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1050405-1雙溪-牡丹坑金鑛(武丹坑金鑛)-1

牡丹坑金鑛位於新北市雙溪區武丹山東側的三貂溪谷內,最初於明治31年由日人壹歧健輔、黑木七郎等人發現,以臺人連培雲、周步蟾名義申設鑛權,稱為武丹坑金坑,後售予木村久太郎開採,開採十多年因越界採鑛糾紛,併入金瓜山鑛山。

牡丹坑金鑛的探勘計畫,早已布局多時,路線亦規劃妥適,但卻遲遲未能展開行動,原因在於這條路線具相當的挑戰性,三貂溪的兩側為崇山竣嶺形成的峭壁地形,舊時前往礦場的路線,現已模糊難尋,至於舊坑的實際位置,在讀過相關文獻後,感覺更是撲朔迷離。
貂山古道
有預感此行將耗費很長的時間,因此起個大早,趨車前往貂山古道位於雙溪的登山口,指示牌上標示在三貂溪貂山古道的對岸,以前曾設置鑛場,然而貂山古道來回走過數次,只見對岸鬱鬱蒼蒼,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山林內完全看不出任何礦場建築,更遑論定位實際位置。
整修中
原本想直接從三貂溪與牡丹溪匯流處上溯,但感覺離所標示的位置有些距離,因此還是先步行一小段貂山古道後,再想辦法轉進到溪谷,沿途只見數輛中型的貨車,載著砂石奔馳在狹窄的產業道路上,運往貂山古道的入口。貂山古道的水泥步道並沒有損壞,何以要重新施工,經向施工人員請教,係因舊梯階太高,故在每層梯階間再加鋪一層。
坡道旁舊鑛場遺下的鐵軌
這項工程有些困難,無法用人力扛大量的砂石上山,故施工前需先架設載運機器用的鐵條軌道,以便搬運工程用的砂石到山上施工。從古道旁找了一處看起來較為平緩且底下沒有懸崖的斜坡下切,走沒幾步路,便發現成堆輕便鐵道的軌條,棄置在坡道旁的樹林內,這應該是當初鑛場運鑛用的軌道,但為了鋪設人行階梯步道而拆除,竟然隨意丟在路旁,實在相當可惜。
溪邊駁坎
斜坡真的很陡,下來容易上去難,靠近溪底時,在岸邊已可見到許多的人造駁坎,應該就是鑛場作業的地點,範圍有點大,只好採最笨的方式沿著溪流往下游搜尋一遍,但一無所獲,不過卻在溪床上發現一截斷裂橋橔的混凝土塊,對岸應該有些東西才是。
溪底橋橔
於是再仔細勘察對岸的地勢,發現有條涓涓細流從山壁旁流下,其上有鋼筋和混凝土塊,找個適合踏腳處,小心翼翼攀爬至土塊上方,這裡竟有一處緊貼著岩壁的鑛坑,坑道方向朝北與三貂溪幾乎平行,水源即由此流出,另有一條水管自坑內取水,引水供下游住家使用,可能是溪流的水量較不穩定,而鑛坑內的地下水供應較不受影響,才會由此取水。
三貂溪
唐羽臺灣採金七百年一書記載,牡丹坑鑛山之的產金區,位置主要分布於九份大粗坑的東方,包括雙溪區三貂與燦光寮一帶山區。以火山群之牡丹火山體為主要產金山岳,牡丹山海拔高660公尺,山勢整體呈現橢圓形塊狀,是同一火山群中規模最大的侵入岩體。
牡丹坑金鑛坑口-第1號
金鑛床在石英安山岩塊中接觸部,或岩塊地方之水成岩中,為淺熱水性之裂罅填充鑛床。鑛脈有粘土脈、石英脈、高嶺土脈、方解石脈等,而由各種鑛質所混合而成者居多,以粘土脈與石英脈特著。每條鑛脈與石英安山岩間無鮮明界線,係因母岩受鑛液時,發生粘土化作用,圍岩化為含金粘土之故。
坑內望向坑外
牡丹山鑛床,分為大粗坑系與牡丹坑系2群。大粗坑系下為接觸脈、龜脈、鶴脈、福已脈、寶夷脈等主要鑛脈;牡丹坑系有寶萊脈、山神脈、久盛脈與金西坑鑛床群等。金脈的厚度最厚約1公尺左右,薄的地方只有20公分以下。
坑內
副鑛物除黃鐵鑛及重晶石外,種類不多,金粒亦甚細,分布均勻,含金品位約為百萬分之6至10上下。至於鑛藏,大粗坑系在海面以上部分為16萬5千公噸,牡丹坑系大約是大粗坑系的1.5倍,應有40萬2千公噸以上。但大粗坑系部分,卻屬於瑞芳鑛山所有。
乾瀑
牡丹坑金鑛經過2天溯溪跋涉,目前至少找到5處的坑口,還有1處豎井,這些僅僅是在溪床邊所發現到的,可能有些坑口已經崩坍消失,至於在斜坡或峭壁上,想必應該還有許多未能發現的坑口,只是礙於能力與資料殘缺,無法一一探尋,不過光是溪底的坑口,數量之多,即令人咋舌,這些坑口無法得知其原始坑名,為加以區分,採下游往上游依序以數字為坑口編號,陸續揭開隱藏在山林溪谷間早期礦坑的神秘面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