓形世界第5大的巴洛克穹頂,比美國國會大廈還要高19英尺,舊市政廳的計畫和建造共經歷27年,在1899年完工,可惜毀於1906年4月18日舊金山規模8級的大地震,城市美化運動時期興建設計之新市政廳於1915年完工開放。

鮑威爾街叮噹車站

轉機停留舊金山時間僅有2天,為了暢遊各地景點,在跑華街車站出口售票亭購買了3天23美元的MUNI PASSPORT,使用方法是直接刮去月份及當天日期開始的連續3天,票卡適用於所有MUNI的交通工具,包括市內公車、有軌電車、纜車等,但Bart捷運不適用,搭乘時司機驗票只要出示票卡即可。

海德街叮噹車站

捷運站出口亦是叮噹車的起站,一大早便有許多遊客繞著迴車處排隊等候搭乘,叮噹車的正式名稱為舊金山纜車系統,車上以金屬鈴鐺替代喇叭,駕駛利用繩索拉動鈴鐺發出叮噹的聲響來提醒乘客上下車或警示來車,故名叮噹車。叮噹車源於安德魯史密斯海樂戴先生的靈感。舊金山市區分布在陡峭的丘陵上,早年利用馬匹拉車作為交通工具。

階梯狀的街道

1869年典型潮溼夏日的某一天,他目堵一件可怕的意外,一匹馬拉著街車載運重物無法爬上陡峭的斜坡,反被拉著往後退。陡峭斜坡由濕鵝卵石鋪設,因重力拉扯影響摔車結果造成5匹馬死亡。海樂戴和他的同伴知道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海樂戴出生於英國,1852年移民赴美,他在英國的父親提出第一個有關鋼絲纜繩製造的專利,年輕的海樂戴發現這種技術可用在加州這個黃金國度。

翻過山丘對面為舊金山灣

他使用鋼絲纜繩來設計建造橫跨沙加緬度美國河流的吊橋。他還發現了鋼絲纜繩的另一個用途可以在軌道上將沉重的礦車拉出地下礦山。該技術便是應用在拉動纜車。海樂戴下一步便是將鋼絲纜繩的製造搬到舊金山。在目睹意外後觸發他的靈感,建立纜車鐵路系統來應對舊金山可怕的山丘。1873年8月2日海樂戴在諾布山頂(Nob Hill)附近的克雷街和瓊絲街口(Clay and Jones Streets)測試第一條纜車系統,該年9月1日克雷街纜車開始提供服務,估計建造成本為$85,150。蘇特街(Sutter Street)在1877年由畜力轉為纜車。

叮噹車軌道及惡魔島

1878年4月10日加州街纜車鐵路公司(California Street)也開始運作,1880年2月吉裡街、公園、海洋鐵路(Geary Street, Park and Ocean Railroad)開始服務,1888年3月28日跑華街纜車服務由渡輪及崖屋鐵路公司(Ferries & Cliff House Railway Company)營運。全盛時期共有8條纜車路線在舊金山提供服務,不過在1906年4月18日舊金山大地震後,纜車遭到破壞,而開始逐漸轉換成為電車服務系統。

漁人碼頭

目前仍在運作中的叮噹車,僅剩跑華街-梅森(POWELL-MASON)、跑華街-海德(POWELL-HYDE)及加州街線(California Street)等3線,前2線起點在跑華街和市場街口,加州街線則在加州街與德拉姆(Drumm)街口。搭叮噹車抵達漁人碼頭,車上遇到3位來自奧地利的小女生,本想同遊但行程不太相同,下車後幫忙拍照後便各自離去。

45號碼頭展示退役艦艇

先到街上搜集相關的旅遊地圖,研究可行的景點和方案後,步行至45號碼頭,此處展示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巴老級艦隊潛艇博物館Pampanito號(SS-383)以及自由號運輸艦,可分別購票進入艦內參觀。Pampanito號(SS-383)潛艇在新罕布夏州樸資茅斯海軍造船廠建造,她和USS Picuda(SS-382)是十艘潛艇中的頭兩艘在樸資茅斯的新船塢中所打造。後來為滿足戰爭的新增需求,潛艇在平常用來維修船隻的乾船塢中組裝。

退役潛艇uss pampanito

Pampanito號的龍骨在1943年3月15日鋪設,7月12日在頭兩艘潛艇浮上新船塢的儀式中正式推出亮相。之後持續組裝,直到1943年11月6日Pampanito號才正式服役,成為美國艦隊的一部分。經過一連串的訓練後,1944年1月15日航向太平洋加入戰爭。1月24日經過巴拿馬運河,情人節時抵達珍珠港。Pampanito二戰期間在太平洋巡航6次,擊沉6艘6大日本帝國的船隻,破壞4艘其他船隻。1945年12月15日退役,成為海軍訓練平台,1970年以前維持為戰備的一部分,1971年從海軍除名,1976年移交到海洋公園協會作為博物館潛艇,1982年才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每年有超過10萬人參觀,為美國國內最受歡迎的歷史船艦之一。

自由號運輸艦

自由艦(Liberty Ships)為二次大戰1941年至1943年期間誕生,係美國用來對付希特勒的U型潛艇,過去共打造2,710艘相同的武裝商船,用來載運豆類、子彈和黑油給世界各地的作戰單位。建造的目標在於航速要快過敵方艦艇,以避免遭擊沈。運輸艦源自於英國的簡單設計,使用相同的零件,大量在美國的工廠製造。自由號建造最快的記錄為從龍骨鋪設後60天完成。

搭遊輪巡迴舊金山灣

漁人碼頭周邊提供許多遊輪航行舊金山灣的方案,價格也都各異,由於時間與預算的關係,選擇Red and White Fleet提供的金門大橋遊輪方案,航程至金門大橋,繞行舊金山灣及惡魔島,全程約一個小時,船上提供無線電耳機導覽服務,可依語言選擇不同的頻道,沿途依序介紹所見之景點歷史,相當詳細。

巧克力工廠及海洋博物館

吉爾德利廣場(Ghirardelli Square)擁有超過一個世紀涵蓋三大洲的歷史,被認為是美國國內首次成功活化再利用的專案。現為零售和餐飲的複合商店,原本是由多明哥吉爾德利(Domenico Ghirardelli)所建立之巧克力工廠。吉爾德利1817年在義大利拉帕洛(Rapallo)出生,曾在熱那亞糖果店當過學徒,年輕時對經商發展出濃厚的興趣。

Palace of fine Arts Theathe

他20歲時離開前往烏拉圭,航行經過好望角到秘魯,然後在當地經營咖啡和巧克力。詹姆斯利克(James Lick)是吉爾德利在利瑪的鄰居,1848年1月前往舊金山時攜帶600磅的吉爾德利巧克力,他在第一艘淘金拓荒者抵達前13天到達。在朋友淘金熱的故事誘惑下,吉爾德利在一年後加入利克的行列,並開一家綜合商店,提供芥末、咖啡、香料等商品,當然還有巧克力。

金門大橋

1852年至1895年期間,吉爾德利的巧克力工廠設在四個不同地點,後來才在北角街買下先鋒羊毛坊,建立起今日現址的巧克力工廠。1960年代巧克力的製造業務出售移轉給聖萊安德羅(San Leandro)。一群舊金山市民擔心吉爾德利廣場可能被拆除而買下該建築。獨特的商店和餐館在舊工廠內創建,結合最新的零售和精緻的美食與老舊金山的味道。1964年11月29日正式開業。1982年業主申請並被授予國家歷史註冊狀態,確保吉爾德利廣場能為子孫後代繼續保存。

惡魔島

惡魔島(Alcatraz Island)位於舊金山灣內,是一座距離岸邊1.5英里(2.4公里)的小島,1775年一名西班牙人Juan Manuel de Ayala首位記錄此島並命名為La Isla de Los Alcatrace,即鵜鶘之島,而惡魔島之名則來自於第一次大戰期間一位拒服兵役而被囚禁在島上名叫Phili Grosser所著Uncle Sam's Devil's Island一書,詳述他在島上的遭遇。最早有記錄的島主名為Julian Workman,1846年6月墨西哥政府官員授予他在島上建燈塔。加州軍事政府在該年底以美國政府名義用$5,000買下。1850年美墨戰爭後,美國在軍事用途下向墨西哥政府買下加州,並下令惡魔島為軍事保留地。

惡魔島上建築

1853年美國陸軍在島上修築防禦工事,1861年美國內戰時該島成為重要軍事基地,安裝85座加農砲,保護海灣安全,同時也用來關內戰囚犯。由於該島與世隔離的特性,1867年磚造牢房完成,1868年被官方指定關押長期的軍事罪犯。1934年8月該地聯邦紀律軍營變為聯邦監獄,關押重刑犯。由於監獄花費成本高,且建築物易受海水鹽化腐蝕,1963年3月12日被下令關閉。隔年3月8日該島被美國原住民激進分子佔領,1969年11月20又被佔領,訴求保護美國印地安人的聯邦政策。1976年該島被列入國家史蹟名錄,1986年被列為國家歷史名勝。

科伊特塔

科伊特塔(Coit Tower)位於電報山山頂的先鋒公園,從1933年完工後,成為舊金山天際線的一部分,可搭乘內部電梯前往頂樓的觀景台,欣賞舊金山的街景。莉莉希區考克科伊特(Lillie Hitchcock Coit)是一位偏好針對舊金山市消防員的富有贊助人,科伊特於1929年往生,留下可觀的遺產,指定用來建造科伊特塔及科伊特心愛的義消紀念碑。

科伊特塔遠眺九曲花街

倫巴底街(Lombard Street)是一條東西向的街道,兩端為陡峭的斜坡,中央為凹谷,東邊起自電報山的科伊特塔,西方則是俄羅斯山著名的九曲花街,它是位在海德街與李維沃斯街 (Hyde and Leavenworth Streets)之間一段由上往下的單行街道,是全美最彎曲的道路,共有8個髮夾彎。

九曲花街

初始為直線的陡坡街道,1922年業主卡爾亨利(Carl Henry)建議增加長度來縮減27%的坡度,讓多數的汽車得以通行,並用磚塊鋪設路面增加摩擦力,彎曲的街道共有600英呎長(180公尺),最高速限為5英哩/小時(8公里/小時)。

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Ss Peter and Paul parish)

電報山和俄羅斯山之間有座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該地曾一度被稱為小義大利,現已變成一座義大利、中國、西班牙、日本、印度,以及其他口袋社區的大熔爐。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源起可追溯至1884年,原教堂位置在Filbert Street and Grant Avenue的街口,但1906年大地震和大火將教堂夷為平地。現今的教堂於1924年完工,兩側為崇高的尖塔,高達191英呎。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已經服務教區居民超過一世紀,每天吸引許多遊客造訪。

教堂內部1

路經教堂時,順道入內參觀,正好遇到神父舉行望彌撒的儀式,從來沒在教堂參加過這樣的活動,便坐著觀看儀式的進行,一直到前往祭台前領取聖體後才離開。坐在神聖的大教堂內,莊嚴的氣氛,感覺靈魂彷彿也得到救贖。美國大聯盟紐約洋基隊的明星中外野手約瑟夫保羅狄馬喬(Joseph Paul DiMaggio)生於1914年11月25日加州的義大利西西里裔移民家庭,他曾三度獲選年度最有價值球員、十三度獲選進入明星賽,1939年11月19日他與多蘿西阿諾德(Dorothy Arnold)在這座教堂結婚,後來離婚。

教堂內部2

由於未獲得無效聲明,對於天主教會而言婚姻仍然有效,因此後來他在1954年與好萊塢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舉行婚禮後,僅能返回這座教堂的台階拍照,不能再進到教堂,婚姻僅維持了10個月。離開教堂時已過中午,天空不再像早上一樣陰霾,和煦的陽光灑在身上備感溫暖,再次回到漁人碼頭,沿著海岸線步行至金門大橋。海邊有巨大的海鳥相伴,風光旖旎,然而路途相當漫長,建議在漁人碼頭租用腳踏車,可以節省體力,並且較充裕的時間參觀。

廢棄的火車隧道

梅森堡原名聖荷西軍營(Post at Point San Jose),是一座強化軍事基地,由西班牙人在1776年建立,美軍在1850年將加州納為美國第31州時取得所有權。基地在1863年重新啟用,以應付南北戰爭時邦聯軍隊可能的攻擊。南北戰爭後,基地成為美軍第9步兵團的總部,亦是美軍西岸的軍事總部。1906年發生舊金山大地震引起火災,災難後僅90天,國會便撥款構建軍隊補給和運輸倉庫,在聖荷西軍營西北方潮間海灣填海興建,1909年至1962年間梅森堡擔任軍用物資運輸和人員的登船港。

梅森堡(FORT MASON)1

1908年至1912間所構建的3座碼頭和4棟多層樓的混凝土倉庫迄今仍然完好,由蘭金、凱洛格及克蘭(Rankin, Kellogg and Crane)建築公司所設計和建造的教會復興風格(Mission Revival style)建築,後來成為北加州大部分軍事建築之要塞及多數其他設施的建築標準。美軍舊金山的登船港在美國崛起成為世界強權發揮關鍵作用,梅森堡第一項任務的其中之一便是運送物資和人員至巴拿馬運河的西部從事運河建設。二戰期間梅森堡指揮整個海灣地區人員和航運設施的龐大網絡。超過150萬兵力和2,350萬噸以上的貨物從梅森堡的碼頭運出至太平洋。為表彰梅森堡在此期間的重要性,1985年港口碼頭被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

梅森堡(FORT MASON)2

戰後時代航空運輸的到來,梅森堡的軍事用途變成過時的產物,1960年代國防部關閉港口,最後讓梅森堡除役,梅森堡和其他前軍事用地的未來成為地方和國家層面熱烈討論的重點。1970年代初期,在國會議員菲利普伯頓(Phillip Burton)的領導下,考量保護歷史遺跡並讓國家公園更易親近,美國國會建立了第一個城市國家公園-金門國家遊樂區(Golden Gate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其中包括梅森堡中心。梅森堡中心是一個與金門國家遊樂區合作的非盈利性組織,負責將舊營區打造為藝術與文化,激發並扶植創意的場所,中心在1977年開幕,達賴喇嘛在中心成立後不久來訪。

遊艇碼頭

點堡(Fort Point)矗立在舊金山金門海峽最窄處,被稱為「太平洋的驕傲」(the pride of the Pacific),「西海岸的直布羅陀」(the Gibraltar of the West Coast)和「美國的最完美的石造建築之一」(one of the most perfect models of masonry in America)。點堡建築開始於加州淘金熱的高峰期,被規劃為美國提供給加州海軍最強威懾的攻擊力,但卻從不曾在憤怒中開過任何一槍。點堡於1853年至1861年之間由美國陸軍工程師建造,當成保護舊金山海灣要塞防禦系統的一部分。淘金潮高峰時期所設計,堡壘和其他防禦工事保護海灣重要的商業和軍事設施,以抵禦外來攻擊。

金門大橋下的點堡Fort Point

堡壘依據陸軍傳統的第三系統軍事建築風格興建(1820年代採用的標準),並且是密西西比河以西所建造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堡壘設計,證實軍方在1850年代賦予其在舊金山軍事上重要性和黃金領域。雖然點堡從未參與戰爭,但在據點建設上卻具有重大意義,在南北戰爭之後的幾年,點堡變成低度利用,間歇性地當成軍營使用。最初安裝之南北戰爭前的大砲彌足珍貴,但後來卻變得過時,隨之被移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陸軍改造堡站作為拘留營,但建築物最後一直沒有用於該目的。1920年代期間,點堡被用於提供未婚軍官和不同的軍事職業學校的要塞營房。

點堡及灣岸

1930年代末期金門大橋計畫興建,點堡面臨拆遷。幸運的是,首席工程師約瑟夫史特勞斯(Joseph Strauss)認可點堡的建築價值,他設計創造一種特殊的工程橋拱,使大橋的建設可以安全的跨過點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點堡再次被用作臨時士兵營舍。二戰結束後,基於歷史和建築價值,保護點堡運動開始增長。在接下來的20年中,保存運動的支持度跌宕起伏。1959年一群退役軍官和文職工程師創建點堡博物館協會,並四處遊說,終於在1970年10月16日讓點堡成為國家歷史遺址。

金門大橋旁砲台遺址

金門大橋是現代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美國舊金山的地標,跨越連接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峽,橋墩跨距長1280.2公尺,寬度27.5公尺,雙向6線道,擁有世界第四高227.4公尺的橋塔,全橋總長度2737.4公尺,從1937年完工後一直維持世界上跨距最長的吊橋紀錄直到1964年。金門大橋是由一名來自芝加哥的橋樑建築師約瑟夫史特勞斯所設計建造,他曾在世界各地建立四百多座橋樑。

金門大橋遠景

1846年約翰佛里蒙特(John Fremont)上尉宣告加州脫離墨西哥獨立,並將舊金山灣一英哩寬的海岬出口命名為Chrysopylae,即希臘文金門之意。1849年加州北部發現黃金,淘金熱讓舊金山人口激增。1920年人口普查讓舊金山感到震驚,因為洛杉磯已超過舊金山成為加州最大的城市。洛杉磯擁有大量的土地,舊金山則位於半島頂端的瓶口部分,經濟的生存依賴擴張。利用橋樑與周邊縣市連接的想法具有吸引力,但舊金山和馬林縣之間的一英里寬的缺口卻成為巨大的挑戰,因為海岬出口不但有來自太平洋湧入的洶湧波濤和洋流,且常受到強風和濃霧困擾。

約瑟夫史特勞斯JOSEPH STRAUSS LEGACY CIRCLE

史特勞斯將目光放在建築橋樑連接,但其他工程師們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當他發表橋樑計劃時,抵制聲音便會出現,環保團體抗議橋樑將損害金門賞心悅目的景色,船公司宣稱橋樑會妨礙海灣船隻的航行,渡輪公司熱衷於保護自己在海灣橫越交通的壟斷地位,美軍則擔心大橋將成為戰時的被攻擊目標,然而再多的反對聲浪都無法阻止史特勞斯的決心。1925年他搬到舊金山尋求支持,展開長期遊說之旅,他在北部小城鎮的聚會中公開演說,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橋樑設計。結構工程師馬克凱徹姆(Mark Ketchum)說: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認為這是非常醜陋的,而且難看到了極點。儘管如此馬林縣仍然同意簽署參與橋樑興建,索諾瑪(Sonoma)和納帕(Napa)很快跟進,總共有6個縣加入橋區建設。

金門大橋近照

史特勞斯不是世界級的設計工程師,為保留總工程師的職位,他不得不做出一些痛苦的讓步。首先,他被迫聘請萊昂莫塞夫(Leon Moisseiff)擔任顧問,莫塞夫為懸索吊橋設計的理論權威專家,也是史特勞斯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莫塞夫建議設計一座複雜的吊橋,史特勞斯同意放棄他原先的橋樑設計。史特勞斯組成一組不明的團隊,聘用未經檢驗的優秀人才。艾爾文莫羅(Irving Morrow)是一位不起眼的舊金山房屋建築師,設計增加橋樑的醒目裝飾藝術風格和它的標誌性顏色-國際橘。查爾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為伊利諾伊大學土木工程教授,是日益得到認可的橋樑真正設計工程師,但當時埃利斯幾乎沒有意識到數個月期間的工作中,他投入設計一個真正革命性結構。最終,埃利斯和史特勞斯的關係磨損到無法修復。

金門大橋中央

史特勞斯擁有公眾支持和橋樑的設計在手,不過當時全國經濟陷入大蕭條,由於沒有銀行或債券機構願意購買橋樑的債券,史特勞斯的計畫面臨破產。無奈之下,他轉向一家小銀行的創辦人賈尼尼(A. P. Giannini)尋求幫助,具有公民意識的賈尼尼看到未來的需求,便買下債券,而他所經營的銀行發展成為後來的美國銀行。工程在1933年1月展開,數百人被雇用來非常辛苦的清除325萬立方英尺的爛泥,以騰出空間作為橋樑主纜繩定錨的適當地點。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工人經常暴露在惡劣的天氣和金門海峽上空工作的危險倩況。歷史學家理查狄龍(Richard Dillon)說:他們是農場男孩和辦事員和計程車司機,全變成高空鋼鐵人,搖搖欲墜的走在大樑之上。

金門大橋側面

6,450英尺的跨距是當時鋼纜企圖延伸的最長距離,為打造主吊索,史特勞斯聘請羅布林父子(Roebling and Sons)從紐澤西運送8萬英里長的鋼絲。1936年5月20日最後的鋼纜提前兩個月鋪設。約瑟夫史特勞斯相當重視工程安全,他強制橋樑工人戴安全帽,並在每一項重大建設任務構思時,不斷引進複雜且昂貴的安全裝置,例如一套13萬美元的安全網。由於這項創新,19位被稱為半路到地獄俱樂部的工人生命因而獲救,但安全網也救不了所有人,在橋樑接近完工時的一次可怕的事故中,一片五噸重鷹架穿破網子,墜落到220英呎下方的冰冷海水之中,10名工人被拖住而導致死亡。1937年5月27日20萬人在開幕日蜂擁到新落成的大橋,以步行、跑步、滑行或騎自行車方式跨越橋樑來慶祝。興建橋樑時所發行的3500萬美元的工程債券,1977年付清最後一筆債券,其中3500萬美元的本金和3900萬美元的利息全來自過橋費的收入。

復古帆船

站在金門大橋下,遙想起史特勞斯當年的高瞻遠矚,遭遇重重反對的阻力,依然堅持理想努力溝通的勇氣,終於完成金門大橋的精神著實令人欽佩。舊金山漁人碼頭至金門大橋一日遊,全賴雙腳步行,從清晨走到夜幕低垂,以緩慢的步調,仔細欣賞每一個景點和閱讀導覽文字,比起一般性的走馬看花,獲益甚豐,但最後實在沒力氣再走回去,只得從金門大橋改搭公車返回漁人碼頭,再轉搭叮噹車回到市區。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30807美國舊金山-叮噹車、九曲花街、漁人碼頭、金門大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