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1000313萬里-淡基橫斷古道(下)河南營、聖公媽崙頭、風鼓手仔彎、石(石庶)瀑布、鹿堀坪

1000226三芝-淡基橫斷古道(上)車埕、百六碶、十八彎仔、大屯自然公園
1000305陽明山-淡基橫斷古道(中)國立公園山之家、蜜蜂巢、竹子湖、小油坑、冷水坑、擎天崗
淡基橫斷古道一共花三週的時間,將古道可能經過的地點,分3個階段完成,第1週由大溪橋頭開始,至二子坪停車場止,第2週延伸至擎天崗,第3週抵達預定的終點鹿堀坪,出發及回程皆搭乘公車,途中有許多早已走過的路徑,因為古道的歷史背景,而又有全新的體驗。

原先排定星期六要去探訪的行程,卻因天空不作美,而延到星期日才出發,小羊本來也要同行,但前一天晚上卻因為看萌學園2聖戰再起完結篇,隔天早上六點起不來,只好再度當獨行俠,6:20於劍潭捷運站搭乘小15路公車,直上擎天崗,山上濃霧彌漫,能見度僅約十公尺。先到嶺頭喦福德宮參拜,祈求此行一路平安,嶺頭喦為擎天崗之舊稱,土地公原本在竹子山,清乾隆年間被移駕至此。(6:58)
嶺頭喦福德宮
魚路古道
上週遺憾沒看到河南營,決定先繞過去看一下,走一小段魚路古道,右轉接上擎天崗往冷水坑的步道,來到雞心崙附近的觀景台,站上觀景台凝望,白霧茫茫,無法看清河南營的位置,來到步道旁草叢間的小徑,有木柵欄將入口堵住,柵欄不清楚為攔牛還是攔人而設,不過沒事還是別擅闖,雖然僅短短百餘公尺,但裡頭的路徑跟迷宮一樣,很容易深陷芒草叢而迷失方向。(7:19)
雞心崙觀景台
芒草堆入口
雖然芒草叢路徑不明,但天氣晴朗時還是有參考點,就在雞心崙山頂附近,有兩根氣象設施的柱子可資辨認方向,雞心崙顧名思義,如果站在七星公園往擎天崗的方向望,中間有個小山丘,四周皆芒草,僅山頂這一片為草地,形狀像雞心,海拔高度地圖標示766公尺,左側土堤上有顆北巿地測精幹點巿201基石,山上常有牛隻出沒,沿途見到許多新鮮的排遺。(7:33)
氣象設施
雞心崙三角點
此地當年為清軍行軍之中繼站,設有一座大致長30公尺,寬24公尺的營舍,稱為河南營,南面的石牆設有窗戶與槍孔,民國四十年代仍有約與肩同高的規模,後來擎天崗上當年的駐軍為建設碉堡,便把河南營的營舍石塊拆除,當成碉堡的建材,所以現址成為一片廢墟,僅餘地上許多的營舍石塊堆疊在一起。事後再從衛星地圖上檢視,這附近的河南營應有2處,另一處等天氣好一點再來探訪。
河南營遺址
河南營應為湖南營閩南語音轉之誤稱,又稱為湘軍,創始人為曾國藩,咸豐3年(1853)清朝為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由曾國藩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作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太平天國主要軍事力量,後來更成為滿清後期的唯一軍力。光緒9年(1883)清朝與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爆發戰爭,史稱清法戰爭,戰事後來擴及至台灣。
廢棄石堆
光緒10年(1884)法艦攻台,劉銘傳放棄基隆、退守臺北,法軍在滬尾登陸遭劉銘傳擊退,轉而對台實施海上封鎖,清法戰役讓清朝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除建立北洋艦隊外,也將台灣設省,大力建設,而淡基橫斷古道便是取前車之鑑,清朝擔心海路遭封鎖時,能有條安全的內陸補給路線,古道便在此時空背景下開闢,但不久清日甲午戰後,1895年台灣劃歸日本,古道成為清代在台灣闢建的最後一條官道。
石角寮牛舍
石角寮牛舍方形柱礎
離開雞心崙,返回擎天崗又再次見到石角寮牛舍,上回經過只在外頭觀望,此次靠近觀察,從地上殘存之礎石排列,約略可看出長16公尺、寬5.2公尺長方形的牛舍形狀,有東側及南側2個出入口,中央有1圓3方的柱礎,與颱風來時可以用繩索固定屋頂建材的颱風石。路徑接回到擎天崗的環形步道,右轉經過陽明山牧場事務所,現為台北巿農會代管,興築於日據時期,目前僅餘建物主體,內部空無一物。(7:59)
陽明山牧場事務所
陽明山牧場事務所內部
本想取捷徑,從陽明山牧場事務所另一側出口鑽芒草叢,再接到環形步道的另一端。沒想到差點走不出這短短約百餘公尺芒草堆,芒草叢密實無路可行,強行通過被割到遍體鱗傷,加上地上小溪流不時有較深的坑洞,一踩下去雨鞋也跟著進水,苦不堪言,最後切到樹林下方,花近半個小時才終於脫困,出口接到紅樟湖溪的木橋,再沿著溪畔古道路徑往下游續行。(8:27)
紅樟湖溪
溪畔古厝
如果您是眼尖的本部落格忠實讀者,一定發現這段路和幾週前介紹的平林坑溪古道幾乎一致,兩者前一段路徑的確是重疊的,或許您會和我有相同的疑問,古道為何不走嶺上寬闊稜線道,而是開闢這種小徑,猜測大概有幾點原因,其一樹林路徑無日曬之苦,其次離水源近,方便沿途住家起居及旅客補給之用,第三稜線道路高低起伏大,而古道多是腰繞路線,坡度平緩,減少體力消耗,所以幾乎不登頂。
往石梯嶺腰繞岔路口
古厝門戶
來到林間一處較寬闊的平地,此處為重要的岔路口,往南越溪接平林坑溪古道,往東上坡通往北五指山及石梯嶺,這是一條腰繞的路線,可以避開登頂石梯嶺的陡峭路段,以前曾帶著小羊從北五指山走過來,當時以為僅是一般山徑,並未多加留意。上坡不久發現古道旁有間古厝,石砌磚牆雖已大部份毁損塌陷,但仍可見其規模,大門及窗戶形狀尚清晰可辨。(8:43)
古厝殘窗
淡基橫斷古道之石階(形狀大小相近石階)
古道之路基,因年久失修,多已破壞怠盡,不過在一些爬坡的路上,倒還發現一些形狀大小相近石階,經長久踩踏已磨成光滑表面,或許便是古道的殘跡。行至石梯嶺南面坡的位置,發現一座牛埒,約一公尺高的土堤,以前的人牧牛,沒有用鐵絲網,而是以築土堤的方式來防止牛隻越界,這座土堤以所在的位置推測,可能是大嶺牧場的第一牧場與第三牧場的界限,第一牧場範圍以擎天崗周邊的草原為主,包括山豬湖到七股一帶的山坡,第三牧場則設在風櫃嘴,範圍包括雙溪至東湖國小一帶。(9:06)
牛埒
乾坑湖溪
乾坑湖溪流經北五指山與石梯嶺間的谷地,古道越溪後分兩條路,往右通往北五指山,向左才是古道的路徑,循乾坑湖溪邊的小徑續往源頭挺進,最後會接到擎天崗往風櫃嘴的步道,位置在杏林山與石梯嶺間的鞍部。靠近步道旁的樹林裡,有一道類似建物礎石的遺跡,從形狀和大小看起來,很像是牛舍。(9:18)
疑似牛舍
接到擎天崗往風櫃口步道
越過步道,前方的樹林裡路徑不清,儘量靠右側,才不致於迷路,乾坑湖溪從有水走到沒水,過越嶺點後,路面因連日陰雨,特別的泥濘,有時一腳踩踏下去,爛泥即淹過鞋面,得花一番力氣才拔得起來,幸好沒帶小羊出門,不然這種路沒穿雨鞋幾乎寸步難行。忽見龐然大物躺在步道旁,近看才分辨出是頭往生多時的水牛,已褪去黑色的毛,露出底層白色的牛皮,牛頭已可見到白骨,刺鼻的臭味令人作噁,即使已經遠離,但畫面和味道卻留在腦海揮之不去,一直到出樹林後才感覺好一些。(9:26)
越嶺點
杉木林
以前炎炎夏日經過這段杉木林小徑,非常涼爽,根據記載以前這附近雜木極多,且設有炭窯,故稱為炭窯大崙或火炭嶺,炭窯的位置可能是設在稜線路徑上。另外面對大尖後山的山坡上,還有二座規模極大的王姓人家墳墓,座南朝北,稱為王厝風水,位置也不在古道上,以前曾在稜線的山徑上見過疑似通往王厝風水的岔路,當時因不知通往何處,所以未前往探勘。古道最後逐漸往磺嘴山的稜線山徑靠攏,由於路徑合併的角度較狹窄,形狀像酒瓶,又叫酒瓶岔路。(9:33)
接磺嘴山山徑的酒瓶岔路
牛埒
如果是從磺嘴山管制區的入口山徑走到這邊,一開始會有一段辛苦上坡路要爬,但古道卻巧妙的繞過山頭,避開這種陡上陡下的路段,不會讓人走起來汗流浹背。以前這邊有座聖公媽小廟,在大嶺牧場的石樁附近,此處又再次見到牛埒,這座土堤是大嶺牧場的第一牧場與第二牧場的分界線。第二牧場範圍則包括磺嘴山、大坪、崁腳等地,辦事處設在鹿堀坪,但目前已廢除。(9:37)
右側往大尖山岔路
聖公媽崙頭
牛埒除為牧場的分界點外,也是古道與山徑的岔路口,直行穿越牛埒,走一小段上坡路可抵達聖公媽崙頭,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山頂興建一座避難山屋,可眺望大尖山、磺嘴山,視野極佳。牛埒右側才是古道所在,腰繞聖公媽崙頭,前往風鼓手仔彎。(9:52)
避難山屋(攝於971031)
迷朦的風鼓手仔彎
所謂風鼓手指的是大尖山的形狀,從聖公媽崙頭這個方向看過去,很像附近早期打鐵師父用的風鼓把手,故被當地人稱為風鼓手仔彎。但天候不佳,雲霧迄今未開,無法看清風鼓手仔彎的形狀,幸好這個區域以前常來,還有些檔案照片可看。大尖山的右側有下坡路段,可通往瑞泉古道,另外繞過大尖山,後方還有一片更大的草原,可接富士古道,通往大坪國小溪底分校。
風鼓手仔彎(攝於980111)
往鹿堀坪
天氣晴朗時,從風鼓手仔彎口可以通視萬里基隆海邊,視野遼闊,大尖山兩側也有連綿的大草原,風光明湄,以前常帶小羊到此打滾玩耍。古道從大尖山前左側的草叢進入,經溪谷間的下坡小徑,前往鹿堀坪,記得這邊有座溪頭尾土地公,因為位在頭前溪的源頭,故稱為溪頭尾,石砌的廟身歷史悠久。
溪頭尾土地公(攝於980322)
疑似牛舍地基
不過此行倒是未見到土地公廟,可能在下坡時走太快錯過岔路,原本應右轉的路徑,卻不小心走成左側,接到從磺嘴山稜線路段下來的山徑,只好再從檔案中找出照片來印證。雖然錯過土地公,不過卻發現一座疑似牛舍的遺址,底下地基用石塊駁坎堆疊,填平谷地的凹陷處,左右及後方的地形,剛好可以阻隔屏蔽兼擋風。(10:01)
溪瀑
溪瀑
山上的氣候經常下雨或雲霧遼繞,所以土質比較鬆軟溼潤,加上牛隻長期的踩踏,走出許多的牛路,與山徑縱橫交錯,稍一不留神走到牛路,即容易迷失方向,如又碰上起霧更雪上加霜,不知身在何處,很容易鬼打牆,數十年前磺嘴山附近山區便曾發生過山難。礦嘴山與大尖山所夾的山谷稱之為鹿堀坪,山谷集水區水源豐沛,以往曾有梅花鹿在谷間的水窪活動,故名。(10:30)
鹿堀坪溪支流匯流處
梯田(攝於971122)
下坡雖然分成兩條路徑,然而最終還是會在鹿堀坪梯田處會合,就和谷中鹿堀坪溪的小支流一般,多數也都在此匯流。出樹林進到梯田地帶的古道旁有座鹿堀坪土地公,由三塊石板堆砌成廟身,裡頭僅餘一座香爐,前方一塊大石充當供桌,可擺放祭品。廟前另有岔路通往磺嘴山。古道從梯田中間穿過,梯田多引鹿堀坪溪之溪水灌溉,不過梯田均已廢棄,無人耕作。梯田另一側的山頭居民稱為火炎山,因昔日坡面不像現在一樣樹林密佈,紅褐色的土壤裸露在外,遠望像燃燒的火焰一般。(10:36)
鹿堀坪土地公
火炎山
路徑從梯田又回到樹林之中,鹿堀玶溪與古道位置的高度也漸漸拉遠,此處溪谷的落差大,形成一連串的瀑布群,稱為石(石庶)瀑布,古道的右側有好幾處均可下切到瀑布群,近日雨水較多,瀑布水量較上次來時更加豐沛,站在瀑布前方可以充份感受到水量的衝擊勁道。通過瀑布區後有段較斜的下坡路,由36個石塊堆疊而成,稱為三十六崁,這裡的石塊和石梯嶺山腰見到的石塊大小相近,每個石塊長約60公分,寬約30-40公分,厚約15-20公分,不過有些已毁壞,應該剩不到36塊。(10:55)
石(石庶)瀑布
三十六崁
原本想要趕10:40分從鹿堀坪站發車,開往基隆的客運,眼看時間確定來不及,於是便放慢步伐,有岔路便鑽,發現除石(石庶)瀑布群外,小支流的溪瀑也頗有可觀之處,只可惜這些溪瀑通常只在豐水期出現,遇到枯水期便熄火。(11:07)
溪瀑1
溪瀑2
隨著海拔高度降低,雲霧彌漫的情景亦逐漸消散,不過雨鞋內外皆是溼的,走起來非常不舒服,早知道應該要穿長統的。通過一處略呈之字型的下坡路段,稱之為三截彎仔,報告上說轉彎的地方各有一顆大石塊,好像也不是很明顯,不清楚是否時日已久而移位,還是找錯地點。
三截彎仔
水圳頭
愈往下游,自頭前溪取水的水管亦增加許多,出樹林後接到水圳之取水源頭,水圳係引水灌溉大坪地區的梯田,循水圳續行經過水泥橋,最後抵達古道之出口圳囗埔,這附近有一小塊空地,假日常有很多人到頭前溪戲水,都將車子停在此處。跟著柏油產業道路走到底,可以前往平日3班假日僅有2班的鹿堀坪公車站,10:40是今日的末班車,錯過末班車,只能再多走個幾公里路到山下的崁腳搭另一路線公車。(11:17)
水泥橋
圳囗埔
出鹿堀坪後的有一大片台地,沿山勢闢建許多梯田,此地稱為大坪,大約在清嘉慶年間,即有漳州郭姓人家到此拓墾。由於好奇水圳導往何方,所以沒走馬路,而是跟著水圳來到大坪地區的梯田,天氣逐漸回緩,冬眠的小動物們陸續醒來,水圳裡頭發現一條小蛇,本想拍下牠的身影,不過移動速度太快,剛對好焦又游到別處,始終沒拍到可用的照片。
梯田
水圳交流道
水圳灌溉的梯田大部分在休耕狀態,也有部份種植花卉或其他經濟作物,其中一處梯田種滿繡球花,十分漂亮,繡球花的花色可隨土壤的酸鹼值而改變,若土壤偏酸性,花色是藍色,中性土壤則花色呈乳白色,鹼性土壤則轉成紅或紫的花色,此處看到的花色是白色的,所以土壤應該是屬於中性。(11:36)
繡球花
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二月至三月櫻花綻放,大坪地區櫻花已經靠近尾聲,接著由杜鵑花接力演出,紅色及白色的杜鵑花將馬路點綴出亮麗繽紛的色彩。古道至圳頭埔之後便消失,從大坪繞一大圈馬路下來後又接到頭前溪,猜測古道可能的路徑是順著頭前溪往下游注入瑪鋉溪,然後再到萬里,而這些路段現在均已鋪上柏油而不復見。
紅杜鵑花
白杜鵑花
從大坪到崁腳的馬路比預期的還要遠,為趕上12:40的公車,過香員林橋後,便打著赤腳,拎著雨鞋,在公路上狂奔將近兩公里,終於趕在對向公車開到總站前,到達崁腳國小,順利搭上公車前往基隆,結束為期三週的淡基橫斷古道之旅。(12:33)
崁腳國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313萬里-淡基橫斷古道(下)河南營、聖公媽崙頭、風鼓手仔彎、石(石庶)瀑布、鹿窟坪

沒有留言: